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訣之三】──薰習成性
成就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德行。清淨、平等是德行,覺是智慧。心不定就是沒有清淨平等覺。用什麼方法達到清淨平等?靠薰習,自性清淨心就會現前,我們守住就能成就。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修學的理念,「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是修學的方法;同時這幾句也是戒律。依照這個戒律就會得定,得了定之後就開悟了。小定,小悟;大定,大悟;明心見性徹底開悟了。
一門深入,就是決定不能同時學兩門。學兩門心力精神就分散了,力量不能集中,很難得受用。這個跟打仗一樣,力量要完全集中在一點,才容易突破;分散之後就不行了。
再比如世間人做學問,也常說做學問像個金字塔一樣,先要博,然後再專精,博而精。大家想想,金字塔不管怎樣,它有限度的,它到頂點就沒有了。佛法不如此,佛法像種樹一樣,先有根,有一個本,然後慢慢再長成枝葉花果,無量無邊。他是從一個點散發出來的,到最後是大圓滿,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所以,方法不一樣,後來的結果也不一樣。世間法的學問,往往到了一個頂點,它就沒有辦法再擴展,也沒有辦法再提升了。佛法的開頭好像沒有什麼,後來的成就不可思議。世間法的開頭好像是廣學多聞,到後來是一竅不通,不能為比。要真正集中到一點,一點都不能分散,才能夠契入這個境界。
我們看大乘教講定功,大乘五十一個階級,從凡夫學起,像讀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一直到五十二年級畢業,怎麼分的呢,從定功分的,定功有淺深、大小不等,到第五十二,自性本定現前了,就成佛了。
其實這些事情,我們念《高僧傳》,看看古人的修學的成就,就會恍然大悟,都是專攻一樣,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在最近的賢公老和尚九十二年持戒念佛,行住坐臥一句彌陀念到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及至功行圓滿。
那麼,我們修行就持這個戒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學淨土的同修選擇一部經,譬如我們讀《無量壽經》會集本,只是去讀,字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掉,只要求這個水準。一天讀十個小時,那就是想極樂世界想十個小時,每天如是,十年、二十年不間斷。煩惱伏住了,法喜充滿。好好念三千遍,心就定了,清淨心現前了,清淨心能生智慧。讀經遍遍有悟處,正是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開悟。就這樣三千遍之後,還有四千遍、五千遍、六千遍……一直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成就了。
【秘訣之四】──篤行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具足信願行三資糧,一條都不能缺。信不是一個字,信後頭願、行連起來的,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信願行是一樁事情,缺少一個全都沒有。如果沒有行,信願就沒有,我有信、有願,沒有行,那信願也沒有。必須三個都具足,才叫真信、切願、篤行。
我們常說「一念相應」,究竟要怎樣才相應?信、願、行要融成一個,決定不能夠把信、願、行分成三個。信中就有願、有行,願中有信、有行,行中有信、有願,這就叫相應。把經文字字句句變成自己的行為,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這就叫相應;如果不能夠實踐篤行那就不叫做相應。我們看到經文末後「信受奉行」,信底下有受、有奉行。信了,沒有接受,沒有去照做,這是假的,這不是真的。
《華嚴經》上講信解行證。光是信解不得受用,止於信解,是知識,沒有落實,沒做到。行是做到,把所學的變成生活,變成思想,變成處事待人接物的規則,真得受用,這叫學佛,這叫智慧。在行的當中,把我所信、所解的完全證明它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叫做證。不通過行,怎麼能證實佛所講的是真的?
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給我們表法五十三參,這是篤行。《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在十方諸佛剎土裡頭去參學、訪問,這也是篤行。他的東西不憑空來的,憑空想像不見得是真的,他是道道地地參觀、考察、學習,這麼來的。
中國聖學也是要通過檢驗的,必須落實到生活,所以中國人講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後頭篤行,一定要行;止於前面四條而不篤行,那是學術。中國人講實學,實實在在的學問,真正要在生活中用得上,就要做到。孔老夫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前面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是學,「學而」,後頭「時習之」,那個習就是篤行,落實了。所學的東西落實在生活上,這多快樂。
世出世間法的修學都要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上!這學問是真學問。如果我們學了不起作用,是白學了。佛學、儒學、道學這不管用,未必有成就;翻過來就有成就了,學佛、學儒、學道。
學儒就要學得跟孔子一樣,「學而時習之」,具體是要把《弟子規》落實,這是篤行。學道要從《感應篇》學起,懂得因果,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貪瞋癡慢就沒有了,智慧開了,心地清淨,是非人我也沒有了。學佛也是如此,佛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真做到, 就成就了。
>>續載中……
——恭錄自淨空老和尚講演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