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证以报身不住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1.‘有人’,指发大道心之人。大心为因,‘大身’为果。多劫勤修六度万行,福慧双严,功行圆满,方能证得。所谓无边相好身也。
‘有人,指发大道心之人’,即是开经尊者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有人”即是指这些人,亦即发无上菩提心之人。‘大心为因,“大身”为果’。“大身”就是无上菩提所证得的报身。我们在赞佛偈里常念到的“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就是形容佛的报身之大。如果不读赞佛偈,单单看到经文上的大身,我们尚不知大到何种程度才谓之大。从赞佛偈里我们细心体会,佛的身相实在太伟大,大到我们无法想像,也显示我们众生太渺小了。
大身是果报,证得无上菩提的果报。我们都知道佛有三身:法身是本体,报身、应化身是所现之相。报身有两种:一是自受用身,一是他受用身。此地所说的大身是指自受用身;至于他受用身,是教化地上菩萨所示现的。从初地到等觉,菩萨所证的程度不同,因此见到佛的报身也不一样。初地跟二地所见的就不一样,二地跟三地见的又不一样,应化身就更不必说了。总而言之,不出《楞严》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菩萨依然是众生,所谓九界有情众生。九法界就包括菩萨。
‘多劫勤修六度万行,福慧双严,功行圆满,方能证得。所谓无边相好身也’。“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丈六金身”,此是世尊在世间所示现的应身。三千年前,世尊出现在北印度,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示现世间寿命八十岁,正是属于应化身。佛的自受用报身,如《华严》所说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是相好无量无边。此说是称赞的话还是真实的?我们学佛的同修必须理解,佛门没有妄语。世尊在本经告诉我们,“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五语中是以如语为主。“如”是完全与事实相应,所谓“不增不减”,所说的与事实决定相应。这说明无量的相好是事实,不是称赞,也没有夸张。那么多的相好,凡夫听起来实在不可思议,甚至初学的人根本无法接受,因为我们完全不了解究竟圆满大觉人的境界真相。
“自受用报身”是性德圆满的显示。自性的功德无量无边,所显示的德相自然也是无量无边。若于大乘了义的经论稍有契入,便能体会,自然不怀疑。佛在因地,就是在菩萨地位上,圆满的大觉,最初也像我们现前的状况相仿佛。虽然性德里本来具足,但无量劫来性德被妄想、分别、执着、烦恼所遮盖。性德不能现前,必须靠修德来开发。“多劫勤修六度”即是指修德。在因位,修德非常重要,修德就是“而生其心”。虽生心,要无住,与性德就相应。如果生心有住,与性德就不相应;纵然累劫勤修,依然不能见性。因为他不能断烦恼,不能破妄想。妄想即是无明。有烦恼障,有所知障,就不能见性,不能超越十法界。如果烦恼障不能破,就根本不能超越六道轮回。这是我们必须认识清楚的。我们在这一生中,纵然不能破无明,也得想法了生死出三界,才算有所成就。
我们学佛修行决不只这一生,过去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也是多劫勤修六度万行,何以还落到今天这种地步?我们应当反省,应当觉悟。原因是我们虽然勤修六度,没有认识到了生死出三界的重要。何以知道我们没有重视这个问题,看看今生就明白了。我们这一生闻到佛法,对于了生死出三界这个念头有没有,恳不恳切?是否把了生死出三界当做此生中唯一的大事来办?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很显然的说明,我们的愿望不恳切,对于世缘依然看得很重。所以,无明烦恼习气不能断,纵然这一生勤修六度,亦只不过是修六道里的有漏福报而已。我们不能不警惕、不能不觉悟。
“福慧双严”。“严”是庄严。回向偈云“庄严佛净土”,我们以什么庄严?要修福慧。什么是福,什么是慧?在《金刚经》上,我们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菩萨所修的慧是无住。应无所住是修慧,而生其心是修福。生心要是有住,则有福无慧;无住不生心,则有慧无福,都不能解决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出六道十界的问题,都无法解决。《金刚经》上所讲的福慧双严,一定要以本经所说的标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之处,点点滴滴下手,方为真功夫。
“功行圆满”。“功”是功夫,“行”是指我们日常生活行为。日常生活,即是世尊在本经开端为我们所示现的穿衣吃饭。世尊入舍卫大城托钵,这是出家人的工作,我们要把它看成工作、处世、待人、接物,每件事都是圆满的功行,亦即每件事都具足“无住生心”,方是修行,方是学佛,方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华严经》告诉我们,“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此与“无住生心”有异曲同工之妙!无住即是一,生心再多亦不离开一。一是无住,即是自性圆满显示;生心是自性无量德能的随缘显现。宗门常讲“万法归一”。万法是生心,归一是无住。是故,对世尊这一教诲,我们要深解义趣,要在此处用功夫。掌握此原理原则,过的就是诸佛菩萨的日子,就不是凡夫了。所谓“转凡成圣”,枢纽关键在此。如是的生活方是“福慧双严,功行圆满”。
“方能证得”。世尊是圆满证得,我们初学时是分分地证入。天台所讲的“六即佛”,我们从分证,慢慢证得圆满。实在说,恐怕我们分证功夫还达不到。我们现在开始学,明白了道理,懂得了方法,在生活中认真做,即可达到六即之中的“观行即佛”。“观”是观念。从前凡夫的观念是生心有住,现在我们懂得了,生心要无住,无住要生心,这是诸佛菩萨的观念。“生心无住,无住生心”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就称为“观行”。即是现代所说的,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工作中,落实在处世、待人、接物之中。
如果观念转不过来,生活上做不到,再降低一层,“名字即佛”,有名无实。有名无实决定不得受用,即使佛法再通达,甚至讲得天花乱坠,然而丝毫受用也得不到。现前得不到受用,将来生命报终时,依然搞六道轮回,非常可怕。观行的功夫得力,以此功夫念佛求生净土,则决定得生。净宗所说的功夫成片,即是这个境界。“相似位”是净宗的事一心不乱,“分证位”是净宗的理一心不乱。
>>续载中……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讲于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国,“华藏讲记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