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无为”者,指自性清净心,原来具足,无造作相。经云“无修无证”,即指此而言。
此段是解释无为法。无为法是指真如本性。“为”就是造作,就是有生有灭。有生有灭,就是有为。我们现在的心,前面念头灭了,后面念头又生,所以我们现在用的心是心灭生。生灭心是什么法?有为法。有为法都不是真的。《金刚经》后面偈子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不是真的。无为法是不生不灭,永远不会改变。无为是真的。
法相宗用生灭这个标准来解释,八识是有为法。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跟第八识,都是念头的生灭。有些念头很粗,我们容易觉察;有些念头很细,我们根本不知道。相宗有个比喻,像水,我们从水面上看很平静,而底下流动得很快速。这是形容微细的念头,我们看不出来。佛告诉我们,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的念头,一般人能够觉察到。可是阿赖耶里的念头就没有办法觉察;不但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到,佛说,连阿罗汉、权教菩萨都没有办法觉察到。
阿赖耶里的细念,世尊在经上举个比喻,弹指。不像我们弹得这么慢;他说,古代的武士,体力非常强壮,弹指有力量,也弹得快。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是一刹那。一刹那里有九百生灭。我们怎么能够发现,怎么会知道!以我们的能力弹指,一秒钟大概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这是最保守的算法,即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这样微细的生灭念头,所以权教菩萨、阿罗汉、辟支佛都不知道;也就是说,他们的心很清净,依然还不能够发现微细的念头。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八地菩萨(不动地)心清净,跟佛很接近。此时,才发现原来还有如此多的微细念头。粗的念头断了,发现还有细的念头,再舍,再离开。是故八地以上,九地、十地、等觉,断极微细的念头。两边都要离,离这些。
相宗用这个标准,告诉我们“心法”是有为的,“心所有法”亦是有为的。心所有法,用现代话说,就是心理作用。与心法相对的,就是物质。物质称为“色法”。色法有生有灭。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乃至于星球有成、住、坏、空。换言之,都是属于生灭法。还有一类生灭法,既不属于心法,也不属于色法,称为“不相应行法”。一共有二十四类。不相应行法,用现代话说,就是抽象的观念。
譬如我们讲时间,讲空间——东、南、西、北,上、下、四维,这不属于心,也不属于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真的有,它也是生灭法。我们有念,就有生;没有这个念,它就不存在,这也是有为法。合起来总共九十四类,这是有为法。
觉察不出生灭的,就归纳到无为法里,不生不灭。虚空,好像没有生灭。三千年前,虚空是这个样子;三千年后,虚空还是这个样子。虚空没有改变,所以虚空属于无为。定中的境界是无为法。然而,这些无为法还不是真实的,是相似无为。因为它没有生灭的相,有为法里,不包括它。我们可以说,它是相似无为,不是真的。真正的无为法,只有一个真如。百法到最后一条,真如无为,才是真的无为法,真的不生不灭。此地讲无为,就是真如无为。自性清净心,就是真如,就是本性。无造作相,它没有生灭,永远如是。
《楞严经》上讲的“常住真心”。“常住”二字,意思圆满。与常住反面就是无常;无常就是生灭。念念不住,没有造作相,当然就谈不上修证。修,造作;证,也造作,修证都是造作。修、证,虽然都是造作,我们现在要不要造作?要造!要是不修行证果,我们就堕三恶道,更不得了!天天都在造,念念都在造,所以现在造作,我们要选择方向,选择目标。佛教我们,不但恶业不能造,善业也不要,要什么?要造净业,善恶两边都不要。造恶业,果报在三恶道;造善业,果报在三善道,出不了轮回。
净业怎么造?《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净业。净业是空有两边不住。前面江居士讲过,念佛是净业,念佛就是两边不住。心里念念有佛号、念念有阿弥陀佛,你不落空;除阿弥陀佛之外,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不着有,空有两边都不执着。念佛与《金刚经》上讲的理论方法完全相应。金刚是高度的智慧,念佛跟它完全相应,则念佛法门,岂不也属于高度的智慧吗?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我们是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修金刚般若,其成就不可思议,决不是其他的修金刚般若所能相比的。
“经云“无修无证”,即指此而言”。无修无证,是指自性清净心说的。我们自性清净心没有现前,要修的是什么?把自性清净心的障碍除掉而已。证什么?自性清净心恢复了,就叫证。其实这个证不是新得来的,是本有的。楞严会上佛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因为所得到的,是自己本来有的,不是本来没有,而现在得到。本来有的,所以是无修无证。
>>续载中… …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