四重恩
佛門裡天天念迴向偈:「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講到「恩」,今天我們接受別人的恩惠,好像是應該的,感恩的念頭都生不起來,這怎麼得了!別人贈送、供養我們東西,許多人連「謝謝」這一聲都沒有,表面的敷衍都沒有,然後才想到這個社會怎麼不遭難!這是忘恩負義。忘恩負義之人,不會有好果報。
四重恩,第一是「父母恩」,第二是「老師恩」,佛菩薩是老師。父母生我們、養我們,這個恩德不能忘記。如何能報父母恩?自己成聖成賢,斷煩惱,開智慧,了生死,出三界,這是真報父母恩。佛家諺語常講:「一子成佛,九祖生天。」我們不能成就,怎麼能報父母恩?諸位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就知道,自己修行有成就,過去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都沾光,都超生。我們的智慧得自於老師,若不是老師的教導,我們怎麼知道世間有佛法?怎麼知道世間有聖賢的教誨?所以,老師的恩德比父母還大。
第三是「國家恩」,從前講國主恩,你沒有國家,你在今天這個社會沒有國籍,你是世界上的流浪者,沒有國家保護你,身心都得不到安穩。古人講「食毛踐土」,我們生活所需是這個地上生產的,來供養我們這個身體;我們居住在這塊土地,這塊土地對我有恩,所以,要知道報恩。
第四是「眾生恩」。一切眾生對我有恩,為什麼?人是社會動物,離不開人群生活。我們吃的東西是農夫種的,穿的衣服是工人織的,所有社會一切大眾與我的生活息息相關,都有恩德。古人講:「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知恩報恩才是個人。如果你不知恩,不知報恩,說老實話,連畜生都不如,因為畜生都懂得報恩。
由此可知,忘恩負義的人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果報決定在阿鼻地獄。知恩報恩是「行好事」的先決條件,這是「行好事」的大根大本。在佛法裡面,到什麼地位的菩薩才落實知恩報恩?《大智度論》說,知恩報恩是二地菩薩以上主修的課程,所以二地菩薩才真正落實了。
迴向偈只有八句,而「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就佔了兩句,因為這兩樁事情要緊!古大德、諸佛菩薩、法身大士確實受人滴水之恩,必定湧泉為報,對於恩德念念不忘,所以我們尊稱他為佛菩薩,尊稱他為法身大士。
而「上報四重恩」,我們要拿什麼報恩?「願以此功德。」如果你每天認真修行,那是功德;若是敷衍塞責,你念迴向偈就是自欺欺人。這一定要曉得。
(節錄自「淨宗學院培訓目標」21-112-06.21-112-07)
普賢之德
古德將《普賢菩薩行願品》列在「淨土三經」之後,稱為「淨土四經」,這種做法確實是有根據的,就是根據《無量壽經》第二品「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一句經文。這一句在淨土宗來說非常重要,使我們明瞭西方極樂世界,從下下品到上上品都是修普賢之德。
大乘經論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注意,那個「圓」是指圓滿的佛果,就是天台家講的圓教的佛果,這是究竟圓滿。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九品,從下下到上上統統修的是普賢大士之德,難怪連華藏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要跟著普賢菩薩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根據,我們從經典裡面找出來了。
(節錄自《無量壽經菁華》2-18-01【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感應道交
佛法講:「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三寶自然就加持。感應之事,無關乎聰明愚笨。譬如佛在世時,有一位周利槃陀伽,可謂愚笨之極。教他念「條帚」兩個字,念「條」忘了「帚」,念「帚」忘了「條」。佛很有耐心,教了很長的時間,他才把「條帚」兩個字記住,後來證了阿羅漢果。問題在於你肯不肯真心去教,是否有耐心去教,哪有學不會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具足萬德萬能,怎麼會學不會!為什麼學不會?自己沒有信心,這是最大的障礙,不相信自己能學得會。所以,大經常講:「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一定要斷疑生信。
(節錄自21-112-07【行好事-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同事攝
四攝的前三條:布施、愛語、利行,皆可以學,唯獨「同事攝」這一條要有真實的定慧,方能學習。「同事攝」,就是一般講的「和光同塵」。譬如你的朋友喜歡跳舞,邀你同跳,若你有定有慧,就可隨緣與他同事;若無定慧,就不能與之同事。所以,同事攝是法身大士方能做到,因為法身大士無論在什麼環境,心地是清淨不染。你喜歡跳舞,他跳得比你好,可以做你的老師,你就會佩服他、尊敬他;然後他才教你佛法,這就度眾生了。由此可知,「同事」是隨順世間人的愛好,而循循善誘的一種度眾生的方法。若定慧不具足,身心世界沒有完全放下,善事可以同事,惡事即使有心也決不能同事。
而法身菩薩是善惡都隨緣。《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勝熱婆羅門示現愚痴,善財童子參訪他,與他同事。伐蘇蜜多女示現貪欲,甘露火王示現瞋恚,殺人不眨眼,但他們在境界裡得真清淨,一念不生。若非法身菩薩,決不能與之同事,若與這些人同事,沒有不下地獄的。勝熱婆羅門、伐蘇蜜多女、甘露火王做這些事是成無上道,不會墮地獄,他們是在境界裡修清淨心。所以,到那個境界,「淫怒痴」即是「戒定慧」,是一不是二。我們不是法身菩薩,「淫怒痴」就是三惡道,「戒定慧」是四聖法界,這兩個境界迥然不同,因果不一樣。法身菩薩契入一真法界,妄想、分別、執著全斷了,所以「淫怒痴」跟「戒定慧」是一不是二。我們有「我、你、他」,有分別、執著,隨順「淫怒痴」,決定墮三途。這必須要清楚、明瞭。
(節錄自21-112-07【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菩薩
「菩薩」是梵文音譯,古譯為「大道心眾生」,意思是志在求了生死出三界、求作佛作菩薩,發這種心的人是菩薩。玄奘大師將之翻作「覺有情」,翻得更為貼切,意思是有情凡夫;換言之,還有妄想、分別、執著。而菩薩與一般人不同之處,就是菩薩覺悟,一般人迷惑。迷惑就是凡夫,覺悟就是佛菩薩。覺悟有程度上的不同,於是有大菩薩、小菩薩,因此菩薩的階位有五十一個。初信位的菩薩覺悟了,他要是不覺,他不信佛;真正信佛的人是菩薩。我們有沒有信?很難說,你要是真信了,你就是菩薩。
(節錄自21-112-09【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
諸佛菩薩對我們的幫助,就是經教。但如果經教涉獵得再多、讀得再多、聽得再多,不能依教奉行,還是會墮落。真正能幫助我們脫離三界六道,往生佛國的,這是真實學問。所以,世間事我們還要不要做?要做。「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要認真做,做出好榜樣給世間人看。學佛不是消極的,是積極的,學佛真正能夠為社會、為眾生服務。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做再多好事不居功。不要說「我做多少多少功德」,你有這種念頭,對你往生就產生障礙。有這種念頭,來生就脫離不了六道,只能在六道享福而已。
(節錄自《華嚴經》12-17-612【決擇意化】)
佛菩薩
釋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菩薩是人,也不是神仙。我們一定要清楚這些名詞術語的定義。「佛陀」是古印度梵語音譯的,意思是智者、覺者;換言之,此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覺悟明白,沒有絲毫疑惑錯誤。「菩薩」也是印度梵語音譯的,意思是對宇宙人生正在求覺悟,也有相當程度的智慧覺悟,但是還沒有圓滿。我們把這些名詞術語搞清楚,才曉得原來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都是佛陀教學學位的名稱,就像現在學校裡面有學士、碩士、博士。佛教育裡面,最高的學位是佛陀,其次是菩薩,再其次是辟支佛,再其次是阿羅漢,這是佛教四個學位的名稱。
(節錄自《十善業道經大意》19-15-01)
三世怨
現今世界上,大富大貴之人,做總統的、做國王的,擁有億萬財富的,過去生中都是在佛門修大福報。但是他們著相修福,這一生福報現前,一享福就迷惑了,不肯再進修;福報大,造業大,這一生福報很快就享完。他們沒有智慧,沒有遇到善知識,「迷而不覺」,再加上「邪而不正,染而不淨」,福消得厲害,多生多劫修的福,十幾二十年就消光了。福消了,罪業現前,來生就到三途惡道去了。這就是佛法常講的「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的時候忘記修福,造罪業,福享盡了,罪業使第三世墮落。這是佛在經論中無數次的警告,提醒我們。
(節錄自《華嚴經》12-17-612「決擇意化」)
三種真實
《無量壽經》上,佛教給我們三種真實。「住真實慧」是自利。「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是自受用,即方東美先生所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惠以真實之利」是他受用,就是惠以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這個真實利益用一個字來說,就是「愛」心。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無私的大愛,愛護一切眾生,就是「惠以真實之利」。一切眾生包括植物、動物乃至礦物,再擴展到自然現象,這些全是眾緣和合而生,所以眾生的意思很廣。
《無量壽經》是一部難得的好經,我們細細去讀這一部經,思惟經中的義理,明瞭佛對我們的教訓,然後再看這個世間各個宗教、古聖先賢,他們的心行、言語其實都不離《無量壽經》。說法、做法儘管不相同,原理、原則決定是一致的。於是我們肯定,他們無一不是諸佛菩薩的化身,無一不是諸佛菩薩的示現。於是大乘佛法中最高級的行門,我們修學也輕而易舉。這個最高的修行就是普賢行的「禮敬諸佛」,我們對於一切眾生的恭敬心,與恭敬一切諸佛沒有兩樣。
(節錄自21-94一切眾生皆成佛)
六根
我們的六根是工具,好比我們用的電器一樣,每個電器有不同的作用,但它的能是相同的。佛講,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嗅,在舌曰嘗。見、聞、覺、知是心,不是眼耳鼻舌,心是一個,所以工具不一樣,作用就不相同。譬如電器,電流在哪一個工具上,就產生不同的作用。由此可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工具,心識是相同的,是一個,決定沒有錯誤。
(節錄自《華嚴經》12-17-327【無量諸佛現世間,普為眾生作福田,福海廣大深難測,妙目大王能悉見。】)
本覺本有
「發起意化」,就是要知道幫助眾生發起宿世的善根。我們一定要肯定一切眾生都有善根,佛法常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諸佛菩薩的言詞是多麼肯定!中國古人也是非常肯定「人之初,性本善」,「本善」就是佛性。既有佛性,皆當作佛!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講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覺就是善根、佛性,這是本有的。不覺是無明、煩惱、妄想、執著,這是本無的。本無的,決定可以斷除,斷不掉是你不肯斷,你要是肯斷,立刻就可以斷。本有的,決定可以證得,因為它不是外來的。
換言之,十善業道是你本有的,十惡是本無的。六波羅蜜是你本有的,六波羅蜜的反面是六種障礙,那是本無的。布施波羅蜜是你本有的,慳貪煩惱是本無的。持戒波羅蜜是你本有的,惡業是本無的。忍讓是你的性德,你本有的,嫉妒瞋恚是本無的。精進波羅蜜是自性本具的,懈怠懶散是本無的。禪定是本有的,散亂是本無的。般若智慧是本有的,愚痴無明是本無的。從這裡就建立信心,本有的,我一定可以恢復,我可以證得;本來沒有的,我決定可以斷除。而本來沒有的,為什麼現在這麼難斷?習氣!你被這些不良惡習氣薰染的時間太久了,所以感覺得斷煩惱好難好難!其實覺悟明白的人不費吹灰之力。由此可知,難與易關鍵在於「覺悟」。你覺的程度愈高,斷煩惱、證得自性的性德很容易;你覺悟的程度不高,你斷煩惱、證性德難!
(節錄自《華嚴經》12-17-612【發起意化】)
四淨德
「四淨德」:常、樂、我、淨。「常」,永遠不變。「樂」是真快樂,決定沒有苦,苦樂憂喜統統沒有是真樂。苦樂的樂是相對的樂,不是真樂。「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己真正做得了主宰,真正得大自在。「淨」是清淨,一塵不染,世出世間法統統不沾染。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
(節錄自《華嚴經》12-17-0021【此諸菩薩,往昔皆與毘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修菩薩行。皆從如來善根海生。】)
禪定
「禪定」,外不著相稱作「禪」,內不動心稱作「定」。再說明白一點,不會被外面境界誘惑,這是禪。外面境界是花花世界,五欲六塵天天在誘惑你,你不被它誘惑,這是禪。內裡面不起心動念,不起貪、瞋、痴、慢,這是定。外不著相不是對於外面境界相一無所知,而是樣樣都清楚明瞭,那是真智慧。所以,智裡面要有禪、有定,定裡面要有智,定慧相資,定慧等學,這是佛法,決定不能偏在一邊。
(節錄自《華嚴經》12-17-007【其樹周圓,咸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寶。摩尼寶內,有諸菩薩,其眾如雲,俱時出現。】)
四攝六度
佛教導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十個綱領,就是「四攝六度」。與自己最接近的是家庭、夫妻,夫妻如何能好合?修四攝六度。四攝六度用在一個家庭,就是儒家講的「家齊」;用在社會就「國治」,社會安定繁榮;用在世界就世界和平,即儒家講的「大同之治」。
我們何以做不到四攝六度?一是自己的學養不夠,但這不能怪自己,因為我們沒有接受到這個教育。古時候孔老夫子、釋迦牟尼佛、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一生就從事於這個工作,將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訴大家,讓大家明瞭。
四攝六度是性德,不是佛發明的,本來如是,我們不能做到就是自己錯了,違背了性德。王陽明先生講「致良知」,良知是心性裡本來具足的。我們本來的行為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用宗教的話來說,就是與神、上帝完全相同,現在何以不同?迷失了自性。
(節錄自21-94一切眾生皆成佛)
甘露
何謂甘露?傳說這是天上的一種飲料,這個飲料喝了之後會長生不老,所以稱之為「甘露」。古德用甘露來比喻佛法,說佛的教法是甘露法,這個比喻一點都不過分。佛法確確實實讓我們永遠脫離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契入大涅槃境界,大涅槃境界就是不生不滅,使我們永遠脫離煩惱。永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就得清涼自在。煩惱從何而來?從迷失本性而來。這個東西本來沒有,是因為迷失了本性,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才產生煩惱。
(節錄自《華嚴經》12-17-324【汝觀如來性清淨,普現威光利群品,示甘露道使清涼,眾苦永滅無所依。】)
忍辱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是耐心,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要能忍耐,絕不急躁。《金剛經》云:「一切法得成於忍。」大事業要有大的耐心,小事業要有小的耐心,沒有耐心不能成就。我們常講眾生這麼苦,佛菩薩為什麼不來?佛菩薩很有耐心,他在等待,因為現在來沒有用處,大家不聽話。等到大家喜歡聽他講話,喜歡依教奉行,他就來了,即所謂「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所以,我們一定要有耐心。
(節錄自21-88)
法身
「法身」。「法」是萬法,即一切法,包含宇宙之間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現象、一切因緣果報,這裡面分類有動物、植物、礦物,除此三個之外,還包括一些自然現象。法的意思太深廣了,這是一個代名詞。所以,佛法無邊是真的,為什麼?法無邊。何謂「佛」?覺,對於一切法的智覺,當然也沒有邊際。法身是什麼意思?一切諸法就是自己的身,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禪宗大德在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說出一句話︰「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隻眼。」這個意思顯示他證得法身,他不是以為自己這個身是身,而是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己,這就是證得法身。這個身有生滅,而法身常住,不生不滅。以法為身,法確實是身。怎麼是身?所有一切法,連這個虛空都包括在其中,都是自己心性變現之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法身。法身坐什麼道場?法身是「非坐而坐」,無所不坐,這是法身道場。
(節錄自《華嚴經」12-17-0012【身恆遍坐一切道場。菩薩眾中,威光赫弈,如日輪出,照明世界。】)
觀自在
佛、法身菩薩何以這麼自在?《般若心經》頭一句「觀自在菩薩」,「觀」就自在了。何謂「觀」?離妄想、分別、執著是「觀」。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用的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沒有觀。觀是智慧,沒有觀是煩惱。我們用煩惱面對外面的境界,對人、對事、對物都用煩惱、情執,所以我們雖然學佛,天天也聽經,但只是「名字即佛」,有名無實,功夫不得力。如果我們真肯學,捨棄妄想、分別、執著,用觀照,功夫得力了,就提升到「觀行即佛」。你的觀落實到生活上,生活是行為,就是觀行。你的功夫真得力,所學的東西都能用上。再往上提升一級是「相似即佛」,這就出了六道,到達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的佛)。相似是有一點像,但還不是真的。還要再向上提升,「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超越十法界,就稱為「分證即佛」,這時你是真佛了。雖是真佛,但還不圓滿,古人比喻這像初三、初四的月亮。月亮是真月,但還不是十五的月亮,沒有圓滿。但只要是真的,就稱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有四十一個位次,都是法身大士。
我們要把自己從名字位提升到觀行位,修行才真正上軌道。如果永遠住在名字位,就無法脫離三途。只要提升到觀行位,就決定不墮三途,你在六道的三善道,不會墮到惡道,而且三善道決定在人天道,也不會墮在阿修羅道。「觀行」,就是夏蓮居老居士講的「真幹」。佛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佛教我們不能做的,決定不可以做,這是落實「觀行」。
(節錄自《華嚴經》12-17-0329【汝觀如來自在力,十方降現罔不均,一切眾生咸照悟,此妙光明能善入。】)
不分別、不執著
有人問:「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這樣的人與白痴有什麼兩樣?難道學佛都教給我們學白痴嗎?」當然不是!你看看諸佛如來、諸大菩薩是不是白痴?他在社會上,為一切大眾作師作範,種種說教有條有理,絲毫都不亂,他不是白痴。
種種示現、種種言說裡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永嘉禪師明心見性後,請六祖惠能大師為他印證,他確實明心見性。證明之後,六祖問他:「你還有沒有分別?」他答說:「分別亦非意。」六祖首肯,告訴他:「你如是,我也如是。」
一切眾生的分別是意識,即第六意識;一切眾生的執著是第七末那識。佛菩薩教化眾生有沒有分別、執著?有,但不是第六識、第七識,他們已經轉八識成四智,所以他不是意。意有障礙,智沒有障礙,智就是《華嚴經》講的「無障礙法界」。分別沒有障礙,執著也沒有障礙,所以稱為「不思議解脫境界」。凡夫的分別、執著統統有障礙,所以造作罪業。佛菩薩的分別、執著沒有障礙,因為他分別即是不分別,他真的沒有分別。沒有分別為什麼分別?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不是自己的分別;隨著眾生的執著而執著,自己確實沒有執著。
我舉個比喻來說。一般人說話分別、執著自己的意思,順著自己的意思就歡喜,不順自己的意思就生煩惱,所以分別、執著是造業。佛菩薩分別、執著為什麼不造業?佛菩薩像舞台表演的演員,他有表情、有說話,但不是自己說的,是劇本寫的。叫你此時手動一下,你就動一下;叫你說哪句話,你就說哪句話;叫你哭,你就哭一下;叫你笑,你就笑一下。他是表演,與自己毫不相干,這就是分別亦非意。所以,你看到他有分別、也有執著,但沒有出於自己的心,他的心清淨,從來沒有動過。心裡頭確實沒有分別、執著,所有一切分別、執著都是順著眾生,決不是自己的意思。這一個本事我們要是學到了,那個受用就真的快樂,離苦得樂,就與佛菩薩示現在人間沒有兩樣,都是遊戲神通。我們這一生來幹什麼?來唱戲、表演的,完全沒有自己的意思,完全是看到社會廣大的眾生,他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自自然然的反應,絕沒有一絲毫的意思在裡面。
(節錄自《華嚴經》12-17-38【妙色勝眼主地神】)
四大
佛法講物質是四大:地、水、火、風,這是物質的四個現象、特徵。現在我們用科學技術將一個物體分析成分子,由分子再分析成原子、電子、粒子,再來觀察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究竟是什麼?才知道統統是這些基本的粒子排列組織而成。最基本的粒子,佛經稱為「極微之微」,比微塵小,極微之微還是一個物體。
物質有四個現象。第一是「地大」,它本身是個物質。第二是「火大」,現在講它帶陽電。第三是「水大」,現在講它帶陰電。科學用的名詞不同,但與佛法所講的一樣。第四是「風大」,說明它是動的,不是靜止的,風代表動。諸位仔細想想,它帶電,帶陰電、帶陽電就放光,有波動,它是動的,不是靜的。這就是說明身光的來源,所有一切物質統統都有身光。
(節錄自《華嚴經》12-17-0021【此諸菩薩,往昔皆與毘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修菩薩行。皆從如來善根海生。】)
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是佛家的一個術語,現在人很難懂得。「本來面目」用現代話說,第一是「恢復你本有的智慧」,這個智慧如同宗教讚美上帝是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意思一樣,佛說我們本來就有這樣的智慧。第二是「恢復我們自性本具的能力」,我們本有萬德萬能,但現在能力失去了,一樣都不會。第三是「恢復我們的相好」,我們今天的色相(外表)不好看,體質更糟糕,常常生病痛。佛經常讚歎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壽經》也說「阿彌陀佛身金色」,阿彌陀佛是紫磨真金色身,金剛不壞身。佛說,我們本來也如是,但現在智慧、能力、相好都沒有了,落得如此地步。何以會喪失?佛在《華嚴經》上一語道破:「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因為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本能不能現前。但是本能並沒有喪失,不過是現前有障礙,暫時不起作用而已。
佛在經典上有個比喻,把我們的智慧德相比喻作太陽,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比喻作一片烏雲,烏雲遮住太陽,太陽不是沒有了,只是被這片烏雲遮住了,所以不起作用,光明不能普照。若將這片烏雲除去了,日光就現前了。佛教我們只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捨棄,智慧、德能、相好就現前了。
看相人常說:「相隨心轉。」你的心是妄想心、分別心、執著心,你的相就不好;你的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的相就與佛菩薩的相一樣。不但你的相好,你也不會生病、不會衰老,身體健康。同時你的能力恢復,無論學什麼東西,一看一接觸就會,這是你的智慧現前。因此,我們只要將障礙去除,自性本具的德能就現前了。
(節錄自《華嚴經》12-17-0310【一切甚深廣大義,如來一句能演說,如是教理等世間,勇健慧王之所悟。】)
卍字
卍字是如來三十二相之一,代表「吉祥」的意思。這個相是在胸口,我們看到有右旋的,也有左旋的,這都有依據,不是我們自己隨便說的。但是根據佛教的傳統說法,佛教尚右,我們繞佛一定是右繞,不會左繞,既然尚右,右旋應當是合理的。可是我們曾經看到,古人塑造佛像也有左旋的,這個我們就不必去執著。
(節錄自「學佛問答」21-90-25)
唵嘛呢叭咪吽
我最初學佛親近的老師是章嘉大師,他是密宗的大德,傳給我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我向他老人家請教,這是什麼意思?他說,「唵」是身體,「嘛、呢」是蓮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六字大明咒的意思,是讓我們時時刻刻保持自己的身心,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念六字大明咒時,要三密相應:口持咒、手結印、意觀想,常常想著自己身心像蓮花一樣的潔淨,這是受持六字大明咒。不觀想,不認真修行,就永遠得不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
(節錄自「佛法不離生活」21-86)
煩惱
佛家講的煩惱,是從粗細來分,最粗的是見思,再者是塵沙,最後是無明。愚痴屬於無明。貪、瞋有定就可以斷除,但是要斷愚痴,一定要從定中開智慧。
(節錄自「早餐開示」20-13-0810)
平等
《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經沒有大小、沒有差別,差別與不平等,是因為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若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無一法不平等。兩百六十個字的《心經》與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平等;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大方廣佛華嚴經》平等;文殊菩薩十波羅蜜與《大方廣佛華嚴經》平等。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也與《大方廣佛華嚴經》平等。這是平等真法界,不但是無佛無眾生,而且是無法無非法,大家要細細去體會這個意思。
(節錄自《華嚴經》12-17-0613【一一國土中,普演廣大音,說佛所行處,周聞十方剎。】)
頂禮
禮是規矩、秩序,範圍非常廣大。人人能守規矩,人人守禮,人人守法,大家就可以和睦相處。譬如人與人相見,相見有禮,最恭敬的禮是三鞠躬。我們是現代人,要學現代的禮。所以,學佛的人只有對佛像才行跪拜禮,對人只要合掌三問訊,就是最敬禮。佛法要現代化、本土化,就很容易推廣,大家願意入佛門來學佛。有很多人一看到學佛,見到法師要跪拜,他就不學了。如果是合掌三問訊,大家就能接受。我們要從本身做起,在任何場合見到法師,雖然嘴巴講「給法師頂禮」,實際上是問訊,絕對不要頂禮,法師不會責怪你的。
(節錄自《華嚴經》12-17-0019)
神通
「神」字,左面是「示」,上面兩畫,一畫短,一畫長,這是古時候的「上」字。上是上天。下面三畫垂下來,稱作「垂相」,用現在話說,就是代表自然現象。右面是「申」,這是會意字,意思是貫穿、通達,沒有障礙。通達自然現象的人,稱為「神」。神沒有別的,就是通而已,所以神通是這個意思。用現在話說,神通的本意,就是通達自然現象,通達宇宙人生的事理;再說得詳細一點,通達業因果報,就稱作「神通」。
(節錄自《華嚴經》12-17-0315【復次善慧摩侯羅伽王,得以一切神通方便令眾生集功德解脫門。】)
缽
釋迦牟尼佛一生過貧賤的生活,出去托缽只托七家,每一家給一點點。缽稱作「應量器」,我能吃多少,就用多大的缽,缽的大小與自己的飯量相應,這是修福。缽不能太大,否則是增長貪心。現在受戒,那個缽是紀念品,象徵性的,沒有人用它了,但總要記住佛陀教導之精神所在。
佛還教導我們「食存五觀」,這都是修福、惜福。吃飯的時候,不著色香味。中國人考究,飲食講求色香味;修行人不著色香味,那是修慧。所以,托缽所托的是好幾家供養的都混合在一起,稱作「袈裟味」;把所有的味調合在一起成一味,稱作「平等味」。因此,吃飯都是修行,「善修眾智慧」。
(節錄自《華嚴經》12-17-0612、613【身輪起三種化】、【此會諸佛子,善修眾智慧,斯人已能入,如是方便門。】)
三昧
什麼叫三昧?三昧是梵語音譯,意思是正受;三翻作正,昧翻作受。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諸佛如來的日子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就是,淨土法門講的極樂。六道凡夫享受不正常,佛將六道凡夫的享受歸納為五大類︰苦、樂、憂、喜、捨。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這五種在輪迴,因此日子很難過。身有苦、樂,苦的時候多,樂的時候少。心有憂、喜,憂的時候多,喜的時候少。偶爾也有不苦不樂不憂不喜的捨受,但是很短暫,不能持久。總而言之,六道凡夫從非想非非想天一直到阿鼻地獄,所享受的都不出這五大類。色界以上是在禪定中,禪悅是樂。禪悅是屬於哪一類?捨受。他能保持身不苦不樂,心不憂不喜。所謂的捨受,就是他不能永遠保持,如果能永遠保持,就是三昧,而不是捨受。非想非非想天,他能夠保持八萬大劫,還是捨受,不是三昧。
什麼人得三昧?阿羅漢以上,超越三界。《楞嚴經》講,阿羅漢證九次第定,證得三昧。世間的定功四禪八定,到第九定超越六道輪迴,這才是三昧。《無量壽經》教我們清淨、平等、覺,如果不能與清淨、平等、覺相應,與阿彌陀佛相應也行。就是念念心中有阿彌陀佛,所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所以能夠與阿彌陀佛相應,與清淨、平等、覺相應都行,經上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一念相應,就像閃電一樣,時間太短,第二念就不相應。如何能保持第一念,讓它念念相應,就是真正的住三昧中。
三昧稱為等持,持是保持,等是平等,永遠保持你的心境平等,這就是三昧。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面對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能夠保持平等心,這就是三昧。
(節錄自《華嚴經》22集【諸波羅蜜,悉已圓滿。慧眼明徹,等觀三世。
於諸三昧,具足清淨。】)
善知識
佛教導我們修學,第一個條件是「親近明師」,真正有修有證、有德有學的老師,要能信得過。如果對老師沒有信心,老師再高明,都沒有用處。所以誰是我的善知識?我心目當中最仰慕的人、最佩服的人、最尊重的人,他說的話,我一絲毫不懷疑,百分之百奉行,這個人就是我的善知識。
所以,我的善知識未必是你的善知識,你的善知識也不是我的善知識,善知識的標準是自己心目當中最仰慕的人。一旦遇到了,善知識一定會誠心誠意的教導你。為什麼?師徒是緣分!這個緣分,「可遇不可求」。學生要親近一個好老師要緣分,老師想要得一個好學生傳法也得要緣分。傳法就跟世間人傳宗接代是一樣的,世間人總希望自己有好兒女能夠繼承家業,做學問的人、修道的人,一生當中唯一的希望就是有好的學生能夠傳法。好學生不容易遇到,有許多高僧大德一生當中一個都沒有遇到,他的法就斷掉了。
(節錄自《華嚴經》12-17-614【一一心念中,普觀一切法,安住真如地,了達諸法海。】)
得法
什麼人能得法?對善知識真誠仰慕,聽善知識的教誨,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這個人就是得法的弟子,所以傳法的人真的是可遇不可求。我們自己是不是一個傳法的材料,以現在的話來講,有沒有條件來傳法。這個條件是什麼?做學生之道。如果你真正是一個好學生,老師一定把法傳給你。好學生的標準是《弟子規》,弟子就是學生,規是規矩。用現在話來說,《弟子規》是做學生必須具備的條件。
其條件眾多,最重要的是真誠,就是李老師傳的「至誠感通」,沒有誠意不行。每個人都覺得「我真誠、我對人誠心誠意」,但他不懂「誠」字的定義是什麼。前清曾國藩先生對「誠」的解釋很好,即「一念不生是謂誠」。什麼叫誠?你有妄想,心就不誠,你有分別、執著,哪來的誠意!由此可知,「誠」字的意思,是妄想、分別、執著不生。一切眾生的真心、本性,就是真誠。自從起了無明,就是生起了妄想、分別、執著,真誠就失掉了,誠意變成了妄想。
所以,佛家講「菩提心」,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至誠就感通,只要心做到至誠,就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通了。「不誠無物」,不誠就什麼都不是。因此,要永遠保持真誠心,對老師真誠、對佛菩薩真誠、對一切眾生真誠、對冤家對頭都真誠,一味真誠,你就具備傳法的條件了。你要是遇到真善知識,老師不會捨棄你。
你是否能夠接受大法的承傳,在佛門講「法器」。佛法的承傳與世法承傳的標準不相同,除了誠意之外,還要有悟性,這一條最重要。李老師常講要有個非常靈活的頭腦,他常常比喻學佛人的頭腦是八面玲瓏的水晶球,透明的。如果是四方木頭頭腦轉不動的,這個人沒有法子學。但這個人有沒有成就?如果他有善根、有福德,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他能成就,他能往生。諦閑法師的徒弟鍋漏匠、修無法師,都是屬於這種人;他雖然沒有慧、沒有悟性,但有福、有定力、老實。老師怎麼教他,他完全百分之百的信受奉行,他也不會受外面閒言閒語所動搖,他尊重老師,聽老師的。所以,「尊師重道」是第一個條件,這是你能不能成就的關鍵。但是傳法一定要慧解,所謂是「一聞千悟」,不能一聞千悟,至少要「聞一知十」,才有能力傳法;沒有悟性,傳法不容易。
(節錄自《華嚴經》12-17-0614【一一心念中,普觀一切法,安住真如地,了達諸法海。】)
般若波羅蜜
般若是智慧,對人對事對物,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迷惑,不顛倒,知道什麼事應該怎麼樣去做,如理如法,合情、合理、合法,能夠利益一切眾生。「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為誰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諸佛菩薩不為自己,為一切眾生服務。
(節錄自21-88)
寺
佛教教育場所名稱用「寺」,寺是什麼意思?「寺」是皇帝下面辦事的機構,是永遠建立不可廢除的。「寺」有「子嗣」的意思,一代一代傳下去,不可變更,不可撤銷。這個名稱從漢朝建立,直至滿清都沒有改變。佛陀教育是由皇帝親自主持,所以這個教育機構也稱「寺」。現在很多人將「寺」、「廟」合起來,這就錯了,廟是從前帝王祭祀祖先的場所,譬如北京故宮有太廟;而平民祭祀祖先則稱為「祠堂」。所以,廟是祭祀鬼神的,寺是政府辦事機關。我們要找到佛教本來的面目,不能被現前的迷信蒙蔽了,我們在佛法裡才能學到真正的東西,才能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
(節錄自《華嚴經》12-17-0314)
三世怨
今天這個世界上,大富大貴之人,作總統、作國王、擁有億萬財富的,都是過去生中在佛門修大福報。他們著相修福,雖然這一生福報現前了,但是一享福就迷惑了,不肯再進修。福報大,造業大,這一生福報很快就享盡了。為什麼?沒有智慧,沒有遇到善知識,所以「迷而不覺」,再加上「邪而不正、染而不淨」,多生多劫修的福,十幾二十年就消盡了。福消了,罪業現前,來生就到三途惡道去了。這就是佛法常講的「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的時候忘記了修福,於是造作罪業;等福享盡了,罪業使第三世墮落。我們要懂得警惕才是。
(節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12-17-0612講於2002/2/4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四種慈悲
一、「愛緣慈悲」,我喜歡你,對你慈悲;不喜歡你,對你就不慈悲。這種慈悲,凡夫皆有。
二、「眾生緣慈悲」,能夠推己及人,想到我喜歡的,別人也喜歡;我不喜歡的,別人也不喜歡。為自己想,同時也能為別人想。儒家稱這種人為君子、仁人。
三、「法緣慈悲」,對於佛法有相當程度的通達明瞭,覺悟自己與一切有情眾生的關係,知道修行證果必須要「自行化他」。化他,實在是自度,自他不二。懂得此理,所生出的慈悲心,就是「法緣慈悲」。
四、「無緣慈悲」,無緣是沒有任何條件,因為情與無情同一體,還談什麼條件!經過長時間的薰修佛法,不知不覺將之變成自己思想、見解的依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與我是一體」,有這個念頭是法緣慈悲;如果自自然然契入,連念頭都沒有,就是無緣慈悲。
(節錄《華嚴經》12-17-0613【一一國土中,普演廣大音,說佛所行處,周聞十方剎。】)
所知障與煩惱障
「般若」是智慧,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究竟圓滿的智慧,不是外來的。無量無邊的智慧,此界、他方,過去、未來,無一不知,此乃「所知」。所知是本有的,然現在不知,不知就變成障礙,障住了我們之所知,就是「所知障」。所知障與煩惱障立名之用意不同,煩惱是障礙,所知不是障礙,障礙所知之障方是所知障。
「執著」,完全是煩惱障;「分別」,一部分是煩惱障,一部分是所知障;「妄想」,完全是所知障。有人問,無明怎麼來的?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講得清楚透徹,「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就是所知,所知就是般若智慧。在所知裡立知,猶如頭上安頭,即是無明的根本。例如,我現在拿一本書,大眾會說「法師手上拿一本書」,這就墮到無明。這是書、是手嗎?手與書這些名相都是假的,是無明。所知上不再立知,智慧方現前。
佛法未傳到中國來之前,老子就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說個「名」已經錯了,不是事實真相。在知見上立知,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就墮到無明。
(節錄自《地藏經講記》14-12)
祕藏
何以稱「祕藏」?祕是祕密,藏是含藏在自性之中。眾生不能明瞭、不能理解,則稱之為祕密。心性中確實包含無量無邊法,用之不盡,就是藏。猶如世間的金礦,含藏黃金非常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是不知道金礦在哪裡,就變成祕密。佛用此來比喻我們心地的寶藏,心地含藏的寶藏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佛法與世法都含藏在其中。我們只要開發自己心地的寶藏,世出世間法全都通達,沒有障礙。
佛法的教學即是開發自性的寶藏,開發要用稱性的工具,否則就無法開啟,工具就是孝與敬。《地藏經》稱為佛門孝經,孝親尊師就能開發自性的寶藏。如果我們不能孝親尊師,則永遠在佛門之外。換言之,不能孝親尊師,即使修學小乘也只能停留在初果、二果,要想證得小乘最高果位,還是要孝親尊師。此乃真理,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如來之修證,無一例外。
《觀經》云,「淨業三福」乃「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我們一定要認真去做到,把孝順父母的心推廣,去孝順一切眾生。諸佛如來確實是這樣修的,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老師。不但一切人是老師,樹木、花草哪一樣不是老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甚至一微塵、一毛端,我們觸目都能醒悟,那就是老師。看到樹,種子是信心,根是慈悲,樹身是智慧,枝幹是方便,繁密是五度。在在處處只要見到了,心裡都開智慧。惠能大師見五祖時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都開悟,即是常生智慧。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順自己意思則起貪愛,不合自己意思就討厭,生煩惱。覺悟的人,六根觀六塵境界只生智慧,不生煩惱。
佛經上告訴我們,自性具足一切法,即是寶,像大地含藏礦物寶藏一樣。大地含藏的寶藏用得盡,我們心性含藏的寶藏用不盡。要懂得開發!四大菩薩就是開發自性寶藏的四個法門;地藏菩薩的孝敬,觀音菩薩的慈悲,文殊菩薩的智慧,普賢菩薩的落實。四大菩薩教我們如何開發自性寶藏。這四個法門要同時用,缺一不可。佛在千經萬論中所說不外如是。諸佛菩薩明白了,落實就得受用,得的是大自在、大圓滿。我們迷惑顛倒,迷失自性,胡作妄為,所以搞六道輪迴,生死流轉,永無出期。
(節錄自《地藏經講記》14-12)
常樂我淨
常樂我淨稱為「四淨德」。「常」是永恆不變,「樂」是離一切苦。世間人講的苦樂是相對的。常樂我淨之「樂」,是所有相對的苦樂皆斷盡。「我」是主宰、自在之意,真正做得了主,真正得大自在。「淨」是清淨,一塵不染,心地空寂。真心裡不能有一物,惠能大師講得很好,「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若在其中加進一物,就錯了。
(節錄自《地藏經講記》14-12)
菩薩
「菩薩」是印度話,有兩種翻譯,古譯是「大道心眾生」;玄奘法師譯為「覺有情」,即覺悟的有情眾生。佛在《華嚴經》上說,《華嚴經》應當傳授給大心凡夫,也就是大道心凡夫,大心凡夫就是菩薩。只要發大心就是菩薩。
「覺有情」,我們是有感情的眾生,感情是煩惱,雖有煩惱但覺悟了。覺悟就是方向對了,雖然還沒有入佛的境界,但是心行、方向確實是成佛的方向。像航海、航空一樣,羅盤對得很準確,雖然還看不見彼岸,但是知道決定可以達到彼岸。菩薩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如果對於一切人事物清楚明白,知其業因果報,就稱之為「菩薩」。對人事物都不了解,就是凡夫。菩薩是明白人,凡夫是糊塗人。地藏菩薩的名號簡單介紹到此。
(節錄自《地藏經講記》14-12)
何謂經
「經」是通題。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皆尊稱為經。這種稱呼是順著中國人的習慣,佛法未傳到中國之前,中國人對於古聖先賢的教誨都稱為「經」;儒家有《十三經》,道家有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佛法傳到中國之後,中國人對佛法尊敬,同樣也稱之為經。「經」,梵文是「修多羅」。
修多羅有五義:
一、「湧泉」,像泉水往外湧,指佛經義趣無窮,富有攝受力,愈讀愈有味道。二、「出生」,能出生一切微妙善法,讀佛經之後,心善、行善,將性德引發出來。三、「繩墨」,就是標準,是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之標準。四、「顯示」,能顯示真理。五、「結鬘」,結鬘是貫穿諸法。現在講科判、章句之學,文字組織自始至終一脈相承,有條不紊,結構嚴謹,思想體系清楚明瞭。
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中,對經有十種解釋。通常以「貫攝常法」來解釋「經」的意思。「貫」是貫穿,就是結鬘之意。佛的說法很有條理、很有層次,有條不紊。「攝」是攝受,就是湧泉之意,法味無窮,能攝受人心,令人讀到之後欲罷不能。「常」,所講的理論、方法永遠不變,超越時空。三千年前的古人,遵循這些理論、方法修學得以成就;三千年後的今人,遵循這些理論、方法,同樣能成就。古時印度人用此方法能成就,現在中國人用此方法也能成就。佛法超越時空。超時空的作品,當然是真理。「法」是法則、規矩,依照此方法修行決定成功。經典具足貫攝常法四意。
(節錄自《地藏經講記》14-12)
般若與智慧
般若與智慧,意思有時是相同的,但也有差別。「般若」,依《般若經》所說,是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前面的大智慧,解作戒定慧之慧。慧必定包括戒、定;戒不一定有定、慧;但是有定一定有戒,此是「定共戒」。有定的人不會犯過。有慧的人是「道共戒」,持戒就更高明。實相般若是體,實相無相,於一切法清楚、明白,沒有分別。分別尚且沒有,何來執著?是故稱為實相般若。實相就是真相,徹底究竟明瞭宇宙人生之真相。
實相般若起作用,有兩種:「一是自受用;一是他受用」,自受用是觀照般若;他受用是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就是過高等智慧的生活,或者像果地上的法身大士,過圓滿智慧的生活,與光明雲相應。我們凡夫懂得觀照,方能過高等智慧的生活。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即是觀照的總綱領。所以,對於一切法相,不分別、不執著,隨緣而不攀緣。什麼都好、什麼都自在,每天生活清淨,快樂無比!隨遇而安。富貴有富貴的快樂,貧賤有貧賤的快樂;富貴、貧賤是事相,快樂是平等的,都生活得圓滿。
觀照般若,是對自己的受用。文字般若,文字包括言語,是利他的,是幫助別人的。觀照般若是身教,文字般若是言教,實相般若是意教,身、語、意都是教化一切眾生,都是在幫助一切眾生。實相雖說是意教,然沒有意的念頭,有意的念頭就不是真實般若智慧。般若是即相離相,離即同時,方能破除一切迷惑。
(節錄自《地藏經講記》14-12)
福報
大菩提、大涅槃,以及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是我們應該要得到的,與諸佛果地之智慧、功德,無二無別。若見了性,自性智慧、福報方能現前。那時,福報就像泉水一樣往外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是稱性的福報。未見性之前,生生世世的福報是修得的,修得的福報用得盡。譬如我們有家產,家有金礦儲量非常豐富,生生世世用不盡。可是現在金礦被土岩石掩埋,沒有開採。我們身無分文,要去打工,賺一點錢過生活,雖有億萬家財卻得不到受用。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功德、財寶,就像金礦沒有開採一樣,所以現在很苦。
真正覺悟的人,只想今天一天的受用,決不會想明天,想明天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今天生活所需有多餘的,布施給別人,有福與一切眾生共享。明天怎麼辦?明天會有更多財富。何以會有更多?種福,福報永遠增長,不會消失。我們看到世間有財富的人拼命積蓄財富,不肯做社會福利事業,不肯幫助貧苦的人,過不了幾年,就家破人亡,財產都失去了。這種現象,古今中外比比皆是。
(節錄自《地藏經講記》14-12)
皈依
「大皈依」,回歸自性。此句就是皈依三寶的理論依據。一、「皈依佛」,佛是自性覺。自性周遍法界,故以光明雲顯示。凡夫迷失自性,招來無量無邊的災難。性雖無相,然能現一切相,所現之相是自性的相分,性相是一不是二。眾生不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而生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病。自己身體有毛病,自己受苦。所以,眾生受苦,佛受苦;眾生得樂,佛得樂,實為一體之故。
阿彌陀佛是誰?自性彌陀!毘盧遮那是誰?自性毘盧遮那,正是自己!如果我們醒悟過來,懂得虛空法界都是自己,大慈大悲全體顯露,對於任何人事物自自然然都愛護。愛憐之心、關懷之心、幫助之心,油然而生。分什麼彼此!你恭敬、讚歎我,我愛護、幫助你。你毀謗、糟蹋、侮辱我,我依然愛護你、幫助你。為什麼?你迷,我不迷。迷的人分自、分他,悟的人不分你我,同體關懷。
諸佛如來讚歎釋迦佛在五濁惡世出現,教化剛強難化的眾生,此話意義甚深。剛強難化的眾生,迷惑顛倒,墮地獄、變餓鬼,是自作自受。佛能夠幫助的是教誨、開導,說明事實真相。我們自己要覺悟,要回頭,回頭是岸。
皈是回頭,依是依靠,要依靠性德。性德,本經用「光明雲」來表,《華嚴經》用「大方廣」來表。諸位要明瞭此段十句光明雲含攝全部《華嚴經》,《華嚴經》含攝全部佛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講無量無邊的法門,全部含攝在十種光明雲之中,一法不漏。我們要能體會此段之深意。
二、「皈依法」,法是自性正。自性正是自性本具之般若智慧。自性覺是根本智,自性正是後得智、權智。我們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付諸實踐,那就契入佛的境界。入佛境界,就超越十法界。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與法身大士無二無別,我們並沒有證得法身,可是與法身大士真的是惟妙惟肖,這就是《華嚴經》講的大心凡夫。大心凡夫念佛往生,決定生實報莊嚴土。四土、三輩、九品,我們統統有分。善導大師之前的古大德常說,上三品都是菩薩往生的,凡夫沒分。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說「九品往生都在遇緣不同」,此話說得好。我們是凡夫,遇到的緣殊勝就能上品上生。菩薩若是未遇此殊勝緣,可能是中下品。「都在遇緣不同」,真是平等法。
要解決現前的社會問題,解決眾生無量無邊人為的災難、自然的災害,就要從心理上做一個重大的轉變。就是一定要愛世人,把愛護自己的心擴大,愛護一切眾生。果然如此,所有一切災難就都消除了。迷惑顛倒之人,只知道自己沒有別人,甚至於做損人利己之事。真正明白人知道損人決定不利己,損人是損己,利人才是真正利自己。佛法首先要把我們的心量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才是真正皈依正。自性本具的正知正見,乃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一切生活的依據。
三、「皈依僧」,僧是淨。用現代話說,僧是社團、團體。佛法裡四個人稱為眾,四個人以上在一起生活、工作,就是一個小團體。這個團體的人都能修「六和敬」,就叫做僧團、僧眾。人人修六和敬,人人心地清淨圓滿,這個僧團是天上、人間一切團體裡最值得人尊敬的。團體再大,人眾再多,意見不和,就不是僧團。有意見都是妄想、分別、執著,自性之中本來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節錄自《地藏經講記》14-12)
檀那
「檀那」是梵語,意為布施。布施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世尊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三種布施具足。講經說法用智慧、體力,這是內財布施。所說的理論與方法,是法布施。眾生依法修行,能離一切憂悲、苦惱,知道脫離輪迴的道路,則是無畏布施。以上是諸佛菩薩所做的三種布施。
(節錄自《地藏經講記》14-12)
啟請
當年,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在菩提樹下示現成佛,成佛之後就要教化眾生。然教化眾生須有人啟請,若無人啟請,佛就無能為力。世人誰認識釋迦牟尼佛!誰知道佛是大智慧的人、人天大導師!世間無人啟請,佛就要入般涅槃。淨居天人見到了,立刻啟請,所以佛才住世八十年,講經說法三百餘會,因此我們要感激淨居天人。他們也很慈悲,憐憫一切苦難的眾生,所以啟請如來說法。
(節錄自《地藏經講記》14-12)
佛教是教育,非宗教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三十歲開悟,開悟之後開始教學,現在講辦班教學。七十九歲圓寂,教學四十九年,辦班三百多屆。這個班有長有短,有的二、三年,有的二、三天,長短不定。佛一生樂此不疲,快樂無比,教化了多少眾生!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是常隨弟子,佛走到哪裡跟到哪裡;而臨時來的人數,比常隨眾多很多。釋迦牟尼佛沒有學校,在什麼地方上課?山林樹下、河邊,大家坐在地上,這樣教!四十九年如一日,快樂無比。所以,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學,它跟宗教不相干,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的。用今天宗教這個定義來看佛教,佛教跟它不相應。因為宗教有一個造物主、有一個真神,佛教沒有。佛教中,佛陀、菩薩、阿羅漢都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這些名詞都是梵語音譯過來的,是佛陀教學裡頭學位的名稱。最高的學位稱為「佛陀」,像我們今天學校的博士學位;第二個學位是「菩薩」,好比是碩士;第三個學位是阿羅漢,好比是學士。你修行到某一個階段,你就拿到學位了。
文摘恭錄自淨空老和尚講述《淨土大經科註》(第五四九集)2012/10/6
八相成道
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降生在印度,示現八相成道,絕對不是釋迦牟尼佛是個普通修行人,真的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成佛了。世尊在《梵網經》裡面告訴我們,他到娑婆世界來示現作佛,就是像這種八相成道的表演,這一次是第八千次,由此可知,世尊久遠劫就已經圓成佛道了。
釋迦牟尼佛一生表演給我們看,八相成道是演,講經說法是說,他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人人都學釋迦牟尼佛,佛法則久住世間。
八相成道:降兜率、入胎、生為太子、捨俗出家、降魔、成道、說法、涅槃
文摘恭錄自淨空老和尚主講之《大乘無量壽經》 02-034-0121、136
放下是為自己,提起是為眾生
在中國南宋,跟岳飛同時代,有一位布袋和尚,《高僧傳》上有此記載。但是他姓什麼沒有人知道,從哪裡來的也不曉得。這個和尚每天背個大布袋到處去化緣、去遊化,人家供養他的東西就往布袋裡一放,背著就走了。
有人向他請教什麼是佛法?他把布袋放下,表示一切放下,大家看了就懂得了。放下之後怎麼辦?他把布袋拿起來,背了就走了。這個含意很深,放下之後要提得起,放下之後提不起來,那沒用處。所以,放下是為自己,提起是為眾生。
他圓寂的時候告訴大家,他是彌勒菩薩化身來的。他把自己身分暴露之後,真走了。
文摘恭錄自02-037淨土大經科註
佛陀是覺悟的人
釋迦牟尼佛不是神、不是天使,他是人。
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印度人稱他為佛陀,佛陀翻譯成中國意思是覺悟的人,跟中國聖人的意思一樣。聖的意思是明白人,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明白了,這叫聖人,印度人稱為佛陀。菩薩也是明白人,但還沒有達到圓滿,不是究竟圓滿,究竟圓滿才稱佛陀。
現在許多信佛的這些佛教徒,把佛菩薩當作神明看待就錯了,這就是章嘉大師講的,你走錯路了。許多人迷信,不了解事實真相,把佛菩薩當作神明去供奉、膜拜,不知道佛門裡面這些佛像是表法的,不是叫你放在那裡去燒香拜拜的。
寺院就好像現在的博物館,它是教學的,佛法是教室、課堂跟博物館融合在一起,用現在的話說,是藝術的教學。
淨空老和尚法語 文摘恭錄自—淨土大經科註(第一一七集)
佛教是什麼?佛陀教育
佛的教誨叫佛的教育,終極的目標就是教我們回到自性。回到自性叫成佛。成佛,成就究竟圓滿,智慧圓滿了,福德圓滿了,相好圓滿了,一切都圓滿了,這叫離究竟苦、得究竟樂。佛教終極目標在此地。我們了解之後,向這個目標去邁進。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現在佛教變成宗教,自自然然隨著產生很多很多的誤會。
佛教是什麼?佛陀的教育。名不正,言就不順了。我搞清楚、搞明白了,老師(章嘉大師)勸我出家,我出家之後在台灣,第一樁事情向中國佛教會上書請求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我們自己要把這個名字搞清楚,佛教是什麼?佛陀教育,我用這個名稱。中國自古喜歡簡單,佛陀教育簡稱為佛教,但是現在佛教被人誤會,不得不加兩個字進去,佛陀教育,不要讓人誤會。
寺廟是學校,本來是學校。寺這個名詞從哪來的,很多人不知道。寺是政府辦事的機關,這個機關很特別,直接歸皇上管的稱寺,歸宰相管的稱部。所以部有尚書,尚書就是部長,有侍郎,侍郎就是次長,宰相底下六個部。皇帝下面直接歸皇帝指揮的,辦事的機構,有九個單位,叫九寺。
寺是永遠不能撤銷的,永久設施的叫寺,部是可以撤銷的,可以增,可以減,那不是永久的,寺是永久的,政府辦事機關,寺的長官稱卿。你看古時候,三公九卿,三公是皇上的顧問,那是國事顧問,地位最高的,九卿是他下面,九個辦事機構的首長,長官。
佛稱寺,佛教到中國來了,皇上成立一個新的,就是佛寺,白馬寺,在第一個。這個裡面主管的人不稱卿,稱住持,稱方丈。所以它是教學機構。佛教傳到寺幹什麼?它幹兩樁事情,第一個,翻譯經典,就是國立的編譯館;第二樁事情,講解經典,培養師資。因為是直接歸皇上管的,所以佛教的傳播超過儒,儒家書院沒有佛教寺廟這麼多,皇上管的。
皇上管的它跟皇家關係密切,屬於皇家的一個單位,所以它的建築可以用宮殿式的。這就是國家對於佛陀教育的重視,對佛陀教育的禮遇。它是從外國傳進來的,佛教確確實實把儒道大幅度的向上提升,這是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今天講傳統,儒釋道缺一不可,像鼎之三足,缺一個,它就不能成立。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473集 2013/10/12
佛跟眾生是一不是二
《華嚴經》上,《華嚴》是釋迦牟尼佛成道第一次宣講的大經,內容是什麼?佛在畢缽羅樹下入定,真正徹底放下了,放下什麼?放下一切的煩惱、習氣、障礙,那麼這些東西障礙我們的真如本性,換句話說,障礙我們自己的真心。人人都有個真心,真心從來沒有失掉,這個真心就叫本性,也就是真佛,真心真佛。
佛是什麼意思?佛是智慧,是覺悟,印度人把覺悟跟智慧稱之為佛陀。這個智慧、覺悟是本有的,不是從外學來的,外面沒有,叫自性覺,自性本覺。我們中國老祖宗懂,不是不懂,中國老祖宗說「本性本善」,這個覺就是善的意思,智也是善的意思,統能講得通,自己本來有的。
本來有的現在為什麼沒有?現在叫迷了,為什麼會迷?因為煩惱、習氣,這個東西把我們的真心迷了。迷了之後,從真心變現出一個妄心來。妄心跟真心是一個心,作用不一樣。作用,真心在覺,它是無所不知,無量智慧,無所不能,這麼大的作用。
迷了之後,一無所知,雖有,它不起作用,所以佛叫它做無明。無明是什麼?它不明瞭了,本來是明瞭,現在不明瞭了,叫無明。無明是所有煩惱的根源,煩惱都是從這生的。所以一旦覺悟了,煩惱全沒有了。煩惱是假的,不是真的,像個陰影,光明一照,它就不見了,黑暗就沒有了,明暗兩面,明是覺,暗是不覺。
我們今天在不覺,不覺的時間太久了,不覺就是迷得太深了,真正回不了頭來。這時虧得釋迦牟尼佛明白了,怎麼明白的?從禪定當中明白的。所以戒定慧叫三學,不止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他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教人破迷開悟,回歸自性,都用這個方法,沒有例外的,就是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學的終極目標是要開智慧,那麼定是手段,不是目的,心定了,他才能智慧就現前。
所以佛法裡面用水表法,水在寧靜的時候不起波浪,沒有染污,把它比作真心、比作本性,這個本性本善,水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山河大地統統照在裡頭,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它的作用。真心能照全宇宙,不但照全宇宙,還照過去、未來,沒有照不見的,不但能見、能聞、能嗅、能知,見聞覺知四個字全起作用,本能。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是你的本來面目,你現在把這些作用喪失掉了,叫你做凡夫,凡夫跟佛沒有兩樣,凡夫覺悟了叫做佛陀,自性迷了叫做凡夫,就這麼一回事情。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459集2013/10/01
佛法裡頭有真正的喜樂
佛法常說,學佛沒有前後眼,你也得不到佛法。所謂前後眼,你能看到過去,你能看到未來,你才知道我學的這部經,我學的這個法門,我怎樣用它,不但幫助我解決這一生生活上的問題,讓我得自在、得安樂,而且真正幫助我提升,指出我一條光明的道路,我將來一定會到達。這
個學佛就有樂趣,嘗到法味。孔子也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是快樂,快樂不是名聞利養裡頭來的,不是外面刺激來的,內心生出來的。內心什麼?喜悅,就是智慧、德行,快樂從這來的。傳統文化裡頭有,有這種喜樂,佛法裡頭更殊勝。
如果沒有真正的喜樂,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要做不到這一點,自古至今那麼多人學佛,就不可能!誰不希望生活在快樂的環境裡?沒有真正的喜樂,決定不能長久。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證實,古聖先賢跟佛法,它有它的價值存在。那現在人疏忽了,把它看成迷信,對它了不了解?不了解,不認識,人云亦云,不去研究它,不去了解它,這叫當面錯過。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458集2013/9/30
身體是假的
佛法的真假有標準,這個現象是有生有滅就是假的。六道有生有滅,十法界有生有滅,為什麼?阿賴耶變現出來的。阿賴耶就是有生有滅,前念滅了後念生。前念跟後念不是一念,要是一念那就是相續,每個念頭都是獨立的,都是從起心動念產生的。
所以經上告訴我們,它是相似相續,不是念念相續,念念相續是相同的,它不同,它接近,就是相似相續,不是完全相同。我們看侷限在我們的現前的見分,我們看到這個房子,看到我們居住的環境,好像昨天跟今天是一樣的,其實不相同。
科學家告訴我們,每一天我們身體細胞新陳代謝,新陳代謝就是生滅法。老的細胞死了,被排泄出去了,包括流汗,流汗都是排泄出去,細胞排泄出去,新生的細胞代替舊的細胞。一天二十四個小時,我們死去的細胞有多少?科學家告訴我們,七千億,單位是億,七千億。
那麼每天新生的新細胞也有七千億,補充它的位子。所以這身體新陳代謝,它是生滅法。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身體大概有多少細胞組成,有六十兆,有這麼多。每一天新陳代謝七千億,佛法裡面講每七年是一個週期,我們所有的細胞統統都換掉了,舊的一個都沒有了,七年是個週期。所以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在肉身裡頭找不到我,沒有我。
可是我們除這個身體之外,這身體假身體之外,有一個不生不滅的靈性,靈性不生不滅。一般人叫靈魂,它實在不靈,它迷惑顛倒。等到它靈了,靈了就不叫做靈魂了,靈了是什麼?靈了就叫它做佛性了。沒有覺悟,它不穩定,它有妄念,它有分別,它有執著,所以它在六道裡頭搞輪迴,這個身壞了,它又去找一個身,這叫投胎,去找身體。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死不斷,這是佛菩薩看到苦,真正苦。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481集2013/10/18
我是個障礙
念佛是用念阿彌陀佛的方法修禪定,得到禪定叫念佛三昧,三昧是梵語,意思就是禪定,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達到禪定。為什麼達不到?沒放下。首先要把我放下,對六道眾生來講,這最困難的事情。為什麼要把我放下?我是個障礙。
障礙什麼?障礙你明心見性,我裡頭有自私自利,我裡頭有四大煩惱常相隨。我是什麼?大乘經上說,第一個是我見,我見就是執著有我;第二個是我愛,我愛就是貪;我慢,慢是傲慢瞋恚;我痴,這四個特性。
我,從我連帶產生我愛、我慢、我痴,就是貪瞋痴。所以貪瞋痴從哪裡來的?有我那個時候就有它,這叫根本煩惱,叫俱生煩惱,不是學來的。貪瞋痴的反面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是性德;換句話說,自性裡頭本來有戒定慧,戒定慧並沒有失掉,迷了之後戒定慧變成貪瞋痴。
大乘教裡面教我們修行,沒有別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個東西要在一切人事物裡頭斷掉。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491集2013/10/26
以為身是自己,這個認知是錯誤的
《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是什麼意思?生滅法,它不是常住的。我們愛惜這身,身是自己嗎?以為身是自己,這個認知是錯誤的。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身體,這個物質身體是細胞組成的。一個人身體大概有多少細胞?科學家告訴我們,大概有六十兆,單位是兆。這六十兆個細胞,它們壽命長短不一樣,有的細胞只有幾個小時,有的細胞三、四天,也有三、四個月,也有少數超過一年的。
最長的是腦神經細胞,它的壽命最長,大概可以活一百五十年,我們人的壽命都沒那麼長。每一天新陳代謝,就是老的細胞死了,被排出去,排出體外,新的細胞產生,填補它的空缺。每天有多少?有七千億,每一天七千億個細胞新陳代謝。
佛經上告訴我們,七年是個週期,七年,舊的細胞全部沒有了,統統都換掉了。佛經上講得籠統,科學上說得很詳細,它一個器官一個器官來告訴你,細胞壽命並不是完全相同的,有長有短。所以這個現象是相似相續,不是真的,無常,是生滅相。
既是生滅相,在佛法裡講,它就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不生不滅。心,真心不生不滅,妄心有生有滅,真心不生不滅。妄心的體就是真心,所以真妄不二。不能在這上面有真正的認知,他的慈悲心生不出來。慈悲心生不出來,就是告訴你,真心不能現前。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491集2013/10/26
萬緣放下才能明心見性
直徹心源,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朗然大覺,大徹大悟,這兩句是因。怎麼個修法?直徹心源的修法是萬緣放下,有一樁沒放下就是障礙。所以要放得乾乾淨淨,連放下這個念頭也要放下。我什麼都放下了,我什麼都放下這一句沒放下,它會造成障礙。
所以佛說,佛氏門中,一法不立,一切都放下了還是一法,有這一法,錯了,這一法成了障礙。所以到最後連佛法也沒有,佛法是假立的,因緣生法。直徹心源,佛法就沒有了,你才見到佛法是從心源裡頭流出來的,這才真正是大覺。
大覺是什麼樣子?本然清淨,頓契法身。這裡所說的本然清淨,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本自清淨,從來沒有染污過,頓契法身就是融入常寂光了。常寂光是法身,法身無相,法身無不相,無相是講法身的體,無不相是講法身的作用。法身作用能生萬法,雖生萬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法不是真實的。
萬法有生有滅,有生有滅是假相,不是真相,真相不生不滅。我們在大乘經天天在薰習,薰習太重要了,所以經一生不能放下,天天薰習,薰成非常堅固強而有力的信心,決定不會改變的。像諸佛菩薩一樣,他為什麼不能改變,因為他直徹心源,朗然大覺,所以他永遠不會改變。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489集2013/10/24
原來通家是一門成就的
八萬四千法門,你選擇一門。有人選擇二、三門,沒有老師指導。有老師指導,老師一定叫你選一門,不會叫你選很多門,選很多門不會成就。像我們這一個房子,四面都有門進來,無論走哪一個門都能走進來,你同時要走兩個門、三個門,你是決定走不進來。
你要想走進來,你必須把其他的放棄,只走一門。不肯放棄的變成什麼?變成學者專家,把佛所講的都變成知識,不是智慧。走一門,一門生智慧。諸位要曉得,一心那個心是定的,有妄想就是三心二意了,有雜念那心想的就多了,那是煩惱、是知識,不生智慧,智慧的心永遠清淨永遠平等。只許一個念頭,不能有第二個念頭,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我們看自古以來開悟的,都是學一門開悟的,沒有學很多。這些話我們在年輕的時候,老師曾經跟我們講過,我們自以為聰明,沒有依教奉行,到晚年後悔莫及。我們勸別人,別人也不相信。所以我們年輕的時候,廣學多聞,學的經論太多了,以為宗門教下,我們樣樣都懂。我到香港來講經,有法師問我,你有沒有學過五教儀?學過;有沒有學過四教儀?學過。五教儀是賢首,華嚴宗的;四教儀是天台,法華宗的,法相唯識宗的,統統學。這是什麼?這是知識。
現在才曉得。年輕的時候好高騖遠,想做通家,結果一樣也沒通。古聖先賢教我們做專家,不要做通家。一門通,沒想到他一門通了門門都通,真是個通家,原來通家是一門成就的,不是從很多門成就的,專家搖身一變就是通家。
古人表演給我們看的,非常可惜,我們年輕,功夫、道心不夠,智慧沒有能現前,吃虧是自己,不是別人。所以我到晚年專門搞一部經,《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一部註解,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別的全放下了,心清淨,這有一點智慧。這一部經真通了,一切經全通了,你拿到手裡沒有障礙,全通,智慧現前。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490集2013/10/25
般舟三昧是初住菩薩修的
我聽說國內現在有修般舟三昧,一定要知道,般舟三昧是初住菩薩修的,不是我們修的。善財參訪吉祥雲比丘,是初住菩薩,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不是凡人。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九十天日夜不間斷,不能睡覺,不能坐下來,只可以站著,只可以走著。九十天,不是九個小時,你能受得了嗎?你受不了要修那個法門,那個法門是好,太高了,不是你修的。所以有同修來問我,他想修般舟三昧,我說你可以,我做不到,我對你尊敬,沒有話說,我不敢。
我說我學鍋漏匠,諦閑老法師教他的徒弟鍋漏匠,我學他,他我學得到。諦閑老和尚教鍋漏匠,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就念這一句,求生極樂世界,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不分晝夜。這個我可以做到,一點壓力都沒有,累了,累了就躺著睡一下,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這個做得到。
這個法門要介紹給往後九千年末法眾生,為什麼?沒有壓力,功夫決定不間斷,什麼時候都可以休息。休息的時候要是有念佛堂,念佛的時候穿著海青,休息的時候不要脫衣服,躺在那裡睡一會,醒過來了趕緊去念佛。這個我有把握修成,般舟三昧沒有把握,如果一倒下,困倒了休息了,那般舟三昧就破了,還不如鍋漏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程度,不能躐等,不可以好高騖遠,做不到的硬要去做,肯定失敗。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488集2013/10/23
靈性是自己
靈性是自己,靈性不是物質,靈性也不是念頭,這個不能不知道。靈性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靈性有覺有迷,覺了是佛菩薩;少分覺,阿羅漢;迷了是六道凡夫,十法界凡夫。明心見性,把自己的靈性找回來了,靈性沒有消失,是忘掉了,雖然它一切處一切時都在,把它忘掉了。
注意力只注意這個身相,物質的色相,充其量到念頭。念頭是妄心,念頭是第六識跟第七識,執著的念頭是第七識,分別的念頭是第六識。我們把六、七當作自己的心,把阿賴耶的相分當作自己的身,全搞錯了。阿賴耶的相分也是遍法界虛空界,物質現象。物質現象從念頭來的,那麼由此可知,我們的念頭是遍法界虛空界。
《還源觀》上講得好,給我們講三種周遍,這三種周遍是說起心動念,念頭才動就周遍法界。所以對覺悟的人,他全知道;只有六道眾生,跟十法界裡面眾生,他不知道,即使知道也不清楚。我們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那在修淨土的,起心動念就一個念頭,阿彌陀佛,這一念周遍法界。《維摩經》上說得好,常修淨土,教化眾生,這是真的,真實功德、無與倫比的功德。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485集2013/10/21
佛是你的本來面目
大乘經上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當作佛,你應當要作佛,佛是你的本來面目。換句話說,你本來有大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現在智慧沒有了,為什麼沒有了?你有煩惱,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這些東西把你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障礙住了。
你這些東西去掉了,它就現前了,不是你新得來的,不是的,你本來有的。所以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證到佛果了,有沒有得?沒有。你所得到統是自性有的,完全恢復作用了,沒有一樣是新東西。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483集2013/10/20
小乘是大乘的根
修行確確實實,要從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下手,不要以為這是小乘,小乘是大乘的根,沒有根怎麼能成長。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你有這個智慧,你才能放下。你沒有看破,你放不下,真正放下表示你真看破了。你說我看破了,沒放下,那是假的,根本就沒有看破。
我們不能看破,就不能往生;真看破了,隨時可以往生,我們跟阿彌陀佛是通的,我真想去,佛就來了。彌陀接引十法界一切往生的人,是化身,他能化無量無邊身,同時接引無量無邊念佛人,一個都不漏,蓮花化生。我們淨宗,正道法就是信願持名,蕅益大師講的,印光大師佩服得到極處。
你看我們《無量壽經》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講了八個字。蕅益大師把這八個字濃縮成四個字,信願就是發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專念,就用四個字「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必定得生,一點懷疑都沒有。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06集2013/11/08
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
佛門講的六種神通,六通是本能,佛有,菩薩有,羅漢有,人人都有。那我們這個能量為什麼沒有了?我們有煩惱,我們有業障,煩惱業障把我們的本能障礙住了,不能現前,是這麼回事情。
把這個障礙除掉了,放下了,能力就現前了。見思煩惱,學佛從這個地方開始,把我們錯誤的見解放下,證須陀洹果;然後把我們的念頭,錯誤的想法放下,證阿羅漢果。證得阿羅漢,六道輪迴不見了,沒有了,這個時候才真正體悟到,佛在經典裡面常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所謂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人有生老病死,動物都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這全是生滅法。生滅法都不是我,生滅法全是假的,一場夢,夢醒了全不見了。
阿羅漢的夢醒了,六道不見了,醒了以後是什麼境界?佛說了,醒了以後那個境界好,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我們這個世間,這是在夢裡頭,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釋迦牟尼佛的穢土,就是染污,五濁惡世,五大類的染污、嚴重的染污,這個生活很苦。
四聖法界這些苦沒有了,它的環境清淨,稱為淨土,你所看到的是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陀,你看到是這個境界,這些都是覺悟的人,都是修行人,無論示現在家出家身分,都有德行。但是這個境界還不是真的,為什麼?它有生滅,它也是無常的。
它怎麼來的?六道我們知道了,是見思煩惱變現出六道輪迴,見思煩惱斷了,六道輪迴沒有了。四聖法界是塵沙無明變現的,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煩惱斷了,四聖法界不見了。由此可知,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不但這個世界不能留戀,四聖法界也不能留戀。
可是要出六道難,比登天還難;出十法界更難,要真正具足善根福德因緣,無量劫的修行才能辦到,才能超越,八萬四千法門就是說這樁事情。每一個法門都能達到這個境界,所以《金剛經》上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可以達到。要怎麼修?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你走路走一條路,你不能走兩條路,走兩條路走不通。一定走一條,一條路走到底,決定走到。不要看到岔路又去換,你要改變你的道路的時候,那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走到,愈岔愈訛愈遠。只能走一條,一條是直路,一條是捷徑。連做學問都不例外,你一門專攻。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05集2013/11/08
智慧才能夠真正明瞭一切法的真偽
「擇法覺支,以智慧簡擇法之真偽」,這是很重要的,沒有智慧你就沒有這個能力,其實這個七覺支裡頭,後面會學到三十七道品,老同學對於這些法相名詞,應該都熟悉。所以智慧非常重要,智慧才能夠真正明瞭一切法的真偽。
真的、還是假的?世間一般人都看錯了,把假的看作真的,真的不認識。真的在不在?在,但是對真的一絲毫感覺都沒有,這是沒有智慧。現代人所學的是知識,知識跟智慧是兩樁事情,它的根源不相同。
智慧是從定生的,定是從規矩裡頭來的,所以佛法講「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佛陀教學的理念跟方法,跟現在社會教學不一樣,現在教育裡頭沒有定、沒有慧,所以方法發生錯誤,沒人知道。古人用的這方法,現在人不用了,不但你沒有看到,你聽都沒聽說過,這才是問題結癥之所在。如何讓現在人相信?只有一個方法,把它做出來。
他必須看到了才相信,他沒有看到決定不相信,這是現在要恢復聖教最困難的一樁事情。可是聖賢教育不能不恢復,不恢復,人類永遠離不開痛苦,這是大事,不是小事。要學聖賢要用真心,誰肯用真心?真心人人都有,迷失了,起心動念一定有我,我的利益要擺在第一位,別人的利益對我來說不重要,這個麻煩就大了。
幾個人知道人生一場夢?說的人有,說的人醒不過來,要醒過來才管用,才知道真的是夢。沒有醒過來的話,他還是執著那個夢境,不肯放鬆,跟迷而不覺的人沒有兩樣。所以佛家的教學,完全是以開智慧為第一個目標,所有一切方法都是幫助你開智慧的,跟現代的教學不一樣。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03集2013/11/07
佛法的修學不同世間
佛法的修學不同世間,世間講求的是廣學多聞,佛法聖賢教誨講求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方法就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不要講求意思,你只管讀,讀到若干年之後,豁然全經的意思都明白了。為什麼?因為你本來明瞭。
現在為什麼不明瞭了?是有煩惱障礙習氣把你的智慧障礙住了。你現在一心,修一心,一心就把真心裡面的煩惱習氣障礙化解掉了。這個化解掉了,自性本具的智慧現前,智慧現前,義統統都明瞭了,道理就在此地。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01集2013/11/05
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古時候講經註疏的標準都是定在大徹大悟之後,你講經不會有差錯,註解不會有不妥當的地方,跟現在不一樣。現在人沒有開悟,完全憑著自己知見來講經,他講的不是佛經,是他自己的經,麻煩就出在這裡。
戒定慧三學必須得開慧,開慧要修定,定是什麼?在我們的經題上,清淨心是定,平等心是定,定沒有得到,怎麼可能開悟?不清淨的心生煩惱,不平等的心也生煩惱,我們的心起心動念生煩惱,不生智慧。
但是你要曉得,清淨平等是自己的真心,你的真心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是平等的;換句話說,本來是大徹大悟的,本來是明心見性的。現在變成這個樣子,染污,心浮氣躁,像海水起了大風大浪,清淨平等失掉了。
現在佛幫助我們恢復清淨平等,自然就覺了,用什麼方法?剛才我說的是方法的一種,知識分子大多採用這個方法,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一千遍,意思不明白,兩千遍;兩千遍不明白,三千遍,要有信心,不能改變,一定要這個意思統統明瞭,自然明瞭,沒有絲毫勉強。
有信心是什麼?你決定會明瞭,你就相信我自性裡頭本具般若智慧,我今天用這個手段,一門深入的手段,長時薰修的手段,讀書千遍的手段,這都手段,都屬於戒,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千經萬論,佛慈悲,常常掛在口頭,希望我們能夠明白,知道這個方法是真理,許許多多阿羅漢菩薩都依這個方法開悟了。讀經讀得多開不了悟,為什麼?他心不定,心是浮躁的。開悟的心,心是沉定清淨,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才能開悟。
這些菩薩修行的祕訣,我們不是聽了就算了,聽了多想想,想通了依教奉行。我也這麼幹法,我幹上十年,看看開不開悟。十年不開悟,我再幹十年。過去古大德裡頭有,根性比較鈍的,障緣比較多的、比較雜的,二十年開悟,三十年開悟,四十年開悟,都有。
根利的,根利是什麼?煩惱輕。少煩少惱這就是根性利的,他觀察能力非常敏銳,一看,他能體會到,一聽也能體會到,所以他能生信心,願心能發得出來。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01集2013/11/05
佛菩薩沒有一定的相
佛菩薩沒有一定的相,阿羅漢亦如此,為什麼?他身見破了,我執破了,我執法執統統都破了,他哪裡有相?相是眾生心在想,順著眾生心想現相,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到這個六道裡頭來度眾生,這叫入生死,六道有生死輪迴,到這個地方來幫助有緣的眾生。什麼是有緣?他善根成熟了,他能接受,能信,能發願,肯念佛,這緣成熟了,他就來了。緣不成熟他不來,來了沒用處。
但是菩薩非常慈悲,你不相信佛法,你相信基督教生天堂,他就現基督的身,他就帶你到天堂去,其實是誰?全是觀世音菩薩。所以我好像是記得,二00四年訪問日本,跟中村康隆老和尚見面,那個時候老和尚那一年一百歲,前幾年過世了。二00四年跟他見面,他告訴我,全世界所有宗教的創始人統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說得好,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眾生想什麼菩薩就能現什麼,其實一體,我們一定要了解,要把這個執著打破,把這個分別放下,一體。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497集2013/11/01
修行修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
大乘經教裡頭給我們說得很透徹,凡夫跟佛沒有兩樣,《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不說得這麼清楚嗎?為什麼會變成凡夫,變成六道眾生?迷失了自性,你現在有三類煩惱,這三大類。第一個是無明煩惱,無明是什麼?你自性本來對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都通達明瞭,那是正常現象,你沒有不知道的。
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你本來是全知全能,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無明煩惱障礙你了。無明煩惱是什麼?起心動念。你見色,眼見色起心動念了,迷了,什麼都不知道了。耳聞聲也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統統起心動念,起心動念,迷了。不但起心動念,還分別執著,這變成凡夫了。如果只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不錯,你是什麼?菩薩,雖然迷,迷得不深,還有一些你知道,一些不知道,一些還知道。等到有分別執著時,你什麼都不知道了。
所以佛告訴我們,修行成佛要不要念很多經?不需要。很多菩薩不認識字沒念過書,惠能大師就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不認識字的人能成佛,一天經沒有聽過的,也沒有念過一句佛,也沒有參過什麼一支香,沒搞過,人家為什麼衣缽給他?他煩惱斷了,就這麼回事情。他的修行很神祕,其實他修行每個人都看到,修什麼?舂米破柴,他修這個。舂米破柴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成就了。我們有沒有本事在見色聞聲,鼻嗅香,舌嘗味,在這個境界裡面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你跟惠能平等了,你就成佛了。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497集2013/11/01
執著身是我是所有煩惱的根本
佛教修行人,真正用功怎麼用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先學不執著。首先放下身,不要執著身是我,執著身是我是所有煩惱的根本。所以能夠真正不執著身是我,那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要怎麼說法?我的身,不是我身,是我的身,要這樣說法。
說得更清楚一點,我所有的身,這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我的衣服,我所有的衣服,要搞清楚。為什麼?身有生滅,有生死;我沒有生死,我不生不死。如果把身當作我,那身死了我也死了,那還修什麼行?不必修了。所以一定要知道,自性是我,自性是什麼?真心。
我們有一個真心,真心是自己;起心動念會胡思亂想的叫妄心,妄心不是我,這個要搞清楚,妄心不是我,妄心是我有,我所有的妄心。所以要用真心,用真心的人就叫菩薩,就是佛,佛菩薩;用妄心的叫凡夫,差別就在此地。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497集2013/11/01
聞思修是菩薩修的
聞思修叫三慧,菩薩所修的,用這三個字來代表。聞是接觸,眼看也叫聞,耳聽也叫聞,身手接觸都叫聞,就用這一個字來代表,代表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思是明瞭,不是真的去思想。一接觸就明瞭,這是真的明瞭;通過思想,不是真的明瞭,通過思想就染污了;不通過思想是真的,用真心,不是妄心。
修是什麼?修是一切的障礙煩惱,統統不起。為什麼?你沒有通過思考。煩惱從哪來?煩惱從思考來的。所以這個地方的思,一般世間人,有問題必須要思考他才明瞭。所以思代表明瞭,但是不能有思的這個行為。所以這個思的意思很深,千萬不要搞錯了。
我大概四十多歲將近五十歲的時候,在台灣大專佛學講座裡面擔任教學。有一天有一個學生來跟我說,她說法師,我今天聽這堂課,聽完了我下一次就不來了。我說為什麼。她說我聽了兩年了,我不想再聽了,我聽到懂得很多了。
我就想到,聽了兩年了,是不是回去研究?她說是的。我說,妳學菩薩的聞思修。對,我學菩薩聞思修。我就告訴她,妳這兩年所聽的是胡說八道,妳不聽了,回家去胡思亂想,胡思亂想一陣之後,妳盲修瞎練,我說妳把聞思修完全解釋錯了。
聞思修是菩薩修的,戒定慧是羅漢修的,妳沒有從戒定慧,妳哪來的聞思修?聞思修是高等修行方法,不是初學的,妳才初學,戒定慧都沒有搞會,怎麼去搞聞思修去了?
所以那天那堂課,我就把聞思修三個字講清楚、講明白。下課的時候問她,下次來不來?來。來就對了,可不能把這個東西搞錯了,真的很容易引起人誤會,一定要講清楚。所以接觸就明瞭,明瞭就是思,明瞭就不迷惑,不迷就叫修。
所以它是一樁事情,聞思修不能分開的,接觸、明瞭、不迷,從不迷上說是修,從明瞭上說是思,從接觸叫聞,這麼個意思,菩薩三慧。戒定慧你看,小乘三學,菩薩三慧。觀世音菩薩用聞思修的方法,這是真智慧。眼接觸明瞭不迷,耳接觸,耳聞明瞭不迷,鼻嗅香,舌嘗味,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面境界就明瞭就不迷,這叫聞思修。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494集2013/10/29
凡夫跟佛的差別是迷悟之間
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死的,全是活的,因為體是一個。最明顯的《六祖壇經》,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宇宙從哪裡來的?萬法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來的?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裡頭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
我們的自性在,沒有失掉。佛經上說失掉,失掉叫迷失,迷失是什麼?你迷了,它不起作用了,是這個意思。你覺悟了,覺悟它就起作用。凡夫跟佛的差別是迷悟之間,凡夫覺悟了就成佛,佛菩薩迷了就變凡夫,迷悟不同而已。悟了以後會不會再迷?佛告訴我們,真正悟了之後不會再迷。
這樁事情,大乘經上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學習,把宇宙、萬物、人生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然後我們才會決定要走一條正道,正道當中的正道,就是念佛往生成佛之道。這部經、念老這個註解對眾生的貢獻太大了,我們不能不感恩,依照這部經去學習決定不錯,諸佛都讚歎,所以感得有情無情統統來供養。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493集2013/10/28
我們想什麼幹什麼佛菩薩都知道
我們天天想阿彌陀佛,天天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決定接我到極樂世界。我們念他,他不知道嗎?知道。為什麼現在還沒來?你在這個世界上還壽命沒到,壽命是你的業報,你這個地方報報完了,他就來接你。如果你要知道,我們想什麼幹什麼佛菩薩不曉得,那就完全錯了,你這種僥倖的心理,佛不會來接你往生。為什麼?你還在造業。
既造業就要受報,極樂世界沒有果報,哪裡有果報?六道裡有果報,你還得在這裡把那些報受盡了,你再來。所以古大德教我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這是真理,這是真實智慧,你要知道那麼多幹什麼,自找煩惱。
為什麼修行人在山上挖個洞,住在山洞裡頭,那是什麼道理?那就是避免這些擾亂,我不需要見的不要見,不需要聽的不要聽。古人又說「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認識人多是非就多,知道事多煩惱就多,為什麼不肯放下?放下沒事。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493集2013/10/28
怎樣修福慧?
「諸有智者,思惟如來三種圓德,深生愛敬。其三者何?第一個因圓德。二果圓德。三恩圓德」。「初因圓德」,因圓德裡頭有四種,第一個,「無餘修」,什麼叫無餘?「福德智慧,二種資糧,修無遺故」,他修圓滿了。
修福修慧,福慧雙修,這是我們一定要記得的。我們學佛怎麼會這麼困難?原因在哪裡?有人知道智慧重要,修慧,對福德疏忽了;有人修福德,對智慧疏忽了,不知道福慧是同樣的重要。怎樣修福慧?六波羅蜜裡頭前五種是修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是修福,只有最後的一條是修慧。在哪裡修?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
布施就是歡喜幫助別人,別人生活上有缺乏的,我們有多餘的要幫助他,叫財布施;他不了解的我們知道,細心講給他聽,教導他,法布施;他身心有所不安,安慰他,護持他叫無畏布施。要真幹!喜歡的人,要幫助他;討厭的人,也要幫助他。討厭的人,幫助他,修的福更大,為什麼?難能可貴,這一般人做不到。
這個人是你的冤家對頭,你能夠對他行布施,這個福德特別大,特別容易成就。對於冤親債主一般是忌恨、怨恨,帶著怨恨決定不能往生。怨恨怎樣化解?就在怨恨境界裡頭不再執著了,不再分別了。這不但能化解,把它轉變成功德。那這是無餘。福慧統統要修。
第二,「長時修。經三大劫阿僧企耶,修無倦故」。這麼長的時間不疲不厭,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統統能修。看到、聽到、接觸到了,手就到了,觀音菩薩現千眼千手,眼到手到,那個手就是布施。見到人滿面笑容,這是布施歡喜,這不是小事,這種布施歡喜,到你成佛的時候,所感得的就是無量的莊嚴相好。長時間修。
第三個,「無間修。精勤勇猛,剎那剎那。修無廢故」。這是精進,不但長時修,要精勤去修,也就是說一個機會都不放過。對有情眾生是,有情眾生包括你討厭的蚊蟲螞蟻這些小動物,你真對牠修財、法、無畏布施,這些小動物會聽話,會跟我們以最好的關係來相處,共存共榮,互助合作。要我們用真誠心就能感動牠。
第四個,「尊重修。恭敬所學」,這對自己。自己學習,沒有真誠心,沒有恭敬心,學不到東西。有真誠、有恭敬,你會學到很多你意想不到的智慧德能。「無所顧惜,修無慢故」。布施,沒有後悔,沒有吝惜,沒有傲慢。布施,常常把布施功德放在口上,那你的功德全部都漏掉了。所以古人教我們累積功德,用什麼方法?所修積的功德不放在心上,不放在口上。放在心上會變成煩惱,放在口上那叫缺德,你的功德漏失掉了。要放在哪裡?哪裡都不要放,那個功德才圓滿,那個功德才真實。這第四。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492集2013/10/27
開智慧的方法
「無師智」,沒有老師,沒有老師為什麼能有智慧?自性本具有無量智慧,真實智慧。所以智慧不是從外頭來的,外面學來的是知識,不是智慧。佛門教我們開智慧,是佛把開智慧的方法教給我們。方法是什麼?持戒,修定。為什麼?清淨心生智慧,平等心生智慧。你的心被染污了,有自私自利,有貪瞋痴慢,有是非人我,有貪瞋痴慢疑,所以你起心動念生煩惱,不生智慧。
你能把這些東西全部都放下了,恢復你的清淨心,清淨心是真心,阿羅漢證得,平等心是真心,菩薩證得,平等比清淨還高,清淨心生小智慧,平等心生大智慧,所以他後頭有個覺,覺就是智慧,覺就是「無師智」,就是「一切智」,就是「一切種智」,後面還有一個「無功用智」。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492集2013/10/27
佛是無上福田
「若於佛福田,能植少分善。初獲勝善趣,後必得涅槃」。這是假如有個人遇到佛了,佛就是人天的福田,你遇到了,你在這個地方能種小小的善根,你一句稱讚,你一次的頂禮,生恭敬心,這叫少分善,那你的果報?初獲勝善趣,這一點善根,你來生能生人天,不會墮三惡道,這個勝善趣就是人天福報,將來遇到佛法,你會歡喜,你會學習,必定得涅槃,也就是你將來、來生後世必定會成佛。
這個利益功德多大!一些人聽到了,就像前面所說的,他不相信。誰能相信?具足善根、福德的人,能相信,相信這樁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問我,我肯定答覆你,我一絲毫都不懷疑,我認為釋迦牟尼佛這個話千真萬確,一點都不假。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492集2013/10/27
真正福報
眾生真正有福報,投胎到這個家庭來,父母有福,父母有德行,有教養,他懂得怎樣教兒女,這兒女有福。所謂福報,真正福報,不是指達官貴族,不是指擁有萬貫家財,不指這些,是指他家世世代代都能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是真正有大福報。
在中國歷史上,我們看到最明顯的,孔子。孔子的外公就是他母親的爸爸,孔子的外公,這個人有眼光,看到孔家連著五代都能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斷定他們家後代一定出聖賢,把女兒嫁給孔子的父親,生孔子,外公有眼光。
孔家並不是富貴,也不是有財富,孔子在生的時候也不得志,確實有能力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沒有人欣賞他,沒有人用他。這就是外面的緣不具足,聖人自己本身修養不受干擾,想幫助社會幫助眾生做一點好事,有受干擾,這干擾是眾生的福德因緣不足,不能怪他。
業因果報佛說得很多,不是明心見性的人,多多少少都受因果的纏繞。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在沒有明心見性之前,恆順眾生,隨緣妙用,賢首國師講得太好了。隨緣妙用,外面隨緣,裡面清淨,清淨平等,不受干擾,這就對了。
所以菩薩肯定具足大慈悲,菩薩的大願,四弘誓願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度就是要教導大家,全心全力義務的教學,釋迦牟尼佛一生表演給我們看。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14集2013/11/24
大乘教誨是戒定慧三學
世俗裡頭,也就是六道,六道裡面講求命運,有命運。有命運就有受外面境界的干擾,受外面境界的影響,從個人身心上來講這是命運,從我們環境上來講是風水。有沒有?六道有,六道以外沒有。為什麼?六道以外是境隨心轉,六道之內是我們心隨境轉,不一樣。
心隨境轉是迷,境隨心轉是悟,迷悟不同。那要怎樣是悟?這是大事情了,要想覺悟,決定不能違背大乘的教誨。大乘教誨是講的戒定慧三學,決定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就不會隨外頭境界轉了,自己能做得了主。自己做不了主,還會受外頭境界影響,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不開悟,真正的原因之所在。這不開悟,也就是我們的心不清淨不平等。
因此世尊對六道凡夫教誨偏重在戒學,戒為無上菩提本。戒的根本是什麼?是三皈,三皈是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的意思,裡面的含義,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佛是什麼意思?佛是自性覺。
所以三皈講求的是自性三皈,不在外面。學佛必須要知道,自性覺,自性本覺。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上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是外面影響來的,不受外面影響,自覺就現前。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14集2013/11/24
無量無邊一切諸法同一個自性
「法性之理體,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法皆如,故云如如。」這是說明萬法平等沒有高下,萬法皆如,如其自性,自性是一,現相起作用無量無邊。無量無邊一切諸法,同一個自性,我們跟阿彌陀佛同一個自性,我們跟無間地獄眾生也同一個自性。
所以佛度眾生是同體大悲,萬法跟我同一體,上自妙覺如來,下至無間地獄眾生,平等的,沒有差別,同一個自性,眾生迷了,佛覺悟了。有佛同樣的覺悟是法身菩薩,中國人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知道同一體。沒有見性的人不知道;見性的人真正知道是同一體。所以叫如如。「是正智所契之理體」,正智是五法之一,五法是正智所契的理體。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14集2013/11/24
宇宙人生的真相
「智者悟真」,此地所說的智者已經悟入了,已經悟入就是禪宗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叫悟入,教下叫大開圓解,念佛法門裡面稱它作理一心不亂,這就入了,事一心還不是真正入,六道輪迴是擺脫了,沒有真悟,真悟就出離十法界了。
所以智者悟真,智,智慧,能悟,真是所悟,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明白了,真相是什麼?真相是了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真,所以於一切境界相裡頭再沒有求這個念頭,沒有了。為什麼?那是個妄想,如果我們心裡想求,真的能夠得到,這個可以求,得不到,一場空。
我們求不到,聲聞緣覺也求不到,諸佛菩薩也求不到。為什麼求不到?他知道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自性裡面,沒有根塵,六根六塵沒有,所以不可得,現象裡面,剎那生滅當體即空,求根塵也不可得,只是個幻相而已。所以有智慧的人,把這個妄想斷掉了,雜念消除了。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13集2013/11/22
六道、十法界就像我們睡覺作夢一樣
「三,無所求行:謂愚人長迷」,這個愚人是六道眾生。這個經是大乘,所以「愚人」廣義的來說還包括聲聞緣覺,特別是六道眾生,「處處貪著」;眼在色上貪著,耳在聲上貪著,鼻在香上貪著,舌在味上貪著,這就是說明六根貪著六塵境界。這是凡夫,凡夫就是這麼來的,六道輪迴就這麼樣生起來的。
自性清淨心中沒有六道,也沒有十法界。六道、十法界確確實實就像我們夜晚睡覺的時候作夢一樣。作夢的經驗我們大家都有,那個夢到底是真是假,夢醒之後要仔細去觀照,夢是怎麼來的,醒了以後它到哪裡去了,然後慢慢觀察明白了,來無所從來,去也無所去向,這就完全是假的,它要有來處、有去處那是真的,來去都不可得。
佛用這個例子來比喻六道輪迴,來比喻十法界,讓我們從這個事相上醒過來,明白過來,知道這是假相,確確實實不可得。真正明白之後,於一切現象可以隨緣,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隨緣,決定不起心動念。貪著,起心動念了,分別、執著全都有了。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13集2013/11/22
一切法是夢境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這一句很重要。「《維摩經弟子品》曰:諸法究竟無所有」,這是空義。一切法確確實實,佛經上教我們,用夢幻泡影來看一切法。
一切法是夢境,不能說它沒有,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有,夢裡明明有,醒過來一無所得,一切法跟夢境完全相同。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15集2013/11/24
佛經的作用
佛給我們留下的經典有兩個作用:第一個作用,我們從經典裡面得到很多信息,這些信息都是我們根本無法覺察的,像極樂世界的這個信息,不是佛說,我們怎麼會知道;第二個信息是給我們做證明的,我們通過修行證得了。
證得之後可以跟經典對照,像經典上所講相同,那就是真的;你所證得的境界與經上講的不一樣,那就不是真的。所以佛法教我們求證。
佛在這一會裡頭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講得非常詳細,有一天你見到極樂世界了,你所見的跟佛經上講的是不是完全一樣?完全一樣,正確,對的,你沒錯誤。不一樣呢?不一樣,你看錯了,你所契入的境界不是極樂世界。有這兩大作用。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15集2013/11/24
整個宇宙的現象是相似相續的夢境
善導大師的《萬善同歸集》這裡頭說,「教所明空」,教是經教,經教裡面所講的空,為什麼說它空?不可得,「無實性故」,沒有實際的東西你能得到,所以叫空。
「是不斷之無」,這四個字重要,整個宇宙的現象是什麼?是不間斷的無,這句話不好懂。無是什麼?就是前面講的空寂,也就是教裡面所講的妙有。我們在夢中,夢中六根緣六塵境界,有,眼見色,耳聞聲,清清楚楚,明明瞭瞭,有。醒過來之後,夢中的六根六塵六識俱不可得。
夢中的根塵識叫妙有,叫不斷之無,作夢的時候沒間斷,前念是夢境,滅了,後念夢境又跟著起來了。夢境每一個念頭都不一樣,這是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都不相同,它是相似相續相,不是真正相續。真正相續前念跟後念完全相同,那是相續。前念跟後念不一樣,大同小異。
大同小異是我們感官上所感受的,而實際上可能與這個恰恰相反,是小同大異,真的嗎?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在夢境裡頭,所緣的範圍是夢境極小的一個角落,不是全體。全體是什麼?全體是遍法界虛空界,太大了。
我們這個小角落裡頭大同小異,外面呢?外面大異小同,我們很冷靜去觀察,能體會得到。能大師告訴我們,自性能生萬法,能生整個宇宙,從整個宇宙,那就是大異小同。沒有實性,不斷之無。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15集2013/11/24
法門平等
「謂理入者,則藉教悟宗」,這四個字很重要,藉是借,借用。借用什麼?藉教,教是釋迦牟尼佛的言教,就是經論。藉教,用教要悟宗,宗是宗旨,就是明心見性,悟是大徹大悟,這才算成就。所以我們必須要知道,八萬四千法門,為什麼說法門平等,怎麼個平等法?每一個法門,它最後的目的全是明心見性,不管哪個法門,我們念佛,也不能夠超越。
念佛人的明心見性不在此地,在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之後,還是明心見性,法門真平等。沒有見性沒成就,沒有見性的人沒出十法界;沒有放下見思煩惱的人,沒有出六道輪迴,這個我們要知道。
法門裡頭只有一個法門特別,特別,它是把明心見性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到極樂世界,第二個階段在極樂世界明心見性,那是保證你一生明心見性,所以這個法門叫當生成就的佛法。
往生極樂世界等於明心見性,為什麼?到極樂世界你必定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樁事不能不知道。所以一切教都是幫助你悟宗的,如果你不能夠悟宗,執於教裡頭,古人講死在教下,能不能證果?不能證果,出不了六道輪迴。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12集2013/11/21
以為有我是一個錯誤的概念
「隨緣行:謂眾生無我,皆由業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這教我們看芸芸眾生,站在什麼地方看?站在清淨平等覺的,這個位置來看,看一切眾生,眾生無我。自己一個錯誤的概念,以為有我,這個錯誤概念在佛法的名詞叫遍計所執性,用現在的話來說大家容易懂,就是一個抽象的念頭,錯誤的抽象概念,它不是真的,都從緣生的。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12集2013/11/21
菩薩種種的德能都是我們自己自性本自具足
《淨影疏》裡頭說得好,「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燈明」。著重在這個自字,自己本來具足的智慧,菩薩現前了,障礙放下了,性德現前,這是性德。六祖惠能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本自具足。所以他能說,我們能接受,我們能覺悟,能悟入。
本具的智慧就像燈一樣,「燈光照射,能顯眾色」,這個比喻,接受的人、聽講的人,他能開悟,他能夠契入。這叫為世明燈。又《會疏》裡頭說,「照世間迷暗,故云為世燈明。蓋謂菩薩能照破世間癡迷與昏暗」,所以用明燈做比喻。經上所說菩薩種種的德能,都是我們自己自性本自具足的,這個概念比什麼都重要。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25集2013/12/01
得定就有神通
得定就有神通。得定是什麼?得清淨心。心地沒有染污,就發神通。神通是自性本具的,人人都有。愈清淨,神通愈大。六種神通統統能恢復。恢復的次第,肯定是首先得天眼、天耳,別人看不見的,你能看見,一般常人聽不到的,你能聽到。
我見過這樣的人,也見過有天耳,小通,還不能算是天耳通,他能聽到音聲,這個音聲從天道來的,從鬼道來的,或者是從現在所說不同維次空間傳來的。確實有這個事情。聽到一些信息。這信息是真是假,不能確定。他們把這些信息傳給我,我告訴他們,可以做參考,不能完全相信。
如果真的是天耳通,那沒有問題;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這不是天耳通,所以不能夠相信。人會傳謠言,鬼也會傳謠言。我們不能被鬼神欺騙。為人欺騙,我們有時候防範不夠,但是不能被鬼神欺騙。這很重要。所以安住神通,自在無礙,自己得到了,也能幫助別人得到,自行化他,自利利他。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23集2013/11/30
學佛,因緣很重要
「《淨影疏》曰:因力緣力,為第一門。起修所依。過去所修一切善行,能生今善,名為因力。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名為緣力」。《淨影疏》裡頭解釋得很清楚。學佛,因緣很重要,每一個人學佛緣分不相同,但是因可以說是相同的。
過去生中沒有學過佛,這一生學佛就很困難,為什麼?阿賴耶裡頭沒有佛的種子。過去生中學過佛,這一生學佛容易,他遇到佛的緣,就能把他的種子引發出來,他能生歡喜心。所以從這個地方能觀察到過去生中學習的這個因,深度。
在這一生當中學習,我們進展的快慢,與這有關係,過去學的功夫深,這一生學習的精進,快,成就快;過去生中學習的不多,這一生當中學習比較吃力,也比較緩慢,所以這是因。
過去所修一切善行,能生今善,過去所修一切菩薩行,也能生今善,這是因力。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這是緣分。緣分很重要,緣分引發阿賴耶的親因,沒有緣引發不出來,要把它引發出來,一定要緣。緣,不定,但是總跟自己有關係。
你遇到一個老師,遇到一個善友,他學佛,他勸你,你能夠相信,緣分,有一定的緣分。別人勸我,我不相信,為什麼?我對他不相信。這個善友,我相信他,他有智慧,他有學問,他還真幹,那麼他所教的、所學的,就不是假的,假的,他不肯真幹,真幹,一定是真的,這個緣的力量就殊勝了。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23集2013/11/30
心要住在哪裡?
「《金剛經》曰: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所問者正是調伏之意。若引申其義,則開顯本心,是調字義。」應云何住,這說住就是心安住在哪裡。心沒有相,真心沒有相,沒有物質現象,沒有心理現象,就是念頭,沒有念頭,它也不是自然現象,那心要住在哪裡?云何降伏其心,怎麼樣降伏這個心,這都是講的妄心。
古大德一句話把這問題就解答了,放下便是。放下什麼?應云何住是疑心,云何降伏其心也是一個願心,這個心全是假的,你只要放下了就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就沒有了,你的心安住在真心上。
真心沒有相,真心的體是大定,能大師告訴我們,自性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平等,清淨平等覺,連清淨平等覺的念頭都沒有。還有個清淨平等覺是妄心,你還沒放下。真正放下這個,清淨平等覺有沒有?有,你不能執著,你不能分別,分別執著是凡夫,你淪落到六道輪迴來了。
我們現在淪落在六道輪迴出不去,斷斷不了,放放不下,怎麼辦?那用淨土的方法,應云何住?阿彌陀佛。云何降伏其心?阿彌陀佛。你細心去體會,心住在哪裡?住在阿彌陀佛上。怎樣降伏一切妄念雜念?阿彌陀佛全降伏了,妙極了,求生淨土決定得生。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金剛經》上這兩句話,所問者正是調伏之意。若引申其義,則開顯本心,是調字義。「降伏非心,是伏字義。」我們今天用一句佛號,阿彌陀佛是大導師,他講,你所有一切念頭統統歸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比大海,一切念頭好比是江河,江河裡所有的水統統流到大海,這個方法我們凡夫可以做得到。
《金剛經》這個降伏,這個住,我們做不到,不管我們怎麼想、怎麼做,全落在妄心裡頭,不是真心。落在妄心就是造輪迴業,繼續輪迴。我們把它換成阿彌陀佛,我們修的是淨業,跟《金剛經》上不一樣,跟六道凡夫也不一樣。淨業的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就契入《金剛經》的境界了,自然契入。
文章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522集2013/11/30
智者大師示現給我們的啟示
「安住一乘法中」,一乘法中,就是一生證得佛果的大法,這個方法就是信願持名。「復具善巧方便,精勤求法,廣為人說,悉無厭倦」。自己修學一門深入,深入之後,復具善巧方便有兩個說法。一個是在現前最適當的方法,自己往生確實有把握,這一點很重要。智者大師為我們做的示現,就是表這個法。
智者,天台宗的祖師,對於天台宗的建立、弘傳,智者的貢獻最大,他最後念佛往生淨土。學生們問他,老師往生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品位。他告訴大家,因為領眾,領眾就是主持教學,好像一個學校,他當校長,要管理很多人事跟教育,所以只得五品位,五品位地位不高,凡聖同居土中下品的地位,這是慈悲心重,捨己為人。
他可以提升自己的品位,上品上生他做得到,但是為了幫助許許多多人,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提升自己,要把這個時間來幫助提升大家。這是菩薩的慈悲心,菩薩的真實智慧,完全從事相上說。如果從本跡上來說,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化身,在中國示現的,那《法華經》上說,釋迦佛久遠劫就成佛了,哪裡還會有退轉的道理?這是佛在舞台上的表演,別當真。
但是有一樁事情我們抓住,這就行了,就是剛才我說的,自己往生要有把握,我可以犧牲品位,我廣學多聞來教化眾生。如果自己沒有把握,不能幹這個事情,你廣學多聞教化眾生,你自己不能往生,還繼續搞六道輪迴,錯了。
智者的示現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所以真正安住,平安住在一乘法,就是信願持名,真正有把握往生。這時候可以以善巧方便,喜歡華嚴的教他華嚴,喜歡法華的教他法華,喜歡禪宗的教他禪宗,多學法門,行。如果自己還沒有安住一乘法,這個事情做不得,一定要記住,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才真正得受用,門路決定不能差錯。
祖師大德無論是示現,無論是著書,都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要會看、要會聽,要願解如來真實義,不要把意思錯會了。現在這個世界,將佛祖的意思錯會的人很多很多,這些人很可憐,看到他好像是勇猛精進,他的心行,細心觀察,統統在造輪迴業。換句話,他們很難往生,習氣很重,我們同學不能不知道。
文章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522集2013/11/30
沒有根本智就決定沒有後得智
「無所得又云無所有,即空慧也,即無分別智也。」智慧有兩種,一種叫根本智,一種叫後得智。無所得無所有,這是根本智。先有根本智,然後才有後得智,沒有根本智就決定沒有後得智。後得智是根本智的起用,起用的時候無所不知,無所不知的根本是無分別智,無分別就是空慧,那麼我們可以說,根本智就是自性本定。
佛告訴我們智慧怎麼開的,首先要明瞭智慧是本有的,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本有的。本有的現在為什麼沒有了?現在我們有貪瞋痴。決斷疑網就是斷愚痴,愚痴要是斷了,貪瞋自然就沒有了。
由此可知,痴是一切煩惱的根本,痴也叫無明,無明煩惱。貪瞋都是從無明煩惱裡面生出來的,所以它是煩惱的根本,它要是斷了,空慧就現前了。真正證得,法界虛空界一切諸法的理體、現相、作用,皆不可得,無所得。為什麼?皆無所有,無分別智現前了。
「體無相之真理」,體是體會,也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其義自見」,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相、一切作用,全見到了,也就是通達無礙,這叫後得智。我們把這個註解念一念,體無相之真理,「自心無所執著」,體會得諸法實相就是真理,自心裡面的執著分別起心動念自自然然放下了。
「無諸分別,是曰無所得」。這裡面還有很深的意思,有所得是妄念,是妄想,有所得肯定有妄想,有妄想肯定有所得,這是這一句話裡頭的密義,幾時能夠參透。古德有一句話說得好,放下便是,這真的不是假的,放下便是。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16集2013/11/25
灌頂
把最好的法介紹給別人,在密宗裡頭叫灌頂。這是念老告訴我的,他也寫在這個註解裡頭。灌是傳授,頂是最上的佛法、最高的佛法,把這個佛法傳給你這叫灌頂。
我們現在真知道了,黃念祖老居士給我們做印證,念佛往生的法門,無上的頂法。我們要求密宗上師灌頂,密宗上師,第一個大德,佛為我們介紹的大日如來,《華嚴經》上的毘盧遮那如來,極樂世界的阿彌陀如來,你說這是三個人還是一個人?一即是三,三即是一。
那我們把這個《無量壽經》恭恭敬敬的從頭到尾念一遍,你知道嗎?大日如來給你灌頂,毘盧遮那給你灌頂,阿彌陀佛給你灌頂。你念一遍,給你灌一次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能把這個經本念上一千遍,受一千次的灌頂,你就開悟了。
不是上師在水瓶裡拿一滴水彈到你頭上,那叫灌頂,你每天洗澡的時候淋浴,那大灌頂,要明白表法的道理,表法道理不明,就錯了,變成迷信了。密宗叫灌頂,顯教叫皈依。我們學習這部經,每一次分享,前面一定念三皈依,那就是密宗的三灌頂。
文章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520集2013/11/29
你為什麼能成佛?因為你的心是佛
「大眾即知是心是佛,當即精進,是心作佛」,這兩句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淨土宗的最高的理論、最高的指導原則。你為什麼能成佛,你為什麼能往生?就是因為你的心是佛,這是根本。現在往生極樂世界的目標是想成佛,是心作佛,我到極樂世界去作佛。
所以佛勸我們,宜是應該,大家都應該勤奮精進,對別的事情懈怠一點沒關係,對這樁事情要拼命、要精進,比什麼都重要。真正念佛人,不但會把智慧念出來,一向專念就得念佛三昧,從念佛三昧就生智慧,都是自性本有的,不從外面來。
念佛三昧是大福德、大因緣,彌陀弟子所在之處,諸佛護念,天龍善神保護你,你居住的這個地區沒有災難。我們居住這個地區還有些小災難,我們的功夫不得力;我們功夫真正得力,不應該出現這些小災難。本來是心是佛,現在呢?現在要加強我是心作佛。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39集2013/12/14
什麼叫證果?
「至於《嘉祥疏》」裡頭說:「證果,無有形色上下好醜之異」。什麼叫證果?古人有個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用黃金造個佛像,造個菩薩像,造個阿羅漢的像,造天人像,造阿修羅像、人像、畜生像、鬼像、地獄像,這十法界,統統是黃金做的,擺在面前,這十尊像,重量相等,價值也平等,十個像代表十法界。
你要是看到金,「形色上下好醜之異」沒有了,原來一切像是一個像,黃金造的像,這就真正清淨平等。佛看十法界,就這個看法,完全平等,沒有絲毫差別。凡夫看到,有差別,凡夫著了相了,這是佛,我給它磕頭;那個是羅剎,趕緊遠離它,他心不平,他著相了。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不著相了,全是純金,純金就是自性,純金就是真心,統統是真心所現的,哪有差別?佛菩薩看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清淨平等覺,他所看到的果是大乘無量壽莊嚴,十法界依正莊嚴,用這個字用得好,莊嚴就是無高下,莊嚴就是沒有染淨,沒有大小,沒有勝劣,完全平等,這叫做莊嚴。「故《會疏》曰:是則佛智所照」。
文章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538集2013/12/14
我的佛性跟阿彌陀佛無二無別
學佛的同學一定要知道我有佛性,跟阿彌陀佛無二無別,我有彌陀的智慧德相。你要真正肯定,你有了方向,你有了目標,你一天到晚向這個方向,向這個目標,你決定成就。
決定不能錯想了,佛才有,我凡夫罪業深重,我怎麼會有?這樣永遠沒希望了,你在六道裡頭不知道要過多少劫。什麼時候自己肯定我有,承認我有,深深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我真有,你就得度了,你往生極樂世界成佛的緣就成熟了。
大乘經裡頭常講根熟的眾生,什麼叫根熟?他知道有。曹山祖師說的,只要你知道有,你現在受什麼樣的煩惱、受什麼樣的災難、受什麼樣的痛苦,不相干,只要知道有就行。「故此有字,萬不可放過」,這個太重要了!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37集2013/12/13
以金作器,器器皆金
「自然之有根本」,這裡含兩個意思,「一者,萬象森羅」,這就是全宇宙,整個宇宙非常複雜,不管複雜到什麼程度,「體性無二」,它的本體,它的自性一個。
我們跟阿彌陀佛同一個自性,我們跟釋迦如來同一個自性,我們跟毘盧遮那同一個自性,上面跟一切諸佛同一個自性,下面跟蜎飛蠕動,乃至於細菌同一個自性,跟樹木花草同一個自性,跟山河大地同一個自性,跟虛空微塵同一個自性,無二無別,這個要承認。承認什麼?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
自然是森羅萬象,根本就是自性,根本是一。整個宇宙怎麼來的?自性變現出來的,而且是一念。一個念頭變一個境界,第二個念頭接著又變一個境界,這個境界真的大同大異,不是大同小異。
所以萬象森羅,「體性無二,千波皆水」,波是波浪,你看大海,波浪不止一千,那麼多波浪,波浪不一樣,全是水,水是波浪的本體,沒有水就沒波浪。「眾器唯金」,這再一個比喻,金器,黃金所做的這些器皿,也是花樣多。
早年我在美國,我們同學當中有一個做首飾的,我去看過他們的展覽館。他做出來的成品,展覽館裡頭沒有兩個是相同的,有多少?大概將近一萬多,都是喜歡戴著的,手上戴著,身上掛的。便宜,他做的假首飾,鍍金的,不是真金,所以價廉物美,丟了不心痛,比真金還漂亮,真好看。他也是賣到全世界的。一個月,我問他,你這個工廠裡頭,每個月需要用多少黃金?那是真的黃金,需要五公斤,每個月要用五公斤黃金做鍍金。
我們去玩的時候十幾個同學,我就告訴大家,你看經上講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現在你們看到了,在展覽室看到了。每一樣都是金,眾器唯金,這麼多的品種,一萬多種,用一個字就說盡了,金,它全是金的。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37集2013/12/13
離開自心沒有一法可得
「了知」,要明瞭要知道,「萬法」就是一切法,「盡在自心」,離開自心沒有一法可得。正如同我們作夢一樣,夢醒的時候想一想夢中的境界,你夢到有人,夢到有事,夢到有山河大地。
醒過來之後夢沒有了,想一想,夢中境界全是自心變現出來的,沒有人到你夢中去,夢中所有的人,不同的人,你喜歡的人、你不喜歡的人,都是你心變現的。
把這個境界來比我們眼前的境界,我們眼前所見所聞,看到這個地球,看到這個宇宙,你能不能了知盡在自心。「頓見真如自性」,頓是一念,完全明白了,這是我自性變現,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
「自心自性即是根本」,從根本修就是從自心自性修。怎麼修法?用真心,用自性,用自心,用自心生活,穿衣吃飯,用自心工作,用自心應酬。
用自心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就是用自心自性。諸佛如來用自心自性,法身菩薩用自心自性,「故云自然之有根本」,他全落實了,全用上了。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37集2013/12/13
什麼叫正法?
我們看到古德給我們解釋正法,什麼叫正法?正,你看中國正字,上面是一,下面是止,止於一就是正法,不管哪一法。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只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一法就叫正法,妙!這一法為什麼正法?它一定可以幫助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正法。而且這個正法,佛沒有說是佛說的,佛所說的是正法,別人就不是的,佛沒有說。
大乘教裡又常說,特別是宗門、禪宗,祖師考考學生常說,哪一法不是佛法。你會了,懂得正的意思,一切法都是佛法;你要不知道正這個意思,哪一法是佛法,佛法也不是佛法。
所以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金剛經》上說的,那個法就是佛法,佛法也得放下,也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連佛法都要放下,其他一切法當然統統要放下,就對了,放下便是。為什麼不肯放下?不肯放下就繼續搞六道輪迴,永遠無法脫離,苦不堪言。
所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正法。手段、方法,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開悟了。就是要一門,不能搞兩門。一門,一直讀下去,一直聽下去,不要有意思,不要想這個字是什麼意思,這一句是什麼意思,不想,沒有意思。有意思是胡思亂想;沒有意思是什麼?沒有意思是修定。
讀書千遍是修定,定能開慧,不定什麼因緣豁然大悟,就見性了,就成佛了。如果讀的時候想,這一段什麼意思,那一段什麼意思,全是你自己妄想。佛真的沒有意思,沒有意思就是無量義,怎麼講都行。我們這部《無量壽經》講了十幾遍,遍遍不一樣,它無量義。每念一遍都是不相同的,這個要相信,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53集2013/12/26
佛陀教育以回歸自性為目的
我們一定要記住《華嚴經》上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一句話要記住,你學佛就沒有白學了。你要承認,你要相信,你不能懷疑,你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跟阿彌陀佛也沒有兩樣。為什麼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了?是你迷了,你不知道本來面目,你本來面目是佛陀。佛菩薩慈悲,幫助我們迷失了本心的人,幫助做什麼?幫扶我們回復自性,如此而已,我們成佛了,本來是佛。所以這個教育以回歸自性為目的。
真正回歸自性,你成佛了,最後一句話告訴你,「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一樣也沒有得到,你所得到是自性本有的,不是自性裡沒有的你得到一點東西,沒有,全是自性,歸無所得,無量無邊的智慧是你本有的,無量無邊的福報也是本有的,無量無邊的能量也是本有的,一切相好,統統是本有的,真的像佛所說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所有一切法都是你自性現出來的,極樂世界,自性現的,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也是自性現的,三途六道也沒有離開自性,統統是自性變現的。所以善要修,惡要斷,是我們現前的階段,幫助我們回歸自性。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57集2013/12/28
戒律是佛法的基礎
經戒是佛陀的教誨,苦口婆心教導我們,不要隨心所欲,虧負了經戒的教誨,在人後也,別人先往生了,早作佛了,你還在六道搞輪迴。虧,缺的意思。負,欠的意思,欠缺。「經指經教,戒指戒行。此處特勸持戒,以戒乃萬行之基也」。戒律重要,是佛法的基礎。好像我們蓋大樓,這是地基。沒有地基,決定沒有大樓能成就。所以戒為無上菩提本。
根本的戒,我們淨宗學會初成立的時候,我寫了個緣起,緣起上提出五樁事情,那就是戒律,必須要遵守的。第一個,淨業三福,是所有佛法,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共同遵守的,離開這個法,不是佛法,所以淨業三福重要。
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第一條。這第一條講了三個根,「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修十善業」落實在《十善業道經》,這是根本的根本,這不是佛的根本,做人的根本。這一條沒有了必墮三途,你不可能再得人身,得人身一定要遵守。十善業道圓滿,就是成佛。
大乘教裡頭常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從哪來的?從十善開出來的,十善一展開,在大乘,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就這十句;在小乘展開,三千威儀。十善是佛法教學的大根大本。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小乘,有前面的基礎,才能受持三皈,沒有前面的基礎,不夠資格受三皈,那受三皈是假的,不是真的。
最後一條是大乘,「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勸進行者就是弘法利生,前面都是成就自己,最後成就別人。最高的指導原則,這個重要。從這個基礎上,我們再提出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普賢十願,這是我們修淨土同學必須要守的戒律,重要。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49集2013/12/20
學佛是恢復我本來面目
《華嚴經》上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我們的智慧、德能、相好都是自性本有的,不是從外頭來的。學佛是怎麼回事情?我們把迷失的這些東西再找回來,恢復我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佛,不是別的,佛是我們自己本來面目,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禪宗說的。
本來不生不滅,本來清淨無染,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明,本來有能力,自性的德能無所不能,絕對不是今天高科技能夠相比的,它不能比。本來本有的相好,金剛不壞身,永恆不變,常;永遠沒有煩惱,樂;自行化他得大自在,這是我。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69集2014/01/05
回歸自性本覺本善
教育理念的依據,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你要肯定人本性本善。善到什麼樣程度?大乘經裡面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個善是佛,本來是佛。
你現在為什麼會變成不是佛?那不是你的本性是習性,「性相近,習相遠」,我們的善性跟諸佛如來、大聖大賢沒有兩樣,他是,我們也是的。我們會變成這樣是習性,習相遠,習是什麼?習慣,養成了壞習慣。
文摘恭錄-弘揚聖賢教育是救世救民標本兼治的究竟之道
真正皈依三寶、依教奉行的人有善神保佑
日夜跟著我們的兩個神,一個同名,一個同生。這兩個神從哪來的?唯識所變,自然的。除這個之外,學佛了有護法神。你修的有大福報,也有護法神。你造的有罪業,有些惡神,他很照顧你,幫助你成就你造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鬼神也不例外,善跟善相應,惡跟惡相應。
真正接受皈依,不是假的,我們現在搞皈依是有名無實,佛經上真正皈依三寶、依教奉行的人,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皈依三十六,三十六個護法神,五戒是二十五個護戒神,你受一條戒有五位護法神,受持三皈是三十六位護法神。
真皈依才行,皈依佛,覺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淨而不染,那是真皈依,真有這些善神保佑你,你不會遇到災難。真正受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有二十五位護戒神,這不是妄語,不是假設,這是事實。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65集2014/01/02
菩提心
經論上都講到菩提心,可以合起來看,《觀經》上講菩提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這是菩提心;《大乘起信論》說直心、深心、大悲心。第一個是菩提心的體,《起信論》上講的直心,什麼叫直?看看經,經上講的至誠心,我們就明白了,真誠到極處,真誠裡頭沒有夾雜,沒有染污,那個心就是菩提心的本體。
下面講菩提心的起用,它起作用,作用有兩種,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自受用,深心,我用《無量壽經》的經題裡頭「清淨平等覺」,這就是深心,這是自受用。他受用,慈悲,大慈大悲是對待別人的。
大慈大悲是從真誠心裡生的,自受用,清淨平等覺,也是從真誠心裡頭生出來。發這種心,用這個心一向專念,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是親近阿彌陀佛,我到極樂世界幹什麼?親近阿彌陀佛,這是彌陀淨土。自己就要「真誠清淨平等覺」,除這個之外一切都不要了,都把它捨掉。
對別人,別人有苦難,悲心、憐憫心幫助他,慈心是幫助他得樂,幫助他離苦得樂。用悲心幫助他離開六道輪迴,離開娑婆世界,用慈心幫助他求生極樂,離開六道輪迴是離究竟苦,生極樂世界是得究竟樂,圓滿的樂,這淨宗。這個法門一生成就,一生圓滿,找一生成就,一生圓滿,找不到第二門,只有這一門,千萬不能空過。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65集2014/01/02
法門無量誓願學是開悟之後
法門無量誓願學是什麼時候?開悟之後,開悟之後學一切法門太簡單了,龍樹給我們做了示範。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六百年,那個時候印度佛法很興盛,龍樹出現了,大徹大悟之後,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他用三個月學完了,真的,不是假的。他怎麼學的?我們從《壇經》裡面能看到。
法達禪師學《法華經》,一門深入十年,沒開悟,見六祖,六祖問他,《法華經》講些什麼,法達不能回答,反過來請教六祖。六祖說你念給我聽聽,你念了三千部,那會背了,念給我聽聽。《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就說行了,不必再念了,我全知道了,跟他講《法華》大意,他開悟了。
龍樹菩薩就這麼學的,每部經翻個幾頁就明白了,後頭就不必了,所以那一部《大藏經》,三個月就完成了,就圓滿了。廣學多聞是開悟之後,如果是沒有開悟,廣學多聞,那一部《大藏經》我們學一百年都學不通。所以開悟多重要,悟性多重要。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61集2013/12/31
戒律與善的不同之處
「所謂為律儀者,防惡止非之法,稱為戒律」,它是一種預防,叫你不要做。譬如五戒,這就是戒律。戒律跟善是兩樁事情。十善裡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惡口,這是善,不是戒,人必須要遵守的。五戒開頭也是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戒歸戒,善歸善,如果你沒有受戒,你殺生、偷盜、邪淫,你造的是不善業,你沒有犯戒。如果你受了戒,造了不善又犯了戒是雙重罪過,這個一定要知道。
文摘恭錄自—淨土大經科註(第二三四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