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法供养者,如普贤大士所说,“如说修行、利益众生、摄受众生、代众生苦、勤修善根、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等是也。
‘法供养者,如普贤大士所说,“如说修行、利益众生、摄受众生、代众生苦、勤修善根、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等是也。’
此是《普贤行愿品》里的经文。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先说“财供养”,然后说“法供养”。一切财供养皆不如法供养,与《金刚经》的说法完全相同,“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法供养无量无边,仅是举几个例子而已。我们必须从这些例子中明白,所谓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而后才能在生活中圆圆满满的用上;我们的生活才能自在,方能美满。
第一、“如说修行”。佛怎样说,我们就怎样做。“行”是行为,包括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如果我们身、语、意三业的行为,与佛讲的不一样,必须依佛所说的修正过来,方是“修行”。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我们想错了,看错了,做错了,讲错了,都得修正过来。依照佛经上的标准是“如说”,以此为标准修正我们身、语、意三业错误的行为,方是“如说修行”。
佛在本经讲的“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想想自己有没有做到?布施范围很广,整个生活,身心活动都包括在其中。我们的心有牵挂、有忧虑、有烦恼、有妄想,即是“有住”;而佛教导我们“无住生心”。如果真正修行,就要依照经上所讲的,把一切妄想、执着、忧虑、牵挂都放下,都舍离。真的做到“无住”,才是如说修行。如果心里还有住,就没修行。若不“如说修行”,何能成功?学了一辈子,学得的不是真的,那就是佛的叛逆弟子,而不是佛的孝顺弟子。
佛教导我们如是做,我们照做,决定有大利益。世间人愚痴,学了佛,为何不能把佛所说的都做到,原因是对于佛所讲的真实义不仅不了解,也不知其功德利益,是故做不到。如果真的明白,任何力量都挡不住,他非照做不可,即是“信心不逆”。“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利益太大了。做不到,是理不清楚,亦不清楚事实真相。由此可知,经的讲解就非常重要,要讲得透彻、明了,使大众知道如说修行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第二、“利益众生”。怎样利益众生?一定要如说修行。这七句就像七层宝塔一样。“如说修行”是第一层。没有第一层,那来的第二层。第二层建立在第一层的基础上;第三层建立在第二层的基础上。所以,“如说修行”是大根大本。不能如说修行,其余都是空的,如盖七层宝塔,第一层没有盖成,上面六层就别讲了。修行从那里修起,就从这一句修起。《金刚经》上讲得太高了,我们想做,真的做不到;可是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标准较低,凡夫都能做得到。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四条是“人天法”,若不想堕三恶道,想在六道里作人、作天人,标准就在这四句;做不到这四句,必定堕三恶道,人天没分。自己的前途,不必问别人,多念一念经典,反省一下,就知道自己属于六道的那一道。一般习惯说“人死作鬼”,其实人死不一定作鬼;有六道,如何断定人死了都作鬼。然而此话也不无道理,那个人没有贪心!贪心重的人堕鬼道,是故说“人死了作鬼”,也有道理。瞋恚心重的人堕地狱,愚痴重的人变畜生,此是三恶道的业因。人天道要修五戒十善,是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升人天道的殊胜之因;从这个基础上方可建立佛法。
佛经里常见“善男子、善女人”,此“善”是有标准的,不是自以为很善,就是善男子、善女人。自以为善,未必真善。善男子、善女人最低的标准,就是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但非《金刚经》的标准。《金刚经》前半部须菩提尊者说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真正发无上菩提心之人,方是《金刚经》上半部之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下半部善的标准更高,一定要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同样的“善”字,其标准在一切经里不一样,不能不认识清楚。
小乘经中讲的善,标准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金刚经》上说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方是大乘善。“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是大乘善。我们要做到才行!“如说修行”,要真的做到。佛法重行,不重解。净宗重行,华严也重行。何以见得?看三圣的排列就知。普贤菩萨代表行,文殊菩萨代表解。《华严经》上普贤为长子,是重行;文殊为庶男。解摆在第二,行摆在第一。西方三圣之中,观世音菩萨表行,大势至菩萨表解;势至表智慧,观音表慈悲。是故,佛法重实践。
“开悟”,悟有“解悟”与“证悟”,主要重在证悟。证悟才得受用,解悟没有用处。会说不能行,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一定要“如说修行”,才能“利益众生”。佛与大菩萨们示现在人间,纯粹是利益众生。如释迦牟尼佛在生活中表演的样子,利益众生。我们今天如说修行,要自利利他;而佛与大菩萨自利圆满,所表现的纯粹是利他。
第三、“摄受众生”。为一切众生作好榜样,让众生看到就生欢喜心、生羡慕心、生尊敬心,而后方生学习之心,此是“摄受众生”。我时常提醒同修们要认真修学。真正认真修学,我们的样子就不一样,心与一般众生的心也不一样。我们的心真诚、清净、慈悲。现代人讲,磁场与别人的磁场不一样,众生只要接近,即生欢喜心。何况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分别、想像。经上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心想”就是识;识会变相。
人心清净、真诚、慈悲,相貌会变,体质会变。本来身体不健康,现在身体一年比一年好,相貌一年比一年圆满,一年比一年年轻,人家看到就羡慕,就是“摄受众生”。“你何以这么好?”“学佛得来的!”“你做生意何以赚钱”?“阿弥陀佛加持的”。可见在在处处皆是修行,都是利益众生、摄受众生。若没有利益众生之心,没有真正修持的心,无论何法,也不能摄受众生。
第四、“代众生苦”。各人有各人的业报,如何能代?佛也无法代我们受苦!虽不能代,可以等流。“等流”就是相似。以在家同修而言,若前生修得不错,福慧双修,则这一生既聪明又有福报。我们真正明白佛所讲的道理,就能把自己的物质生活降低一点,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这就是“代众生苦”。譬如,我可以住两百万的房子,现在只住一百万的房子,另外一百万就可以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减少自己的享受,即是代众生苦。
出家人接受信众的供养,信众好心供养师父,就是希望师父改善生活品质。师父还过苦日子,生活并没有改善,拿你的供养去修布施,这也属于代众生苦。换言之,能省的应当尽量节省,把财物用于弘法利生;弘法利生不离财布施。我们印经需要钱财,讲堂的设备是为众生的,最新、最好的录影机,价钱也是最高的;希望画面、品质达到最好,让没有机会参加现场的人,听到录音带,看到录影带能生欢喜心。这些都是利益众生。省吃俭用,代众生苦。
第五、“勤修善根”。自己能真正诚恳的如是做,即是“勤修善根”。善根是“不贪、不瞋、不痴”。纵然不能把贪、瞋、痴三毒烦恼完全拔除干净,但的确减轻了。虽然减轻了,还要减,一定要减到完全没有,就成佛了。菩萨善根除了不贪、不瞋、不痴之外,还要加一个“精进”。
第六、“不舍菩萨业”。菩萨事业是度化众生,菩萨没有其他的事业。《四十华严》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法身大士示现在人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论示现什么身分,目标一致为教化众生。为某一个行业的众生,为某一类生活方式的众生作最好的榜样。这个标准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作觉、正、净的榜样,这是菩萨事业,是如来家业。如来家业决不只是出家人的事,出家当然要担起,在家人亦不例外。
佛门四众是一家,四众要和合,佛法才能久住世间,才能利益一切众生;四众分了家,佛教就灭亡了。如果以为如来家业,弘法利生是出家人的事,在家人不负此责任,这就不是佛弟子,不解如来所说义。我们看五十三参,五十三位法身大士所示现的,只有五位是出家人,其他的全是在家人,这些人不舍菩萨业,都在绍隆佛法。荷担如来家业,在家与出家不分彼此。四众密切合作,佛法才能长住世间,才能利益广大的众生,无量无边的功德!
第七、“不离菩提心”。“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悟。不离菩提心,落实在实际生活,就是不离三皈依。“三皈”是觉、正、净,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不离菩提心”就是不离觉、正、净。我们学佛,一入佛门先接受“三皈依”,此乃我们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离开三皈就不是佛法,不是佛弟子。是故,最后一条非“不离菩提心”不可。“不离菩提心”是总结。自始至终,开始是“如说修行”,最后“不离菩提心”,始终一如。“始终是一”,意思非常深。《维摩经》说“不二法门”,“始终不二”,此是真的入不二法门。净宗讲“得一心”,始终是一心。
>>续载中……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讲于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国,“华藏讲记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