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不能只有行為身教,心行要一樣,是真心做出來的,不能做樣子。因為有個父親聽了課以後回去,要我的兒子孝順,我得先孝順我爸。所以他就這輩子第一次去跟他爸講說:「爸,我學了《弟子規》,要讓孫子孝順我,首先我得孝順你,所以待會我帶孩子出門去,我會先跟你行禮,出必告,反必面」。他爸爸心裡想,三、四十年來終於有點開竅了,懂得要給我恭敬行禮,又是為孫子好,當然是歡喜了,這個老父親點點頭。父親帶著兒子行完禮,去上班、上課,走沒幾步路,這個小孩停下腳步來,對著他爸說:「爸,你剛剛那個是要做給我看的。」你做真的做假的,孩子心裡明明白白,所以得幹真的,不能幹假的,得從心地上落實。
《弟子規》它又是生活教育,在家庭落實、在學校落實。而這個根紮得愈牢,他再去看其他的經典,他跟聖賢人的心心相印,很容易感悟。可是我們假如只有背,都沒有落實這些教誨,心跟聖賢人不能感應,到最後還是變成知識,知識就麻煩了。《弟子規》告訴我們,「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所以現在很多的學生他背很多,可是他沒有強調落實,結果背得愈多愈傲慢。這些知識要用得好,去服務父母、照顧父母,去利益社會,得要先建立一個品格,根基。不能變成考試機器,然後對父母都不孝,這樣教出來的孩子會氣死父母。這人類的智慧。
《弟子規》每句話都是養孩子的善心,我們得看到這裡才知道,每句都影響他一輩子。知道它的重要性,那你一定盡心盡力教他。我們看「冬則溫,夏則凊」,養什麼心?養他的細心,養他的耐心,養他體恤的心。不然孩子大學畢業了,你讓他去上三節課,他就體恤別人?他就很會去愛護別人嗎?不是。從小對父母生活很細膩,無微不至,就養了他體恤別人的心。一個孩子有體恤別人的心,請問他幹哪個行業不會成功?保證他成功,因為任何一個行業都是以服務為目的,這才是真正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從小這些特質就完全發揮出來。而且他什麼時候培福?他那個心地起來的時候,他的福就開始長了,不是他出去工作才開始長福報。
節錄自 2009/5/29 馬來西亞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啟用典禮-家和萬事興 【52-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