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要把每一天都看作最後的一天,
天天想到我就要死了,還有什麼事情比念佛重要。

 
 
   
  本期專欄:離苦得樂之道(上)
  本期內容簡介
  經論輯要: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34)
  印光大師開示:評修持各法
  倫理道德:母親的責任重大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新譯(74)
  心得交流:ei06214同學的學佛心得
  答疑解惑
  網路講座:淨空老和尚網路首播
  法寶流通
  信息交流
我要訂閱/取消 雜誌下載 學佛問題 2019.1.1 星期二 Vol. 509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內容如下:

  離苦得樂是佛法教學的宗旨,也是教學的目的。那麼,我們就要瞭解什麼是苦,為什麼苦?什麼是樂,怎樣離苦得樂?請看本期專欄

  當我們研究經典不通時,何以全部放下,拜佛就通了?因為法也放下,了無一物,心清淨就靈光了,智慧現前,不通之處自然就通,這是「理」。請看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最新訊息:2018/11聲明下載APP2017/12/14嚴正聲明嚴正聲明Facebook

  目前發現yahoo、pchome、themai、sohu、126、263、163、eyou、sina、21cn免費信箱,會被isp當作廣告信擋掉或移至垃圾筒,若您是上列信箱,請先查看垃圾筒是否有,若無收雜誌建議使用其他Email信箱訂閱,謝謝!

 
本期專欄:離苦得樂之道(上)
 
 

  離苦得樂是佛法教學的宗旨,也是教學的目的。那麼,我們就要瞭解什麼是苦,為什麼苦?什麼是樂,怎樣離苦得樂?現前就可以得到嗎?

  佛法常講「煩惱輕,智慧長。」 學佛,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最低的成就就是現前離苦得樂。所以佛首先教我們知苦樂,知道苦樂之後,才能脫離苦而獲得樂。

一、知苦

  1.世間的享受有樂嗎?

  我們這個世界都是苦,《法華經》講:「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六道,唯苦無樂。在人世間,窮人有窮人的苦處,富人有富人的苦處,國王也不自在,也有他的苦處,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所享受的只有苦沒有樂,這個要覺悟!但有時我們感覺眼前好像似乎過得還不錯,還滿自在的,還有點樂趣,那實在是苦暫時的停了一下,你覺得樂,是苦暫停,並不是永久停了。譬如我吃飽了,吃得不錯、吃得很舒服,但是它能維持多久?幾個小時。這幾個小時,不感覺得有苦,過了幾個小時之後,不繼續再吃一頓,苦就來了,餓就苦了。每個人都有病,什麼病?餓病。三餐飯就是三餐藥,佛法稱為藥石。一餐不吃,餓病就發作,兩餐不吃,病就嚴重,三餐不吃就更重了。哪個人不苦?沒有一個人不苦。

  尤其,生老病死,有生必有死,每個人不能避免的。有些人把生死看得很淡,死也不在乎。可是後頭還有輪迴之苦,能夠死得了嗎?死了就了了,那也好!那我們都不必學佛,死了就了了!實際上是什麼?死了就不得了!《地藏經》講,死了之後四十九天又投胎,絕大多數的人不會超過四十九天。四十九天投胎,投胎到哪一道?業力牽引著走,入三善道、三惡道。一切眾生在六道裡頭叫「生死疲勞」,沒休息,這多苦!這不是我們煩惱的時候一死就能解決,沒辦法,永遠解決不了,生生世世沒有法子解決的。所以我們自己要覺悟,這個世間真正是苦。

  2.四種窮苦,六道眾生都具足

  第一種窮苦是「 沒有依靠」。我們在六道裡面生命無常。真的是誰也靠不住!第二種窮苦是「沒有智慧」。實實在在講世間人沒有智慧,聰明或許有,但心不清淨,煩惱沒斷掉,還有惡業牽纏,這是「 苦」。智慧不開,這是「 窮」。 第三種窮苦是「 沒有方法」。這個方法是多方面的。從世間來說,人生不快樂。家庭不美滿,社會動亂不和諧等等的苦惱,有沒有方法解決?第四種窮苦是「煩惱斷不了」。我們的妄想、煩惱太多了。如何能夠斷煩惱、開智慧?智慧不能開,煩惱不能斷,這是窮苦。這是把各種層面的窮苦,歸納這幾大類,我們統統具足。
所以,一定先要「知苦」,不能「人在苦中不知苦」,我們曉得這個苦果,我們才能真正發心把這個苦因斷掉。

  3.苦因

  苦從哪裡來的?無明是一切苦的根源。無明是對於一切事、物、現象都不明了,換言之,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了,就叫做無明。

  貪瞋癡慢,起惑造業,才有果報。人在這個世間都有欲望,如果你沒有欲望,就不會到人間來,也不會到六道裡輪轉,六道眾生統統有欲望。我們之所以感到辛苦,正是因為有貪求,「 財色名食睡」,貪心沒有止境,那就苦海無邊。這很難斷,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高度的警覺。知足常樂,沒有過分的希求,這就會過得很快樂、很自在。

二、知止

  如果知足,苦就止住了,後面的生活是常樂。比如穿衣,衣知足了,天天想穿好衣服的那個苦就沒有了。飲食知足了,不再講求色香味,那個苦也沒有了。五欲六塵中對哪一樣知足 那一樣的苦就離開了,離苦就得樂。正所謂—知足常樂。

  1.知足常樂

  世間法常說「知足常樂」,知足的足跟佛講的四如意足的足意思是相同。「足」是滿足的意思,滿足就是定。不滿足,心是動的;滿足,心就不動了。一知足就如意了,不知足的人永遠不會如意。

  我們中國古時候,在社會上地位要是高了或者發達了,這個時候他應該要提高警覺;也就是說無論是地位、財富到相當一個程度,要知道回頭,要知道滿足,這個人才叫真正有福報。如果永遠不知足,將來就會有禍害。為了要提高自己的警覺,用什麼東西?手上常常拿一把如意,或者家裡擺一把如意。如意的頭是回過來的,叫回首如意,這是什麼意思?我要知足、要回頭,夠了,不能再多。回首如意,這一回頭就如意,佛門講「回頭是岸」。這是提醒「我要回頭」,回頭就如意了。回頭就是足的意思,不要再求,再求就有禍害了。所謂「滿招損,謙受益」,謙虛真正能享受利益,不知足到最後決定會有災難的。

  晚清的時候,曾國藩很了不起,有智慧!他是大總督,管四個省,清朝有史以來沒有他那麼大的官。他的書房掛個匾額叫「求闕齋」,人家求圓滿,他求欠缺一點,這就是回頭的意思。

  佛也教給我們對於世出世間法都要知足,知足,心就定了,定才能開慧。

  2.安貧樂道

  安貧樂道,道裡頭有真樂,遠遠超過一切物欲的享受。所以佛菩薩給我們示現,我們看到他們的生活都很清苦,我們凡夫不知道,這裡頭有真樂、有真的享受。過去方東美先生所講「 人生最高的享受」。 雖然方老師沒有皈依佛門,但是他是真學。他何以能夠看得懂經典?他的世味很淡薄,他沒有名利心、沒有貪圖世間享受的念頭,他的生活過得很清淡,真正是安貧樂道,所以經典他看得懂。

  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在物質,不是豐衣足食。

  佛法沒到中國來,孔子所讚歎的只有一個人—顏回。顏回「 一簞食,一瓢飲」,他沒有財富,也沒有地位,不論環境多惡劣,他都不受影響,他「不改其樂」,一天到晚快樂得不得了。他樂什麼?他樂的是道。可見生活幸福、快樂、美滿,從哪裡來的?安貧樂道。我們再看世尊當年在世,三衣一缽,樹下一宿,這是把生活程度降到最低的水準。每天出去托缽,有時候還托不到,托不到也很快樂,他沒有煩惱;有的時候托到美食,也不會生歡喜心,心永遠是清淨的,這叫樂在其中。

  所以世出世間聖賢都安貧樂道,與人無爭,於世無求。不管是什麼欲望,都要曉得知止,佛講的四如意足就是孔子教人的「知止」,曉得到什麼階段停止,止在這個地方,也就是知足,不可以超過。縱然自己有福,有福如果能知止,這個福就變成德,我們常講「福德」,那個果報就更不可思議。

  >>續載中……

  ——恭錄自空老和尚講演

 
經論輯要: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34)
 

七四、勸信解 約現前勸 明成就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這是從真實成就上來勸導我們。

1.清淨即是無相,如前以不住六塵生心,為清淨心。正明住塵即是著相,少著相便非清淨矣。

  「清淨即是無相,如前以不住六塵生心,為清淨心」。「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法」,包括佛法。心中住著佛法,也錯了,心不清淨。佛真正大智大悲,教導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也不能放在心上,學佛法,要讀經,而不放在心上,心要空,心不可有染著。心空就靈,靈就是智慧。心生智慧,就生實相,實相即是般若。心中有一物,就迷,就糊塗,智慧不能現前,因此心要清淨。

  當我們研究經典不通時,何以全部放下,拜佛就通了?因為法也放下,了無一物,心清淨就靈光了,智慧現前,不通之處自然就通,這是「理」。佛菩薩冥冥中加持,則是「事」,理事圓融,理事無礙。如果在拜佛時求佛菩薩:「我這一句不通,求您加持我。」如此拜一千拜也不通。因為沒有放下,心中有一物,無法感應。因此不可「住六塵生心」,法塵亦包括在其中。「正明住塵即是著相,少著相便非清淨矣」。其實我們念佛也是修清淨心,但不如拜佛的感應快速。

2.『信心清淨』,謂由信此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而得一心清淨。雖只說一「信」字,而「解、行、證」并攝在內。

  特別是了義經典中,一字即含攝許多義理。只說一個「信」字,但「信、解、行、證」皆在這一字之中,所以這個「信」是圓滿、究竟的。「解、行、證」,若缺少一個,信就不圓滿、不究竟。說一個「解」,解中有信、有行、有證。說一個「證」,證中有信、有解、有行。一而四,四而一,任何一字都含攝其他三字,圓滿的包括在其中。如此的信心,即是清淨。

  「信此文字般若」,即真信佛在經上的這些話。因為真正明白義理,可見此「信」並非迷信、強信,而是正信,絲毫不迷惑。信了之後,即落實;實踐之後,證明我所信為真,佛所說的不假,在實踐中證實。所以信解行證,證的就是信解行,是一不是二。而不是離開信解行,別有他物可證,如此一來即錯。由此可知,「證」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證實。猶如釋迦牟尼佛在「著衣持缽」中證實,究竟圓滿的佛法,即於著衣持缽之中明白的顯現。佛生活於究竟圓滿的般若波羅蜜之中,一點一滴都是圓滿般若波羅蜜。穿衣、吃飯、行走、講經說法皆是,無絲毫欠缺,全部皆圓滿。密宗有「大圓滿法」,如此的生活真正是大圓滿。

  反觀自己現在所過的生活,穿衣、吃飯,都要挑選,無一不生煩惱。我們生活於大煩惱之中,如何有佛菩薩如此圓滿的智慧!若明白此一事實,方知非學佛不可,否則太苦了,不學佛不知應如何度日,糊塗過一生,正是所謂醉生夢死。學佛之後,明白轉煩惱為菩提,轉煩惱的生活為智慧的生活,這是學佛的好處在此,轉變整個人生。尤其是這幾部大乘經,可說都是直截了當,沒有委曲婉轉,學了立即活學活用,應用於生活、工作及處世待人接物上,真得受用。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印光大師開示:評修持各法
 

  竊維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通途全仗自力,特別則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即有深修定慧斷惑之功,而無真信切願念佛求生,亦屬自力。今以喻明。通途如畫山水,必一筆一畫而漸成。特別如照山水,雖數十重蓊蔚峰巒,一照俱了。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強者日不過百十里。特別如乘轉輪聖王輪寶,一日即可遍達四大部洲。吾人既無立地成佛之資格,又無斷見惑任運不造惡業之實證,若不專修淨業,以期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則恐盡未來際,仍在三途六道中,受生受死,莫由出離也。願我同人,咸生正信。(正)近代往生傳序

 
倫理道德:母親的責任重大
  

  

  中國人教育的智慧、教育的理念是世界上沒得比的,哪一個國家族群也不能跟中國比。中國人懂得,要把這個孩子的本性,當然他慢慢長大,他會染污,如何讓他染污減低到最輕的程度,不染污是不可能的,染污到最輕,不能嚴重,要保護這個。這個是根本,就是三年,一千天,從出生到三歲,這三歲比什麼都重要,因為他慢慢的接觸到外面,他被染污。

  這三歲,他所見的、所聽的、所接觸到的,完全是正面的,不能有負面的給他看到,就是他要看到善的,惡的不能讓他看到;惡的看到,他染了惡,那就不善。所以讓他看見什麼?看見倫理、看見道德、看見因果,讓他看這個東西,讓他接觸到聖賢的教誨,這一千天重要。

  這一千天誰教他?母親,父親要出外工作,母親一時一刻都不能離開,要把孩子看好,這紮根教育。教他看什麼?《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這小孩不懂,父母要把《弟子規》做到,在家裡表演,《感應篇》、《十善業》統統做出來,小孩天天看,看到爸爸媽媽都是這樣的,看到一家人全是這樣的,看了一千天,根深蒂固。古人有句話說「三歲看八十」,意思就是三歲養成這個習性,八十歲不會變,一生都不會改變。

  所以父母在家裡表演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君臣是上下,夫婦有別,各有各的工作,各有各的任務。婦女的任務,母親的任務比父親的任務更重。父親只管賺錢養家,這是他的工作。教小孩,下一代有沒有人才出來,在母親,母親要教好了,他家裡會出聖人、會出賢人,所以母親比父親重要。

  在佛門裡面有十方的供養,十方供養的,供養出家人養道,但是這個錢誰可以用?母親可以用。出家人錢可以供養母親,不能供養父親,父親沒這麼大的福報。母親的恩比父親的恩重,小孩有沒有成就全靠母親。所以一個負責任的母親,在小孩面前一定要表演孝親尊師,就是說《弟子規》裡頭字字句句她做到了,讓小孩看見。小孩小,雖然不會說話,他睜開眼睛會看,他的耳朵會聽,他已經在學習。

  把倫常做到、孝悌忠信做到、禮義廉恥做到、仁愛和平做到,一千天就養這些東西,全靠母親做示範。早晨起來,母親侍候她的爸爸媽媽,就是孩子的祖父母,看她怎麼侍候,小孩就學會,就會孝順。中國人的教育智慧理念從哪裡來的?是從了解事實真相上來的,從覺來的,不是從迷來的。

  文摘恭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八0集)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新譯(74)
  
 

清朝崑山周夢顏安士氏述/民國蓬島思尼子新譯

勿因私使人兄弟不和。

【發明】兄弟與我,是身體不同而本元相同的人,雖然有長幼的分別,但都是受到父母的養育栽培之恩。假使兄弟不和,就是得罪父母;假若使人不和,就是使人得罪父母。出自繼母、庶母的兄弟,雖然有大小的分別,總是與我是同一個父親,就像是相互連接的樹枝一樣;與他們不和,便是薄待骨肉;如果使人不和,便是使人薄待骨肉。同宗兄弟雖然有親疏的分別,都是蒙受祖宗的庇護與栽培;與他們不和,分明就是輕慢祖先;如果使人不和,分明就是使人輕慢祖先。因此可以了解,私仇的報復非常小,不和的貽害非常大。人如果真的能夠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才會愛護自己的兄弟,以及別人的兄弟,哪裡忍心因為私仇的緣故,而讓別人不友愛他的弟弟,不恭敬他的兄長呢?

【下附徵事】

 邑神示罰【其親面述】

  嘉定的張某有兄弟二人,分家產的時候,兄長應該還給弟弟十幾兩銀子,但兄長卻以其他事項搪塞,想要拖欠。弟弟貧窮而且純樸,討不回銀子,就請原先經手的親叔叔評斷。他叔叔因為兄長富有而能幹,反而袒護他。

  弟弟非常生氣,就在康熙丁丑年夏天寫了一份疏文,在當地的神廟焚化。過了五天,還看不到任何感應,就再寫一份稟奏神明。第二天,叔叔死亡,兄長死亡,自己也隨即死亡,三人都被抓到城隍廟。

  神責備說:「你們三個人都還不應該死,把你們抓來的原因,是因為一份訴狀要審明白罷了!」神看著兄長說:「你實在應該還給弟弟銀子十五兩七錢,怎麼抵賴了呢?責罰三十板。」又看著弟弟說:「這種事情為何不向陽間官府告狀,卻要冒犯陰府呢?責罰二十五板。」

  又看著叔叔說:「你身為叔父,為什麼不秉公評斷,卻奉承富人而欺負貧困,使你的小姪子告狀到這裡,也責罰十板。」審完之後就將他們放回,而三人已經閉上眼睛大半天了,醒後都呼叫腿上非常疼痛,看看屁股,都變成青紫色,各自躺了十多天,而後才能起床。

【按】他叔叔對小姪兒本來並沒有私仇,只因做人勢利而已,哪知陰間的細帳代他記錄得這麼詳細呢?所以,陽世有冤屈,陰間卻沒有冤枉或過度的情形;陽間能講人情,陰間只是執行法規。陽世審案,不過就眼前的事情評斷;陰間評斷事件,就要把過去世一起計算。人若遇到冤枉事,將它假設是前世因果,那麼心中的憤恨自然平息。

  記得在壬戌年,我聽說嘉定南翔鎮陸宸求家中的一件事,乃至鬼在陰間也要憑藉通行證件來往,不能擅自渡過重要關口。那年宸求的姪媳婦生病,有鬼附在她身上說:「我是徽州婺源人,在江北販賣魚蛋,所有銀錢都被同行的商家拖欠,本錢都喪失了,憤恨而死。我隨即向陰間告狀,冥官說這件事只是償還業報而已,不必投訴呀!冥官就拿出一本簿冊給我看,全是我前世欠對方的東西,因此心中的憤怒立即平息。冥官發給我一紙憑證,要我回家,剛才我路過這裡,被你家婢女用髒水潑出來,污損了我的憑證,我已經無法回去了,請儘快還給我。」

  宸求說:「憑證是陰間的東西,我怎麼能夠得到呢?應該再到發給憑證的地方,請求他們重給才可以得到。」鬼說:「我已經到了這個地方,前方有城堡,後面有關卡,想去都不行了。」宸求說:「既然這樣,那要怎麼辦?」鬼說:「這地方某鄉有某人,請來會有作用。」

  陸宸求就派人把這個人請來,原來是一個老人,就向他說明事情原委,老人也不知道憑證的式樣。又問一個道士,才能寫出來,並設菜餚水果祭祀他。鬼得到憑證非常高興,極為感謝,吩咐家人應該趕快聘請醫師治療。鬼將要出門,又進來告訴他說:「你家有兩條狗睡在門口,請送我出去。」陸宸求依言送他出去,鬼終於悄悄地離去,陸宸求的姪媳婦也病癒了。誰說陰陽不同路途,道理有不同嗎?

  >>續載中……

 
心得交流:ei06214同學的學佛心得
 

標題:讀菁華節錄有感

  隨喜功德是我們的性德,如果真正做到的話,令人感到很快樂,是個法喜充滿的事情。以前,學生經常看人家的缺點,心裡總是抱怨或者輕視別人。其實這樣首先是影響自己的身心,自己的心情先不好,負面情緒很多,臉色也不好,相由心生。可是有一次,我體會到了欣賞別人的樂趣。誰都有優點,欣賞讚歎別人的時候,首先自己很快樂,積極陽光,再去影響身邊的人,從此我就轉變了態度。佛法講究主伴圓融,一尊佛唱主角的時候,其他的佛菩薩都當配角。佛菩薩沒有嫉妒的,分工不同而已,只有一個心願,就是弘法利生。錯誤之處,恭請老師慈悲斧正。

  (文章來源「佛陀教育網路學院-ei06214同學」)

 
答疑解惑
 

問:曾聽說穿紅色袈裟是不如法的,但為何許多法師甚至有名望的講經法師都是這樣穿的,難道他們不知這不符合經典的指示嗎?

答: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資源非常缺乏,布匹很不容易得到。所以出家人穿的衣服多半都是糞掃衣,就是人家穿破的,丟掉不要的,出家人把它撿起來。看到還可以用的,就把它一塊一塊的剪下來,縫成一件衣。當然質料不一樣,顏色也不一樣,穿起來就很難看,所以縫製之後再把它染成咖啡色的,這叫袈裟。這個顏色,就是紅、黃、藍、綠雜色染成的,袈裟就是雜染的意思。
  出去托缽,那個飯也叫做袈裟,為什麼?不是一家人供養的,通常托七家,七家的飯菜都不一樣,放在你一個碗裡面。所以,吃的也叫袈裟,穿的也叫袈裟。佛這種制度就是教我們不執著,教我們真正放下,一切隨緣不攀緣,決定不穿正色衣。什麼是正色?紅、黃、藍、白、黑,這個五色叫正色。佛穿的衣服是這五種顏色染成一種顏色。當然現在社會跟從前不一樣,出家人穿這個衣實在講都不應該,為什麼?好好一塊布匹要把它剪碎,再把它縫起來,這已經失去了意義,這是糟蹋,人家是沒有。但是我們最好還是避免正色,這是正常的。

  但是為什麼中國有些法師穿紅色的,鑲的金色邊,甚至於每個格子裡面還繡有佛像?這是從前帝王尊重佛教,對於被封為國師的,皇上常常要送禮物,就送這件衣。那個顏色是皇上做的要送給他的,是一種禮物,也表示一種尊重。皇上賜的,那是要接受,這是國家的等於是獎勵、褒揚。像一般人受勳一樣,勳章一樣。這個我們要懂得,在重大典禮裡面可以用。在過去,通常一個法會只有一個住持和尚他穿紅色的,其他的沒有。不是國家重大典禮的時候我們不用。平常還是遵照戒律裡面規定的,這樣子好,這樣比較如法。自己也要低調一點,養自己的誠敬謙和,處處謙虛,處處低調,這好。

問:道場收了很多放生的錢,雖然每個月都放生,但每次收的放生費用都有盈餘。四年來累積了幾萬塊錢,由道場負責人保管。有兩位居士常勸告負責人,應將每次這些費用全部放生用完,但負責人卻不予理會。請問負責人這樣如法嗎?

答:實在講,現在放生也有很多的麻煩,為什麼?造成環境污染,鼓勵人去抓這些小動物。你不放生,他沒有生意,賣不掉他就不抓了;因為你放生,他大量去抓,這不是放生,反而是害生,這個要知道。多印、多宣傳這些《護生畫集》,這個好,提倡素食,這功德就很大了。

問:反對會長這樣做的兩位居士是否背負因果?

答:各人因果,各人負責。

  (節錄自21-356學佛答問)

 
淨空老和尚網路直播台
 

◎淨空老和尚最近講演資訊,詳細內容請參考網路直播台

 
法寶流通
 

◎淨空老法師講演CD、DV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台灣地區同修索取法寶,請至「華藏淨宗學會弘化網-法寶結緣」。
◎中國大陸同修請與「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聯絡:amtbhk1@budaedu.org.hk

 
信息交流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成立緣起:我們常常收到各地網路同修來信,皆言及雖有心學佛,卻不知從何學起,應如何聽經學習。又 淨空老和尚的講演有大小性相,各個宗派的經論典籍,法海深廣,初學者不知修學之次第,何者為先,何者為後,以故學而不得其宗旨,始勤終惰,退悔初心,實為可惜!今佛陀教育網路學院之成立,正是針對上述緣由,將現有網路的文字(教材)與影音(講演畫面)合為一體,如同「網路電視台」,為世界各地真正有志於學佛者,提供一個方便快捷,隨時隨地不受時空限制的網路修學環境。網路學院一切課程之排列,皆是以 淨空老和尚為澳洲淨宗學院所訂之課程,從初級到高級,從本科到專科的修學次第,也是為實現澳洲淨宗學院將來能真正達到遠距教學的前哨站。今日社會是科技進步、資訊發達的時代,要善用高科技宣揚妙法,闡釋正教,令佛法傳遞無遠弗屆,才將進一步利益更多學人,將般若文海遍及環宇,使一切有緣眾生得佛正法薰習之機會。若有心想修學的同修,可至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參觀訪問。

淨空法師英文網站網址http://www.chinkung.org/,此網站主要以配合 淨空法師的和平之旅,同時接引國外眾生認識佛教。提供 淨空法師多元文化理念及國際參訪等相關資訊。敬請諸位同修將此網址廣為流通給外國同修,讓他們更有機緣認識佛教,功德無量!

淨空法師專集大陸鏡像站網址http://www.amtb.cn/,更方便大家記憶。大陸地區同修可以就近訪問這個網站。若同修於瀏覽中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信告知,請至amtb@amtb.tw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佛陀教育雜誌由華藏淨宗學會網路組恭製
e-mail: amtb@amtb.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