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要把每一天都看作最後的一天,
天天想到我就要死了,還有什麼事情比念佛重要。

 
 
   
  本期專欄:三時繫念的殊勝(下)
  本期內容簡介
  經論輯要: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09)
  印光大師開示:評修持各法
  倫理道德:中國人團結的基本概念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新譯(49)
  心得交流:eg20953同學的學佛心得
  答疑解惑
  網路講座:淨空老和尚網路首播
  法寶流通
  信息交流
我要訂閱/取消 雜誌下載 學佛問題 2017.12.15 星期五 Vol. 485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內容如下:

  「念佛之人,須要信心懇切,正因凜然;重念死生輪轉之可悲,深厭塵勞紛擾為可痛。」請看本期專欄

  如果對於名字、對於外境,還是迷、邪、染,過的便是六道輪迴的日子。人家問你為何學佛?我不想再過六道輪迴的日子,我要過佛菩薩的日子。請看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最新訊息:2017/12/14嚴正聲明嚴正聲明Facebook

  目前發現yahoo、pchome、themai、sohu、126、263、163、eyou、sina、21cn免費信箱,會被isp當作廣告信擋掉或移至垃圾筒,若您是上列信箱,請先查看垃圾筒是否有,若無收雜誌建議使用其他Email信箱訂閱,謝謝!

 
本期專欄:三時繫念的殊勝(下)
 
 

  「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我們這個地球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不是二,沒有兩樣。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心善,它的反應就變出無量無邊的珍寶。我們這個地方人心不善,所以世界都變成了泥、沙、石頭。實際上是一個東西,沒有兩樣。「豈非迷悟之自殊,何有聖凡而彼此。」凡聖只不過是個名詞而已,名不同,真正造成這個不同現象的原因是迷悟。西方極樂世界人覺悟,所以一切萬物,隨悟而變現的境界,就是不可思議的美好。我們這個世間的人心行不善,所以這個地方所有一切的萬物,變現的就不美好了,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我們自心所現、所變的影像。這些道理我們要明瞭,然後從哪裡改?從我們的心上改,要真修。真修不在形式,在實質。實質是什麼?起心動念。你的心變善,沒有一樣不善,相隨心轉。這就是說「一切唯心造」、「心淨則國土淨」。如果參加這個法會的人真修、真幹,心地清淨了,就能產生淨化這個世界的作用。所以能夠護世息災。

  第三時的開示中有「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前面這兩句是比喻,是陪襯的話,後面這兩句才是主要要講的。持名念佛的原理是「真信切願,執持名號」;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的是「淨念相繼」。淨念,念要清淨,清淨就是不懷疑、不夾雜,這叫淨念;相繼是不間斷。你看看古大德不懷疑了,所以能夠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念佛這樁事情很重要,往生西方淨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這次遇到,一定要抓到,其他的都不要、拋棄掉。所以他念佛決定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念佛就如法。所以佛號投向亂心,亂心自然就消失了。這個方法好,很有效。

  諸位要是如理如法,認真去念,三個月到六個月效果就很顯著。到時你自己就會發現法喜充滿,你就喜歡念了。開頭難,開頭怎麼難?要把你的煩惱習氣伏住。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很嚴重,你如理如法的念,自自然然就伏住了。這裡頭最要緊的,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功夫決定不能間斷、決定不能夾雜。你愈念心愈清淨,你感覺到妄念少了,妄念少就是煩惱輕、智慧增長,以前看東西看不懂,聽人家講話聽不懂、聽不明白,現在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瞭,這就是智慧增長,念佛功夫得力了。

  底下說:「念佛之人,須要信心懇切,正因凜然;重念死生輪轉之可悲,深厭塵勞紛擾為可痛。」這段是講,念佛用心要像這個地方所說的才能夠相應。所以我們讀到這段開示,要想想平常念佛跟他說的相應不相應。如果相應,很好,好好的保持;如果不相應,就要痛改前非。所以頭一個信心懇切,有真誠的信心;正因凜然,修淨土法門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往生正因。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講往生,專門講念佛方法的「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經。這個正因要清清楚楚,一點都不含糊。

  「重念死生輪轉之可悲」,一定要有這個心。無量劫來搞生死輪迴,所謂頭出頭沒,在六道輪迴裡面頭出就是做了一點善因,遇到善緣,生到三善道;三善道的報報完了,惡的因現前,馬上一個跟頭栽下去,到三惡道裡面去了。佛經上告訴我們,只要你是在六道裡頭,肯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非常之長,在三善道的時間很短。所以六道輪迴裡面的眾生,三惡道是他的家鄉,三善道是出來觀光旅遊的,時間很短暫。你要曉得這個可悲,你的生死心才會真切。

  「深厭塵勞紛擾為可痛」。厭是厭惡、厭煩。什麼事情?塵勞紛擾,就是我們現前這種生活狀況。年輕人不容易感觸,七十、八十的人,實實在在說這個世間差不多也都見過,看久,討厭了,我們現在一般人講厭世。厭世不能解決,這非常悲哀的,每一天人事物的煩擾,身心得不到清淨,尤其是上了年歲的人,這個生活是痛苦的。這裡頭哪裡有快樂?輪迴苦,現實的生活苦,尤其活在現代的社會,現在人不知道什麼叫仁義道德,深深的迷在五欲六塵的誘惑之中,不知道回頭。這些誘惑全都是負面的,說得不好聽,全都是罪業。

  尤其現在的電腦,電腦的內容是些什麼?我沒看過,我聽一些同學們告訴我,裡面都是殺盜淫妄,都是教你作惡,你說這多可怕。年輕人,甚至於小朋友,從小迷戀在網路上,每天在看這些東西,把他一點良知良能全部都破壞掉,破壞得乾乾淨淨,可悲可痛無過於此。這些人造惡業他自己不知道,為什麼?他已經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沉迷在這裡面。你要講一些善的東西,他感覺得很奇怪,他從來沒有聽說過。聽到你講,好像在講神話,他不能接受,聽不進去。他的心是大風大浪,這還得了!我們看看現在社會所造的因、所造的緣,然後你就會想到後面是什麼樣的結果。

  底下說「舉起一聲佛名」,也就是說在這樣沉痛的心情之下提起這一句佛號;「直下更無異見」,無異見是再沒有懷疑,再沒有分別,再沒有執著,什麼都放下,一條路,一直走去。下面禪師舉個比喻,「如太阿劍,橫按當軒」,太阿劍是寶劍,鋒利無比。這就好比在打仗一樣,將軍手上拿著寶劍,乘著戰車,軒是車前面的橫槓,手扶在車上拿著寶劍,這是在戰場上的姿態。又「如大火輪,星騰燄熾」,這大火輪就好像現在的原子彈。「萬物攖之則燎,觸之則傷」。萬物攖之則燎,是講大火輪無論什麼東西只要接近它,就被燒掉了。觸之則傷,是講太阿劍,一碰到它,肯定受傷。禪師用這個來比喻一聲佛號,一聲佛號就像太阿劍、就像大火輪一樣。大火輪比喻什麼?比喻念佛的般若智慧,太阿劍比喻念佛的三昧。什麼東西觸之則傷、攖之則燎?前面講的死生輪轉、塵勞紛擾,只要碰到定慧它就沒有了,煙消雲散,用這個比喻來說。

  「直至一心不亂,能所兩忘」。一心不亂是我們念佛的目標。我們念佛為的是什麼?為的就是求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的時候能所兩忘,就是入不二法門了,法身菩薩的境界。「到家之說,不容再舉」。為什麼?都是廢話,到與不到都沒有了,入不二境界。「捷逕之詞,何勞掛齒」。這個法門是徑路,逕路當中的徑路,是修行證果最快速、最捷徑的一條道路,現在你已經到了,不但這些話沒了,連念頭都沒了。這幾句話完全講的是功夫的境界,你已經契入念佛三昧,已經入不二法門,已經契入如來的境界。

  上面只是舉出一小部分的內容加以說明,就足以看出「三時繫念法事」確實是殊勝無比!關於《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我曾經做過很詳細的講解,大家可以參考。最近有同修發心整理成精簡的小冊,方便大家瞭解其中內容。能夠事先了解法本的含義當然最好,有助於隨文入觀。即使沒有來得及瞭解大意,只要大家虔誠一心,隨著這個法本引導做下去,也能獲得殊勝的利益。真誠心最重要,所謂「至誠感通」,用至誠心,真正的智慧就會從內心流露出來,真正能夠達到冥陽兩利,護世息災,真正是功德殊勝!

  ——恭錄自空老和尚講演

 
經論輯要: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09)
 

3.修行人先應證體。體明必須達用,故不可壞相。雖達用,終應會歸於體,故又不可著相也。

  『修行人先應證體。體明必須達用』,有體、有用。明體就是明性。先求根本智,「根本智」是體,是無智,即般若無智。體得到之後,必須大用;大用是無所不用。這就有體、有用。我們今天搞錯了,下手便學有知、求知,什麼都要知;到最後什麼也不知。所知的全是錯誤,沒有一樣不是邪知邪見。如果體得到,知見就真,就是正知正見。

  因為有,『故不可壞相』。名字相不壞,我們用名字相;境界不壞,我們用境界相,都成了享受。享受裡不生煩惱,不迷、不邪、不染,在享受裡顯示覺、正、淨。否則,從那裡看出,從那裡顯示?就在享受中顯示。在享受時不迷,覺了;不邪,正了;不染,淨了。我們日常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接物,整個生活在覺、正、淨的境界之中,即是轉凡成聖。

  如果對於名字、對於外境,還是迷、邪、染,過的便是六道輪迴的日子。人家問你為何學佛?我不想再過六道輪迴的日子,我要過佛菩薩的日子,為此學佛。我不願意再搞迷、邪、染,我要過覺、正、淨的日子。迷邪染苦,覺正淨樂,學佛是離苦得樂。我們是不是真的離苦,是不是真的得樂,是不是真的一天比一天快樂?一年比一年快樂?果然天天快樂,則學佛方有了受用。受用就是智慧現前,煩惱輕,智慧長,法喜充滿。

  『雖達用,終應會歸於體,故又不可著相也』。相,可以受用;不著相,就回歸自性。穿衣、吃飯回歸自性;一切工作回歸自性;處世、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回歸自性。

4.體會得但是塵多,便知「大千世界」,有即非有。依正二報,自不執著了。

  『體會得但是塵多』。此是經文說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便知「大千世界」,有即非有』。大千世界怎麼來的?無量微塵聚積。散掉就是微塵,世界相就沒有;聚積,可見相是因緣所生,是假相,根本沒有這個相。微塵聚就現相,散就沒有此相。不必等到它散才知道沒有,正在聚時,就知道它是假相,根本沒有三千大千世界。

  『依正二報,自不執著了』。「依報」是大千世界,「正報」是身。身是四大五蘊聚積,現這個身相。四大五蘊散開,身相就沒有。此身乃四大、五蘊之聚散而已,何有身相!大千世界是微塵積聚所現之相;離了微塵,那來大千世界!這是教我們由此觀察、體會「相即非相」,自然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六七、正示 不著微細相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此段經文的意義比前文更深,前面是講三千大千世界。何以不著世界相?原來世界是微塵累積而現的幻象。換言之,世界相只不過是微塵聚集的現象而已。離開微塵,就沒有世界可得,道理與事實不難懂得。

1.此意比前問意更進。不但世界,并且『微塵』非微塵,微塵亦是假相假名。

  『此意比前問意更進。不但世界,並且「微塵」非微塵,微塵亦是假相假名。』此一事實,直到近代科學家才發現,證明佛在經上講的沒錯。相宗經論裡,佛說,色法(物質)最小的是微塵。經上講的「微塵」小至什麼程度,不是我們能想像的。我們以為「微塵」是很細的,不是的,這還很粗;而是肉眼無法看見的。如佛在經上常講的,我們肉眼要有很好的眼力,能看到牛毛塵。牛毛的尖端上有一粒塵,擺在那裡很穩當,不會掉,這一粒塵就是「牛毛塵」。

  佛說,把牛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更小,稱為「羊毛塵」。羊毛尖端就更細,放在羊毛上不會掉下來,擺得很穩當。羊毛塵再分為七分之一是「兔毛塵」,兔毛就更細,真的很好的眼力未必能看出。兔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是「水塵」。學過物理的人知道水中有空隙,這一粒微塵在水裡可以自由的游來游去,沒有障礙,即是「水塵」。再把水塵分成七分之一,稱為「金塵」。金屬的密度大,當中還有空隙,在顯微鏡之下放大,原來鋼鐵裡的空間還是很大的,這一粒微塵在金屬裡自由往來,沒有障礙。金塵再分七分之一,稱為「微塵」,我們的肉眼怎麼能看見?佛說,阿羅漢的天眼可以看見微塵。如果你能見到微塵,則已證得阿羅漢果,否則就見不到。

  微塵還不是最小的,再分七分之一是「色聚極微」;再分七分之一是「極微之微」。佛說,「極微之微」就不能分,再分就沒有了,所以極微之微也稱為「鄰虛塵」。這是用分析的方法讓我們懂得,世界是假的,微塵也是假的。微塵從那裡來的?相宗說,心法與色法同源。唯識講四分,「自證分」是本體,就是真如本性。因為一念不覺,迷了,首先就有了見相,就是「見分」,也就是心法的根源。

  色法與心法,心法的根源是妄心,妄想心就是見分。從見分就變現相分,所以色相是從見分變現的。見分與相分的本體都是自證分,所以《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是有道理的。「有情」是見分變的,「無情」是相分變的。見、相同一自體,同一自證分,所以是同源的。因此,眾生修行成佛了,不但看一切有情眾生成佛,無情眾生也成佛。這就是《華嚴》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是圓滿。圓滿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是故,此處講的「微塵」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可見這些還是屬於假名假相,即剎那九百生滅因果相續的假相,微塵也是假相。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印光大師開示:評修持各法
 

  吾人心性,與佛同儔。只因迷背,輪迴不休。如來慈憫,隨機說法。普令含識,就路還家。法門雖多,其要唯二。曰禪與淨,了脫最易。禪唯自力,淨兼佛力。二法相校,淨最契機。如人度海,須仗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末世眾生,唯此堪行。否則違機,勞而難成。發大菩提,生真信願。畢生堅持,唯佛是念。念極情忘,即念無念。禪教妙義,徹底顯現。待至臨終,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證無生忍。有一秘訣,剴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正)與吳璧華書

 
倫理道德:中國人團結的基本概念
  
 

  不團結是近代發生的事情。怎麼發生的?我們把老祖宗的東西丟了,不要了,就不團結了。中國人用什麼團結?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今天不要了,學外國人,個人主義,沒有家的概念。中國人團結的基本概念就是家,家在中國歷史上產生極大的效果,所以「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家多重要。抗戰時候中國還有家,勝利之後中國家沒有了,這是我們眼前一個重大的問題,家沒有了怎麼辦?人可憐了。

  在從前兒童的教育是家擔負起來的,養老也是家承當的,家承當人生兩樁大事,一個是教育,一個養老。現在學校雖然多,沒有這個使命感,而且學校的課程,倫理課程沒有了,道德課程沒有了,因果課程沒有了,聖賢教育沒有了,這在中國人理念裡面中國教育廢除掉了。他學的什麼?學的是科學技術,人性的教育沒有了。這是今天社會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困難,問題就在此地。

  中國自古以來最重視的人性教育、道德教育,它以這個為主,工藝這些東西這是小東西,不重要的。所以你看孔子教學,第一個德行,第二個言語,第三個才是政事,就是現在社會教育,最後是文學,文學是把自己精神生活向上提升,物質有欠缺沒有關係,精神生活豐富,人活在這個世間快樂幸福。快樂幸福不是建立在財富的基礎上,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礎上,所以有文學、藝術他就有快樂的生活,不在乎物質生活。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三四七集)2013/3/2 檔名:02-040-0347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新譯(49)
  
 

清朝崑山周夢顏安士氏述/民國蓬島思尼子新譯

印造經文。

【發明】雖然有美好的菜餚,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至高的真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世上最容易失去的是人身,最難聽到的是佛法。如來如果不出現在這個世間,那麼天上人間就像是漫長的黑夜,不只普通人侷限於自己所看到的,即使是讀書人也拘泥於自己所聽到的。抬頭看天空,以為只有太陽和月亮,卻不知道還有無窮無盡的國土。以為最初人類是肇始於盤古,卻不知道在久遠劫以來,已經經過無量劫時間。天帝天仙,就以為是至高無上,卻不知道他是輪迴在六道,還是與凡夫一樣。人死之後,就以為形體滅絕,神識就消散,卻不知道一點靈性的光輝,生生世世都不會昏暗。父母眷屬死亡以後,就認為沒有辦法挽回,哪裡知道得到這個佛法,即使經過千生萬劫,自然會有酬報、補償的方法。好人坎坷、惡人如意,就說天道難以依靠,哪裡知道這是前世業力所招來的,一點都不會有差錯。如來的教典是多麼地深廣啊!真是所謂渡海的慈航、暗路的寶燈、嬰兒的乳母、荒年的稻粱呀!難怪阿難結集經典的時候,梵王和帝釋都為他撐起彩旗寶蓋,四大天王都為他捧著高座的四足,哪裡是世間的普通書籍可以相比的!印製佛教經書能夠停止嗎?

☉世尊在無量劫以前,為求佛法而捨棄身命。有時為了求得一句一偈,或者割捨王位,或者離棄妻子,沒有做不到的事。這原是因為像甘露般的法門,不能夠長久出現在世間(所以必須把握)罷了!世間人不了解,往往輕視佛經,他哪裡知道再過二、三千年之後,想要再得到一片紙、一個字,已經是不可能了呢?《法滅盡經》說:「佛法將要消滅的時候,比丘所穿的袈裟自然變成白色。」何況是三藏教典呢?(《楞嚴經》最先消失,《彌陀經》最後滅)從此以後,必須再經過八百八十萬六千多年(前面八百四十萬六千餘年,應當是在第九小劫內算;後面四十萬年,應當是在第十小劫內算),然後彌勒菩薩才從兜率天宮下生成佛,這個世間才會再有佛法(賢劫第五佛)(1)。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共四個小劫都沒有佛(人壽一減一增是一個小劫,每一個小劫是一千六百八十萬年)。到了第十五小劫師子佛出世以後,相繼成佛的共有九百九十三尊,可說是最盛時期。而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四個小劫又沒有佛。等到第二十小劫,樓至如來(即韋馱菩薩)出世之後,這時一千佛的數目才圓滿,娑婆世界也就壞了。從此以後,再經過六十小劫(二十小劫世界壞,二十小劫世界空,又過二十小劫,未來星宿劫的世界又形成了),才有日光如來出世(這是未來星宿劫的第一尊佛)。因為佛法難逢到了這種程度,我們有幸生在有佛法的時代,哪能入寶山卻空手(沒有收穫)而歸呢?

 (1)根據佛經之記載,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現在過了三千年,佛法住世還有九千年。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後,必須再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人壽八萬歲時,彌勒菩薩才會從「兜率天」下生人間成佛,這時世間才會再有佛法。而在這段期間,彌勒菩薩縱然示現於世間,救度有緣的眾生,也絕對不會洩露自己的身分!假如身分曝光了,就須立即圓寂,絕對不會繼續留在世間。這是諸佛菩薩在中國示現的共同慣例與原則。假如有人說自己是某佛菩薩再來,卻又沒有立即圓寂,這絕對是欺騙人的。現今末法時期,自稱是某佛菩薩再來,或者說自己已經證到某種果位,種種妖言惑眾的現象特別多,想要修行的人應當謹慎、明察,必須「以法為師」、「以戒為師」,以佛教《大藏經》作為修學依據,以免受人蠱惑,誤陷邪說羅網,而遭受苦報。

☉北俱盧洲的人,壽命都有一千歲,想衣服就得到衣服,想食物就得到食物。眼睛看不到憂愁的狀況,耳朵聽不到爭奪的聲音。和唐堯、虞舜三代相比,還勝過百千倍。從世俗的眼光來看,以為是非常興盛的時代了,但還是列在八難(2)中的原因,因為他們只是享受癡福(前世所修的只是癡福),不相信佛法僧三寶,不知道有出離世間的佛法罷了!(韋馱菩薩不能感化這一洲的人,所以只是稱為三洲感應)因此,我讀到有人焚毀經書的句子,就忍不住生出憐憫之心。

 (2)八難:八個見聞佛法有障礙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盲聾瘖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這當中的地獄、餓鬼、畜生是屬於三惡道,因為業障太重,所以很難見聞佛法。北俱盧洲的人雖然福分很大,但不曉得佛法,因此不能了生脫死。無想天是外道修無想定而往生的地方,那裡的人也不能了生脫死。瞎子、聾子、啞子因為受到業障所隔,自然見聞不到佛法。世智辯聰是世間人仗著小聰明的人,不肯虛心修行,甚至還會毀謗佛法。出生在佛出世之前或涅槃之後,都見不到佛和聽不到佛法。

【下附徵事】

 龍求齋法

  從前有一個守園的人為國王看守園林,在水池邊獲得一個美好的果子,是世間所稀有的,於是把它獻給國王。國王竟然命令他天天都要送來,否則就要處以死罪。守園人大為恐懼,就呼叫上天申訴冤屈。水池裡住了一個龍王,變作人的樣子,用金盤盛著果子來安慰他說:「你不必憂愁,可以將這個果子獻給國王,我只要求能滿足我的一個願望:從前迦葉佛(這是釋迦牟尼佛以前的佛,在人壽二萬歲時示現成佛)涅槃之後,我和大王一同求受八關齋戒,大王如理如法受持齋戒,過了中午就不再飲食,所以今世投生做了國王。我接受他人誘勸,過了中午竟然還飲食,因此墮落為龍。我現在還想得到這個齋戒法,廣泛推行,勸化眾生。國王如果儘速將齋戒法送來給我,我就會保護你們的國家,否則我就要讓你們的國家淹沒。」然而這時剛好是沒有佛法的時代,哪裡還會有八關齋法呢?國王非常地憂愁。當時有一個大臣的父親告訴兒子說:「我們家大廳的樑柱上常常放出光明,可以把它劈開來看看。」大臣就遵照父親的話去做,果然得到兩卷佛經,一本是《十二因緣經》,一本是《八關齋法》。於是就將經卷獻給國王,國王大為歡喜,就送給龍王。龍王就和五百龍子共同修持齋戒法,後來命終都投生到忉利天。

 八關齋法

  一、不殺生:凡是有生命的都不能殺害。
  二、不偷盜:物品若不是自己的,別人並沒有送給我,就不能私自取用。
  三、不淫欲:在家五戒只是制定不能有夫妻之外的男女關係,但在受八關齋戒的日子裡,連夫妻間的淫欲也要斷除。
  四、不妄語:心裡想的和嘴裡說的要一致,一點都沒有虛假。
  五、不飲酒:酒會亂人心性,喝了容易造作各種過失。
  六、不著香花鬘,不香塗身:為了去除貪愛之心,所以頭上不插香花,身上不施脂粉,來裝飾自己。
  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倡伎即是琴、瑟、簫、管等樂器。自己去觀聽,就會妨礙、破壞道心。
  八、不坐高廣大床:恐怕生起貪戀之心,以及放縱自己之故。
  九、不非時食:不是飲食的時間卻還要飲食,心神就容易昏沉。

  前八條是「戒」,最後一條叫做「齋」。關是關閉的意思,齋是整齊劃一的意思。用前面八條戒來關閉各種惡事,用後面一條的齋讓神志清朗,正念分明。不非時食,是指過了日中就不再飲食。這是佛陀讓在家人受出家人的戒律,方便讓世人種植出世間的善根。因為在家人既然有妻室,就不容易斷除淫欲;各人都有職業,不容易做到不非時食,所以八關齋戒的期限只是一天一夜。是說從今天早晨求受,到明天天亮就算圓滿。想要多多受持,應當天天求受。其他的各種戒律都是以盡此一生為一期,惟獨這個戒是以一天一夜為期限。如果能夠發起菩提心,持戒清淨,還能往生西方,何況是生天!假如不能如理如法受持,那就只是成為虛名而已。受戒時應該請比丘在佛前講述戒條;如果沒有比丘,則可在佛像前自己陳述受戒;若沒有佛像,對著佛經也是可以。如果是有比丘,卻不肯請求授戒,而還自己在佛前自說受戒,便是輕慢佛法、輕慢僧人,所得到的利益就隨著這種輕慢心而減少。無論是沒有受戒,以及已經受了五戒、菩薩戒的人,都可以求受八關齋戒,因為它是屬於加行的戒。

 寫經脫苦【法苑珠林】

  唐高宗龍朔三年,長安劉公信的岳母去世,不久,他的妻子陳氏也突然死亡,看見她母親在石門內受盡種種痛苦,哀告女兒說:「趕快替我寫《法華經》一部,就可以免罪了。」話一說完,石門就關閉了,陳氏隨即甦醒,對她丈夫陳述這件事情。丈夫就請妹夫趙師子寫經。趙用已經寫好的《法華經》一部,交付給劉公信去裝潢裱褙。由於這本經書原本是姓范的人出錢寫的,但劉實際上並不知道。不久,陳氏又夢見她母親來索取經書,女兒說已經寫好了,母親哭著說:「我正是因為這本經而轉受其他痛苦。這本經原來是姓范的人所修的福,怎能奪來當作自己的功勞呢?」陳氏醒來之後就去詢問這件事情,范氏果然曾經出錢二百元,於是另外再寫一部經來作為供養。

【按】揚州有一位嚴恭的人,在陳朝大建初年寫《法華經》流通。當時有一個宮亭湖廟的神明託夢給商人,要將廟中的財物都送到嚴恭那裡,作為寫經的費用。又有一天,嚴恭到街市買紙,還缺少三千文錢,忽然看見街上有一個人拿著三千文來付給他,說:「幫您買紙。」說完就不見了。隋朝末年,盜賊到了江都,都互相地告誡,不能去侵犯「嚴法華」,所以里民活下來的人很多。到了唐朝末年,嚴家還是不停地寫經。既然如此,那麼經文必須印製,連神明也都知道啊!

 枕經失薦【感應篇注疏】

  穎上人高天佑,夥同兩位讀書人到江寧去應考,聽說雞鳴山的守源禪師很有道行,就一起去向他請益。禪師說:「兩位都會考中,只有高君不能,因為他誤用《楞嚴經》作枕頭罷了!」高天佑非常驚訝,想了很久,才知道書箱中有《楞嚴經》,睡覺的時候沒有取出來,就用它來作枕頭罷了!等到發榜,禪師的話果然應驗。

【按】也許有人會懷疑,一切書籍都應該要重視,為什麼只是推崇佛典呢?殊不知文字雖然相同,但如來的大法能夠普遍利益眾生,一切天龍八部都是信受奉行,本來就不是一般書籍可以相比的。譬如皇帝的敕命,不應當和普通文牒同等看待。

☉輕慢的人得到這種果報,那麼印製經書的人,功德就可想而知了。

  >>續載中……

 
心得交流:eg20953同學的學佛心得
 

標題:世界交爭利,地球危矣

  當今世界科技發達,交通便利。地球變成了地球村。就在這享受發達、便利的同時,世界著名科學家霍金卻以他那絕世聰明、冷靜的頭腦警告我們:「人工智能或導致人類滅絕,應加以控制。」「我們所發展的科學技術可能毀滅我們的地球。」師父上人講:「現在的教育,從小就教競爭、教鬥爭,再發展下去就是戰爭。」「這還得了嗎?古時候很少聽到有什麼衝突,現在的社會各式各樣的衝突。」

  戰火硝煙,生靈塗炭。可憐的人們,就在這刀頭舐蜜的危難之中,還在「共爭不急之務」,為了錢財,六親不認;為了利益,強盜行徑。看看大西洋下的亞特蘭蒂斯,那就是毀滅於科技的高度發達的見證,那就是毀滅於沒有倫理道德的見證,那就是毀滅於五欲六塵的見證。古人說「上下交爭利,其國危矣」,現在卻變成「世界交爭利,地球危矣」。

  (文章來源「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心得交流」)

 
答疑解惑
 

問:有位同修長得很慈祥,待人處事也算好,但大家要做善事時,他總是持反對態度,使善事不能順利進行。請問我們應如何才好?

答:善事裡頭有真有假,就像《了凡四訓》裡面所說的。他如果反對的那不是真善,那他反對是正確的;如果真正善事他反對,他是沒有智慧。人是非常好的人,慈悲心不夠。這裡頭有很多原因,要細心去觀察。

問:有位同修剛皈依時和妻子一起吃長素,過了幾年又變成吃肉,而且還強迫家人也吃肉,不吃就打,鬧得無法繼續生活。請問應該怎麼辦?

答:這是業障現前,如果你要求一家和睦,家和萬事興,你要認真努力學習。實在不得已,你要求佛菩薩加持,有效。我們同修當中就有這樣的人,自己發心吃素,先生不肯答應。她就求佛菩薩,讓他吃肉就肚子痛,結果真求到了,以後一吃肉就肚子痛,不敢再吃了。真誠心他就能感應,求到感應。所以我們自己不能解決的時候,要靠佛菩薩,對佛菩薩要真的有信心,他真的會加持你。為什麼?你是善心善緣,你不是害人,真是幫助他、救他,叫他少造點業,這好事情。

問:弟子在加拿大一家退休養老院的餐廳部門工作,負責老人的飲食問題,須把老人吃剩的食物丟掉。請問這是否造業?

答:是造業。老人吃的,在外國一般都是自助餐,自助餐一定要勸老人,吃多少拿多少,就不會糟蹋。要告訴他們因果報應,要告訴他們惜福,自己要做好樣子。每天剩下來的,一樣你還要處理,他們不會留到第二天。在外國貧窮的人很多,你可以送給他們吃。或者是有些東西可以布施給眾生,鳥可以吃,小蟲可以吃,這樣都好。

  (節錄自21-348學佛答問)

 
淨空老和尚網路直播台
 

◎淨空老和尚最近講演資訊,詳細內容請參考網路直播台

 
法寶流通
 

◎淨空老法師講演CD、DV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台灣地區同修索取法寶,請至「華藏淨宗學會弘化網-法寶結緣」。
◎大陸同修請與「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聯絡:amtbhk1@budaedu.org.hk

 
信息交流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amtb@amtb.tw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成立緣起:我們常常收到各地網路同修來信,皆言及雖有心學佛,卻不知從何學起,應如何聽經學習。又 淨空老和尚的講演有大小性相,各個宗派的經論典籍,法海深廣,初學者不知修學之次第,何者為先,何者為後,以故學而不得其宗旨,始勤終惰,退悔初心,實為可惜!今佛陀教育網路學院之成立,正是針對上述緣由,將現有網路的文字(教材)與影音(講演畫面)合為一體,如同「網路電視台」,為世界各地真正有志於學佛者,提供一個方便快捷,隨時隨地不受時空限制的網路修學環境。網路學院一切課程之排列,皆是以 淨空老和尚為澳洲淨宗學院所訂之課程,從初級到高級,從本科到專科的修學次第,也是為實現澳洲淨宗學院將來能真正達到遠距教學的前哨站。今日社會是科技進步、資訊發達的時代,要善用高科技宣揚妙法,闡釋正教,令佛法傳遞無遠弗屆,才將進一步利益更多學人,將般若文海遍及環宇,使一切有緣眾生得佛正法薰習之機會。若有心想修學的同修,可至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參觀訪問。

淨空法師英文網站網址http://www.chinkung.org/,此網站主要以配合 淨空法師的和平之旅,同時接引國外眾生認識佛教。提供 淨空法師多元文化理念及國際參訪等相關資訊。敬請諸位同修將此網址廣為流通給外國同修,讓他們更有機緣認識佛教,功德無量!

淨空法師專集大陸鏡像站網址http://www.amtb.cn/,更方便大家記憶。大陸地區同修可以就近訪問這個網站。若同修於瀏覽中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信告知,請至amtb@amtb.tw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佛陀教育雜誌由華藏淨宗學會網路講記組恭製
e-mail: amtb@amtb.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