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约往因无得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释迦牟尼佛,听了须菩提尊者在大会上为我们作证,离欲阿罗汉也不执着自己得离欲阿罗汉。世尊问他,如来在因地上修菩萨行也不着相吗?尊者的答覆是‘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确实是无所得。菩萨从初信位直至等觉位,五十一个位次都是实无所得。他若真的有所得,则四相具足,已掉到凡夫位,那里是圣人?由此观之,“实无所得”境界有浅深不同。十信位、十住位浅,十地位、等觉位深。无论浅深,皆无所得。理是平等的、相同的。
1.此世尊往昔行菩萨道,初证八地时之事。望佛果则为因地,望初学人则为果地。
‘此世尊往昔行菩萨道’,此段经文是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故事。‘初证八地时之事’。从前他修行的事,世尊在行菩萨道时,遇到然灯佛,那时他刚证得八地菩萨位。八地菩萨地位很高,‘望佛果则为因地’。但是与佛一比,佛是果位,他还是因位,还没到究竟圆满的佛果。‘望初学人则为果地’。八地以前的人看他,他所证得的果位很高。
2.八地证无生法忍。无生法,即是真如实相。“忍”是通达无碍不退之意。即理智相冥,忍可印持也。
‘八地证无生法忍。无生法,即是真如实相。“忍”是通达无碍不退之意。即理智相冥,忍可印持也。’在佛法里常见到“无生法忍”。净宗回向偈里也有这个名词,也常念到。什么是“无生法忍”?《仁王经》告诉我们,证无生法忍在菩萨位上有三个阶段。七地、八地、九地三个位次,菩萨所证的称为无生法忍。七地是下品,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所以取其中,八地菩萨证无生法忍。“法”是一切法,不但是出世间法,也包括所有的世间法。十法界依正庄严,都在其中。无生是不生,所有一切法都不生。法既然不生,当然就不灭。一切法不生不灭,能证实了,便得无生法忍。
我们看一切法有生灭,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都是有生有灭。那一天能见到一切法不生不灭,就证得八地菩萨。其实七地菩萨就证得。如果还看一切法有生灭,纵然是菩萨,也没有到七地,也不是大菩萨,只是小菩萨。此乃狭义的说法。
广义地说,就是将标准放宽一点,不要限制得那么严,七、八、九地是很严格的。如果放宽来讲,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了。圆初住菩萨,我们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真的见到一切法不生不灭,但是没有八地菩萨见得那么清楚、那么究竟。所以广义说,圆初住就证得不生不灭。
此境界乃是实相,实相即是事实真相。《华严》、《法华》、《楞严》都讲这个事实。所以,诸位对这些大经大论,不仅要有相当的认识;依据大经大论,还要有相当修持的功夫。此事纵然没有证得,在理论上你会同意,确实是讲得通。一切法从来就没有生,方是真如实相。
“忍”字有同意的意思。佛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我同意。何以同意?见到了,确实是不生不灭。是故,亦是认可之意,亦是通达无碍、不退之意。对此事通达明了。何谓“退”,你现在同意了,再过一个时候,想想不对,我不能同意了,那就是退心了。何以不退,他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所以他不退转。
“理智相冥”。“理”是所证,“智”是能证。“理”是实相之理,“智”是实相之智。“冥”就是合一。理智是一不是二,方是证。此时才真正彻底觉悟,佛法是不二法。不二法即是一法。《华严经》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多就是万法。无量无边之法是一法。“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八个字很不容易体会。然而证入无生法忍就懂得,就真的明白。“忍可印持”。“忍可”是同意,印是印证、证明,“持”是保持,就是不退的意思。对于佛这个说法,永远的承认,不会有所改变。
3.于法之法,蕅益大师约无生法忍说,极是。
‘于法之法’。此段经文末后,佛问,佛在然灯佛所,八地菩萨之时,“于法有所得不?”他证到八地的果位,八地得什么?得无生法忍。是不是真有一个无生法忍,菩萨得到?此句是‘蕅益大师约无生法忍说,极是’。蕅益大师有《金刚经》的注解,注解里说,“于法”就指无生法忍。这个讲法很有道理,因为八地菩萨证无生法忍,而世尊在然灯佛所之时,是八地菩萨,所得法当然是无生法忍。
4.闻法住相,则心中生灭未息,何能便证无生。若有一所得之无生法在,仍然是生灭心。尚能谓证无生法乎。故知虽得无生,而于此法,实无其所得也。
‘闻法住相,则心中生灭未息,何能便证无生’。“闻法”二字的范围非常广大,我们不能把它局限在听经。以为闻法大概是指听经,那范围就很小。其实,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用“闻”字作代表。像《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云,“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亦用闻字作代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称闻,是故它的含义非常深广。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着相,就分别、执着。分别、执着是生灭法,则是生灭心。如是,心中生灭未息,用的是生灭心。八地菩萨证的是“无生”。生灭心怎么能证无生?当然不可能。无生要用什么心证?无生灭的心,方能证得无生灭之法。我们今天是用生灭心,我们也证,证的是生灭法,所有一切法都生灭。佛跟我们讲根本原理,“相随心转”,心有生灭,相就有生灭;心没有生灭,相也没有生灭。有生灭是假的,没有生灭是真的;有生灭是无常,无生灭则是真常。
诸佛菩萨、祖师大德苦口婆心,用千言万语教我们什么?教我们用无生灭心。不生灭是真心,生灭是妄心。用真心,你就见诸法实相。用妄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此是讲到根本处。生灭心要怎样降服?《金刚经》不就讲这个事情吗?“云何降服其心?”那个心就是生灭心。“应云何住?”我们怎样住到不生灭的心上?此经就是讲这两个根本大问题。此问题解决了,修行就很容易,修任何法门都不难。
‘若有一所得之无生法在,仍然是生灭心。尚能谓证无生法乎’。我们把无生法忍这个名词的意思,从经典上、从古大德的注解中,真搞清楚了,依然没用,因为你还是用生灭心。换言之,无生法忍的境界与你还是毫不相干;必须“实无所得”才行。
‘故知虽得无生,而于此法,实无其所得也’。八地菩萨证得无生法忍,他心地清净,绝对不会有我证无生法忍了的念头。不会有这样的分别执着,他才真的证得。此精义,在经的后面,都会讲到的。
5.菩萨住相,便不能成佛。发心修大乘者,若其住相,岂能成菩萨,又岂是菩萨行。
‘菩萨住相,便不能成佛。发心修大乘者,若其住相,岂能成菩萨,又岂是菩萨行。’此处很肯定的为我们指出,不能着相;着相就不是菩萨。着相之行,决定不是菩萨行。我们同修中,有一些受了菩萨戒。受菩萨戒就当菩萨了?《金刚经》是菩萨的镜子,照一照像不像菩萨?我们起心动念,一切行为着不着相?不着相,有人又沦为消极,什么都不愿意做,那也不是菩萨。菩萨大慈大悲比任何一个人的行为都来得积极,行于布施。一天做到晚,从来没间断过,真的像前面所讲净念相继。积极行于布施又不着相,不分别、不执着,方是菩萨。
6.云何心能不生,必当无住于相。故无住,正是无生之唯一入手方法。
‘云何心能不生’,这个心是指念头。怎样使我们念头不生?‘必当无住于相’。我们把一切相放下,你的心就会定。念佛堂里面,指导大众的法师常常念着,警惕大众,“放下身心世界,老实念佛”。身心世界都放下,就是不住相。
世界是我们的环境,是依报;身体是我们的正报。身跟世界放下,色尘就放下了。还有一个心,心里妄想、分别、执着也要放下。身心世界都放下。外面境界是色相、色尘;心里的思想、想像是法尘。色、声、香、味、触、法都放下了,我们的心清净了,才不会有念头生,不会有念头灭。是故“必当无住于相”,非常重要。
‘故无住,正是无生之唯一入手方法’。唯一是没有第二个,只有这个方法。八万四千法门,无论那一个行门,都要放下,才能证得无生法忍。这些话说起来容易,真正去做太难了。我很想放下,“很想”即是妄念。你想想看,妄念能不能断妄念?很想也不行,亦无可奈何。我们实在很幸运,幸亏遇到阿弥陀佛。念头一转,专念阿弥陀佛就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古德常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开悟就是悟无生法忍。见到阿弥陀佛,要证无生法忍,一切放下就不难。没有见到阿弥陀佛之前,很难很难。何以自古至今许多修般若的人,最后都念佛求生净土,道理正在于此。
我们在前面小注上看到,包括马鸣菩萨、龙树菩萨,智者、永明都是修般若的,最后都念佛求生净土。这些大菩萨真了不起,通宗通教。禅,他大澈大悟;教,他大开圆解;密,他三密相应。何以还要念佛求生净土?我们细细地想想,念佛求生净土是究竟法,是大圆满法。如果舍弃这个法门,纵然证得无生法忍,要修到佛的果位,依然要费很长的时间,要经历许多难关。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所祈求的,立刻就得到。此即西方世界的殊胜之处。
‘约因详显’。第三卷这一部分的经文,是四分里的第二段︱解,详细为我们解说。在四分里这一分经文最长。
>>续载中……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