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但用此功,防堕偏空。故须圆融,性相圆融,无碍自在。言“是名”而言“非”者,是明幻有不离真空,相非性而不融。故虽不坏相,亦不可着相。言“非”又言“是名”,是明真空不妨幻有,性非相不彰。故虽不着相,亦不应坏相。而后乃为无碍而圆融。
‘但用此功,防堕偏空。故须圆融,性相圆融,无碍自在。言“是名”而言“非”者,是明幻有不离真空,相非性而不融。故虽不坏相,亦不可着相。言“非”又言“是名”,是明真空不妨幻有,性非相不彰。故虽不着相,亦不应坏相。而后乃为无碍而圆融。’
此段文虽不多,把性、相、理、事的真相都描绘出来了。修持就是生活,若说修持与生活无关,就错了。其实用功也在生活中,生活能与事实真相相应,方是佛菩萨之境界。如果与事实真相相违,则是六道凡夫之境界。
世尊在本经教我们空有两边不着。是故说“但用此功”,如前文讲的大原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心”是防堕偏空,如果无住而不生心,就着空,与事实真相相违。凡夫着有,堕落在欲界、色界。如果着空,不执着有,则堕落四禅的无想天;再往上,无色界的四空天也着空。因此着有、着空都不能脱离六道轮回。佛在经上一而再,再而三劝导我们要空有两边都不着,方能超越六道。如是的见解方圆融,如是的行持方圆融,不偏于一边,性相圆融,即得自在。性是体,是空;相是有。体性一定会现相,否则体性就无作用,所以有体一定现相。相不能灭亦不能断,十法界依正庄严,只是相的转变而已。相会变不会灭。正因为相会变,所以佛教我们要生心。我们生善心,相就变得好、变得庄严。
《华严经》上说,“佛与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是大菩萨,是见了性的菩萨,也就是性相圆融的菩萨。性、相不圆融不能见性,圆融方见性,见性就圆融。念佛法门讲一心不乱,是圆融。性相圆融即是理一心不乱;证得理一心不乱,一定是性相圆融。名字不一样,义理、境界完全相同,没有丝毫差别,即入无障碍之法界。“无碍”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清凉大师在《华严疏钞》讲四种无碍:“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称作“不思议解脱境界”,亦称之为“无障碍的境界”,方得大自在。
《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观”就自在,即无障碍。如果不会作观,就有障碍。所谓“作观”,即是转变观念,将我们从前错误的观念,依照佛的开导转过来。转凡夫的观念为佛菩萨的观念。
经文里,言“是名”而又言“即非”者。“即非”“是名”这样的字在《金刚经》里很多,此种字样含义很深。“是名”是从相上说的,“即非”是从性上说的。佛用此说法处处显示性、相圆融,无碍自在,所以义理很深很广。说“是名”又说“即非”,即是说明幻有不离真空。“是名”是有,有是幻有。
凡夫必须等待事情过后才知道是假的,原来是一场梦!如此觉悟太迟了。真正觉悟的,现在就知是在作梦,自然就不住。本经末后,佛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意思就是末后那首偈“梦幻泡影”,事实就是如此。
现代科学家很聪明,知道身体细胞新陈代谢,旧的细胞死了,新的细胞生了。我们从大门进来,在讲堂待了两小时后离开,出去时的身体与进来时的身体不一样了,细胞已换了很多。据科学家报告,人体细胞整个换掉需要七年,旧的一个也没有,刹那刹那在变化。七年变一个新的身体,我们每隔七年是不是会更年轻一点?懂得佛法的人必定一年比一年年轻,相貌一年比一年好。此是幻有不离真空。
“相非性而不融”,如何性相圆融?一就融,二就不融。我们几时觉悟,性与相是一不是二,就融了。《心经》上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是指性,色是指相。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是一不是二,就真的融了。世尊在《金刚经》苦口婆心告诉我们事实真相,真相是圆融的,真相是不二的。我们念得很熟,依然是圆不过来,还是看作两回事。幻有何以不离真空?空、有是一,无法离!
因相是幻,体是真空,所以性、相就圆融,此是讲“相非性不融”。如果体不是真空,每个相都不能相融,何能事事无碍。事事无碍是《华严》之最高境界。理事无碍是性与相相融;事事无碍是相与相相融,是真正不可思议的境界。因为相之体皆是性,同一自性,所以相与相方能相融。
我们在《华严》经论里看到,诸佛菩萨身土交融,毛孔是正报,一毛孔很细,能容大千世界。毛孔没有放大,世界没有缩小,因为相相相融。这是《华严》上讲,事事无碍之境界。实在说,“芥子纳须弥”是小事;毛孔涵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才是真正不可思议。道理就是因为同一自性,性相同,是故事事无碍,得究竟圆满的自在。因为事实真相如此,所以相不能坏,也不能着。体是空寂的,相是幻有的,是故相不会灭,只会变。
言“非”又言“是名”,是明真空不妨幻有。真空是性,真性不碍显相。“幻有不离真空,真空不妨幻有”,世尊在楞严会上讲得很多,以很长的经文说得非常详细。
“性非相不彰”。“彰”是明显、显现。性是空的,如果它不现相,性在那里,我们不知道。因为它现相,才发现原来性在此。此事很难体会,举比喻说明。大家都有作梦的经验,刚刚梦醒时,梦中的境界,还很清楚,还能记得。梦是我们的意识心变现的。尚未作梦时,意识心在那里?找不到!一现相时,我们就发现了;其实不作梦时也现相。打妄想时就现相,因为太粗心,没有留意。我们想一个人,就现一个人的相;想一件事,即有一件事的相。所以,真正有功夫的人,你跟他面对面坐着,你心里打什么妄想,他都知道;因为他见到你打妄想所现的相。此是阿赖耶识的本质相分,是本质相。
稍稍学过唯识的人懂得,我们感官所现的相,是带质境的相;外面的境界相是本质相,都是幻化的。本质相就是阿赖耶的相分。我们起心动念,对于一切感觉的世界,是第六识、第七识与五十一心所相应的相分。心、心所都有相分,说来非常微细,是属于心理学。所以,性必须现相,性才很明显的表现出来。
“故虽不着相,亦不应坏相”。性是空的,不应执着;它能现相,因此也不必把相破坏。其实,也不可能破坏,无法破坏。“而后乃为无碍而圆融”,要紧的是彻底明了事实真相,我们生活就会非常自在,完全与真性相应。佛门所谓“称性起修,全修即性”,我们日常生活与真性、自性完全相应,就是“称性起修,全修即性”,多么自在。转凡成圣,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关键是“转”。经云“作观”,即是转。
>>续载中……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讲于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国,华藏讲记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