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請問讀誦《無量壽經》時,是否應該念分章標題?
答:分章標題是會集的人加進去的,可以不念。但是念了也沒有關係,自己對於全經經文段落層次會有更深刻的明瞭。譬如,提起某一段經文,你就知道這是在第幾章、第幾品,有這個好處。
問:皈依之後,原來的皮鞋、羽絨服等,請問應如何處理?家人吃剩下的肉菜,佛弟子是吃了還是倒掉?
答:這些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皈依之前,你所購製羽絨的、皮革等物品,全部都可以使用。佛家不食眾生肉、不穿皮衣與毛衣,這是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實在講,這些也是形式,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要有愛心對待一切眾生,這比什麼都重要。曉得要重實質,形式無非是做給別人看,其目的是提倡慈悲心而已。
至於家人吃剩下的肉,如果你吃長素,剩下來的可以布施給其他動物、鳥獸吃。
問:在念佛時,經常感到前後心發熱,而且有時熱得很厲害。請問這種現象是好是壞?應如何處理?
答:念佛、參禪,修行用功時有一些境界現前,《楞嚴經》教導我們的原則:「不要去理會它,把我們的精神意志集中在念佛上。」這是講念佛的功夫,心裡面除了佛號之外,其他的都不要去想,也不要去理會,這個境界慢慢就會消失,就會恢復正常;千萬不要被境界干擾你的功夫,這一點非常重要。佛經告訴我們的總原則:「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你不理會它,這個境界慢慢就會消失了。
問:一個親戚的兒子,從小就很聰明,十年前有一次和老師發生一點誤會,心情不好,晚上出去走,半夜而歸,第二天精神就不正常。經常打他的媽媽,有時還拿刀砍他的媽媽,並且說:「不是我要打妳,是有人讓我打妳。我的病,妳花多少錢都治不好,一定要病十七年。」他的父母已經被他搞得精疲力盡,請問應如何幫助他?
答:這個現象不是普通的病。眾生的病總說不外三大類:第一是「生理的病」。我們飲食不小心,古人講的「病從口入」,傷風感冒都是屬於生理病,這種病醫生可以治療,醫藥能幫助。
第二是「鬼神附身」。這不是屬於生理病,所以醫藥沒有效果。他的病就是屬於鬼神附身,冤親債主這一類的。像《慈悲三昧水懺》悟達國師害的人面瘡,是冤家債主附身,醫藥沒有效果,要用調解的方法,若對方接受了,他就離開了,病就會好。這在佛法裡面,我們看到的例子很多。
可以請法師大德為他調解,或自己誠心誠意跟他談條件。因過去生有過節,希望和解,不要冤冤相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彼此之間生生世世都招來痛苦。調解的方法,像悟達國師遇到迦諾迦尊者,這是大阿羅漢為他超度。但今天這個世間修行證果得道的人少,我們到哪裡去找?我們雖然找不到,但在道理上我們能夠明瞭,可以跟對方談條件。我們斷惡修善,以這些功德迴向給他,大多數都能夠接受。如果你有財力,就印經、布施;沒有財力就誦經,誦大乘經典一百部、一千部,把這個功德迴向給他。要至誠恭敬去做,誠則靈,真誠心能與鬼神起感應道交,我相信大多數都能夠接受,所以這種病要用調解的方法。
第三是「業障病」。這種病不是生理,又不是鬼神附身,這種病最麻煩,醫藥沒用處,超度、調解也沒用處,但還是能治。佛說:「至心懺悔,真誠心悔過,斷惡修善,改過自新,業障病也可以恢復。」所以,一切病痛沒有不能治的,只要懂得方法,了解疾病的根源。
此地講他的病一定要折磨十七年。我看他們過去怨恨並不是很深,過去生你折磨他多少年,這一生他來報復,我相信這個可以調解。
問:弟子曾聽一位法師在錄音帶中說,《大乘起信論》的要害是「真妄和合」。《大乘起信論》是馬鳴菩薩所造,一直為全世界歷代祖師、大乘行者視為寶典。請問他的批評是否不當?
答:我們對這些人的批評,最好不要放在心上。他批評得恰當不恰當,與我們修學都沒有關係,關鍵在我們自己對於大乘經論有沒有信心。你的話說得很好,歷代祖師大德都非常重視《大乘起信論》,我們看許多祖師大德的著作,有很多引用這部論典的文字,由此可知,它得到歷代祖師大德們的認同,這是決定沒有錯誤,我們應當要信受奉行。
問:另外,這位法師在說禪的錄音帶中,忽然機鋒一轉,說:「到底是哪一位祖師說的『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他說:「不變怎麼能夠隨緣?祖師怎麼會說這麼沒有開悟的話,以致後人都照樣學著說了?」弟子在學《彌陀經疏鈔演義》時,見蓮池大師及一些大德也常說這句話,請問到底是祖師不開悟,還是法師貢高我慢?
答:這句話不但是祖師說,佛菩薩也常說。我過去講經把這兩句話又加了兩句,我說了四句。古人只講「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又加「隨緣隨著變,不變不隨緣」。這四句是四個不同的境界,「不變隨緣」是佛境界,佛教化一切眾生,在十法界裡面示現,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他能夠應機說法,隨類現身,他不變,這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是菩薩,菩薩在隨緣當中學不變。「不變不隨緣」是二乘,阿羅漢、辟支佛是不變不隨緣,他們不度眾生。凡夫是「隨緣隨著變」。你們想想,我有沒有說錯?
我也沒開悟,所以說這個話與開悟不開悟沒有關係,不要去執著這些,知道這是四個不同的境界。我們今天要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要隨緣,隨緣裡面學不變。學什麼不變?真誠心不變,清淨心不變,平等心不變,覺悟心不變,慈悲心不變。順境裡不變,逆境裡還是不變,這是真正會用功。
問:請問如何才能儘快見到實相?見到實相是否就可以了生脫死?
答:「實相」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教下稱「大開圓解」,淨土宗稱「理一心不亂」;各個宗派講的名詞不同,卻是相同的境界,同一樁事情。見到實相,不但可以了生脫死,《華嚴經》講,你就是法身菩薩了,你已經超過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
如何才能儘快見到?釋迦牟尼佛真的是大慈大悲,教給我們一個妙法,就是「老實念佛」。果然老實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見到實相;如果不用這個法門,的確相當困難。為什麼?你要斷見思煩惱,斷見思煩惱才能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再進一步斷塵沙煩惱,超越四聖法界;再破一品無明,才見實相。這很不容易,絕對不是現在一般人的根性能在一生中做到的。所以,如果沒有念佛帶業往生這個法門,可以說末法時期億萬人修行,恐怕一個都不能成就。這是老實話,不相信,你自己可以試試看,見思煩惱你斷斷看,能不能斷得掉?你才曉得這個事情真難。
問:請問打佛七的時候,早晚功課是否照做?
答:打佛七一定要依照念佛堂的規矩,與大眾功課完全一樣。自己平常做的功課放下,完全遵守佛七的儀規,這樣對自己、對道場都有利益,絕對不擾亂道場。
問:有的說要「一念不生」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的說要「觀想淨土」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請問何種正確?
答:都對也都不對。怎麼說都對?與自己根性相應就對,與自己根性不相應就不對。這些方法,有的人做很有效果,有的人做沒有效果,這就是根性不相同。
總的原則講,在修學過程中有兩種狀況出現:一種是「昏沈」。聽經也好,念佛也好,止靜就更不必說了,打瞌睡,這叫昏沈。另一種是「掉舉」,就是妄念很多,不用功還不覺得,愈是想用功,妄念就愈多。
「一念不生」、「觀想淨土」這兩種是對治的方法,掉舉時妄念很多,就用「一心不亂」來對治妄念,一心不亂是修定;昏沈時就用「觀」,用念佛加上觀想來對治昏沉。這是治病的方法,要看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毛病,就採取什麼樣的方法來對治。如果你這兩種毛病都輕,就不需要,一句佛號念到底,注意調身就行。
念佛是以經行為主,念佛堂也要懂得這些方法。我們在《華嚴經》看到德雲比丘,他是修念佛法門,他的念佛方法偏重在經行,是以繞佛為主。如果繞的時間久了,累了就可以坐下來,我們稱「止靜」。繞佛時要出聲念佛,止靜時不出聲念,但可念也可不念,如果不念就注意聽繞佛同修念佛的音聲,這樣就能攝心。坐久了起來活動時,拜佛最好,拜個幾十拜,保持心不散亂。「心淨則佛土淨」,往生最重要的條件就是清淨心。
問:弟子學佛四年,念觀音菩薩也念阿彌陀佛。念觀音名號,就少一些障礙;若念阿彌陀佛名號不念觀音名號,就有障礙,妄想就起來,止都止不住。請問該怎麼辦?
答:你與觀音菩薩有緣,你就老老實實念觀音菩薩,念觀音菩薩求生淨土。你可以試驗:你如果念《彌陀經》沒有障礙,你可以念《彌陀經》、持觀音菩薩名號,用這個方法修行。如果念《彌陀經》會有障礙,你可以念觀音菩薩經。觀音菩薩有三部經,你可以選一種,這三部經不是獨立的,都是附在大經裡面。第一部是附在《華嚴經》,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在第七迴向章裡面;第二部是《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第三部是《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三部經專講觀世音菩薩,受持一種就可以。三部經都讀誦,然後選擇一種做為自己的功課,念觀世音菩薩迴向求生淨土,功德是一樣的。
問:帶業往生只能帶舊業,請問何謂舊業?業是身口意所造,因貪瞋痴慢疑還沒有斷,而在念佛功夫未能伏住煩惱、妄想、分別、執著之前,總免不了會造業。
答:所謂「帶業往生」,就是只帶舊業不帶新業。往生的前一天所造的,都稱作「舊業」,往生那一剎那,你的心不造業就能往生,所以能不能往生就在最後的一念。最後的一念,你的心是圓圓滿滿的阿彌陀佛,絕不夾雜任何一個妄念,就帶業往生了。你聽了我的這些話,會說:「這是臨命終的事情,現在造業不要緊,到臨終的時候,我注意到不造業就行了。」這個話在邏輯上講得通,可是問題是怕你臨命終時,要是保不住又造業怎麼辦?因此,佛菩薩、祖師大德教導我們功夫要在平時練習。臨命終時就好比作戰,平常不訓練,到那個時候就會手忙腳亂。
既然曉得我們造業是沒有間斷,我們應當怎麼辦?我們不造惡業只造善業,斷惡修善。斷惡修善是積福,往生的人一定要有大福報,我們平時不修福,到臨命終時還是不能往生。所以,要記住「斷惡修善」是修福,「破迷開悟」是修慧,福慧雙修,臨終往生就自在,不會有障礙。
第一步,我們先把惡業斷除,佛教導我們:「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我們從這裡下手。這個功夫做了若干年,有了成績,這個成績是心定下來,妄念少了,惡念沒有了,你把功夫再向上提升,提升到只造淨業不造染業,這是第二步的功夫。
什麼是「淨業」?在斷惡修善裡面,加上離相的功夫,「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性宗說的「三輪體空」。能夠入三輪體空,這個人修的是淨業,心清淨、身清淨、行清淨,業也清淨了,這必定往生淨土。為什麼?六道裡面都是染業不是淨業,你既然修淨業,六道裡面沒有受生的地方,只有受生在西方極樂世界。
問:媳婦交給我一筆錢來供養佛法僧,因為處理得不夠完善,還剩一些錢。現在我很掛心,請問不知如何處理?
答:你既然發心供養三寶,只要誠心誠意發心,你的功德就圓滿了。還剩下一點錢,你看看哪些人有苦難,你就幫助他,功德都是一樣的,不要起分別、執著。你也可以孝敬父母師長,佛在《大集經》說:「末法時期佛不在世,我們能夠孝順雙親,這個功德與事奉佛祖的功德是相等。」所以,學佛一定要做到「孝養父母」,這非常重要!
問:有人學佛很認真,甚至於還講經說法,勸別人看破、放下,真的是福慧雙修。照理說應該都有龍天護法,請問為什麼還會著魔?這種事有方法避免嗎?
答:你說的這種情形,自古以來就有,實在講是相當不容易。天台智者大師言:「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這兩句話給我們很大的啟示。能說,就是自己本身做不到,這佔多數,著魔都是屬於這一類。在《慈悲三昧水懺》裡面,悟達國師遭魔障;在《楞嚴經》裡面,阿難尊者遭魔障,原因何在?就是能說不能行;能說又能行,決定不會著魔。護法神只是從外面保護,你裡面有心魔,心魔勾結外魔,內外勾結,護法神也沒辦法。佛在《楞嚴經》講了五十種陰魔,我們內外都要辨別清楚。念佛人有一個好處,至心念佛,一心稱念,決定不會著魔。
我們也見過很多學佛同修著魔,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喜歡感應、神通。真正學佛的人不求感應、不求神通,念佛的人老實念,參禪的人老實參,魔就不得其便。
問:我要助印《金剛經》,而經文第二品「云何應住」是弘一法師手寫的,其他經本是「應何云住」,蕅益大師寫的是「云何應住」。這兩種說法都有根據,請問究竟哪個本子較好?
答:江味農居士用了一生的時間專修《金剛經》,用了三、四十年的時間為《金剛經》做校訂本。我過去學《金剛經》,都是依江味農居士的校訂本,台中李炳南老居士講《金剛經》也用這個本子。江味農居士根據許多的版本仔細校對,不僅是這一句,裡面出入還有許多地方,這是值得我們做參考。
如果你要印,既然是弘一大師寫的,你就不能更動它,你更動它就是錯誤;這是弘一大師自己負責任,與我們不相干。我們可以依照江居士的本子把它寫在旁邊,更正過來,自己讀誦方便。如果弘一大師寫的與江居士的校訂本是完全相同,可能弘一大師寫的就是用校訂本。他們是差不多同時代的人,也都是大佛學家,都是值得我們尊敬景仰,我們對他們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