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請問人是否有三魂七魄?
答:「三魂七魄」的說法是中國民間的信仰,佛經裡面沒有這個說法,但佛經說人有「八識」。人死亡之時,八識離開身體有先後次序,最後離開的是阿賴耶識,所以經論講阿賴耶識是「來先去後作主公」;投胎它先來,人死的時候它最後走。我們細心觀察,人在臨終時前五識先離開,眼、耳、鼻、舌、身這時不起作用,然後第六識才離開,再者第七識離開,最後是第八識。所以,民間講的三魂七魄,可能是佛法講的八識。
古德教導我們,人死之後至少要八小時後才移動身體,就是指斷氣之後才移動,這是因為他的阿賴耶識、第七識、第六識都沒有離開。第七識是執著,第六識是分別,斷氣之後,他還有分別、執著,因此我們觸動他的身體,他還有感受。一般八小時之後都會離開,但為了安全起見,我們為他助念都是十二小時,十二小時後再去觸動他,這是應該具備的常識。
問:意外死過人的地方,請問是否真要找替身才能轉世?
答:這一樁事情,我們雖然沒有深入研究,可是自古以來,我們見過許多書籍有記載這種事情。我們一生經驗當中,或許有人見過、聽過,所以找替身確有其事。
台灣的北宜公路,一般人叫「九彎十八拐」,那個地方出事情最多。那條路我走過,路的兩旁灑的都是紙錢。我走這條路,沒有看到什麼奇怪的現象,可是有許多人見過。我曾聽李建興的孫子說,他在那條路上走過多次,親眼見到找替身的鬼魂。時常開車走這條路的人,他們都有經驗,尤其是夜晚,看到路當中有人攔車,那決定不是人,是找替身的鬼魂。你要是車子讓他,一定就出車禍,車就會翻到山谷裡。所以,有經驗的人不管他,看到就往他的身上衝,過去之後,你回頭看,什麼痕跡都沒有。確實有這種事情,而且他是多次遇到。
中國古人筆記小說裡面都有這種說法,不完全是寓言,我們雖沒有詳細考證,但相信確有其事。
問:我正在修心理學課程,但我深信佛法,因此對心理學教科書產生了困惑。如果說佛法既不屬於唯物主義,又不屬於唯心主義,而世出世法又是圓融的,請問如何用這些理論和觀點去解釋佛法?
答:你的問題,在佛法大乘經論可以得到圓滿的答案。希望你能多讀多聽《華嚴經》、《楞嚴經》和《法華經》,這些問題就可以解答了。
「唯心」、「唯物」都是從分別執著產生的,佛法講,這都是屬於妄想、分別、執著,這不是事實。心跟物是一不是二。近代科學家已經發現物質不存在,他們的看法經過許多的試驗逐漸的明瞭:物質是一種波動的現象。這個說法與佛經講得很接近,佛法講物質的來源是阿賴耶的相分,而相分是從見分變現的,見分就是現在講的唯心。
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就是萬事萬物,這個宇宙生命萬物從哪裡來?從心想變現的;唯識經論裡面說,心想是一種波動的現象。「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事實真相,唯識經論有六經十一論,《華嚴經》就是其中之一,這些大經大論都談到,而且有詳細說明。
問:請問「萬法唯心」與「唯心主義」,有何根本差別?
答:「萬法唯心」與「唯心主義」的心,不是同一個心,所以差別很大。法相唯識可以說是大乘佛法的心理學,在心理的範疇,它講的比世間心理學大得太多了,可以把一切諸法都包含在內。為什麼?心是能生能變,一切諸法是所生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歐陽竟無先生說:「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這是真正見到事實真相才說出來,決定不是推測、觀察,也決定不是分別、執著。世間這些學術永遠無法達到佛法的邊際,因為世間人用的是意識心,不是用真心。佛法講的心,就是禪宗講的「真如本性」。這個意義完全不相同,我們要辨別清楚,所以它與世間人講的心不相同。
問:我認為「我思故我在」這句話有一點問題,但又說不出問題在哪裡,請法師開示。
答:這句話是外國哲學家說的。「我」到底是什麼?誰是「我」?「我」在哪裡?能夠說得出這句話,已經比一般人高明得太多了。一般人執著這個身是我,他知道身不是我,而是執著能夠思惟的這個是我。佛法講能夠思惟的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意識是執著,你把第六識、第七識當作「我」,錯在這個地方。所以,「我思故我在」,是把第六識、第七識當作「我」,比一般凡夫見解高明,但是連佛法的小乘都比不上。
第六識、第七識不是「我」,能夠把第八識看作「我」,這就高明多了。但第八識也不是「我」,真如本性才是「我」。本性在哪裡?《楞嚴經》說在六根的根性。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在舌叫嘗性,合起來稱為「見聞覺知」。這個性是「我」,它是真心,它能變能現。而我們身心世界一切萬物,包括虛空,是所現所變。
佛經言:「能所是一不是二」,這句話很難懂。世間的哲學是把能與所分開,這個好懂,這是世間人的見解。你要是真正明瞭「能所是一不是二」,在宗門就稱之為「明心見性」,教下稱為「大開圓解」,你就不是凡夫,你是菩薩,菩薩與凡夫差別就在此。
問:《無量壽經》「大士神光」第二十八品提到:「西方世界諸菩薩對諸天人民何時度脫,得道往生,皆豫知之。」請問是否指我們何時往生都有定數?
答:確實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知道,但是不能說是定數。說定數,實在講是我們的分別、執著,而實際上沒有定數,也沒有不定數。那諸佛菩薩怎麼會知道?你有這個心願。往生的條件是「信願行」,你能信,你發願,又能認真修行,你的功夫什麼時候成就,諸佛菩薩什麼時候就知道。《無量壽經》講得很清楚,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各個都是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們怎麼會不知道?由此可知,我們到底何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關鍵都在自己。
這不是定數,如果真的有定數,你就會想:「算了,不念佛了,時候到了就可以去了。」沒有這種道理!諸佛菩薩看得清楚,聽得清楚,你什麼時候功夫成熟,你什麼時候往生,佛與菩薩一起來接引你,這才是正理。所以,這絕對不是命運,絕對不是定數,我們若把它看作定數,那就錯了。
問:六年前,我因老法師的度化,使我能有因緣學習佛法,我也曾經發心剃度出家,但半年後,未受大戒就還俗。原因是剃度師父曾答應幫助我在剃度後常住在您的身旁學習,結果卻因緣不具足。但我還是十分珍惜剃度師父對我的接引因緣,我最後還是毅然離開師父,自己爭取親近老法師學習的機會,不管是以在家或出家身,我都不在乎。請問如此是否對不起剃度師父的栽培?是否心性不定?
答:有智慧和頭腦清醒的人,學道要緊。佛經言:「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生最大的幸運,就是「得人身」與「聞佛法」。出家是個形式,形式並不重要。佛講出家有四種,「出」有四種:「心出身不出」、「身出心不出」、「身心都出」、「身心都不出」;「家」也有四種:「田宅之家」、「煩惱之家」、「三界之家」、「生死之家」,你到底是出哪個家?
田宅之家不重要,重要的是「煩惱之家」,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個麻煩。佛教我們出家,真出家是要心出家,身不出家沒有關係。心出家,對於三界六道的榮辱,永遠捨離了,這是出三界六道煩惱之家。
而生死有「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六道裡面,這兩種生死都有。超越六道(四聖法界的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的佛),沒有分段生死了,但還有變異生死。《華嚴經》講,等覺菩薩還有一次變易生死,變易生死完全斷了才成佛,這才是出生死之家。所以,出生死之家只有一個人,就是圓教的佛。這些道理你都明白了,你的問題就解決了。
為了求道,這不算對不起老師,如果怕對不起老師,你的道業就學不成;縱然是出家,依舊搞生死輪迴。所以,我們為求佛道、求智慧、求解脫,只要我們的目標純正,決不是求世間的名聞利養與來生享天福,這就對了。這種事要用智慧去辨別,不可以感情用事。
我自己的例子可以給你們做參考。我學佛七年,出家因緣才成熟,出家之後也遇到障礙。我的常住及剃度師不希望我學經教,希望我留在寺廟做經懺佛事。這不是我的志願,我就跟常住師父講:「我出家是求智慧、是求佛法,我的願望是弘法利生。若叫我做經懺佛事賺錢,我沒有出家的必要。我不願意搞這些,我在家有正當的職業,我可以還俗回去工作。」因此,我毅然離開僧團,到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這前後有十年的時間。
我離開僧團之後,遭遇到很大的困難,當時面臨的抉擇,第一是還俗,我還是回到台中跟隨李炳南老師,以居士的身分學佛,他不會反對我;第二是聽從常住做經懺佛事,將經教完全捨棄。當我面臨抉擇時,正好遇到韓館長,她成全我,要我住她的家裡。我特地帶著她一起到台中見李老師,請問李老師這樣作法是否妥當,李老師說可以,所以我就住在她的家裡。她替我找道場,替我找聽眾,我講經將近五十年沒有中斷,這是得力於韓館長的護持。我住了十七年後,自己才有了「景美華藏圖書館」這個小道場,真是不容易!
我在學經教的時候,李老師就講得很清楚:「你將來講經說法,講得不好,還沒有問題;如果講得很好,聽眾都讚歎,你就走投無路了。」老師的話一點都不錯,果然走投無路,若遇不到韓館長,我就沒有今天的成就,也沒有今天這一會。我得力韓館長三十年的護持,深深體會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古人比喻:「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這個意思我們引用到學佛:「弘法的人才常有,護法的人不常有」。
我們今天在新加坡,若沒有李木源居士真誠的護持,我們在新加坡有機會講經、辦學嗎?不可能!我們做經懺佛事,搞水陸法會,放燄口,新加坡許多寺廟都歡迎,若要到寺廟講經說法,沒有人歡迎。由此可知,講經的人很多,護持的人極少。
我為什麼這樣感念韓館長?無非是提醒護法的功德。我們弘法的人知恩報恩,永遠不忘護持的功德,希望這個世間多一些護法的人,弘法人才能夠大展鴻圖,光大佛法,利益眾生。
問:師父講《地藏經》,提到布施財物時不可因貪其功德而布施,否則便是用地獄之心來行布施。我想起以前助印經書,就是因貪圖布施有大功德,因此非常慚愧。請問若勸別人助印經書,應如何做才不會覆蹈這個錯誤?
答:你覺悟就好了,怕的是不覺悟,覺悟就是真實功德。勸別人修布施,要把這個道理講明白,我們布施不是為自己,是為幫助眾生覺悟。世間的劫難,是眾生迷惑顛倒、造作惡業所感,只要眾生能夠覺悟、回頭,並斷惡修善,劫難自然就化解,這是真實功德。不貪圖自己的小利,所得的利益是無比殊勝;貪圖自己小利,所得的利益是微不足道。所以,幫助眾生,幫助社會,這個利益是無量無邊。
眾生沒有見性之前,果報都是業力所感,修善就感善果,造惡就感惡報。善是正,惡是偏,以惡心行善事是「偏中正」,若以善心行惡事是「正中偏」,必須辨別清楚,曉得什麼是真善、偽善的道理,真實功德就容易修得。
你因聽經明白布施的功德,能生慚愧心,回頭是岸。由此可知,講經是法布施,真正利益一切眾生,比一切布施都殊勝。《普賢菩薩行願品》云:「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四句偈可以幫助人覺悟,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能幫助人覺悟,道理在此。
我們幫助別人,第一殊勝是幫助他明瞭佛法。特別是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我們用《認識佛教》、《了凡四訓》、《感應篇》和《安士全書》,幫助他了解業因果報,幫助他斷惡修善,幫助他覺悟,他就會積功累德,這一生他就能夠改善命運;他的命不好會變好,他的命很好,好再加好,再增上。
勸人印經書,若貪圖眼前的功德福報,也未嘗不可。這是偏中正,發心雖然不好,也是做好事,能得人天福報,但得的福報小;若不貪圖名聞利養,得的福報就大。你本身是個例子,你因為貪圖功德才印經布施,現在覺悟了,你也回頭了。那些因貪圖功德行善的人,將來接觸佛法後也會覺悟,這一覺悟,小功德就變成大功德,假功德就變成真功德,都在一念之間,就有不可思議的轉變。所以,這是好事情,都可以去做。
問:我是婚姻的第三者,因年少不懂事犯下錯誤。我跟他有兩個孩子,也因孩子的因素而繼續維持關係。學佛之後了解因果,請問應如何修持?
答:淨宗法門講帶業往生,就是過去所犯的過失,即使犯五逆十惡的重罪也能往生,問題是你能不能真正懺悔改過,而真正依教修行?佛為我們比喻,我們的罪業就像「千年暗室」,比喻我們造的罪業之重、時間之長,但只要我們點一盞燈,這個暗室就照明了。這個比喻是說,只要你一覺悟,業障就消除了,因為罪業都是從迷惑產生的,一覺悟就能消除。
罪業消除之後,過去我們所造的罪業還有沒有果報?還是有這個果報,但是果報現前,你就不在乎了,因為你明白了。這就是古德講的「不昧因果」,不是沒有因果,欠錢的還是要還錢,但我知道過去生我欠他,這一生我應該要還他。欠命要還命,在安世高的《傳記》裡記載,他曾經兩次到中國來還命債。所以,諸佛菩薩過去生中所造的業,果報還是要受。這就是告訴我們,惡業不可以造,造作惡業,成佛還是要還債,還是要還命。不過你很清楚,還債之後,你還是生死自在、福慧無量,與凡夫不同。凡夫遇到冤親債主會不甘心、不情願,所以要受許多折磨。總而言之,一定要斷惡修善,要依照佛經的教誨去落實。佛法入門是《十善業道經》,一定要將十善做到。
問:念佛時常會浮起淫念,深感自己業障深重。聽師父的話,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來制止,但是效果不彰。請問如何對治?
答:效果不彰是你的功夫不得力,還是要用這句佛號制止,用久了功夫就得力。千萬不要認為:「我用了幾天不得力,恐怕靠不住,再去找別的方法。」要知道,消除業障最殊勝的無過於佛號,前清慈雲灌頂法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裡說:「眾生造作的罪業,任何方法都消不了的業障,最後念阿彌陀佛能消除。」所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真正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不多。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他曉得這句佛號功德最大,所有一切懺法都不要了。所以,你做水陸法會,不如念一天阿彌陀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般人總認為:「念佛功德小,這個功德大。」錯了!你看灌頂法師的講法,你就知道了。
我們念佛號,煩惱還是控制不住,這是煩惱習氣重,佛號力量薄弱,我們要加深念佛,這樣念佛就決定有信心。你念上一年半載就不同了,煩惱輕,智慧長,真正能將妄想、雜念控制住,這就是功夫得力。所以,自己要有堅定的信心,不被外面境界動搖,你會有成就,你的業障會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