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约因详显 约因心正显 先明严土不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我们每天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佛在此地问须菩提,菩萨是不是庄严佛净土?当然庄严。究竟怎么庄严?此处详细告诉我们。我们懂得了,依照经中方法修学,方是真正庄严佛净土。
1.菩萨修因时,六度万行,一一功行,回向净土。所谓“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是也。
‘菩萨修因时,六度万行,一一功行,回向净土。所谓“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是也。’前面一再告诉我们,要离相。回向是离相的一个善巧方便,亦即是说,是一个很妙的方法。因为我们都着相,所修的功德也着相;佛教我们回向,所修的功德,我都不要了,都送给大众。离相,不着相,回向是这个意思。
大经上,佛教给我们回向三处。第一、回向菩提。菩提是觉。我们学佛,什么都不求,只求智慧。般若就是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智慧才是究竟法。不但我们现前生活上的问题,它能解决;生死轮回的问题,它能解决;证无生法忍,它能解决;乃至成圆满佛果,它也能解决。佛教我们求这个,不可以求别的。因此,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用了二十二年,几乎占一半的时间。三种回向里,佛教我们回向菩提,有道理。
第二、回向众生。因为你修的有福有慧,慧是自己要求的,福让给众生享,这才好!福不要自己享,人一享福就会迷惑颠倒。福报就像酒一样,一享,如醉如痴。是故,佛、菩萨、阿罗汉,他们有无量福德,都不享。释迦牟尼佛还是三衣一钵,天天到外面托钵,不享福。佛的福报,天上人间无与伦比,他天天还托钵,把福报回向众生,做出来示现给我们看!佛确确实实把福报给一切众生共享。物质的享受,决定不是好事。物质享受在外面招手诱惑,将心里的贪瞋痴引出来,决定使你堕落。
释迦牟尼佛在世,从来没有建一个道场。我们看看《大藏经》,看看原始的佛教,世尊的生活方式,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此经是在祇树给孤独园讲的,道场不是佛的,是给孤独长者的。他请佛到这个地方来,供养佛,请佛住在这里讲经说法,给佛和佛的弟子们使用;产权是给孤独长者的。给孤独长者没有把这个地方送给释迦牟尼佛。诸位想想,为什么?释牟尼佛出家了,如果再送他一个家,他不又回家了吗?那就大错特错!
佛教传到中国来,国家建了不少道场。有很多古的寺院,匾额上提的“敕建”,就是国家建的。也有不少是地方长者建的,他们在地方上有声望、有财富、有地位,感佛之恩而建道场,礼请法师来住持,弘法利生。
从前出家人很好,不管寺院的杂务;居士是产权人,他们来管理、维修,出家人不操心。直到晚近,佛教变质了,出家人有道场,又有家了。出了一个小家,入了一个大家。是故当今,在家人修行成就比出家人高;在家修行的人,成就的人数比出家人多。
论弘法利生,在家居士的成就也相当辉煌。我们居士林道场是在家的,董事会里的董事,没有出家人,从林长至理事,都是在家人。在家人为佛教事业弘法利生,成就相当辉煌。我们在许多地区、国家都看到。在台湾,像过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现在加拿大冯公夏老居士;在泰国,都有很了不起的在家大德、在家菩萨主持佛法。千万不要误会,认为修行一定要出家,出家才能成就,此是错误的观念。回向众生,道理非常深,非常广。
第三、回向实际。实际就是真如本性,此乃我们要证的。我们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这三处。回向实际就是明心见性,其他我都不要。我们所求的,明心见性而已。如是,整个身心世界自然就放下了。
2.须知“庄严佛净土”,“净”字最要紧。土云何净,由心净耳。既须心净,所以庄严不能着相。若心取相,便不清净矣。
‘须知“庄严佛净土”,“净”字最要紧。土云何净,由心净耳。既须心净,所以庄严不能着相。若心取相,便不清净矣。’此话说得非常好,我们天天念庄严佛净土,有没有一次庄严过?可能念了一生,没有一次相应过。何以不相应?根本没有把意思搞清楚,还以为天天在做庄严佛净土的事情,那里知道从来没有做过一次。今天我们明白了,要用清净心去庄严,心净则土净。心里还着相,你用什么庄严?口上的庄严与实际上的庄严毫不相干。方知,清净心是何等重要!清净心是真心。我们要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之中去修,修什么?修清净心。怎样修清净心?修不着相。不着相,心清净,方是真正“庄严佛净土”。
>>续载中……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