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多元文化

精華文章        

宗教與生活座談會

宗教與生活座談會  (共一集)  2003/3/1  巴布亞新幾內亞  檔名:21-165

尊敬的密歇爾阿訇、尊敬的比爾菲神父,還有佛教的覺傳法師,馬來西亞的大使賢伉儷,謝化城先生、吳福財先生,諸位先生、女士:今天,淨空有這個機會來到新幾內亞,與此地宗教,宗教徒聚會在一處,感到非常歡喜,也非常的榮幸。

佛教,大家都知道是世界上一個大的宗教。但是我自己在年輕做學生的時代,對佛教是一無所知,反而我對於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接觸比較多。那個時候的觀念總以為佛教是迷信的,因為從來沒有聽過法師講經,只看到寺廟裡面做法會為死人服務,這不但是給我,也可以說給社會許許多多人造成了嚴重的誤會。

早年,我在台灣學哲學,我的老師在最後一個單元跟我講的是「佛經哲學」,使我感覺到非常驚訝。他告訴我: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裡面的精華,最高的東西;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被他這幾句話打動了往年錯誤的想法、看法。於是從此之後,我就進入寺廟,進入寺廟就是找佛教的經典來研究,證明老師所說的是正確的。

佛教的經典非常豐富,這是諸位都知道的。它的內容可以說比今天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學所有一切科系還要多,確確實實把世出世間所有的這些學術都包括盡了,決定不是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夠學得完的。因此佛教傳到中國之後,分成十個宗派,這十個宗派就像大學裡面十個學院,每一個學院雖然它學習的是一部分,可是部分跟全體是可以貫通的。即使在今天這一個宗派的課程,也不是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夠完成的,所以宗底下再分派,就好像學院下面再分學系。如果能夠在一個學系學成之後,可以說對我們這一生的生活,真正能夠達到幸福美滿。

我接受佛陀的教誨,體會到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這樁事情在民國初年,也就是在九0年的初期(二十世紀的初期),歐陽竟無先生在中山大學有一次很著名的講演,他的講題是「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須」。這次講演震動了中國的佛教界,他舉出許許多多的論點,說明佛教確實不是宗教,也不是屬於哲學,但是宗教跟哲學是佛教裡面的一部分。佛教究竟是什麼?佛教是佛陀的教學,或者是說佛陀的教育。我們從這個觀點去落實,我們才真正能夠在佛法裡面學到智慧、德能。

佛教,釋迦牟尼佛到底教我們的是些什麼?從總的來說,佛教自始至終講三個課題:第一個是真實的智慧。第二個是無量的德能,德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技術能力,是說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知是智慧,無所不能是能力。第三個是講的相好,究竟圓滿的相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福報。他的教學內容就是說這三樁事情。

佛教教學他是應機說法。應機說法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不同的根性、不同的程度,他的教學他有區分的。經典上常說一切眾生有上、中、下三等根器,這是我們一般人都能夠肯定的。對於下根人,佛幫助他轉惡為善;對於中等人(中等程度的人),幫助他轉迷為悟;對於上根人,幫助他轉凡成聖。佛說的這三樁事情,正是一切眾生所追求的,這是不分國家界限,也不分族群,也不分宗教,每一個人都追求福報。現在大家都求福,求福報,求聰明智慧,求多才多藝,求健康長壽。這些都是佛法教學、修學的主要科目。

佛法對於修學確實他要有先決的條件,一定要具足這個條件,不具足這個條件,你很難理解他所說的、他所教的。這個條件,釋迦牟尼佛他在世的時候就做出來給我們看。他是王子出身,他發心修學的動機是看到世間人生活得非常之苦,經典上記載的,他看到眾生的生老病死,於是乎思索如何能解決這個問題。以後他終於捨棄了王位,因為他知道這個事情政治不能解決。他年輕的時候武藝高強,他可以做將軍、可以做統帥,這個問題是武力也不能解決。現在我們講經濟,經濟也沒有辦法解決今天的社會問題。所以他最後全盤捨棄掉,他走教學、走教育。

他一生所做的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他從十九歲開始立定這個志向修學,學了十年。十年他學成之後,然後就到處的講學宣揚,就像孔夫子教學一樣。但是孔夫子教學只教了五年,釋迦牟尼佛教了四十九年,所以這四十九年的教學產生了很大的效果。

釋迦牟尼他出生的那個時代與中國孔子非常接近,在歷史上記載的,大概也是相差還不到一百年,可以說是同一個世紀的人。中國出了一個孔子。孔子,我們在他的書籍裡面讀到,他是十五歲立志求學,三十他就有成就了,這是說明他求學的是十五年,三十而立,他有成就了。他的境界不斷的向上提升,在佛法裡面講,這是個中等根性的人。孔子能成為聖人,我們絕大多數都是中等根性的人,他能成就,我們也能成就,那是我們非常好的榜樣、非常好的典範。

孔夫子他的學業三十歲完成,他到四十歲他能夠做到不被外面境界誘惑;換句話說,外面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他可以做到不動心了,這是很不容易的。不受外面五欲六塵的影響,不受外面境界的誘惑,這是學問境界的提升。到五十歲,他就真正通達明瞭「理、事、因、果」,這個道理、現象他明白了,就是知天命,他懂這個道理了。到六十歲耳順,那個境界提升就不是一般人能夠達到的;接觸一切境界通達明瞭、心平氣和,他到這個程度。

在我們想他周遊列國,想把他的所學、所知的奉獻給社會大眾,所以周遊列國他的目的也是求一個服務的機會,我們今天講求個一官半職。但是列國的諸侯都不肯用他,這樣不得已回到家鄉去教學,所以夫子教學是不得已回去的。回到家鄉那一年,他已經六十八歲,孔夫子七十三歲走的,所以實際上他在家鄉教學只有五年,那五年教學得非常成功。

他有三千學生,三千學生當中有成就的,有七十二個人。所以這是教學成績,要看你所教學生當中有特殊成就的人有多少。這七十二個人在中國歷史上,歷代好的老師能成就的學生都不能跟孔子比。有成就的十幾個人我們還看得到,成就七十二個人,在中國歷史上夫子確實是空前絕後,這被中國人稱之為至聖先師,這是夫子的成就。實在講,是他當年作夢也沒有想到的,他的成就。

所以我們從這些地方來觀察,解決社會問題,解決苦難的問題,一定要靠智慧,智慧一定要靠教育。所以儒家所講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只要能把教育辦好了,這個社會一定安定、一定繁榮,人民一定富樂,我們今天講的安和樂利,它一定可以做到。所以教育才是政府施政裡頭最重要的一個項目。

釋迦牟尼佛他從三十歲開始從事於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工作,不但他有言教,而且他有身教。我們中國古人常講,古時候教人是自己做到了以後再說,這是第一等的老師;說了之後,自己能夠做到,這是第二等的;說了之後自己還做不到,那這就是第三等的。所以像孔夫子、像釋迦牟尼佛這是第一等的,他們是先做到然後再教人。

孔子跟釋迦完全肯定人本性是平等的、本性是善良的。在中國教小學、教童蒙,《三字經》上第一句話說「人之初,性本善」,肯定人性本善;佛在一切經典裡面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個佛性也可以說是覺性跟善良。所以他們都肯定,不但是人,所有一切眾生本性是善的。因此,我們對於一切眾生的尊敬是從他的本性。他變成了不善、變成了惡行,那不是他的本性,那是他的習性,所謂是「性相近,習相遠」。這個習性就是我們今天講,他已經被染污了。中國諺語常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是被環境染污的,那不是他的本性。因此,已經被染污的再要幫助他恢復本性,這個就要靠教育了,教育在這裡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

所以佛的教學,他首先所講的一部圓滿的經論,我們用現在的話講,課程,大家好懂,這是最圓滿的一個課程。這個課程是在定中講的,我們一般人是沒有法子理解,禪定當中說的。時間是二七日,也有經典講的三七日,大概就是十四天到二十一天,說出他自己所證得的境界,圓圓滿滿的說出來。這部經就是現在中文本裡面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那是完整的佛法教學。所以過去老師把這個經典介紹給我,他給我講的這是佛教概論。他用的這個名詞非常好,佛教概論。以後他四十九年所說的,都是這個裡面的某一些部分,細說,都不出這個範圍。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瞭,釋迦牟尼佛在三十歲,他的成就是圓滿的成就,不像孔子,孔子是每十年提升一個層次,一個一個很高的境界。釋迦牟尼佛不是的,他在三十歲就達到究竟圓滿。所以我們用佛法來說,一個頓悟、一個漸悟;孔老夫子是漸悟,釋迦牟尼佛是頓悟。頓悟我們很不容易學到,但是漸悟我們有辦法。

他四十九年教學可以分成四個階段。學生非常難得,許許多多學生都是跟他學習四十九年沒有間斷。我們今天講學期,你上學你要念多少年,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許許多多學生都念了四十九年,一直念到釋迦牟尼佛入滅。第一個階段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小乘,這是奠定基礎,這個階段是十二年。十二年是著重在道德的教育,德行的教育。第二個階段八年,講方等,這就是從小乘提升到大乘。第三個階段是般若,這個時間是二十二年;換句話說,是佛教學最主要的一個階段,我們今天講修學,這主要課程。般若是真實的智慧,所以我們曉得佛教教學是以智慧為中心,唯有智慧才能夠解決一切問題;通達一切問題,解決一切問題,沒有智慧是決定不行的。這第四個階段,這是講法華、涅槃,那就好比是研究所一樣。般若這個階段是教你開悟,轉迷為悟,這法華最後一個階段,是幫助你轉凡成聖,是達到真實的圓滿。

佛法修學,前面我跟大家提出他必須具備的條件,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棄名聞利養,要放棄對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對內要放下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如果有一條放不下,你可以進佛教的小學,佛教的中學就沒有分。剛才我講四個階段就好比現在說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你不能放下這十六個字,你在佛教裡頭讀小學。你要讀中學一定是放下了,不放下,中學的課程你就是讀,甚至於有很好老師給你講解,你也沒有辦法體會得到。

佛陀他自己確實先做到。你看他十九歲離開了家庭,捨棄了榮華富貴,捨棄了國王的地位、權力;出家之後,他的生活日中一食(他每天吃一餐),樹下一宿,隨遇而安!他的學生也跟他一樣,老師是這樣的!你不能夠隨順老師,你就沒有法子跟他學習。所以他的常隨弟子,我們在經典上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有成就的,都有成就的,就像孔老夫子學生裡頭七十二賢人一樣。所以他在一生當中教學,那學生就太多了,真正有成就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也是空前絕後,我們在世界歷史上也沒有能夠看到有這麼多有成就的人。所以必須先把這個條件要具足,你要真正能放得下,就是看破放下。

佛告訴我們,所有一切眾生、每一個人我們的智慧是平等的,也是圓滿的。所以《華嚴經》上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這個宇宙之間過去、現在、未來無所不知,都有這個智慧;無所不能,都有這個能力,都有這個才藝,而且福報也是圓滿的,福報是相好。佛在經上講的,這各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依報種種莊嚴,他都是平等的。為什麼今天不平等?不平等是因為你自己有障礙,你把你自性裡面,就是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障礙住了,透不出來了。

這個障礙是什麼東西?這個障礙就是煩惱習氣。《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這三樣東西把人害苦了。佛教導我們,他說他沒有東西教我們,只是把他自己修學經驗提供給我們做參考。如果我們什麼時候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我們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就現前了。所以佛確實沒有東西給人,你的成就是你自己本來有的,只是你現在是迷而不覺,你不知道為什麼失掉的。他告訴你,你怎樣失掉,現在怎樣再把它找回來。

佛法的教學,他沒有一定的方法,但是他有一定的原理原則。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教學的對象不相同,他的教導的方法不一樣,但是絕對不會違背原理原則。原理原則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現在人所說的真理,這是決定不會違背。在大乘經佛常常講,這是說諸佛菩薩教化眾生,所謂「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句話的意思很深。佛陀教導是一定隨順眾生的,而不是隨順自己。正如同他是小學程度,我們就要用教小學的方法來教他,他是大學程度,那一定用大學的方法來教導,這個學習的人才能真正的得利益。

在今天這個環境,今天的環境大家都知道,由於資訊的發達,科學技術發達,交通便捷,地球已經變成一家人了,跟一個世紀之前是絕對不相同。在古代,這個地球上由於沒有資訊、沒有便捷的交通,所以許許多多人生活在一個村莊,或者在一個城市,一生都沒有離開這個範圍,所謂老死不相往來,這樣才形成不同的族群,才有不同的宗教。我們要知道,這歷史上形成的。今天科技發達,改變了世界,我們的想法、看法決定不能再用從前的,現在我們知道世界上所有不同的宗教是一家人。

去年我訪問日本,我到日本去的時候,很難得,日本的淨土宗很多不同的派別,都參加了歡迎的宴會,我看到很高興。當時有些朋友告訴我,他說日本雖然他們同樣都是淨土宗,他們的各個道場好像有幾百年都不相往來。今天都能夠來參加法師的歡迎會,這個可以寫在日本的佛教史上。我聽到這個話,我感覺到非常驚訝,所以我就告訴他:佛教所有不同的宗派都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如果宗派要不和睦、不往來,那就等於說是這一個父母所生的許許多多兒女,這兒女都變成仇敵,各個對立,彼此不相往來。我說:你們有沒有想一想,這做父母的心多麼難過。親兄弟哪裡可以不往來?這叫大不孝!這對佛是非常不尊敬!那你還能學到什麼東西?所以我勸導他們,從此之後一定要和睦相處、要互助合作,一家人,親兄弟!然後我再告訴他,世間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宗教那是我們的表兄弟、堂兄弟!

所有一切宗教徒,我們都是一家人。為什麼?各個不同宗教的那個神,創始人,都是真神的化身,一個人的化身。真神千變萬化,適應於各個不同地區,建立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內容都是一致的,就是佛教我們怎樣做人。剛才阿訇講得非常清楚,他講的跟佛經講的沒有兩樣。所以統統許許多多神是一個神的化身,一家人,千萬不要誤會。所以對於一切宗教我們要尊重、要敬仰。所以我到任何宗教,我都敬禮、禮拜,我沒有把它看作異教,沒有這個觀念。所以確確實實是一家人。

宗教和睦,世間就能夠落實和平。所以今天我們首先要把事實真相了解清楚,知道所有不同宗教的創始人,像在佛教釋迦牟尼,西方宗教的耶穌、摩西,伊斯蘭的穆罕默德,中國的孔子,都是一個真神的化身,變化在各個不同族群、不同的地區來教化眾生。他們教學的方法、理念有的時候有點不相同,那個不相同是因為各個族群他們文化不一樣,歷史不相同,生活狀況不一樣,無不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它的原理、原則完全相同,無不是教人斷惡修善,無不是教人轉迷為悟。所以佛經裡面講的五戒十善,每一個宗教經典裡面都講。今天我聽阿訇講的全是講的五戒十善,所以他說相同的。

在今天現在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已經很混亂了,科技發展成為殺人的武器,所以生活在這個世間,一般人都沒有安全感。問題到底出生在什麼地方?我們細心去觀察思惟,問題發生在我們只重科學技術,迷信科學技術,把神聖的教誨疏忽了。聖賢的教誨,我們今天放棄了,世間要遭災難!如果要避免這個災難,挽回劫運只有一條路,把聖賢教誨再找回來!所以今天我們都知道這是教育問題,教育不外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四個教育都搞好,天下太平,那就人民享福,這個地球跟天堂沒有兩樣。可是今天我們真正要想把教育辦好,我們看眼前要想把家庭教育辦好,不容易。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走向功利,這個不得了!現在今天能夠挽救世間的只靠宗教教育,就這一樣了。如果宗教不團結,宗教不能發揮神聖的大愛,這個世間劫難總是在早晚的,沒有辦法避免。

所以去年十一月我在日本講經,遇到日本一位牧師,石井,這個人也很了不起,他今年七十二歲了,是日本基督教的一個領導人。我們在電視台做了一次訪問,他來訪問我,我給他解答了不少問題。他當中提出一個問題問我,這個問題是很難答覆的。他說:我們基督教的心量都很小。他說:法師,怎樣能夠把我們這個心量拓開?我告訴他,我說:解決這個問題就在你們經典裡頭。他說:經典,在什麼地方?我說:你們經典裡頭不是講了,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我說:有沒有?有。

我說:上帝愛我,不愛你。為什麼?我是世人,上帝愛世人。上帝為什麼不愛你?因為你違背了上帝的意思,因為你不愛世人。上帝愛世人,你不愛世人,上帝怎麼會愛你?我是世人,我懂得愛世人。所以「上帝愛世人,神愛世人」,如果離開了「人」,這句話是抽象的概念,不能落實。上帝如何愛世人?要靠你們的神職人員,你們的宗教的領導人,你們的傳教師,你們的信徒,稟承上帝之愛,代表上帝落實愛全世界的人,上帝就愛你!要不然上帝不愛你,上帝愛我。他聽了之後,他說這個問題他找到答案了。非常難得,這是一個好牧師,我非常尊敬他。

佛法,在現前這個階段我們學習的重點課程,那就是看現前社會的需要。我們細心觀察現在這個社會,年青人不懂得孝順父母,我們要做出孝順父母的樣子給大家看;自己要做到,然後講解給別人聽,人家才會接受。現在的社會,確確實實如儒家所講的不仁不義,起心動念損人利己,這都是很不善的思想、行為。

在大乘佛法裡面修學,它是以四個菩薩作代表,所以菩薩不是神,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佛、菩薩、阿羅漢在佛教裡面是學位的名稱,就像現在大學裡頭的學士、碩士、博士。佛陀是最高的學位,菩薩是其次的,阿羅漢是最低的,它是學位的名稱,不是指哪一個人。

在中國是以四大菩薩為代表,第一個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代表孝親尊師,所以你要學習孝親尊師這個課程,你就是修地藏法門,那你就是地藏菩薩。這在現前社會非常重要!許多人不知道孝親,不知道尊重老師,這屬於倫理。從這個課程再提升就是觀世音,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實際上,就是把孝親尊師擴大,一切眾生都是我的父母,一切眾生都是我的老師,我對於一切眾生要孝順、要尊敬。他是代表一個科目的,他不是神!現在人搞迷信,都把他當作神看待,所以佛法本來是教育,現在變成宗教了。你說佛教是宗教,這個我也不能夠否認,它確實它變成宗教了。它本來不是宗教,它現在變成了,這個我們要曉得、要知道,然後你才真正學到東西。

從觀音再提升就是文殊菩薩所代表的,文殊代表智慧,決定不能以感情用事,所以文殊菩薩教給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依理智不能依感情。最後一位,普賢菩薩代表的落實,就是要把孝親尊師、慈悲、智慧,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工作,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四大菩薩是代表四個階段的修學,這四個階段可以分開,也可以融合成一起,這是《華嚴》上所講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是必須要提倡的,要做到的。

至於,今天必須要跟世界上所有宗教要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互助合作,這個教學就是佛經上講的四攝法。四攝法,我們要用在家庭、用在事業上,用在你公司行號。四攝法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法,或者我們講交際法、應酬法。裡面第一個,布施。這個布施跟六度的布施意思不一樣。這個布施,實際上就是佛教給我們要跟人與人往來、不同的族群往來、不同的宗教往來,應該怎麼做?多送禮、多請客,人的感情就能拉攏來了。所以最重要的應用在夫妻,夫妻要多送禮、多請客才能夠百年好合,才不至於落得現在到處離婚率這麼高。他不懂四攝法,懂四攝法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出現了。

家庭不和,這是社會的病根,是社會的病源。就好像一個身體,家庭是細胞,細胞壞掉之後,人一定會生病,嚴重的時候他會死亡。所以我選擇居住的地方,我到一個地方,我一定先看兩樁事情,看這個地方離婚率有多少,再看犯罪率有多少,第三個我要看的老人福利事業,我關懷這三樁事情。凡是犯罪率多,離婚率多,這個地方不能住,這個地方社會肯定有問題。所以四攝法能夠維繫非常美滿的家庭、美滿的事業,必須要學習。我跟一切人往來這樣歡喜相處,和睦相處,這麼樣歡喜的時候,就是佛在經上教的辦法,我落實了。

佛教內容實在是非常豐富,決不是短時間能夠介紹得了的。我們必須要認識,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更不是多神教。佛教裡面造像很多,像佛像、菩薩像,甚至於很多鬼神的這些像很多,名目也很多,全部都是為了教學方便起見而設施的。所以他是在幾千年前就已經用高度的智慧、高度的藝術來教學,這是令人非常敬佩的。我們簡單舉幾個例子,你像佛前面燒香、點燈、供水,統是教學,不是給這些佛菩薩形像,不是供養他們吃的,那你這樣搞就錯了。

燈燭代表的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用現在的話就是犧牲奉獻,捨己為人;讓你看到這個,想到這個意思,我要學習,我要像燈一樣,我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供水,這水是最重要的,水代表什麼?代表心,心要像水一樣清淨,像水一樣平等,水是代表清淨、平等。香花是代表犧牲奉獻。你懂得這個意思,一看到之後:我應該要這樣做法。所以它那個不是給佛看的,也不是給佛吃的,這個意思一定要懂。全部都能夠落實到現實的生活,你才曉得佛法教學的義趣確實令人尊敬。今天時間到了,我就講到此地。以後有緣,我們希望還會有機會見面,謝謝大家。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 澳洲淨宗學院
華藏淨宗學會恭製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三三三之一號二樓
聯絡我們: amtb@amtb.tw  TEL:02-27547178 FAX:02-27547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