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  精彩導讀  雜誌下載  常見問題  繁簡轉換程式下載

2001.8.18  星期六  VOL.61


 

名利中人,即便信佛,亦是隔靴搔癢。因為喜名者,怨必多;喜利者,智必昏。如此雖名學佛,卻憂惱無邊,無法獲得真正清涼。

 

卷首語
編者的話

 

下個星期就是農曆七月,有許多學佛的同修都會想替自己的祖先或過世的家親眷屬做超度佛事,但一些人對於超薦的真正含義不甚明瞭,以為只要去寫個牌位就好了。有鑑於此,「佛陀教育雜誌」將於下期開始刊登一些淨空老法師對於超薦的開示與問答,以提供同修導正觀念。

本期雜誌繼續刊登十善業道經講記,關於八正道的講解。其中講到正精進,一般人是向名聞利養努力精進,這是方向、目標錯了,不稱為正精進。正、邪從哪裡辨別?能讓我們了生死出三界,成就無量功德的是正;反之會造成來生苦難的,如執著、貪戀、佔有,這就是邪。由此可知,「正」的定義就是在正見、正思惟,只要具足正知正見,一切所行皆正,若不具足正知正見,所行皆不正。

 

返回

 

經論輯要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61)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

第五「正精進」,註解云:「勤修正諦,趣涅槃故」。正諦就是正法,即世間人所講的「真理」,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與真理相應,就是「正諦」。修因一定有果報,果是大涅槃,涅槃是梵語,翻作「寂滅」。古人講:「一念不生」,這是寂靜。一念不生,我們不容易想像到,因為凡夫的念頭太多了,微細的念頭都不能覺察。《仁王經》講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我們無法體會到。這個生滅的念頭就是六道輪迴生死的根源,這個念頭斷了就是寂滅的境界,如來果地上才證得,等覺菩薩所證得的還是屬於相似位,不是真實位。世出世間法只有這是真實的,這個境界具足圓滿的智慧與德相,是自性本具。

回過頭來看我們這些芸芸眾生迷失了,不是沒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平等平等。佛何以看一切眾生是平等的?佛是從性德上看的,一切眾生平等,毫無差別,差別相是從妄想、分別、執著生的。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儒家所講的習氣、習性,即常講的「習染」。「染污」是佛經上常說的,由於習氣染污了真性,所以才變現出很大的差距。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只是來幫助凡夫恢復自性、恢復覺悟而已。

自性是本有的,覺悟也是本有的,迷惑不是本有的,煩惱習氣也不是本有的,是在環境裡薰習而成的。不是本有,當然可以斷除;確實是本有,當然可以恢復。這就是說明:煩惱再重、習氣再深,肯定是可以斷除的;如同諸佛如來一樣的智慧德相,肯定是可以恢復的。佛法的修持,第一是信心,就是相信我們的習染可以斷除,相信自性德能可以恢復,這是「信自」。從此地建立自信心,才能發憤努力,這是正精進。

我們要想把煩惱習氣斷盡,恢復自性圓滿的智慧德相,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淨土法門。現前我們要學的,就是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起心動念點點滴滴都與淨土相應。如何與淨土相應?與清淨心相應就是與淨土相應,「心淨則佛土淨」。無論在何時、何處,無論面對什麼境界,絕不失清淨心,清淨心是決定不受污染。六根對六塵境界,生起七情五欲、貪瞋痴慢,你就被污染了。換言之,只要不分別、不執著,就與清淨心相應;還有絲毫的分別、執著,你依舊墮在習染之中。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練不分別、不執著,就是修清淨心、修平等心,成就我們的淨業,一句佛號願生淨土,這個法門真的是容易。若你在日常生活當中,不知道練這個功夫,你一天念十萬聲、二十萬聲佛號,就是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

一般人是向名聞利養努力精進,這是方向、目標錯了,不稱為正精進。正、邪從哪裡辨別?能讓我們了生死出三界,成就無量功德的是正;反之會造成來生苦難的,如執著、貪戀、佔有,這就是邪。由此可知,「正」的定義就是在正見、正思惟,只要具足正知正見,一切所行皆正,若不具足正知正見,所行皆不正。

就大乘佛法而言,絕對的正精進無過於念佛求生淨土。任何一個人只要依據經典的道理、方法修學,決定可以證得,這是究竟真實大圓滿。這不是我們隨便說的,而是諸佛、世尊在經中所講的。我們仔細觀察真正念佛的人,決定是放下萬緣,心地清淨,其行持完全與十善業道相應,心善、思想善、行為善。與人交往,真誠懇切、慈悲,別人欺他、騙他,他也沒有放在心上,還是歡歡喜喜的念佛,這種人成功,這就是上上根人,這是正精進、真精進。我們學佛如果不從這上著眼下功夫,就錯了!

我們學教弘揚淨土,勸化世人,與正精進有沒有牴觸?沒有。念佛法門與任何行業、工作都不牴觸,所以一切諸佛菩薩讚歎。老太婆、老阿公他們每天的工作是家務事,照顧家庭,照顧子孫,與親戚朋友往來,完全不妨礙念佛。由此可知,我們弘法利生也不受妨礙,能妨礙我們的是妄想、分別、執著,只要離妄想、分別、執著,絲毫妨礙都沒有,即《華嚴經》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華嚴經》的五十三位善知識,形式上所修學的法門、身分、行業不相同,但是他們有一個相同之處,就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雖修學法門不相同,都是屬於念佛法門,真是妙不可言!所以,個個成無上道,人人皆是極樂世界的法身菩薩,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讀《華嚴經》,要從此地去體會,才曉得何謂「正精進」、「真精進」。

第六「正定」,定是心安住在一處,決定不改變。佛在此地教導我們,我們的心應當安住在十善業道,應當安住在彌陀名號。祖師大德們常說「正助雙修」,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是正修,一心安住十善業道是助修,這樣才能得生淨土。古大德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我們會到六道來,第一因素是「愛欲」,愛不斷就無法離開娑婆世界;「念不一不生淨土」,所以念佛要專一。

世尊明白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他到底殊勝在哪裡?就是那個世界沒有逆境、惡緣,縱然我們阿賴耶識還有惡的習氣沒有斷盡,沒有緣不會起現行,所以不會退轉。我們這個世間有許多災難,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因此在那邊只有進步沒有退步。進步的快慢,各個人不相同,但是肯定不會退步。又何況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無量壽,壽命長遠,進步慢一點也不要緊,也是一生成就。

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有許多不同的講法。西方世界有四土九品,每一土的標準都不一樣,最低凡聖同居土的上善,就是十善業道;實報莊嚴土的上善,則是等覺菩薩。但是西方極樂世界很特別,它雖有四土,可是四土的大眾常常俱會一處,這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我們雖然是凡聖同居土往生,可以天天與寂光土、實報土的大菩薩、等覺菩薩在一起,接受他們的薰習,不知不覺就勇猛精進。所以,即使是最緩慢的進步,也比十方世界要快得多,十方世界哪有這麼好的緣分?

《觀無量壽佛經》講,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只需十二劫就花開見佛,這是實報土的境界。凡聖同居土是帶業的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有斷,十二劫的時間就能證得圓教初住菩薩地位,在別教是登地菩薩。十二劫我們看起來很長,在西方極樂世界人看起來很短,因為他的壽命是無量劫,十二劫算什麼?所以,我們的心能定在西方淨土,定在這一句佛號,就是純正的正定,無比殊勝的正定。再加上心定在十善業道,這一生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心心念念、言語造作都不違背十善業,就決定得生。

真正不為外境所動才是定,所以真修行的人難,因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動搖了,定就沒有了,這在佛法講是「魔障」,就是外緣不好,外緣把你的正定、正精進破壞了。因此,能否真正成就的關鍵,在於你的心定不定。經教絕對不是念念就能成就,「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能說不能行,於了生死、出三界毫無關涉,只不過是口善而已,不能往生。真正要往生,我們要把《無量壽經》的教義完全做到,佛教我們做的統統做了,教我們不能做的決定沒有違犯,就上上品往生。如果只能做到百分之九十,百分之十做不到,上中品往生;假如只做到百分之八十,上品下生。一直往下降到下下品往生,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則不能往生。修行要「行」,經教不能落實到自己生活行為,沒有用處。口善,心不善、行不善,決定不能往生,所以心要定在所修的法門當中,心要定在十善業道之中。如果我們把心定在十善業道,不求生淨土,將來一定生天享天福,上品的十善生天,這是肯定的。

第七「正念」,註解云:「念正助道,心不動失故」。正助雙修,正修是《彌陀經》講的「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亦即《無量壽經》的第十八願。正修還需要助行,沒有助修,正修決定不能成就;換言之,助是助正,沒有助,正就變成偏邪。

古大德有提倡「本願念佛」,但現在日本傳的「本願念佛」有弊病,以為單單持第十八願講的一句佛號就能往生,這是曲解經義,斷章取義。要知道《無量壽經》每一句經文都包括全部的經典,《華嚴經》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四十八願任何一願都包括其他的四十七願,那一願才圓滿。以第十八願為主,它要是不能圓滿包含其他四十七願,第十八願就有欠缺,這個道理他們疏忽了。祖師大德常教導我們要深入經藏,要是不深入,往往把意思搞錯了。自己不得利益,情有可原,如果影響別人也不得利益就有罪過。

我為淨宗同修提出了五個科目,第一《觀無量壽佛經》的「淨業三福」,這是修行的大根大本,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要從這個基礎上紮根。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條做不到,不管修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功,念佛也不能往生。「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要落實在十善業,十善業要是做不到,前面三句都是空話。用什麼來孝養父母?修十善業,離開了十善,孝親尊師有名無實。所以,這一條做到了,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決定生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有三輩九品,就看你功夫淺深,功夫淺深正助兩邊都有。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二福包括第一福,第二福是由第一福的基礎而來的;換言之,第一、第二福做到了,生方便有餘土。如果再把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也做到了,決定生實報莊嚴土。

淨業三福是助修也是正修,真正契入境界,正助是一不是二。如何念佛?「孝養父母」是念佛,「奉事師長」是念佛,「慈心不殺」是念佛,「修十善業」是念佛,字字句句都是念佛,這稱為「念正助道」,念茲在茲,決定沒有失念,失念就是忘記。初學人總是免不了常常失念,所以每天要修懺悔:「為什麼我這個念頭忘了?」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

念佛人帶個念珠,用意就是提醒自己不要失念,看到念珠馬上就要想起念佛。所以,念珠不僅是計數,最重要的是提醒自己的正念。不但要常常提醒自己,實實在在說,也是提醒我們周邊的一切人念佛。會不會念?不一定,但是他會起這個念頭。還有我們肉眼看不見的鬼神看到這串念珠,也提醒他念佛,冥陽兩利。

我們供養佛像絕對不是崇拜偶像,佛教所造的這些像,無論是鑄造的、泥塑的、彩畫的,都是提醒我們正念,用這種方法都是自性正。譬如我們見到釋迦牟尼佛的像,「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清淨的意思,清淨寂滅。所以,我們見到釋迦牟尼佛像,就要想到:「對人要仁慈博愛,對自己要清淨無染」,用意是在提醒自己。

觀音菩薩提醒我們「慈悲」,地藏菩薩提醒我們「孝敬」,聽到名號,見到形像,就要想到經典的教訓,用意在此地,完全沒有迷信。這是屬於教學的設施、工具,現在教育講的「教具」。而佛教的教具是達到最高的藝術境界,這是人類的文明、文化造詣。

第八「正命」,命是生命,人活在世間,一定要懂得如何來養我們的生命。註解云:「常知止足,住於清淨正命故。」人如果要身體健康長壽,遠離疾病,就要懂得養生之道。

生命的真諦,或者說生命的原理是什麼?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想什麼就變什麼。佛法修行有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總綱領都是觀想。我們天天想佛,不知不覺就變成佛;想菩薩,就變成菩薩。我們天天讀佛經,天天想經典,就是想佛。「憶佛念佛」,憶跟念都是想,天天想佛,不知不覺自己就作佛。要是天天想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貪著這些東西,人就變餓鬼。鬼是慳貪思想變現出來的,貪名、貪財、貪色就變餓鬼。瞋恚墮地獄,愚痴變畜生,常常想五戒十善是人道,上品的十善業是天道。

如果我們要想身體好,就想善不要想惡,行善不要造惡。身是我們最親近的第一個物質境界,一定要懂得是心作主,不是身作主。這個身是物質,物質是附帶的,物質從心想生。法相唯識講得最透徹,物質從哪裡來的?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的相分是從見分變現出來的,見分是念頭,念頭裡有一種堅固的執著,執著就變成物質,這個東西本來沒有,幻化的。見分屬於精神,相分屬於物質,見相同源,源是自證分;換言之,物質跟精神是一源,不能分的,這與哲學的說法不一樣。所以,歐陽竟無先生講:「佛教非宗教、非哲學」,它是教育,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已。

《華嚴經》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現相,但是相千變萬化,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心變的相。什麼能力讓它產生如此複雜的變化?識,就是心想。你想老,你就變老。你想病,本來沒有病,病就來了。到多病的時候,就想到什麼時候要死,很快就死了,統統從心想生。如果你把這些妄想統統捨棄,你就不會老、不會病,說老實話也不會死,都是一個念頭的問題,所以這個念叫妄念,錯誤的念頭。因此,養生之道首先要有正確的觀念。

至於生活,最重要的是知足,知足常樂。人生在世要快快樂樂的過一輩子,何必一天到晚愁眉苦臉?愁苦是病態,容易老,俗云:「憂能使人老。」換言之,常生歡喜心就不會衰老。歡喜心從哪裡生?知足常樂。所以,人一定要知足,生活愈簡單愈好,飲食愈少愈健康,營養全部吸收,身體器官負擔很輕。修道人懂得養生之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僧團是「日中一食」,吃的東西非常簡單,身體健康。

正命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我們選擇謀生的行業,要對社會眾生有利益,這是正命。由此可知,殺生這個行業不是正命,這是邪命,果報很可怕。你在造作的時候不知道,果報現前後悔莫及。我們只要冷靜的去觀察屠戶,到他老的時候,他的形態就像豬一樣,死的時候跟豬被殺的情況很相似。即使他一生心好、做人也好,但是他從事這個行業,就會到畜生道墮豬胎還債。我們看看從事炸雞這個行業的,他所養的小孩就像雞一樣。如果很冷靜的觀察,你立刻就發現果報原來就在眼前,多可怕!

殺生的行業不可以做,偷盜的行業不可以做,邪淫的行業不可以做,這都屬於邪命。正命的標準,一定要隨順聖教,佛教導我們的,我們遵照佛陀的教誨,選擇謀生的行業。最殊勝的正命,就是世間人講的「清高」,清是清貧,清貧知足,才能真正斷貪瞋痴。如果不能甘心忍耐貧苦,就會增長貪心,瞋痴慢就全起來了。貪是所有煩惱的根本,唯有知足才能伏住貪心。人只要沒有貪心,瞋痴慢煩惱就容易控制,確實能保持自己身心健康。

所以,健康第一因素是心清淨。我們總結佛法修學的綱領:「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如果諸位能這樣用心,決定健康長壽。不必向外求,一切都從內心去做起,所以佛法是「內學」。物質生活非常簡單,心清淨了,我們所需要攝受的養分就少。當年我跟李炳南老師學教,他老人家日中一食,我也學他做了五年。我在第八個月的時候,才把這件事情向他報告,我說:「我現在學您吃一餐。」他說:「多久了?」我說:「八個月了。」他說:「你感覺如何?」我說:「一切很正常。」他桌子一拍:「永遠這樣做下去。」生活簡單可以不求人,「人到無求品自高」。

我跟他提出一個理論上的問題,我說:「人攝受的養分等於是燃料,人身體能量的消耗,需要飲食來補充。每個人能量消耗不相同,就像汽車一樣,有耗油的、有省油的,我們的身體亦如此。而能量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消耗在妄念上,勞心、勞力消耗量很少。」老師對我這個說法非常同意。

因此,修道人心地清淨,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消耗得少,一天吃一餐足夠了。阿羅漢心地更清淨,七天吃一餐;辟支佛的心比阿羅漢又清淨,半個月吃一餐。我們現在吃三餐,還要吃點心,可見得妄想之多!妄念紛飛給身體帶來一身的疾病,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修身還是從修心做起,心好身體就好;心不好,用什麼醫藥來調理滋補,都會補出一身毛病。講到「正命」,我們要懂得選擇行業,要知道如何養心養生,使自己真正得到健康長壽幸福。

 

返回


楊枝淨水
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古德常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唯有如來果地才沒有過失,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依舊有過失。所以,不要怕犯過,怕的是犯過之後不能悔改。能發現自己的過失,就是佛家所講的覺悟;覺悟自己有了過失,就是開悟;能改正自己的過失,就是修行。無始劫來我們迷失了自性,起心動念都為自己,都是損人利己,所以過失無量無邊,我們要有勇氣承認。《地藏菩薩本願經》云:「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此話不過分,等覺菩薩尚且不免,何況凡夫?

所謂「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世間最善的事就是改過自新,儒家講「止於至善」就是這個意思。至善是不斷的改過,不斷的自新,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菩薩都在改過自新。愈是微細的過失,我們愈不容易覺察,所以修行愈在上位愈困難。譬如地上菩薩,我們見他一點過失都沒有,完美到了極處,可是他們自己一比較,初地不如二地,二地不如三地。一定要到究竟如來的果位,無明煩惱斷盡,才真的沒有過失。這時倒駕慈航應化在十法界幫助眾生覺悟、改過,幫助眾生斷煩惱、成佛道。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尊佛應化示現,也跟凡夫一樣造種種過失,但不是真造,是舞台表演。經典彷彿是劇本,依照這個劇本來演戲,目的是幫助眾生覺悟。

孔老夫子云:「三人行必有吾師。」「必」這個語氣多肯定!「三人行」,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善人,一個是惡人,三人把一切人都包括了,世間一切眾生不外乎心善行善、心惡行惡兩大類。這兩大類都是我們的老師,都能幫助我們覺悟,所以我們對一切眾生要常生感恩之心。學佛的人無論課誦、讀經、拜佛,完畢都要迴向,迴向裡一定有「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常存報恩之心,能將自己內心的不平、瞋恚、嫉妒煩惱全化解。如果我們念念都與報恩救苦相應,心善言行一定善,天天罵人都是善,因為是為人好。如果起心動念都是貪瞋痴慢嫉妒,念念與此相應就是惡,天天說甜言蜜語奉承人都是惡,因為不懷好意。

言語的善惡,身行的善惡,不見得是真的善惡,要看他的心與何者相應。《了凡四訓》講得很清楚,你心地善,你罵他、打他都是善,因為是為他好;你心地惡,怎樣奉承他、甜言蜜語都是惡,所以善惡的界限在一念之間。宗門教下的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修行「從根本修」,就是從心地修,從一念才生的時候修。大乘圓頓經論說得很清楚,諸佛如來見一切眾生作惡,在他的心裡就是自己惡;見到一切眾生行善,他生歡喜心,就是自己善。這正說明「自他不二」、「生佛一體」,眾生與佛是一體,一體就是性體,有情眾生稱為佛性,無情眾生稱為法性,法性與佛性是一個性。因此,我們起心動念與外面所有的環境都有關聯,這即是「依報隨著正報轉」、「若能轉境則同如來」,能把一切不善的境都轉為至善,就成佛了。

業是自己造的,自己造要自己轉。佛幫助一切眾生,就是把事實真相與道理為眾生講解清楚,讓眾生覺悟到自己造業,應該用方法將不善的環境轉變成至善,佛對眾生盡心盡力的幫助僅此而已。清涼大師分《華嚴經》為四分:信、解、行、證,佛能夠做到的,就是幫助我們起信,幫助我們了解,不能幫助我們修行,不能幫助我們證果。所以,行證是自己的事,佛只能做到開示,悟入是自家的事情。佛不能幫助我們悟,不能幫助我們入,入就是證果;佛要能幫助我們悟入,我們就不必修了。

諸佛如來在果地上得到的是大圓滿,以大圓滿攝受、加持我們,我們要能了解他的教誨,依教奉行,我們就真正得到諸佛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民間講「保佑」真能得到。這就是「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眾生沒有感,佛就無法應。我們自己覺悟,奮發修行,修行就是改過自新。儒家教學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改過就新了。

現在人常講改進,與儒佛講的義趣相同,就是把舊的、不好的地方改正過來,不斷的改正就不斷的進步。但是進步的方向、目標,有善惡不同。譬如今天科技日新月異是在進步,但帶給人類的究竟是善、是惡,尚未定論。今天社會大眾迷信科學,卻說我們迷信佛法,說真實話,迷信佛法造業少,迷信科學造殺人武器,現代的尖端科技殺人不是一個個、一批批,而是一個城市、幾個城市,因此科技發展到最後,是給人類帶來空前的劫難。所以,我們要認清進步的目標、方向,究其根源依舊是在心地,什麼人的心能愛護惡行的眾生,就是佛菩薩。

佛菩薩的心能夠愛護惡行的眾生,對於造作極惡業的惡性眾生不厭棄、不遠離、不懲罰,還是幫助他,還要救他,這是大慈大悲。《地藏經》上,對於墮地獄的罪苦眾生,閻羅王很慈悲:「不是我要懲罰你,我愛護你、救度你,是你自己作自己受。」地獄不是閻羅王造的,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自作自受。正如一個人惡事做多了,晚上作惡夢,惡夢是自己製造的,確實是自作自受。地獄法界如是,其他的九法界又何嘗不如是?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縱然我們這一生的際遇很不幸,遭遇許多苦難,但是我們心地坦然,不怨天不尤人,明瞭這一生的遭遇是過去生中造的因。佛在經上講得很好,「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這一生受的是過去世造的業因;「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要知道自己來世生活狀況如何,這一生中造作的就是。這種真實明白的開示,我們要時刻銘記在心,這一生中不管受怎樣的苦難和不幸的遭遇,都甘心情願承受,絕不怨天尤人。這一生中決定行善,一個惡念不生,來生的果報肯定殊勝。如果我們起心動念依靠經典、依靠佛的教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不違背,一心一意求最究竟、最殊勝、最圓滿的果報,這一生一定能得到。

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切菩薩嚮往之處,我們也可以去,並不困難,那裡與如來果地一樣究竟圓滿。修學其他的法門,達到這個境界要很長的時間,我們直捷求西方淨土,時間上大大縮短,這一生決定成就。這個成就是如來果地上的成就,不是三乘、人天,是究竟圓滿的成就,即成就盡虛空遍法界。你可以在十法界隨心所欲應化度生,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也能做到應機說法、自在美滿,無絲毫缺陷。這是我們應當記取,認真努力學習的。

 

返回

 

蓮語珠磯
印光大師開示

 

◎ 君子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受寵若驚,受辱不怨,逆來順受,無往而不自在逍遙也。

 

返回

 

 

淨空法師說故事
安份守己

 

《閱微草堂筆記》記載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一天夜晚聽到房門外有聲音,於是點起蠟燭問:「你到底是鬼還是狐狸?」外面的聲音說:「是狐狸也是鬼。我本來是狐狸,被我的同類害死了,我現在是狐狸鬼,所以說亦狐亦鬼。」這個人不怕,繼續問:「你為什麼不到城隍土地那裡告狀?」狐狸鬼說:「我不敢去,去了也沒用處。」這個人又說:「你同類把你害死,為什麼告狀沒用?」狐狸鬼說:「狐狸要修練成人要練丹,如果這個丹完全是靠自己的力量練成,任何人也搶不去;如果是曾經傷害過很多人的性命,才練成的丹,別人就可以搶去。而我這個丹是過去採捕陰陽,害死了不少人而練成的,我要是一告發,自己的罪業就不得了,所以我不敢去告狀。」這個人又問:「那你為什麼跑到這裡來找我?」狐狸鬼說:「你的陽氣很盛,希望你搬遠一點,我們彼此不相妨害。」這個人第二天就搬到外面一個房間,與他隔遠一點。

紀曉嵐對這一段故事的評語,說得很有道理。真正是自己修成的,是自己的福報,別人奪不去;而用其他手段搶來的,不是自己修的福,別人能搶去。因此,這個狐狸不守本分得來的會失去,守本分自己苦練成的則不會失去。我們想想這個世間,有多少確實是安分守己得來的財富,真的不容易失去,他的福能夠享到一代、兩代、三代。若他是用種種欺騙的手段得到財物,固然得到的很多,來的快也去的很快。

(節錄自《彌陀經疏鈔》第148卷「十二者。此方念佛。華即標名。勤惰才分。榮枯頓異。是為感應冥符妙。」)

 

返回

 

答疑解惑                      
                      淨空法師解答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問:孝養父母更重要的是養父母之心,師父少小離家雲遊四海,兒行千里母擔憂,如何孝養?

答:我們生在中日抗戰的動亂時代,有時親人無法團聚,甚至隨時面臨著家破人亡,因此每個人都有高度的警覺。我們從九歲、十歲就被父母訓練過獨立的生活,煮飯、燒菜、洗衣服統統要學會。什麼原因?怕在戰亂的時候全家散失,小孩沒有生活能力會活不下去。我們從小離開父母,住在學校裡,學校就是家,生活由國家照顧,老師對我們的恩德實在超過父母。因此,我們師生、同學感情非常深厚,決不是現在人所能理解的。那時少小離家雲遊四海是沒有辦法的事,而且父母囑咐要趕緊走,不走可能被日本人抓去殺了,這種情形你們很難理解。我離開父母兄弟整整三十六年沒有聯繫,以後改革開放之後,才想辦法聯絡到。我學佛,家人不了解,所以感覺得我是消極才出家;以後明白了,才曉得出家殊勝之處,這是他們意想不到的。

問:修學既要有好老師,又要有好的同參道友,若實在找不到,在家獨修可否?

答:老師跟同學是可遇不可求,這都是緣分,要刻意去找,很難找到。但是一定要有求老師、求同參道友的意願,你才會遇到;如果連念頭都沒有,就不會遇到。有念頭就有感,有感就會有應,有感還沒有應,是我們自己有業障,業障消除之後,感應就會現前。實在遇不到,在家裡好好修學也是很好。

問:有些同修經常請其他法師來講開示,我不願意去聽,也勸人不要去聽,這個作法對嗎?恆順眾生如何講法?

答:如果我們修學確實開悟了,所有眾生講經說法,只要他講的是正法,不是邪法,都可以去聽,邪正一定要辨別清楚。雖然他講的與我們修學的法門不同,我們也應當去,這是莊嚴道場。讓初學的人看到道場聽眾很多,增長信心。甚至於初學講經的人說的是正法,我們也應當要莊嚴道場,這是正確的。如果自己功力不夠,聽別人講其他法門,自己心裡做不了主,就不可以去聽。你沒有定力,修學沒有基礎,這種狀況你不去是正確的。

恆順眾生是普賢十願之一,是對法身大士說的,我們也應當要學習。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一切都隨順別人,在隨順的時候,一定要觀察清楚,若是善法我們就隨順,是惡法就不能隨順。隨順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

問:如何轉六識為妙觀察智?在工作當中,不分別如何辦事?

答:轉識成智是一樁難事,一轉過來,你就不是凡夫,你是聖人。所以,現在轉不過來是當然的,因為你的智慧沒有開,煩惱沒有斷,怎麼能轉得過來?連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沒有轉得過來。這一轉過來,不但六道輪迴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但我們一定要知道,不轉識成智,雖可以出六道輪迴,出不了十法界。要想出十法界,入華藏世界,一定要轉識成智,轉煩惱為菩提。在工作當中,你就規矩、老實去做,轉識成智最好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跟阿彌陀佛學,因為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是決定做不到的。我們只求老實念佛往生淨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轉八識成四智,分成兩個階段來辦。

問:我每天早晚讀《無量壽經》一遍,念往生咒三遍,念聖號十口氣,其餘時間聽經,這樣修學是否妥當?

答:很妥當。「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是古來祖師大德勸人念佛的話,用意何在?專精,功夫愈專注愈得力。修行的總綱領是戒定慧三學,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修行證果、教化眾生,都不離此三項原則。「戒」是如法,守規矩、守法。守規矩、守法就能得定,定是修行的樞紐;定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智慧,智慧是我們學佛的目標。綱領要知道,但我們現在只能依照規矩方法來修學。甚深的禪定是不容易得到的,但是很淺的定,淨土宗講的功夫成片,我們一定要能得到,往生才有把握。

何謂功夫成片?一天到晚心裡只有一個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世出世間一切事都不放在心上,真正放下了,就是功夫成片。如果心裡還摻雜別的事情,牽腸掛肚,功夫成片就破壞了。由此可知,功夫成片也不容易,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就在此地。

我們修學淨土宗,也可以把它分成幾個階段。我們現在教學也要有這個概念,對年輕人、對還有家庭、工作、責任尚未完成的人,我們的重點是把佛法介紹給他,讓他認識佛法、認識大乘、認識淨宗,在公餘時學習。我們因應現在社會環境,真正專心修學應該在什麼時候?退休之後。所以,現在世界許多國家地區都有退休村,在美國有老人公寓,澳洲稱為退休村,馬來西亞講的銀髮計劃,這些人他們工作已經放下,進入養老階段,應當要專修,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以念佛為主,一面聽經。為什麼還要聽經?讓他明瞭事實真相,認識西方極樂世界,堅定信心、願心,用意在此地。如果他的信願非常堅定,就可以不必聽經。所以,老人退休村最理想應該有個講堂、念佛堂,讓他們在晚年好好用功,力求功夫成片,這是帶業往生,一般人都能做得到。

問:早晚誦經、念佛時,經常有些莫名其妙的響聲,甚至於突然見到異常現象,使人心驚肉跳。這是什麼緣故?如何克服?

答:《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個大音聲就把你嚇成這樣,你怎麼能往生?這個現象也許是正在考驗你的功夫。真實說,功夫不得力的時候,我們修學沒有魔障;功夫稍微得力,魔障就很多。你功夫不得力的時候,冤親債主不理你,知道你不成功。如果你功夫得力,他就慌張了,因為你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你過去欠他的命還沒有還,欠他的錢還沒有還,所以妖魔鬼怪都來找你麻煩、來報復了。這種情形自古以來都有,也是我們常識能夠理解的。

往生是超越六道輪迴、十法界,所以六道裡的冤親債主會來找麻煩。因此,佛教導我們,每天課誦、念佛、聽經,都將這些功德迴向給冤親債主,「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希望他們明瞭,我們的成就對他有利益,我們成就了就是報恩、還債,這樣誠心誠意去做,就能減少冤親債主的障礙。過去我們迷惑顛倒、愚昧無知造下的罪業,現在學佛明白了,總希望業障能夠消除,與一切眾生過去的過節也能化解。所以,我們樂意真誠的幫助他,佛家常言:「佛不度無緣之人」,無論與我有恩有怨都是有緣,比較容易接近,幫助就方便了。所以,要有幫助一切冤親債主的弘願。

念佛不但是在家庭,甚至於道場、念佛堂、講堂,在寂靜的時候,會有這些聲音或者這些現象是很平常的事。由此可知,在念佛堂我們肉眼凡夫只看到有多少人在念佛,而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比我們看到的人數不知道要多多少。大家在一起共修,有時會見到他們,也會感覺到他們有動作,但不要害怕,這些都不是找麻煩的,都是很有善心,有善根、福德的眾生。

問:章嘉大師說師父一生是佛菩薩安排的,那我們凡夫是否也是佛菩薩安排的?

答:我早年學佛的時代,生活非常艱難。佛法常言:「法輪未轉食輪先。」無論求學或者求道,生活安定是先決條件,生活不安定就無法安心求學。所以,章嘉大師勸導我,只要真正為佛法、為眾生,而不是為自己,一生就有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無論是順境、逆境都是佛菩薩安排的。這就是把自己計劃自己的生活放下,不再為自己去想,就是佛菩薩安排的;如果我們自己還要計劃,佛菩薩就不要操心了。你自己什麼都放下,他絕對要照顧。我想了很久,最後想還是不要自己操心,讓佛菩薩操心,自己操心挺累的。這要對佛菩薩有完全的信心,如果沒有信心,很難做到。《楞嚴經》云:「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決定不再為自己,活在世間也是為佛法、為眾生活的,這樣才能真正得諸佛護念,你的生活才是佛菩薩替你安排的,一切都隨緣,沒有絲毫勉強。

如果一般人也想讓佛菩薩安排自己的生活,一定要發心。如果不發心,或者發的不勇猛、不真誠,你的一生是業力安排的,就是世俗人講命運安排的。真正把業力轉變成願力,就是佛菩薩照顧,龍天善神有責任、有使命要守護你。

 

返回

 

法寶流通
最新消息

 

現有淨空法師講經有聲版CD片(電腦專用片),太上感應篇2片(1∼254集),華嚴經五(161∼200集),華嚴經六(201∼240集),華嚴經七(241∼280集),華嚴經八(281∼320集),無量壽經細講二(41∼80集),無量壽經二次宣講2片(1∼107集),地藏經含玄義2片(1∼89集),及其他講演音帶、VC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索取: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一號二樓 Tel:(02)2754-7178;Fax:(02)2754-7262。或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返回

 

信息交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您有過心靈的感觸嗎?歡迎在「學佛心得」欄目內踴躍投稿。來稿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feeling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news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question

*所有稿件,編者有權潤飾修改。

 

返回

 

聲明啟示

淨空法師所有一切著述,暨四眾同修整理文物書刊,公開授權大眾翻印流通,但不得擅自加註版權所有,任意增減內容,非法牟利,侵害公眾權益及原著本意。


若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指導,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adv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