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然此三昧之所以成者,则由于人、我、是、非之相皆空耳。
‘然此三昧之所以成者,则由于人、我、是、非之相皆空耳。’何以能得到无诤三昧?事相断了,是故能够忍世人之所不能忍。世间人何以无法忍?因为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就没法子忍。佛菩萨、阿罗汉何以能忍?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你骂他,他绝对不会答覆你,因为他无我,骂谁?骂了半天,他没有接受。我们被人家一骂,马上就生气,因为他这一骂,我马上就接受过来,一接受过来,就有反应。阿罗汉无我相,他骂的都落空,没人受他的。我们明了此理,从今之后,如果再有人骂,不要接受,与我无关。要明了,真有功夫的人,好的赞叹、恭维,也不接受。心在境界里保持清净,如如不动。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事实真相,阿罗汉四相都空,四相都不执着。
5.虽得无诤三昧,而不存有所得心。是自忘其在定矣,此为离三昧障。乃真得无诤、真得三昧。故称‘第一离欲阿罗汉’。
‘虽得无诤三昧,而不存有所得心。是自忘其在定矣,此为离三昧障。乃真得无诤、真得三昧。故称“第一离欲阿罗汉”’这里面有两句话很重要,“自忘其在定”。很深的禅定,像世尊在《楞严经》上讲的“九次第定”,是阿罗汉所证的。九次第定,而忘其在定,不像四禅天人、四空天人所得的禅定。因为他执着得初禅,他就生初禅天;得二禅,他就生二禅天。尊者已经得第九定,他没有说他得定,是故他还在人间,跟我们在一起。他真的得定,并没有执着在定上。
由此可知,世间四禅八定,四相没破。我得定了,有我相;我相的对面是人相;人相的对面是众生相,相续不断是寿者相,四相具足,所以出不了三界。何以不能得圣果,就是因为执着有四相。虽得第八定,依然比不上须陀洹,道理在此。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法门,我们要认真修学;心里干净,不以为然。我修的如何如何,不可以有此念头;有此念头,就着相了。即使证果,也要像圣人示现的例子,并没有说自己证果,是我们说他证果。他自己绝对没有证果的念头。此是“离三昧障”。由此可知,世间的四禅八定都有障,他住在定里,即是障。把法空掉,果也空掉,障没有了,此是真的得无诤三昧,所以世尊赞叹须菩提为“第一离欲阿罗汉”。
6.不但于一切人中最为第一,即以阿罗汉之离欲言,亦称第一也。
‘不但于一切人中最为第一,即以阿罗汉之离欲言,亦称第一也。’人中离欲第一,就是与人无争,于世无求,他第一;在阿罗汉同学当中,尊者的功夫亦是第一。
四六、陈离相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尊者是证果之人。小乘四果虽证圣果,心中若无其事。当然,须菩提亦不例外。须菩提常常被世尊赞叹,他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他在此处说,他从来没有“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的念头。
四七、释所以 反显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此是从反面说。如果须菩提有这个念头“我证阿罗汉果了”,我是四果阿罗汉,世尊就不会对他赞叹了,不会说他是一个喜欢“阿兰那行者”。这些名相术语,我们从注解中看。
1.‘阿罗汉道’,即谓离欲。‘阿兰那’,此云寂静,亦云无事(心无事相)。相尽于外,心息于内,内外俱寂,无时不静也,即无诤三昧之别名。
‘阿罗汉道,即谓离欲’。“欲”是指世间的七情五欲,就是见思烦恼。三界见思烦恼断尽,才证阿罗汉果。‘阿兰那,此云寂静’。非常安静。如果照字面翻译,都是梵语音译的,“阿”翻成无,“兰那”翻成热闹的场所。“无”是不热闹,没有热闹,就是很安静的地方,意思是寂静。‘亦云无事(心无事相)’这是从更深的意思上说。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环境非常幽静,听不到嘈杂音声,此地就称之为阿兰那。佛法的名相,须往深处体会。心无事相,是从大乘上说的。如果是小乘,则阿兰那就一定是事相上讲。大乘人心清净,很繁华、很热闹的场所,不为境界所动,不为境界所染,亦是住真正的阿兰那。所以,大小乘的说法不一样,此处完全取大乘境界。
‘相尽于外’。外面六尘境界相,不但不执着,分别的心也没有,才称为“尽”。‘心息于内’。心是定的。此两句就是《金刚经》末后,“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相尽于外,不取于相;心息于内,如如不动。‘内外俱寂’。无论是何种热闹场面,心都是清净的。别人看到很繁华、很热闹,而修定的人在这种境界里是清净的。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法身大士们修禅定,都是在闹市里修。凡夫看不出,只看到这些人在热闹场合中玩,不知道他在修定。在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是真修定。‘无时不静也,即无诤三昧之别名’。此是须菩提尊者所得的。
>>续载中……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