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或遇有人,無端而能信佛。一聞便得明了。亦有於佛法一毫不明,而能發心精進勇猛修行者。此皆夙世本有功行,今遇因緣,遂爾發現,非偶然也。
『或遇有人,無端而能信佛,一聞便得明了』。確實有這樣的人,然只是少數。或者是偶爾之間,或者是別人對他講佛法,他一聽就歡喜,就能相信。我們曾見過,一生都沒有聽過佛法,沒有接觸過佛法,臨終之前有位善友告訴他佛法,勸他念佛往生,他一聽就相信,立刻就念,結果真的往生了。
『亦有於佛法一毫不明』。完全不知道佛法的道理,『而能發心精進勇猛修行者』。聞到佛法,能真幹,真勇猛、真精進。「勇猛」是說他不休息、不懈怠、不疲倦;「精進」是說他一門深入,純而不雜。一般同修的毛病,不能說不用功,不能說不努力,然不是精進,是雜進,亂進,所以得不到利益。
佛法最忌諱的是夾雜,不但世法不能夾雜,佛法也不能夾在其中。佛說的法門太多,浩如湮海,我們學一個法門,就決定成功。要是學兩個法門、三個法門,那很可惜,非常難成就。我們也遇到一些同修,大概認為學一門不太保險,學兩門總好一點。我們勸他念佛,他還要參禪,禪淨雙修,好像比較保險。還有一些人認為兩門還不保險,還得搞三門更可靠,禪淨密三修;甚至有更雜的。
永明延壽大師提倡禪淨雙修,是對參禪的人說的。因為看到這些參禪人不會成就,不僅不能開悟,連禪定也得不到。但是教他們放下禪改念佛,他們貢高我慢,不甘心情願,認為淨土是很低的法門,禪很高。是故,祖師大慈大悲、善巧方便,教他禪淨雙修。「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用意在知道他們參禪不能成功,將來在淨土上能成功,真是用心良苦。我們要是念佛人,他決不會勸我們禪淨雙修;否則是破壞我們的修行。所以,諸位一定要懂得祖師是對誰說的,何以要這樣說。搞明白了,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走的是正路,他們走的路偏差了,祖師為他修正。
那些不明佛法、偶爾接觸的人,他們能信能願能行,『此皆夙世本有功行,今遇因緣,遂爾發現,非偶然也』。我們看似偶然,其實不然,是他們過去生中多生多劫善根的作用,所以一接觸,他們的善根就顯現。不但佛法沒有偶然之事,世法也沒有偶然之事。諸位念《了凡四訓》就知道。六道眾生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那來的偶然?凡夫沒有辦法逃過命運,決無偶然之事。世間人不相信,以為錢是賺來的,自己有本事。比自己本事大的人多得很,他們何以賺不到?他們命裡沒有,想賺也賺不到。命裡有的,不賺,它也來,正所謂「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命運從那裡來的?過去生中的因果。過去造的因,這一生享受果報。我們現在這一生所造作的,變成來生的果報,因因果果永遠不斷,所以《金剛經》教我們要生心,要無住。「生心無住,無住生心」才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相應就隨順法性,順性起修,方是佛菩薩所行的。凡夫不知道事實真相,錯了因果,違背自性去做,因而所得的果報苦不堪言。六道三途從那裡來的?違背自性所現的是逆境界;隨順法性現的是一真法界、四聖法界,是故佛教導我們要生心。
明白理事,了解事實真相之人,命運可以轉。所以,命運不是定命,佛法不講宿命。決定有命運,然不是宿命論,不是定命論。正因為命可以改造,所以佛菩薩才有辦法度眾生,教眾生如何改,如何將無量無邊煩惱的生活,改變成高度智慧的生活。改了,命運就變了。佛知道這個道理,知道事實真相,教眾生如何改造命運的方法。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集結成《大藏經》即是幫助眾生改造命運的理論與方法,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此是佛法了不起之處,乃是佛法最偉大的地方。
9.必須真實如法做到,始名曰「行」。真實見到佛理,始名為「解」。真實知得皈依三寶之益,始名曰「信」。凡親眼見得,親身做到之事,則謂之「證」。
『必須真實如法做到,始名曰「行」』此句的關鍵在「如法」,如同佛在經上講的理論與方法,我們要在生活中做到。最明顯的例子,佛教導我們無住,我們要做到。「無住」是放下,把心裡許多的妄想、煩惱、習氣、憂慮、牽掛,都放下。心裡拉雜的東西都放下,清淨心就現前。清淨心是真心,夾雜妄想雜念就是妄心。其實妄心還是真心,只是真心裡夾雜一些妄念。《華嚴經》講妄想、執著,所有一切夾雜總不外這兩大類,也就是佛法講的「二障」。妄想是「所知障」,執著是「煩惱障」。此二障皆放下,則真心現前,本性現前。本性即是真心,真心即是本性,是一不是二。既然是一,何以用兩個名詞?一是體,一是用。講「性」多半指體,講「心」則指作用。是故,一定要做到無住。
有些同修告訴我,他放不下!我說放不下,也得要放下,因為放不下就是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從執著來的,有執著就有六道。十法界是從妄想來的,有妄想就有十法界。妄想、執著都沒有,不但六道沒有,十法界也沒有,展現在面前的即是一真法界。十法界不是真的。十法界之上才是一真法界。諸佛與大菩薩們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佛與菩薩了不起。了解此種情形,就知道真要放下,否則吃虧太大。無量劫來搞生死輪迴,原因就是妄想執著放不下。誰叫我們受苦?不是別人,是自作自受。自作就是妄想執著,是自己造作,是故才有六道、十法界,自己得受。《金剛般若》提出忠告,佛講得這麼明白,須菩提尊者聽懂了,立即想做,所以才請示經題。一定要真實如法做到!
「無住生心」,生什麼心?要生無條件為一切眾生服務之心;有條件不行。有條件就有住,無條件就無住。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服務社會、服務群眾,毫無條件。無論從事那一個行業,都是幫助社會,幫助廣大群眾。《華嚴經》中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五十三位法身大士所示現的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修的都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們作榜樣給我們看,任何一種生活方式、任何一種行業都是菩薩道、菩薩行,都能超凡入聖;只要懂得無住生心的原則就行了。
必須真實如法做到,始名曰「行」。行就是真幹。『真實見到佛理,始名為「解」』佛所講的道理,真的透徹明瞭了,方是解。『真實知得歸依三寶之益,始名曰「信」』歸依三寶的利益無量無邊。「三寶」是我們一生前途幸福的前導,它引導我們,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覺、正、淨是三寶,我們一生念念中都要依靠它。佛、法、僧,即是覺、正、淨。「佛」是覺的意思,「法」是正知正見,「僧」是清淨不染,這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知道覺正淨的利益,才是真信。我們一生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違背覺正淨,方是真正的信佛。
『凡親眼見得,親身做到之事,則謂之「證」』做到覺正淨,就證得了;做到戒定慧,也證得了。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如世尊在本經所示現的,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每一件事都顯示圓滿的覺正淨、圓滿的六度萬行、圓滿的十大願王。每一件事都顯示得那麼圓滿即是「證」。以為離開生活別有所證,那就錯了。生活中點點滴滴無不是證,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10 .解行做到究竟,名曰「究竟證得」。經云:「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由是可知,信、解、行、證,實際為一事。此之謂平等。即此四字,便可悟「由平等見差別,由差別見平等」之理。
『解行做到究竟,名曰「究竟證得」』成圓滿的佛果是究竟證得。菩薩所證的是分證,證得的是部分不是全體。雖是部分,然是真的。佛法常用月亮比喻,初三、初四就有月牙,月亮就放光,一直到十四,光明愈來愈大,都稱之為「分證」;到十五滿月,就稱為「究竟證」。如來果位即圓滿了。十四的月亮像等覺菩薩,十三的月亮像十地菩薩,用此方法比喻。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大概就像初二、初三的月牙,雖然才一點點,真正是月光,不是假的。與如來究竟覺所證的無二無別,一個證得少,一個證得圓滿,是故稱分證、稱究竟,皆是真佛。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分證佛」,是真佛不是假佛。比分證低一級的是「相似即佛」。相似不是真的。古人很難得,比喻得很巧妙,所謂「劣目所見的第二月」。何謂劣目?正常的眼睛看月亮是一個。以手指頭用力按眼睛,看月亮就有兩個。其中一個是真的,一個是相似的。它不能算假的,是相似所證的,與真的非常相似,以此比喻相似位。比相似更差的稱為「觀行」,觀行是剛剛修的。觀行位用水裡的月亮、月影比喻。那個地方有水就現一個月亮,那個月影就稱為觀行位。這種比喻讓我們對證得的淺深次第有大概的明瞭。觀行是真用功,還沒證果。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在相似位,見思煩惱斷了,無明沒破。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則是分證位。由此可知,六即佛都是就解行程度之差別而言。
『經云:「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由是可知,信、解、行、證,實際為一事。』
此中理與事,我們一定要透徹了解,在生活中修金剛般若才沒有障礙。信、解、行、證,確實是一件事,如同菩薩的三慧一樣。信心要清淨,什麼是清淨?沒有疑惑。有絲毫疑惑就不清淨。對佛決定沒有疑惑,佛是我們的好老師,決定不欺騙我們。佛是過來人,句句話都是真語、實語、如語。對佛的教誡,我們理解,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很清楚、很明白。明瞭佛的話,心就變了,平常我們憂慮煩惱牽掛很多,明瞭之後,立刻就放下,即是行。放下之後,身心清淨自在,即是「證」。可見信解行證是一剎那中完成的,無有次第可言。如果真的明白,則進講堂時還是凡夫,出去時就是菩薩,不是凡夫了。進講堂時,你的心有住;出講堂時,你無住生心就變成法身大士。由此可知,作菩薩、作佛不難。法身大士就是分證佛。
『此之謂平等。即此四字,便可悟「由平等見差別,由差別見平等」之理』。佛法常講差別平等,三慧、三學、信解行證四科,要是真正弄明白了,什麼是差別、什麼是平等,你就懂了。差別與平等是一件事。有妄想執著就有差別,離妄想執著就平等。真相如是!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