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約往因無得證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釋迦牟尼佛,聽了須菩提尊者在大會上為我們作證,離欲阿羅漢也不執著自己得離欲阿羅漢。世尊問他,如來在因地上修菩薩行也不著相嗎?尊者的答覆是『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確實是無所得。菩薩從初信位直至等覺位,五十一個位次都是實無所得。他若真的有所得,則四相具足,已掉到凡夫位,那裡是聖人?由此觀之,「實無所得」境界有淺深不同。十信位、十住位淺,十地位、等覺位深。無論淺深,皆無所得。理是平等的、相同的。
1.此世尊往昔行菩薩道,初證八地時之事。望佛果則為因地,望初學人則為果地。
『此世尊往昔行菩薩道』,此段經文是說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故事。『初證八地時之事』。從前他修行的事,世尊在行菩薩道時,遇到然燈佛,那時他剛證得八地菩薩位。八地菩薩地位很高,『望佛果則為因地』。但是與佛一比,佛是果位,他還是因位,還沒到究竟圓滿的佛果。『望初學人則為果地』。八地以前的人看他,他所證得的果位很高。
2.八地證無生法忍。無生法,即是真如實相。「忍」是通達無礙不退之意。即理智相冥,忍可印持也。
『八地證無生法忍。無生法,即是真如實相。「忍」是通達無礙不退之意。即理智相冥,忍可印持也。』在佛法裡常見到「無生法忍」。淨宗迴向偈裡也有這個名詞,也常念到。什麼是「無生法忍」?《仁王經》告訴我們,證無生法忍在菩薩位上有三個階段。七地、八地、九地三個位次,菩薩所證的稱為無生法忍。七地是下品,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所以取其中,八地菩薩證無生法忍。「法」是一切法,不但是出世間法,也包括所有的世間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在其中。無生是不生,所有一切法都不生。法既然不生,當然就不滅。一切法不生不滅,能證實了,便得無生法忍。
我們看一切法有生滅,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都是有生有滅。那一天能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就證得八地菩薩。其實七地菩薩就證得。如果還看一切法有生滅,縱然是菩薩,也沒有到七地,也不是大菩薩,只是小菩薩。此乃狹義的說法。
廣義地說,就是將標準放寬一點,不要限制得那麼嚴,七、八、九地是很嚴格的。如果放寬來講,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了。圓初住菩薩,我們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真的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但是沒有八地菩薩見得那麼清楚、那麼究竟。所以廣義說,圓初住就證得不生不滅。
此境界乃是實相,實相即是事實真相。《華嚴》、《法華》、《楞嚴》都講這個事實。所以,諸位對這些大經大論,不僅要有相當的認識;依據大經大論,還要有相當修持的功夫。此事縱然沒有證得,在理論上你會同意,確實是講得通。一切法從來就沒有生,方是真如實相。
「忍」字有同意的意思。佛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同意。何以同意?見到了,確實是不生不滅。是故,亦是認可之意,亦是通達無礙、不退之意。對此事通達明瞭。何謂「退」,你現在同意了,再過一個時候,想想不對,我不能同意了,那就是退心了。何以不退,他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所以他不退轉。
「理智相冥」。「理」是所證,「智」是能證。「理」是實相之理,「智」是實相之智。「冥」就是合一。理智是一不是二,方是證。此時才真正徹底覺悟,佛法是不二法。不二法即是一法。《華嚴經》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多就是萬法。無量無邊之法是一法。「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八個字很不容易體會。然而證入無生法忍就懂得,就真的明白。「忍可印持」。「忍可」是同意,印是印證、證明,「持」是保持,就是不退的意思。對於佛這個說法,永遠的承認,不會有所改變。
3.於法之法,蕅益大師約無生法忍說,極是。
『於法之法』。此段經文末後,佛問,佛在然燈佛所,八地菩薩之時,「於法有所得不?」他證到八地的果位,八地得什麼?得無生法忍。是不是真有一個無生法忍,菩薩得到?此句是『蕅益大師約無生法忍說,極是』。蕅益大師有《金剛經》的註解,註解裡說,「於法」就指無生法忍。這個講法很有道理,因為八地菩薩證無生法忍,而世尊在然燈佛所之時,是八地菩薩,所得法當然是無生法忍。
4.聞法住相,則心中生滅未息,何能便證無生。若有一所得之無生法在,仍然是生滅心。尚能謂證無生法乎。故知雖得無生,而於此法,實無其所得也。
『聞法住相,則心中生滅未息,何能便證無生』。「聞法」二字的範圍非常廣大,我們不能把它侷限在聽經。以為聞法大概是指聽經,那範圍就很小。其實,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用「聞」字作代表。像《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云,「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亦用聞字作代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稱聞,是故它的含義非常深廣。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著相,就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生滅法,則是生滅心。如是,心中生滅未息,用的是生滅心。八地菩薩證的是「無生」。生滅心怎麼能證無生?當然不可能。無生要用什麼心證?無生滅的心,方能證得無生滅之法。我們今天是用生滅心,我們也證,證的是生滅法,所有一切法都生滅。佛跟我們講根本原理,「相隨心轉」,心有生滅,相就有生滅;心沒有生滅,相也沒有生滅。有生滅是假的,沒有生滅是真的;有生滅是無常,無生滅則是真常。
諸佛菩薩、祖師大德苦口婆心,用千言萬語教我們什麼?教我們用無生滅心。不生滅是真心,生滅是妄心。用真心,你就見諸法實相。用妄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此是講到根本處。生滅心要怎樣降服?《金剛經》不就講這個事情嗎?「云何降服其心?」那個心就是生滅心。「應云何住?」我們怎樣住到不生滅的心上?此經就是講這兩個根本大問題。此問題解決了,修行就很容易,修任何法門都不難。
『若有一所得之無生法在,仍然是生滅心。尚能謂證無生法乎』。我們把無生法忍這個名詞的意思,從經典上、從古大德的註解中,真搞清楚了,依然沒用,因為你還是用生滅心。換言之,無生法忍的境界與你還是毫不相干;必須「實無所得」才行。
『故知雖得無生,而於此法,實無其所得也』。八地菩薩證得無生法忍,他心地清淨,絕對不會有我證無生法忍了的念頭。不會有這樣的分別執著,他才真的證得。此精義,在經的後面,都會講到的。
5.菩薩住相,便不能成佛。發心修大乘者,若其住相,豈能成菩薩,又豈是菩薩行。
『菩薩住相,便不能成佛。發心修大乘者,若其住相,豈能成菩薩,又豈是菩薩行。』此處很肯定的為我們指出,不能著相;著相就不是菩薩。著相之行,決定不是菩薩行。我們同修中,有一些受了菩薩戒。受菩薩戒就當菩薩了?《金剛經》是菩薩的鏡子,照一照像不像菩薩?我們起心動念,一切行為著不著相?不著相,有人又淪為消極,什麼都不願意做,那也不是菩薩。菩薩大慈大悲比任何一個人的行為都來得積極,行於布施。一天做到晚,從來沒間斷過,真的像前面所講淨念相繼。積極行於布施又不著相,不分別、不執著,方是菩薩。
6.云何心能不生,必當無住於相。故無住,正是無生之唯一入手方法。
『云何心能不生』,這個心是指念頭。怎樣使我們念頭不生?『必當無住於相』。我們把一切相放下,你的心就會定。念佛堂裡面,指導大眾的法師常常念著,警惕大眾,「放下身心世界,老實念佛」。身心世界都放下,就是不住相。
世界是我們的環境,是依報;身體是我們的正報。身跟世界放下,色塵就放下了。還有一個心,心裡妄想、分別、執著也要放下。身心世界都放下。外面境界是色相、色塵;心裡的思想、想像是法塵。色、聲、香、味、觸、法都放下了,我們的心清淨了,才不會有念頭生,不會有念頭滅。是故「必當無住於相」,非常重要。
『故無住,正是無生之唯一入手方法』。唯一是沒有第二個,只有這個方法。八萬四千法門,無論那一個行門,都要放下,才能證得無生法忍。這些話說起來容易,真正去做太難了。我很想放下,「很想」即是妄念。你想想看,妄念能不能斷妄念?很想也不行,亦無可奈何。我們實在很幸運,幸虧遇到阿彌陀佛。念頭一轉,專念阿彌陀佛就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古德常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開悟就是悟無生法忍。見到阿彌陀佛,要證無生法忍,一切放下就不難。沒有見到阿彌陀佛之前,很難很難。何以自古至今許多修般若的人,最後都念佛求生淨土,道理正在於此。
我們在前面小註上看到,包括馬鳴菩薩、龍樹菩薩,智者、永明都是修般若的,最後都念佛求生淨土。這些大菩薩真了不起,通宗通教。禪,他大澈大悟;教,他大開圓解;密,他三密相應。何以還要念佛求生淨土?我們細細地想想,念佛求生淨土是究竟法,是大圓滿法。如果捨棄這個法門,縱然證得無生法忍,要修到佛的果位,依然要費很長的時間,要經歷許多難關。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所祈求的,立刻就得到。此即西方世界的殊勝之處。
『約因詳顯』。第三卷這一部分的經文,是四分裡的第二段︱解,詳細為我們解說。在四分裡這一分經文最長。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