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来所说,皆是为“生心无住,无住生心”作张本。亦即为发菩提心者,指示方针耳。
‘上来所说,皆是为“生心无住,无住生心”作张本。亦即为发菩提心者,指示方针耳。’菩提心是自度度他。佛教我们怎样自度,怎样度他,“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才是真正自度度他。怎么做?就在日常生活中。我没有工作,坐在这里没事,是不是也在修六波罗蜜?是的。怎么修?意对法尘。六根:眼、耳、鼻、舌、身,对外面的。心不起心动念,心在法尘里用观照的功夫,也在行六波罗蜜,方是净念相继。发菩提心,要如此修法“应如是生清净心”。
4.‘应’者,决定之词。无论小乘、大乘,果位、因地皆当无住。可知发大心者,决定亦当无住,非此不可。
‘“应”者,决定之词。无论小乘、大乘,果位、因地皆当无住。可知发大心者,决定亦当无住,非此不可。’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所时是八地菩萨。八地之前看他,是果位,证到八地。可是九地、十地看他,是因位,还在修因。因位、果位是如是看法。我们现在是凡夫,连小乘须陀洹果也没证得,是在因位。
“皆当无住”。佛成了佛,有没有住在佛的果位上?没有。不但在后面经文上明说,前面经文上也很清楚的显示给我们看。释迦牟尼佛每天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不住佛果相。他所表演的,跟我们凡夫一样,这是用事实表演给我们看,不住果位!因位与果位都不执着,都不住。
“决定亦当无住”,是发大心的。因为小乘、大乘,果位、因位都不住。我们今天想学佛,住相怎么行?跟大小乘圣者所修学的原则违背,是不行的,一定要循着这个途径走,才真能得成就,“非此不可”,稍稍有住就错了。
5.“生心”比“发心”义深。清净心即是本具之性。所谓自性清净心。清者不浊,净者不染。虽为无明烦恼尘垢所障,但能依法修行,清净本性,依然现前。
‘“生心”比“发心”义深。清净心即是本具之性。所谓自性清净心。清者不浊,净者不染。虽为无明烦恼尘垢所障,但能依法修行,清净本性,依然现前。’
我们常讲清净心,可是没有把清净心的标准说出来。此处说出“清”的标准是什么,“净”的标准在那里。“清者不浊”,要像水一样。供佛最重要的是供一杯水,即使没有香、花也没有关系。水表清净心,不是给佛菩萨喝的。一杯水供在佛菩萨面前,是常常提醒我们自己,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平等、清净。《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供水表这个意思。很多人搞错了,以为水是供养佛的。
还有很多人不懂,供茶,就错了。茶,不清净,浊而染,所以不可以供茶,要供清水,取清净之意,表清净心。清净心即是真心。必须两边不着,清净心才能现前。何以世尊如此重视“无住”?因为只要有住,你的心就不清净,真心就不能现前。佛教我们要把观念、思想转过来,世间法是一场梦,“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要当真,就得自在、快乐。事情要做,不论大事小事,做了不执着,那就自然快乐!如果执着,做得就很辛苦!佛菩萨在旁边看,真是“可怜愍者”!如果我们能做而无做,无做而做,多快乐!心里干干净净,做无所做,得无所得,就接近成佛了。即是无量的福德。
诚心与自性相应,与清净心相应,福报就大,无有穷尽。《金刚经》上校量福德有六次,一次比一次殊胜,就是一次比一次放下得多,放下愈多,心愈清净,功德就无量无边。
“虽为无明烦恼尘垢所障,但能依法修行,清净本性,依然现前”。我们现在是被无明烦恼障碍。“尘垢”是比喻,无明烦恼把我们的本性障碍了,也就是我们的清净心不能现前。我们有妄念就不平等。妄念像波浪一样起起伏伏。我们有贪、瞋、痴、慢,是污染。这两种障碍都非常严重,《金刚经》专治这两种病,使我们的心恢复清净、平等。这个方法,理上我们通达了;事上有困难,因为事上修的确要心很细,粗心大意的人很难修。不但要观照,而且要微密观照才真得受用。
例如,吃一口饭都具足圆满六波罗蜜,几个人知道?穿衣也是圆满六波罗蜜,一举一动都具足圆满六波罗蜜。微蜜观照,粗心大意的人没有法子修,须懂得道理才行。我们换个方法,不用《金刚经》上观照的方法;用念佛的方法,不必理会微细的六度,用一句阿弥陀佛代替。这个方法简单,人人都会。一句阿弥陀佛,也是圆满六波罗蜜,不需要一样一样分析,老实念佛就行了。一起心动念,立即换成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不但是六波罗蜜,三学、六度、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乃是佛法的总纲领,全都具足。换言之,所有一切佛法都含摄在这一句佛号之中,一法不漏。“功”是修行的功夫。有功就有得,“清净本性依然现前”,恢复即是“得”。
>>续载中……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讲于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国,“华藏讲记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