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但用此功,防墮偏空。故須圓融,性相圓融,無礙自在。言「是名」而言「非」者,是明幻有不離真空,相非性而不融。故雖不壞相,亦不可著相。言「非」又言「是名」,是明真空不妨幻有,性非相不彰。故雖不著相,亦不應壞相。而後乃為無礙而圓融。
『但用此功,防墮偏空。故須圓融,性相圓融,無礙自在。言「是名」而言「非」者,是明幻有不離真空,相非性而不融。故雖不壞相,亦不可著相。言「非」又言「是名」,是明真空不妨幻有,性非相不彰。故雖不著相,亦不應壞相。而後乃為無礙而圓融。』
此段文雖不多,把性、相、理、事的真相都描繪出來了。修持就是生活,若說修持與生活無關,就錯了。其實用功也在生活中,生活能與事實真相相應,方是佛菩薩之境界。如果與事實真相相違,則是六道凡夫之境界。
世尊在本經教我們空有兩邊不著。是故說「但用此功」,如前文講的大原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是防墮偏空,如果無住而不生心,就著空,與事實真相相違。凡夫著有,墮落在欲界、色界。如果著空,不執著有,則墮落四禪的無想天;再往上,無色界的四空天也著空。因此著有、著空都不能脫離六道輪迴。佛在經上一而再,再而三勸導我們要空有兩邊都不著,方能超越六道。如是的見解方圓融,如是的行持方圓融,不偏於一邊,性相圓融,即得自在。性是體,是空;相是有。體性一定會現相,否則體性就無作用,所以有體一定現相。相不能滅亦不能斷,十法界依正莊嚴,只是相的轉變而已。相會變不會滅。正因為相會變,所以佛教我們要生心。我們生善心,相就變得好、變得莊嚴。
《華嚴經》上說,「佛與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是大菩薩,是見了性的菩薩,也就是性相圓融的菩薩。性、相不圓融不能見性,圓融方見性,見性就圓融。念佛法門講一心不亂,是圓融。性相圓融即是理一心不亂;證得理一心不亂,一定是性相圓融。名字不一樣,義理、境界完全相同,沒有絲毫差別,即入無障礙之法界。「無礙」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清涼大師在《華嚴疏鈔》講四種無礙:「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稱作「不思議解脫境界」,亦稱之為「無障礙的境界」,方得大自在。
《心經》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觀」就自在,即無障礙。如果不會作觀,就有障礙。所謂「作觀」,即是轉變觀念,將我們從前錯誤的觀念,依照佛的開導轉過來。轉凡夫的觀念為佛菩薩的觀念。
經文裡,言「是名」而又言「即非」者。「即非」「是名」這樣的字在《金剛經》裡很多,此種字樣含義很深。「是名」是從相上說的,「即非」是從性上說的。佛用此說法處處顯示性、相圓融,無礙自在,所以義理很深很廣。說「是名」又說「即非」,即是說明幻有不離真空。「是名」是有,有是幻有。
凡夫必須等待事情過後才知道是假的,原來是一場夢!如此覺悟太遲了。真正覺悟的,現在就知是在作夢,自然就不住。本經末後,佛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意思就是末後那首偈「夢幻泡影」,事實就是如此。
現代科學家很聰明,知道身體細胞新陳代謝,舊的細胞死了,新的細胞生了。我們從大門進來,在講堂待了兩小時後離開,出去時的身體與進來時的身體不一樣了,細胞已換了很多。據科學家報告,人體細胞整個換掉需要七年,舊的一個也沒有,剎那剎那在變化。七年變一個新的身體,我們每隔七年是不是會更年輕一點?懂得佛法的人必定一年比一年年輕,相貌一年比一年好。此是幻有不離真空。
「相非性而不融」,如何性相圓融?一就融,二就不融。我們幾時覺悟,性與相是一不是二,就融了。《心經》上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是指性,色是指相。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是一不是二,就真的融了。世尊在《金剛經》苦口婆心告訴我們事實真相,真相是圓融的,真相是不二的。我們念得很熟,依然是圓不過來,還是看作兩回事。幻有何以不離真空?空、有是一,無法離!
因相是幻,體是真空,所以性、相就圓融,此是講「相非性不融」。如果體不是真空,每個相都不能相融,何能事事無礙。事事無礙是《華嚴》之最高境界。理事無礙是性與相相融;事事無礙是相與相相融,是真正不可思議的境界。因為相之體皆是性,同一自性,所以相與相方能相融。
我們在《華嚴》經論裡看到,諸佛菩薩身土交融,毛孔是正報,一毛孔很細,能容大千世界。毛孔沒有放大,世界沒有縮小,因為相相相融。這是《華嚴》上講,事事無礙之境界。實在說,「芥子納須彌」是小事;毛孔涵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才是真正不可思議。道理就是因為同一自性,性相同,是故事事無礙,得究竟圓滿的自在。因為事實真相如此,所以相不能壞,也不能著。體是空寂的,相是幻有的,是故相不會滅,只會變。
言「非」又言「是名」,是明真空不妨幻有。真空是性,真性不礙顯相。「幻有不離真空,真空不妨幻有」,世尊在楞嚴會上講得很多,以很長的經文說得非常詳細。
「性非相不彰」。「彰」是明顯、顯現。性是空的,如果它不現相,性在那裡,我們不知道。因為它現相,才發現原來性在此。此事很難體會,舉比喻說明。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剛剛夢醒時,夢中的境界,還很清楚,還能記得。夢是我們的意識心變現的。尚未作夢時,意識心在那裡?找不到!一現相時,我們就發現了;其實不作夢時也現相。打妄想時就現相,因為太粗心,沒有留意。我們想一個人,就現一個人的相;想一件事,即有一件事的相。所以,真正有功夫的人,你跟他面對面坐著,你心裡打什麼妄想,他都知道;因為他見到你打妄想所現的相。此是阿賴耶識的本質相分,是本質相。
稍稍學過唯識的人懂得,我們感官所現的相,是帶質境的相;外面的境界相是本質相,都是幻化的。本質相就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起心動念,對於一切感覺的世界,是第六識、第七識與五十一心所相應的相分。心、心所都有相分,說來非常微細,是屬於心理學。所以,性必須現相,性才很明顯的表現出來。
「故雖不著相,亦不應壞相」。性是空的,不應執著;它能現相,因此也不必把相破壞。其實,也不可能破壞,無法破壞。「而後乃為無礙而圓融」,要緊的是徹底明瞭事實真相,我們生活就會非常自在,完全與真性相應。佛門所謂「稱性起修,全修即性」,我們日常生活與真性、自性完全相應,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即性」,多麼自在。轉凡成聖,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關鍵是「轉」。經云「作觀」,即是轉。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