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是人分別我執已除,貪瞋痴雖未去盡,已經很薄,還須再加功。
「是人分別我執已除」。「是人」就是前面講的「是諸眾生」。這些諸眾生都是認真修學般若法門的,分別、我執已除。「貪瞋痴雖未去盡,已經很薄,還須再加功」。分別我執的粗相離開了,捨棄了,可是貪瞋痴還沒有斷乾淨,已經很薄。此種境界,我們能體會,自己能夠察覺,對於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念頭淡了,此是功夫真的提升了。
譬如過去看到新的東西、新產品就起歡喜心,就趕快要買、要得到;現在看到,好像很淡薄,有沒有無所謂。購買、希望得到的念頭減輕了,此即是修行的功夫提升了;而不是每天念多少經、念多少咒、拜多少佛,那不是功夫。我們在生活中,對於五欲六塵的享受淡薄了,對一切法的分別、執著淡薄了,方是真功夫。
如果會錯了意思,以為每天讀多少經、念多少咒,才是真正功夫,那在觀念上搞錯了。是故,真實的功夫就在生活中,看看貪心是不是減少,瞋恚心有沒有減少。以前看這個事也不順眼,看那個人也不順眼,現在看看都可以過得去,不像從前那麼討厭了,這就是我們瞋恚心已經放下很多。從前對事理不清楚,迷迷糊糊,愚痴;現在對一切事理很清楚,愚痴減少了。修行功夫要從此處勘驗、觀察。
我們是不是有進步,都是真實功夫,先要淡薄。然後慢慢的,完全做到不動心,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可以做到不起心不動念,此時,我們就得三昧了。三昧也是分分得的,眼見色,在色塵裡不起心不動念,眼根得三昧;耳根未必,耳根也許還喜歡聽一點東西。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都不起心動念,就真的得三昧了。得三昧就有受用。
念佛人要是得三昧,就是念佛三昧,決定得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穩穩當當,真的得到保證。至此,還須再用功,功夫不能止於此,要努力精進。必須知道,沒有成佛,功夫都不是圓滿的。等覺菩薩還要再用功,否則他那一品生相無明就破不掉。有能力破生相無名而不破,那可以;怕的是你沒有能力破,破不了,那不行。真的是等覺菩薩,有能力破而不破,那是如來乘願再來,不一樣。許多等覺菩薩都是乘願再來的,這說明他有能力破而不破。
6.但見諸相即著有,但見非相即著空。「見諸相非相」,即二邊雙融,即無相、無不相。得見實相,故云「則見如來」。見如來,故「得如是無量福德」。
這些話都是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用功。這個用功就是前面所說的,「觀照」,如何作觀,如何觀照。佛在此經上教我們,把從前俗情都放下,用一個嶄新的觀念、嶄新的方法,重新觀察世間,與世間萬事萬物接觸,佛教我們看相、看體、看它的作用。以前我們不會,糊里糊塗,現在學了大乘佛法,懂得了,任何一法都要從體、相、用三方面觀察。這三方面觀察是同時完成的,不是一面一面看的。
「相」是現象。相是有;體是空。所以,這個看法跟諸佛的看法一樣,如果「但見諸相」,只看到相,著有了。相是有的,凡夫就是著有。凡夫是單看相,不知相的體性。也就是說,不知這個現象之所以然。「但見非相即著空」,此是小乘人,阿羅漢、辟支佛在一切相裡,他專門看體,不住於相,就著空了。體是空的,萬法皆空。何以說小乘人墮在偏真涅槃?「偏真涅槃」,佛有的時候也稱之為「無為坑」。無為就是空,什麼作為都沒有。掉到無為坑裡,即是著空。他之所以著空,他的腦子裡就想空,他就想一切萬法之體是空的,如是他就著空,執著空了。此亦是錯誤,不能見性。
著空、著有都偏在一邊,都沒有見到事實真相。我們一般講偏見,不是正見;佛與大菩薩才是正知正見。「正」就是不偏,既不偏空,也不偏有,稱之為正知正見。「見諸相非相」。見諸相是有,不著空;非相是空,不著有。如是觀照功夫,空有兩邊不著,我們學會了,要立刻會用才行。你真的學到了,真的會用,過的生活就是諸佛菩薩的生活;整個人生都轉變了,妄想、執著都沒有了,你的心念念都生智慧。
《壇經》裡,能大師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何以常生智慧?他就是見諸相非相,所以就常生智慧。這個境界兩邊雙融;雙融就是無相,無不相。無相是體;無不相是現象有體、有相、有用,此才是完全見到真相。真相就是真性,故說「則見如來」。《金剛經》上說「如來」都是從本性上說的,所以「則見如來」就是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見了性,福德就不可思量。此中之福,不是修來的;修來的福可以思量。
「思」是可以思惟;「量」是可以衡量。我們的福報有大小,有長短,是可以秤量;自性裡的福德不可思量,不但我們無法想像、度量,諸佛如來也不能。這是事實。所以,性若是顯現出來,即是真實的福德。
>>續載中…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