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是人分别我执已除,贪瞋痴虽未去尽,已经很薄,还须再加功。
“是人分别我执已除”。“是人”就是前面讲的“是诸众生”。这些诸众生都是认真修学般若法门的,分别、我执已除。“贪瞋痴虽未去尽,已经很薄,还须再加功”。分别我执的粗相离开了,舍弃了,可是贪瞋痴还没有断干净,已经很薄。此种境界,我们能体会,自己能够察觉,对于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念头淡了,此是功夫真的提升了。
譬如过去看到新的东西、新产品就起欢喜心,就赶快要买、要得到;现在看到,好像很淡薄,有没有无所谓。购买、希望得到的念头减轻了,此即是修行的功夫提升了;而不是每天念多少经、念多少咒、拜多少佛,那不是功夫。我们在生活中,对于五欲六尘的享受淡薄了,对一切法的分别、执着淡薄了,方是真功夫。
如果会错了意思,以为每天读多少经、念多少咒,才是真正功夫,那在观念上搞错了。是故,真实的功夫就在生活中,看看贪心是不是减少,瞋恚心有没有减少。以前看这个事也不顺眼,看那个人也不顺眼,现在看看都可以过得去,不像从前那么讨厌了,这就是我们瞋恚心已经放下很多。从前对事理不清楚,迷迷糊糊,愚痴;现在对一切事理很清楚,愚痴减少了。修行功夫要从此处勘验、观察。
我们是不是有进步,都是真实功夫,先要淡薄。然后慢慢的,完全做到不动心,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可以做到不起心不动念,此时,我们就得三昧了。三昧也是分分得的,眼见色,在色尘里不起心不动念,眼根得三昧;耳根未必,耳根也许还喜欢听一点东西。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都不起心动念,就真的得三昧了。得三昧就有受用。
念佛人要是得三昧,就是念佛三昧,决定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稳稳当当,真的得到保证。至此,还须再用功,功夫不能止于此,要努力精进。必须知道,没有成佛,功夫都不是圆满的。等觉菩萨还要再用功,否则他那一品生相无明就破不掉。有能力破生相无名而不破,那可以;怕的是你没有能力破,破不了,那不行。真的是等觉菩萨,有能力破而不破,那是如来乘愿再来,不一样。许多等觉菩萨都是乘愿再来的,这说明他有能力破而不破。
6.但见诸相即着有,但见非相即着空。“见诸相非相”,即二边双融,即无相、无不相。得见实相,故云“则见如来”。见如来,故“得如是无量福德”。
这些话都是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用功。这个用功就是前面所说的,“观照”,如何作观,如何观照。佛在此经上教我们,把从前俗情都放下,用一个崭新的观念、崭新的方法,重新观察世间,与世间万事万物接触,佛教我们看相、看体、看它的作用。以前我们不会,糊里糊涂,现在学了大乘佛法,懂得了,任何一法都要从体、相、用三方面观察。这三方面观察是同时完成的,不是一面一面看的。
“相”是现象。相是有;体是空。所以,这个看法跟诸佛的看法一样,如果“但见诸相”,只看到相,着有了。相是有的,凡夫就是着有。凡夫是单看相,不知相的体性。也就是说,不知这个现象之所以然。“但见非相即着空”,此是小乘人,阿罗汉、辟支佛在一切相里,他专门看体,不住于相,就着空了。体是空的,万法皆空。何以说小乘人堕在偏真涅槃?“偏真涅槃”,佛有的时候也称之为“无为坑”。无为就是空,什么作为都没有。掉到无为坑里,即是着空。他之所以着空,他的脑子里就想空,他就想一切万法之体是空的,如是他就着空,执着空了。此亦是错误,不能见性。
着空、着有都偏在一边,都没有见到事实真相。我们一般讲偏见,不是正见;佛与大菩萨才是正知正见。“正”就是不偏,既不偏空,也不偏有,称之为正知正见。“见诸相非相”。见诸相是有,不着空;非相是空,不着有。如是观照功夫,空有两边不着,我们学会了,要立刻会用才行。你真的学到了,真的会用,过的生活就是诸佛菩萨的生活;整个人生都转变了,妄想、执着都没有了,你的心念念都生智慧。
《坛经》里,能大师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何以常生智慧?他就是见诸相非相,所以就常生智慧。这个境界两边双融;双融就是无相,无不相。无相是体;无不相是现象有体、有相、有用,此才是完全见到真相。真相就是真性,故说“则见如来”。《金刚经》上说“如来”都是从本性上说的,所以“则见如来”就是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见了性,福德就不可思量。此中之福,不是修来的;修来的福可以思量。
“思”是可以思惟;“量”是可以衡量。我们的福报有大小,有长短,是可以秤量;自性里的福德不可思量,不但我们无法想像、度量,诸佛如来也不能。这是事实。所以,性若是显现出来,即是真实的福德。
>>续载中……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