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當知念之為物,當處起,當處滅,剎那不停。病在前念滅,後念又起,念念相續。隨滅隨起,并無實物,猶之空花,幻有無實。故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當知念之為物,當處起,當處滅,剎那不停』。這是一念無明之真相,即《楞嚴經》說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當處」,實在是極短暫的時間,短暫到我們無法想像,無法思惟。經上凡是比喻,只能比喻個大概,無法比得恰好。世尊比喻的,我們已無法想像。佛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平常彈指彈快,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即是說,一秒鐘有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方是無明,方是妄想。是故,不要搞錯了,以為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即是「妄想」。佛講的不是這個,此種妄想太粗了。佛講的是一剎那九百生滅,當處生,當處滅,剎那不停。
『病在前念滅,後念又起,念念相續』。十法界六道輪迴是這樣變現的,妄念不停,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前念滅盡,後念又起,剎那九百生滅。何以有十法界不同的相?十法界是講大的,細說,每個眾生都不同,每個現象都不同,就是因為念頭變化不同。要是不變,生與滅皆同。它會變,一變就不同,就是世尊在大經上講的「無量因緣」。因為無量因緣,現無量的相。現的相不同,沒有見到兩個人的面貌相同,因為念不相同。念要是相同,兩個人的面貌一定相同。
佛的面貌相同,因為佛沒有念,所以現的相都一樣的。菩薩的相很接近,但還是不同,因為菩薩還有一念生相無名沒斷。這一念生相,彼此也有差別,所以菩薩的相大同小異。羅漢的相就各個不同,因為羅漢沒破無明,所以他們的念差別很大。羅漢的相貌各個不同,何況凡夫!道理在「念念相續」。若把這句話講清楚、講明白,就是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相(連續相)。我們眼前的現象,就是「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相」,真的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要是認為真有,就錯了。《金剛經》教人「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們應如何做,現在總算明白了。
不著名字相,不著言說相,不著心緣相,心裡乾乾淨淨,一法不著,方是「受持」。自己受持,作榜樣給大家看,即是「演」。別人來問,為他說明,稱之為「說」。受持、演說,就是真正修般若,真正修金剛般若波羅密。
教你不執著名字相,不是沒有名字;教你不執著言說相,不是沒有言說;教你不執著心緣相,不是沒有森羅萬象,必須在境界裡明瞭不二。經上常講,懂得會歸自性,方是真正修般若行。譬如一天到晚「阿彌陀佛」不斷,手上掐珠不斷,心裡決定沒有能念、所念的念頭,能、所兩邊都離。「阿彌陀佛」句句不停,不著非法相。非法相就是空相。念佛不著空相;心裡又若無其事,能念、所念都沒有,不著法相。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空有兩邊不住,方是真會念佛,即是理念,往生實報莊嚴土。若著相念,有能念、所念,信心堅固,願心懇切,生凡聖同居土。
『隨滅隨起,并無實物,猶之空花,幻有實無』。這不僅是講理,理中有事,即是眼前的現象。說得確切一點,即我們的身相,日常生活周邊環境的現象。環境不外乎人事環境,跟我們往來的人;物質環境,即我們衣食住行的受用。這些都是念念相續,隨滅隨起,沒有東西,猶如空花。佛在經中常常用「空花」比喻,空中確實沒有花,什麼時候看到空中有花?眼睛害病就看到空花,害過眼疾的人有此經驗,見到空中有花,見到燈上有圓影,實則是自己的幻覺。
「幻有實無」。幻覺似乎是有,實在沒有。不但沒有此身,也沒有此心。我們起心動念的心根本沒有;起心動念的心是八識五十一心所。八識五十一心所不是真的,都是有為法。《金剛經》末後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不但身沒有,能思惟想像、起心動念的心亦沒有,方是事實真相。眾生現在生活得如此痛苦,如此可憐,原因是把幻有不實的東西當作真有,無量無邊的苦惱皆由此而生。本來沒有的事,天天打妄想,天天過苦日子,若豁然明白事實真相,就得大自在。爾後,我們在世間天天遊戲神通,快快樂樂,永無苦惱。我們過的是一如不二的日子。「一如不二」是諸佛與大菩薩的生活,永脫六道輪迴。
『故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知道念與無念是一不是二,就覺了。所以,有念不怕,只怕不覺。覺了就是佛菩薩,不覺即是生死凡夫。眾生與佛的差別,僅在一念之間。
19.歸源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念佛一法,尤為斷念方便之方便。不念他念而念佛,亦是轉換一個念頭。而念佛更視作觀親切。蓋作觀,可說是智念,念佛則是淨念。換一個清淨念,以治向來染濁之念。一心念之,又是以純一之念,治向來雜亂之念。
『歸源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歸源」就是明心見性,就是徹底明瞭事實真相。唯有一條路,確實沒有二路。此路乃是離念而已。因為離念太難了!是故佛為我們開八萬四千法門,開無量法門。在無量法門中,『念佛一法,尤為斷念方便之方便』。一切諸佛讚歎念佛法門,不是隨便讚歎的。諸佛如來的智慧已經究竟圓滿,所說的話決定真實,我們方知念佛是所有一切法門中的第一法門。尤其是斷念方法之方便,是究竟方便,徹底方便。『不念他念而念佛』。即是方便之方便。『亦是轉換一個念頭』。並沒有斷念,是將念頭轉了,一切念頭都不念,只念佛。
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心念什麼就現什麼相,心念佛就作佛;心念菩薩就作菩薩。十法界是相之變化,無量相之變化。變化的因,即是念頭。因為念頭不同,是故形象不同。專念佛,就變成佛相;念菩薩,則變成菩薩相;念慳貪,就變餓鬼相;念瞋恚、嫉妒,則現地獄相;念愚癡,即現畜生相。念佛,將念頭轉為第一殊勝,就變佛。『而念佛更視作觀親切』。宗門教下,法門無量,總而言之,不外乎止觀的原則。
念佛比修止觀更殊勝,因為『蓋作觀,可說是智念』。禪定是般若,中國禪宗修的是般若波羅密,而不是六度裡的禪定。六祖大師在《壇經》一開端就說出宗旨,「總修般若波羅密多」。中國禪宗修般若,以《金剛經》印心,依《金剛經》的理論、方法修行。是故,止觀是「智念」,把念頭轉成智慧。一切言說相、名字相、境界相都不著;不著是智慧,所以是智念。『念佛則是淨念』。念佛不是智念,而是淨念,是『換一個清淨念,以治向來染濁之念』。我們過去的念頭是污染的、不清淨的,用這句佛號把一切雜念、染念換過來,變成淨念。是故,念佛法門稱之為「淨」土法門。
『一心念之』。念佛的祕訣就是一心稱念。如何得「一心」?第一、不懷疑;第二、不夾雜;第三、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即是淨念。大勢至菩薩教我們「淨念相繼」。「淨」就是不疑、不雜;「相繼」就是不間斷。『又是以純一之念,治向來雜亂之念』。「治」是對治。把從前雜亂的念頭換過來,換成純一之念,所以它殊勝。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