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  雜誌下載  文字講堂  常見問題  繁簡轉換程式下載

2002.3.9  星期六  VOL.90


 

 本期專欄:佛陀教育的內容

 

卷首語
編者的話

 

說到染污,現在比過去的體會要深刻得多。因為全世界每一個地方都在大聲疾呼要做好環保。科學家提出警告,地球的污染已經非常嚴重了,如果不能改善,五十年後這個地球不適合人類生存。請看快樂修行人

『身、語、意』三業的造作,佛教給我們一個必須要遵守的原則,就是『守口如瓶』。看到別人有過失,不批評,不要去說。為什麼?我們見到的未必是真實的。 淨空法師說故事

最近『文字講堂』將新增內容:《 華嚴經》491∼500集、環島巡迴講演(講於1998年台灣)、學佛問答41∼50等。

 

返回

 

楊枝淨水
佛陀教育的內容

     

佛教是教育,它教我們什麼?這就是世尊一生大慈大悲,最了不起、最令人佩服的地方。他因人施教,教導眾生無任何條件,亦不求絲毫報酬。他一生生活簡單,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教導眾生認真、負責、盡心盡力,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這值得我們佩服的五體投地。

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理論與修學方法,經後人整理集結起來,稱為『經典』。佛教經典在公元六十七年(後漢明帝永平十年)正式傳入中國,從那時起,一直到趙宋前後差不多八百年的時間,經典陸續傳到中國。有些是印度高僧大德到中國弘法帶過來的,有些是中國的高僧到印度去求學,回國時帶回來的。當時交通不便,從中國到印度,陸地上行路要靠馬匹、駱駝。當時首都在長安(今西安),從西安經過新疆,越過帕米爾高原,走伊朗,再往南才能到印度。這一段路程差不多要一、兩年的時間才能走到,所以相當辛苦。

當時經典沒有現代印得這麼精美,早年的經典是寫在貝多羅樹葉上,所以稱作『貝葉經』。貝多羅樹葉一片葉子可以寫四行字,兩邊打洞,再用繩子穿起來。貝多葉非常堅韌耐久,便於保存,可是份量很大。以《大方廣佛華嚴經》來說,如果是貝葉原文經典,可能需要兩、三輛大卡車才能裝得下。不像現在這麼方便,一本精裝本就行了。可見得從印度將這些經典運到中國來,是多麼艱難!

因此,帶到中國來的經本,必然是精心挑選,選最好的!帶到中國的經典是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部分,並非圓滿的。到達中國之後,要將梵文翻成中文,這又是非常艱難的事情。所以,又要在帶來的那麼多梵文經典中,精挑細選出最重要的先翻譯;其次的,不太重要的,就不翻了。因此,到達中國來的梵文經,也不是完全都翻成中文。今天我們看到《大藏經》,浩如煙海,實在講,這只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大海之一滴而已。雖然如此,古來祖師大德們的選擇,足以代表了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換言之,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精華,都在這一套中文《大藏經》裡。

這一大藏教到底說了些什麼?能否用一句話答覆出來?《般若經》說得好,『諸法實相』,這四個字就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統統說明白了。『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就包括了一切諸法,一切諸法總不超過宇宙人生,而人生的深度、寬廣、複雜程度,與宇宙是完全相等,一點也沒有減少。

佛是將宇宙人生的真相說出來了。由此可知,佛陀教育是多麼重要,與我們的關係是多麼密切!我們明瞭了宇宙人生真相,原來『宇宙』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人生』就是我們本人。換言之,佛陀教育就是說明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世間,甚至於出世間,還有哪一個教育比這個教育對我們更密切、更重要?

歐陽竟無居士說:『佛法是今世所必需』。不但是今世,過去世、未來世,而是三世一切眾生都必須要接受的。如果不知道自己,亦不知自己的生活環境,那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在佛法稱為『迷惑顛倒』,迷失了真相。而思想、見解都錯了,錯的後果就是苦報,就是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不是本來有的。不但六道本無,十法界亦本無。本來是什麼?本來只有一真法界,十法界是迷悟產生的。覺悟了,但是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就有四聖法界;迷而不覺,就變現出六凡法界(六道),所以六道、十法界的真相是這麼來的。佛是究竟圓滿的大覺者、大智慧者,他將宇宙人生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再教導我們、幫助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是『佛陀教育』。

(節錄自4-8-01《普賢行願品輯要疏菁華》『認識佛教』)

 

返回

 

經論輯要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了凡四訓講記(23) 淨空法師講於鳳凰衛視 講記組恭敬整理

 

嘉興包憑。字信之。其父為池陽太守。生七子。憑最少。贅平湖袁氏。與吾父往來甚厚。博學高才。累舉不第。留心二氏之學。

『池州』,今安徽貴池。『太守』,太守比知縣高一級,與知府是同等的官。『二氏』,就是佛與道。

嘉興人包憑,字信之。包憑的父親做過池州太守,生了七個兒子,包憑最小,入贅平湖袁氏(與袁了凡是一家人)。了凡先生的父親與包憑常常往來。這個人博學高才,但是每一次考試都考不中,於是就去學佛、學道了。

一日東遊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見觀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銀少。不能竣事。復取松布四疋。檢篋中衣七件與之。內紵褶。系新置。其僕請已之。憑曰。但得聖像無恙。無雖裸裎何傷。

『橐』,錢包。『篋』,箱子。『紵』,麻制的衣服。『褶』,是袷衣。

有一天,他去游泖湖。偶然在一個村莊的寺院,看到觀音像被雨水淋濕。於是打開錢包將十兩銀子統統拿出來,交給寺院出家人,請他將房屋修好,讓菩薩不要淋到雨露。出家人告訴他,修屋頂工程很大,十兩銀子太少了,恐怕沒有辦法完工。於是他從箱子中取出七件衣服,有單衣、有袷衣,都是新置的。他的僕人就說:『算了!何必要捐獻這麼多!』包憑說:『只要能把屋頂修好,使觀音菩薩像不要再淋到雨,我縱然是赤身露體,也無所謂。這是一片真誠!

僧垂淚曰。捨銀及衣布。猶非難事。只此一點心。如何易得。後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夢伽藍來謝曰。汝子當享世祿矣。後子汴。孫檉芳。皆登第。作顯官。

『伽藍』,護法神。『登第』,指中進士學位。

出家人聽到他這個談話,非常感動的說:『佈施銀兩以及這些衣服、布,不是難事,只是這一點真心太難得了。』包憑等屋頂修好後,就拉著他父親一起去看。晚上住在寺廟中,還夢到伽藍神來感謝他,說:『你的兒子會享世祿,得到福報。』果然以後他的兒子汴、孫子檉芳都中進士,作顯官。

這是子孫貴顯之報。修繕寺院道場、造佛像,功德很大,《造像功德經》有詳細說明。但是,功德必須要具足條件,如果只是造佛菩薩形像,而沒有弘法利生,一般人看到佛像,容易生迷信,不但沒有利益,反而讓許多眾生造罪業,這就錯了。所以,弘法利生非常重要!道場一定要講經,教導大眾修行,所謂是『解行相應』,這個重要。在解門,每個宗派的道場,都要認真透徹的研究讀誦本門的經典,並依據經典的理論來修學,這才具足功德。

佛像是具有表法的意義,佛家用這種方式,時時刻刻來提醒我們。我們見到觀世音菩薩像,就要知道『我要發慈悲心,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的慈悲,幫助世間一切苦難眾生』,這個像的功德就大了。如果不曉得這個道理,將佛像當作神明來看待,只是燒香、膜拜,求福、求壽、求兒女、求陞官發財,那是迷信。

而學佛如何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在行門,佛法修行的方法很多,每個宗派的方法都不相同,只要選定一門,功夫不要間斷,就能得清淨心,成就戒定慧,這是道場真實的功德利益。

嘉善支立之父。為刑房吏。有囚無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語其妻曰。支公嘉意。愧無以報。明日延之下鄉。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則我可生也。其妻泣而聽命。及至。妻自出勸酒。具告以夫意。支不聽。卒為盡力平反之。囚出獄。夫妻登門叩謝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無子吾有弱女。送為箕帚妾。此則禮之可通者。支為備禮而納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祿。皆貢為學博。祿生大綸。登第。

浙江嘉善人,姓『支』,單名『立』。他的父親在衙門裡管刑事案件,知道有個囚犯是冤枉的,被判了重刑,非常同情,於是想幫助這個囚犯脫罪。這個囚犯知道支立的父親想替他辯護,因此這個囚犯跟他妻子商量,說:『支公有意幫助我,來脫離我的刑責。我很慚愧,無以報答。』這是救命之恩,他說:『明天你可以請他下鄉,以身事之。或許支公會更用心,這樣我就可以生還。』他妻子非常賢良,果然就照做。這個囚犯的太太自己勸酒,並把她丈夫的意思告訴支公,支公聽了之後不接受。雖不接受,還是全心全力把這個案子平反了。這是很難的一樁事情,他能做到大公無私,用真誠心來平反冤獄。這個囚犯夫婦來叩謝的時候,他說:『你這麼大年歲還沒有兒子。我有個女兒,送給先生作妾,希望將來給你生幾個兒子。這在禮上是講得通的。』支先生同意接受了,以後就生了支立。支立的父親做這樣的善事,他後世的子孫逐漸逐漸發達了。支立二十歲考中進士,官做到翰林院的書記官。後來,支立生高,這是支先生的孫子;高生祿,這是支先生的重孫。這幾代都是貢生,州、縣學校的教官。祿生大綸,這是支先生重孫的兒子,後來中了進士。

這些顯著的果報,大概都在浙江嘉興不遠之處。由此可知,了凡先生當時提出的這些人,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足以為證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於善而已。

這是總結。以上所舉的十個故事,都是全心全力利益別人、利益社會、利益國家的好事。我們學佛更要拓開心量,唸唸要想到利益全世界。『我哪有這麼大的能耐,利益全世界?』要知道,縱然是小小善事,也希望給全世界的人做一個好樣子,這就是利益世界。事,無論大小,但看用心。所謂『量大福大』,如果心量大,一點點的小善都會變成無量無邊的善德;如果心量小,做的善事再多,福報也不太大。由此可知,心轉境界是真的。底下,了凡先生再進一步教導他的兒子,何謂『善』,這很重要,必須要有能力辨別。

 

返回

 

蓮語珠磯
印光大師開示-回向

 

回向者,以已所修念誦種種各功德,若任所作,則隨得各種之人天福報。今將所作得人天福報之因,回轉歸向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作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以至將來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見其有決定不隨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見其有決定翼望出世之方。所謂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滅事也,回而向不生不滅之實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屬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眾生,即發願立誓決定所趨之名詞耳。又三種義,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義。二回向佛果菩提,唸唸圓滿。此即回因向果之義。三回向法界眾生,同生淨土。此即回自向他之義。回向之義大矣哉。回向之法雖不一,然必以回向淨土,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餘大願,不生淨土,每難成就。若生淨土,無願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別有所期,亦必須又復回向淨土也。

 

返回

 

快樂修行人
從染污回到清淨

 

說到染污,現在比過去的體會要深刻得多。因為全世界每一個地方都在大聲疾呼要做好環保。科學家提出警告,地球的污染已經非常嚴重了,如果不能改善,五十年後這個地球不適合人類生存。可見這個問題非常嚴重,這也是事實。

這些人雖然曉得並且努力在做,這個環境能不能改善?會不會有效果?我覺得問題很嚴重,所收的效果很有限。原因何在?世間人只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切環保工作所做的是治標,他不懂得治本。『本』是什麼?人性的污染,所謂『心理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這個問題大了!

在二十年前,有一天我在方東美先生家裡,正好遇到教育部的兩位官員來拜訪方先生。那時台灣政府正在提倡『復興文化運動』,這個官員就向方先生請教:『有什麼有效的方法能夠把復興文化的工作做好?』方先生冷靜了幾分鐘,態度非常嚴肅,一句話都不說。過了幾分鐘之後,他說:『有!台灣所有的報紙、雜誌停刊,電視、廣播統統都不要了。』他們一聽,搖頭說:『做不到。』這些東西天天在污染人性,在破壞文化,只要有這些東西存在,復興文化就收不到效果。

方老師的見解,我們想想真有道理。所以,我常常勸勉學佛、念佛的同修,不要看報紙,不要看雜誌、電視。為什麼?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你看這些東西必定受污染。我們的污染洗都洗不乾淨了,天天還在增加,那還得了!所以,這些東西統統要遠離。我們用讀經、念佛的方法,將我們『心地、思想、見解』的污染洗乾淨,這才能恢復到清淨心。

(節錄自《無量壽經菁華》2-18-01【洗濯垢污。顯明清白。】)

 

返回

 

輕鬆學佛法
普賢之德

 

古德將《普賢菩薩行願品》列在『淨土三經』之後,稱為『淨土四經』,這種作法確實是有根據的,就是根據《無量壽經》第二品『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一句經文。這一句在淨土宗來說非常重要,使我們明瞭西方極樂世界,從下下品到上上品都是修普賢之德。

大乘經論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注意,那個『圓』是指圓滿的佛果,就是天台家講的圓教的佛果,這是究竟圓滿。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九品,從下下到上上統統修的是普賢大士之德,難怪連華藏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要跟著普賢菩薩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根據,我們從經典裡面找出來了。

(節錄自《無量壽經菁華》2-18-01【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返回

 

淨空法師說故事
守口如瓶

 

『身、語、意』三業的造作,佛教給我們一個必須要遵守的原則,就是『守口如瓶』。看到別人有過失,不批評,不要去說。為什麼?我們見到的未必是真實的。

《閱微草堂筆記》記載,有一位出家人獨自住在一間小廟裡。這個廟裡沒有法器,也沒有人看到他唸經,也沒有人看到他念佛。他也不做早晚課,連香花的供養都或有或無。他自己種一點菜,維持生活。附近的人看他,除了頭上沒有頭髮、沒有妻子之外,跟在家人沒有兩樣。這個法師平常的行持,沒有人瞧得起他。他在這個破廟裡住了二、三十年,有一天他把鄰居召集起來,說他要往生了。居然坐著那兒,跟大家說完之後就走了。

所以,別人內在的功夫,我們往往會看錯。外面邋邋遢遢,連早晚功課都不做,不像個樣子,但是他真修行,他的心真清淨。臨終一著,示現給人看。我們往往從外在看一個人,不見得是真的,所以言語一定要謹慎。

(節錄自《無量壽經菁華》2-18-02【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返回

 

答疑解惑                      
               淨空法師2001年2月14日解答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問:佛七期間誦《無量壽經》,請問是否夾雜?

答:打佛七,要遵守主七師父定的儀規,若主七師父在念佛之前規定念一部《無量壽經》,這個可以。但大多數佛七,在第一支香前都是念一部《彌陀經》、三遍往生咒,之後就不用了。它的用意是在攝心,因為我們平常心是散亂的,一部經念下來,心就清淨了。念《無量壽經》當然也可以,但《無量壽經》經文比較長,所以佛七期間還是以《阿彌陀經》為恰當,因佛七的重點是在『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問:冬天坐在床上看佛書,請問是否可以?

答:冬天天氣很冷,尤其北方是燒炕的,可以這麼做。佛法並沒有一定的方式,它是通情達理的,並不執著,規矩雖多,開緣也很多。

問:同修之間確實有不如理、不如法,而且會使大多數人產生煩惱心。請問是否可以單獨找他規過勸善?

答:單獨的規過勸善,這是很好、很如法的作法。

問:年輕時,一場車禍導致腰骨及雙腳受傷,不能夠久立、長行。因此,繞佛時,雙腳筋脈常常拉緊、僵直、疼痛、麻木,雖然強行,然而腳力不及,不能隨時跟上前方同修的步伐,往往出現較大空間的距離,內心焦急萬分。口雖然仍有佛號,但實在佛已在西方外,一點都不管用,除了惱害眾生外,亦欺騙佛菩薩,這是很大的罪過。就在不安之際,您建議分三區隨緣自在念佛,欣喜之心非筆墨所能形容。

答:身體有局部妨害,即使是在佛七或者念佛堂也可以不隨眾,就坐在一邊看著大眾念佛、繞佛。若想與大眾一起繞佛,可以走在最後,不要插在當中,最前面的人跟到自己後面的時候,我們可以退出,坐在一旁念佛。所謂『方便有多門』,不要受一般規矩的約束。因為你有特殊狀況,只要先與主七師父和大眾說明,讓大家都知道,這樣自己心安,大家也歡喜。

問:《觀經》第十四觀中,『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您在《觀經》講記中提到香港某居士讀經往生的事跡,但在其他地方,似乎並不太提倡讀經往生。《彌陀經》、《無量壽經》都提倡念佛,甚至『乃至十念,即生我國』。於是弟子心生疑慮,不知讀經是否確實能往生?

答: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教導眾生沒有定法。佛教導我們念佛,是為契末法時期多數人的根機。多數人不可以說是超過半數,譬如十個人當中,有三個人喜歡念佛,其他的人每個都學一種法門,這三個人就是多數。這個世界人將近七十億,學佛的人也不少,可是真正選修念佛法門的人依舊佔少數。雖是少數,若跟其他法門比較,那是多數,多數應當是這種講法,所以佛極力提倡念佛法門。

在一切法門裡面,確實只有這個法門能幫助你真正成就,這是無比殊勝!其他法門縱然修行得很成功,沒有發願往生,就很難超越三界,多數都會生到欲界天、色界天,且以欲界天最多,但等天福享盡之後,還是要輪迴。換言之,這就是修行不究竟,這不是法門不究竟,是你修行的功夫不到家;修行功夫到家,那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有幸聽聞淨土法門,發願求生西方淨土,這種因緣非常希有,諸佛都讚歎,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何諸佛讚歎?因為你這一生就要作佛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作佛,這個因緣太希有了。但遇到這個法門的人多,真正能生到西方的人太少了。李炳南老居士講:『念佛人真正能生極樂世界,一萬人當中也不過二、三人而已。』原因是我們用心不專,信不真、願不切、行不專,所以才被淘汰。果然深信切願,老實念佛,沒有不成就的。這種人難得,真的能放下一切萬緣,心地清淨,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種人決定往生,這是我們應當要記取的。

念佛不能攝心,讀經能攝心,這是你過去生中根性不相同,那你就讀誦大乘。《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品』述說:『讀誦大乘者,以此功德回向求生淨土,一樣可以得生』,可見淨土法門廣大。修其他法門,不是專修淨宗之人,只要發願也都能得生,其真正的原理就是『心淨則佛土淨』。

因此,讀《地藏經》、《般若經》或《法華經》,無論讀什麼經典,讀到心清淨,清淨心發願就決定生淨土。若是念阿彌陀佛,念《無量壽經》、或《阿彌陀經》,念得心不清淨,還是不能往生。所以,往生真正的條件是『心淨則佛土淨』,不一定是讀誦淨宗的經典,這才是平等法,才是真實法。甚至於不是佛教徒,是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印度教徒,他依照他們宗教的方法去修,也修到心地清淨,萬緣放下,有人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臨終十念、一念也能往生,這是他具備了清淨心的條件。由此可見,這個法門廣大!

問:請問讀經是否必須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才能往生,打了妄想行嗎?

答:希望你多聽《無量壽經》、《彌陀經要解》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你的疑問全都在這些經典裡面。

問:犯了根本戒,請問是否可以再受戒?

答:戒是菩提之根本,無論哪個法門,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如果不認真的學戒,決定不能成就。因為戒能得定,不持戒,清淨心決定不能現前;沒有清淨心,念佛就不能往生,因此戒律很重要。

形式的受戒決定不重要,沒有受過形式戒和三皈依的人,我們看到念佛往生的很多。形式上沒有受戒,實質上戒全得到了,所以實質重要,形式不重要。我初學佛時,章嘉大師教導我持戒,『學一條就做一條,這一條你就受持了』。我沒有在戒壇求受戒,我依照戒律一條一條去做,自己能做到的先做,做不到的以後再學,這樣自己就進步了。

戒從哪裡學起?從五戒、十善學起;不可以好高騖遠,要老老實實去做,一步一步往上提升,自然就會有成就。我希望同修從『十善業』下功夫,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依此為標準,決定依教奉行。這個標準是諸佛如來的標準,諸佛菩薩教導我們所有一切的戒行,都是以十善為根基。《十善業道經》裡面講到三十七道品的五根五力,任何一條都不能離開十善,離開十善就落空了。

問:請問聽經是否可以躺著聽?

答:躺著是很舒服,但是講經的人坐著講,你聽經的人躺著聽,這是不恭敬。但也有開緣,你生病的時候坐不起來,可以躺著聽;你能坐得起來,為圖舒服而躺著聽,這是大不敬。世出世間法的成就,印光大師說得好,從『誠敬』中學,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縱然是佛菩薩來為我們講經說法,我們沒有誠敬心,一分利益都得不到。所後,能得多少利益,都在自己的誠敬心。

我們在威儀上表示這種誠敬,不但自己受益,也能化他。大家見到你聽經如此恭敬,他會受感動,你能多感動一人,功德就愈大。不要以為沒有人在可以隨便一點,這個想法錯了。我們聽經雖然沒有人在,但有鬼神在,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無形眾生很多。你恭恭敬敬,威儀具足,鬼神對你都尊敬;你若是輕慢,鬼神都瞧不起你。儒家言:『君子慎獨。』獨自一人都很謹慎,不敢放逸,不敢隨便,這個道理要懂。

問:房間裡有躺著的人,請問可否在此地唸經、聽經,對躺的人有影響嗎?

答:有影響。如果房間有人躺著睡覺,我們不在那裡讀經念佛,除非他有病,那是例外。

問:我先生問:『佛教是否主張死後捐贈器官?』我答:『我佛大慈大悲,昔日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體,他也不曾怒他。』請問不知對否?

答:答問要看問的人的心態與用意,你的答覆是否能夠幫助他醒悟過來,關鍵在此。我不知道你們當時的情形,所以我也不知道是對否,你自己好好的思量、體會,你就會明白。

這個問題,我們要搞清楚。捐贈器官,菩薩沒問題,我們凡夫有問題。一般人斷氣大概八小時之後,阿賴耶識才會離開,這時你割截他的器官沒有問題,他已經不知道痛苦了。八小時之內,阿賴耶識沒有離開,你割截他的器官,他會痛苦,若是後悔而生一念嗔恨心,他就墮三途,這是要知道的。

凡夫之人有這個能力忍受嗎?如其不能,還是不要發心,等到往生極樂世界,來生倒駕慈航再捐器官也不遲。因為你從極樂世界回來,你是菩薩身,你有能力像忍辱仙人一樣,被別人割截身體一點怨恨心都沒有。你沒有這個能力,希望你不要冒險,否則到最後自己後悔,受不了而墮三途,這個虧就吃大了。

問:有一位善知識突然對我態度轉變,我難過了一陣子,唯有靠念佛開解。法師說:『人家討厭你,你要改道而行。』又說:『冤家宜解不宜結』。請問該如何處理?

答:自己的道業要有進步,一定要常常反省檢點自己的過失。了凡先生接受雲谷禪師的教導,每天用功過格來檢點自己,反省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哪些過失,他一生都奉行而不厭倦,這就是他改造命運成功的秘訣。

我們不用功過格,我們用經教。我教導同修,晚課讀誦《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一段經文內容是五戒十善,我們用這個來做檢點;佛在經上教導我做的,我今天做了沒有?教導我不能做的,我有沒有做?從這裡來反省檢點,改過自新,若不是這個作法,修的是什麼?古大德的課誦本很好,是適合那個時代的眾生,不適合我們現代人。現代眾生煩惱習氣太重,確實要細心的反省檢點,所以我們早課選擇四十八願,晚課選擇五戒十善,用這個來檢點過失。

『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想法、看法、說法、作法錯了,將之修正過來。修行要真干!絕對不是每天把經典念一遍就是修行,那與修行完全不相干。有很多人錯會意思,以為受持經論就是早晚把佛經念一遍,這是錯誤的。一定要用經教對照自己的心行,認真的改過自新,這才有受用。

問:現在學會裡的早晚課,由於學生人數漸多,空間不夠,所以取消繞佛,只採原地念佛。學會活動空間小,同學們課業也很緊湊,少有時間運動,長期如此,細胞含氧不足,容易造成昏沉。所以,學生建議是否將唱『彌陀贊』的部分改為拜佛,『警眾偈』等附在第六品和三十七品之後一同唱誦,這樣可以節省時間,也可以保有經文的薰習,又可兼顧到運動。身心兼修,法喜充滿,則道業必成。

答:這個建議很好。拜佛是很好的修學方式,拜佛時心地真誠,不起一個妄念,這是修心。同時拜佛的每一個動作都合乎威儀,又能達到全身的運動,所以古人非常重視拜佛。

我出家之前,曾與懺雲法師在山上住茅篷五個半月。他教導我拜佛,每天早課拜三百拜,晚課拜三百拜,午後繞佛、念佛,就是飯後經行半小時,然後繞到佛堂再拜兩百拜。當時我在山上修行的功課是每天拜佛八百拜,這樣拜了五個半月,對自己身心修養確實有很多好處。所以,我現在勸導一般大眾要拜佛,拜佛確實能消業障、開智慧。

拜佛是以真誠恭敬心,以我們的頭頂禮佛足,稱作『接足禮』。若能將這個修行方法落實到生活,我們面對一切人事物,就如同面對佛祖一般的至誠恭敬,你能這麼做,你就是普賢行裡面的『禮敬諸佛』。你把修行層次提高了,這個受用、功德是無量無邊。希望真正有心者,當如是學,像《華嚴經》善財童子一樣,凡夫只有我一人,除我之外都是諸佛菩薩,都是聖賢示現。無論是順境、逆境,善人、惡人,決定不生輕慢心,決定不生分別心,都是以真誠、平等、恭敬來對待,這種人念佛必上上品往生。

問:《高王觀世音經》,請問是真經或偽經?

答:古大德說這個經是後人偽造,不是佛說。你喜歡念也可以,總之都是勸善斷惡。你真的有智慧,可以念《法華經.普門品》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及《華嚴經》觀世音菩薩這一章經文。這三種稱為『觀音三經』,這是真實,絕不是虛偽,諸位同修自己可以去選擇。

問:老和尚的教學是『五年學戒』,五年遵守一位老師的教導,聽一家之言,一門深入,長期薰修。現在老和尚提倡『多元文化』,這對於初學者聽那麼多知見,接觸那麼多人事,請問對『五年學戒』的基礎是否有影響?

答:『五年學戒』是祖祖相傳的原則,我們一定要遵守,如果不能遵守,決定不能成就。自古以來,無論在家、出家,修行證果的人都是這一條路成就的。現代人學佛,學了幾十年沒有成就,就是不知道這個門路。

有沒有影響在你自己。你會受影響,是你對於這些原理原則沒有完全瞭解;真正瞭解,不但沒有影響,還有許多助緣與功德。

今天我們提倡多元文化,其實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也就是多元文化,不過沒有這個名詞而已。《華嚴經》幾百個族群,那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眾生,用現在話說,是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他們都能生活在一起,合為一個大團體,這是華藏世界,這已經明顯告訴我們了。

我們看到近代社會的動亂和眾生的苦痛,原因是人與人之間不和,族群與族群之間不和,宗教與宗教之間不和,國家與國家之間不和,帶給這個社會動亂與災難。佛法修學的目的,就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苦從迷惑與不和而來,樂從覺悟而來,破迷開悟之後才知道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社會才會安定,世界才會和平,這就是我們在此地推動多元文化的目的。

在多元文化活動當中,學佛的人要做最好的榜樣。這個榜樣就是跟隨一位老師,學一家之言,讓他們看到,『學佛人懂事、有智慧』,我們做出榜樣給他們做參考,讓他們看到、聽到,去反省思惟。我們用這種方法幫助他,這就是對眾生修學最佳的貢獻。所以,它可以相輔相成,這裡面決定沒有矛盾。

『五年學戒』,這是一般的規矩,如果不是利根,這個時間要加長。我跟隨李炳南老師,老師要求我五年,實際上我遵守他老人家的規矩十年。我不是利根,我守十年的約束,循規蹈矩,把自己的根基紮穩,這一點非常重要。所以,沒有矛盾,一個是自行,一個是化他;五年學戒是自行,推動多元文化是化他。

 

返回

 

淨空法師講經訊息
最新消息

 

淨空法師於3月2日赴『澳洲淨宗學會』攝影棚繼續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詳細請見 http://www.amtb.org.tw/audio/audio.htm。《華嚴經》有網上直播,歡迎收看,共沾法益。重播新網址http://www.amtb-dba.org/Audio/index-Hv.html

 

返回

 

法寶流通
最新消息

 

現有淨空法師講演音帶、VC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索取: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一號二樓 Tel:(02)2754-7178;Fax:(02)2754-7262 e-mail: amtb.amtb@msa.hinet.net,或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大陸同修若欲索取 淨空法師講演帶及法寶,請與『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聯絡:amtbhk1@budaedu.org.hk

大陸同修若欲索取『兒童讀經教材』,請向湖北武漢大學 余一彥教授聯絡。地址:湖北武漢大學6-307信箱 電話:(027)8765-2614或8786-7749。其他國家地區,請與各地淨宗學會聯絡。

 

返回

 

信息交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您有過心靈的感觸嗎?歡迎在『學佛心得』欄目內踴躍投稿。來稿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feeling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news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question

說明:淨空老法師為了完成『五年弘法計劃』,對外所有的講經及活動一律停止,因此也暫停回覆所有學佛問題。其實,所有問題的產生都源於聽經聞法不夠透徹,時間不夠長久,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聽經、讀經,所有問題自然迎刃而解,答案自在其中。但編者為了方便廣大同修,若同修們於生活修學上有任何問題,仍歡迎寫信給我們,彼此互相討論,交換心得。但因人力不足,所以無法及時回覆,敬請見諒!阿彌陀佛!

*所有稿件,編者有權潤飾修改。

 

返回

 

聲明啟事

淨空法師所有一切著述,暨四眾同修整理文物書刊,公開授權大眾翻印流通,但不得擅自加注版權所有,任意增減內容,非法牟利,侵害公眾權益及原著本意。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若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指導,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adv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