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欲領悟經中真實義,唯在至誠恭敬的讀。讀熟了,常常觀照其一段、二段,或一句、二句。觀照即是思惟。然此思惟,必須盡離一切妄想雜念,澄心靜慮,一心專注。不在文字上生解,便是不取法。又將全神貫注在這經上,便是不取非法。這就是修定。
「欲領悟經中真實義,唯在至誠恭敬的讀」,讀經是最初下手之處,要用真誠心。「至誠」是誠到了極處。真誠到極處,恭恭敬敬的讀,不僅有感應,而且感應是自然的。心地清淨真誠,就跟諸佛菩薩起感應。感應現前,經文的意思自然就通達。我們至誠恭敬的讀,是入門很好的方法,正確的方法。讀的時候,要知道我們是在修行,不是一般學生背書。一般學生念書,念得很熟,會背,沒用處,不是修行。我們讀經是修戒、修定、修慧,戒定慧三學都在其中。我讀一個小時,修一個小時,確確實實戒定慧都圓修。
戒律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讀經的時候,心裡真誠恭敬,當然一個惡念都沒有,即諸惡莫作;小乘戒圓滿具足了。經典是如來從真如本性裡流露出來的,是至善;我們讀經,沒有比這個更善了。世出世間止於至善是經典,所以讀經就是眾善奉行;大乘戒具足了。讀的時候專心,恭敬至誠是專心;專心是定,念一個小時,修一個小時定。盤腿、面壁打坐,只修定,戒沒有,慧沒有。我們念《無量壽經》,念一個小時,有定,有戒,又有慧,比打坐強多了。靜坐會胡思亂想,念頭、妄念止不住的;但是讀經沒有妄念。讀經的時候專注,有境界對治,不容易打妄想。由此可知,讀經比打坐好。經文念得清清楚楚,沒有念錯字,沒有念顛倒,是慧,是根本智。
《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根本智。所以讀經,戒定慧三者都得到。讀的時候不能想經裡的意思;一想意思,戒定慧都沒有了,全都破壞了。恭恭敬敬的讀,老老實實讀,縱然讀的時候有意思現前,不要理它,依舊讀下去。如此方是修戒定慧,讀經的功德就很大,讀久了,自然開智慧。因為戒定具足,怎麼不開智慧!
真正會用功的,「讀熟了,常常觀照其中一段、二段,或一句、二句」。用經文裡的一二句,或者一二段,不一定那兩句,也不一定那兩段,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像我們念《金剛經》,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起了貪心,境界現前了;想到經上兩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貪心就沒有了,立刻對治,非常管用。看到不順眼的人、不順眼的事,瞋恚心生起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就平了。難分難解的事情,繁雜得不得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心立刻就平了。這是觀照,在日常生活中就能用得上,時時刻刻,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中,用此方法保持你的清淨心,保持你高度的智慧。你在境界裡不迷、不邪、不染,人生真有意義,沒有空過,你的生活會非常充實,焉能不歡喜,自然法喜充滿!
現代人日子過得非常辛苦!許多同修來看我,都是來訴苦的;我勸他們讀經。為什麼過得這麼苦?事實真相沒搞清楚,不會過日子,才這麼苦。都搞清楚了,就過得比誰都自在。怎樣才能搞清楚?讀經、聽經。我勸同學們聽經只聽一部,一門深入。因為一門容易得定;科目太多,不容易得定。一部經聽上三年、五年,然後再換一部。最初下手,定最重要,定是佛法修行的樞紐。戒就是守規矩、守法。教你一門深入,你就一門深入,就是持戒,守規矩。道心定了,智慧開了,多看一些,沒有問題,不礙事。現在初學不行,初學心是散亂的,最重要的是對治散亂心,要能攝到一心才有效果。用一、兩段,或者一、兩句經文,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起觀照功夫,非常受用,非常得力。
「觀照即是思惟。然此思惟,必須盡離一切妄想雜念,澄心靜慮,一心專注。不在文字上生解,便是不取法。又將全神貫注在這經上,便是不取非法。這就是修定」。這裡就更明顯,讀經是修定,定裡有戒、有慧,三學一次完成,方是會讀經。不會讀經的人,特別是初學講經的人,他想經裡是什麼意思,此句怎麼講;想來想去都想錯、講錯了。原因是用妄心、妄念來解釋佛經,把經全錯解了。
初學講經,沒有定功,智慧沒開,怎麼辦?古人講經跟我們不一樣,所以古德高明、如法。古人得定,開了智慧以後,才出來講經。現代人煩惱重重就上台講經,怎麼能不生煩惱?當然生煩惱,道理在此。
古人的標準高,不標榜自己,真正自己有受用、有心得,才提出來跟大家報告,都很謙虛,真的沒有名聞利養。現在講經的人少,不講又不行。李老師教我們這些煩惱沒斷、心不清淨的人一個方法:第一要我們用真誠心、恭敬心;第二要我們講古人的註解,不要有自己的意思。古人的註解是文言文,是文章,我們把他的註解翻成白話給大眾講。
古德講,佛法錯下一個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因果可不得了。是故,初學講經,完全依照別人的註解講;錯了,是他的註子錯了,我沒錯。李老師教我們用這個方法,心要真誠,平常要讀誦,要真的修戒定慧;參考則用古人的註子。我們是用這個方法培養出來的,而且真的是速成班。李老師開班,只辦了兩年,培養了二十多個講經的人才。兩個出家的,其餘都是在家居士,個個都會講,此是非常好的教學法。
此段講得得清楚,我們要記住、要效法、要學習。老老實實的讀,不可以想其中的意思,「不在文字上生解」。因為我們是修戒、修定、修慧,修戒定慧。不可以生解,這就符合不取法相;全部精神貫注在經上,不落空,不取非法相,正是兩邊不取。如此讀經,符合金剛般若的指導原則,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由此可知,讀經是戒定慧三學同時圓修。
如果你通達此理,連穿衣吃飯都是戒定慧三學圓修。你仔細觀察,釋迦牟尼佛、菩薩們生活中點點滴滴,圓滿具足戒定慧三學,具足菩薩六波羅密,具足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起心動念都圓滿具足。《華嚴經》上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生活中點點滴滴都圓滿具足戒定慧三學,方是覺悟人的生活。
我們學佛,不是學別的,就是學此法。我們學會了,無論現在是那一種生活方式,無論從事於那一個行業,都是最快樂、最幸福、最成功的人。因為我們的生活、工作,乃至於迎賓接客,都充滿三學六度,都是圓滿的佛法。
我年輕的時候是有名的老頑固,在機關服務,我的同事、長官都知道我是老頑固,要想令我佩服一個人,很難。我學佛了,機關中上上下下有三百多人,對於佛法態度都改變了。雖然他們不懂,我也沒說什麼,他們說,老頑固學佛,佛法裡一定有好東西;若無好東西,他怎麼可能去學!
佛法裡真有好東西吸引我們,像磁鐵一樣。當你嚐到法味,法喜充滿,確實身心自在,欲罷不能。佛法不會妨礙任何工作。它是智慧,智慧怎麼會妨礙?智慧只會幫助你成功,幫助你解決問題。前些年,我以「認識佛教」為專題,講過幾遍,現在印成書,也製成錄音帶流通。確實能幫助大眾真正認識佛法,了解佛法,大眾才會歡喜修學。歡喜修學就是歡喜改進現前苦難的生活,非常現實。是故,佛法非常積極,絕對不消極,對修學的大眾絕對有殊勝的利益。
不僅在讀經上,而且在生活上,都要能將此原理原則抓住,才得真正得受用。歸根結蒂,最重要的,還是要念佛求生淨土。縱然我們應用在生活上,這一生過得很幸福、很快樂,然而無明煩惱不能徹底斷掉,出不了三界。這一生很快樂,來生一輪迴,忘得乾乾淨淨。來生有沒有機會再遇到佛法,誰也不敢保證。如果一迷,就又往下墮落,多可惜!江味農居士四十年功夫用在金剛般若上,最後還是念佛求生淨土。方知念佛重要,往生極樂不能不去。一定要有如是認知,要有如是願望,要認真努力地修學淨土。
>>續載中…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