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教学都用这个方法,我到台中亲近李老师,李老师对我用这个方法。跟他见面,在座的还有一些人,我记得是在慈光图书馆客厅,客厅不大,大概只有我们摄影棚这么大。老师就跟我提条件:你要想跟我学习,拜我做老师,我有三个条件,你能接受,你留下来,我教你;你不能接受,你就另寻高明。哪三个条件?第一条,从今天起,你过去所学的,不管是章嘉大师教的,方东美先生教的,乃至于你是,我一概不承认。一切从从头学起,你跟我学,我教你。第二个条件,从今天起只能听我一个人讲经,任何人讲经不准听。第三个条件,从今天起你所看的这些文字,没有得到我许可的不可以看,连佛经都不可以。这条件很苛刻,好像老师目中无人,狂妄自大,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么一个人。可是想了一想,到这儿来了,而且朱镜宙老居士介绍的,不是普通人。老居士跟李老师同年好朋友,告诉我,对佛学、对儒学很深的造诣。忏云法师推荐、介绍我的。我这一想,好吧,接受,三个条件都接受。接受之后,老师说了,有期限。他说有期限的,多久?五年,五年必须遵守。五年之后,你学成功了,就开放了,你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可以听,五年之内不许可。
实在讲,我在那里三个月效果就出来,为什么?头脑清净了,不能看、不能听,就听他一个的,就单纯了。心清净就有智慧,真有效果。才晓得这个方法妙,他怎么想出来这个办法?半年之后,我就服了,一点疑惑都没有了。五年之后,我就向老师说,五年期满了,他说怎么样?我说老师,我再干五年。他就笑了一笑,我再遵守五年,我遵守这个方法五年。以后就开放了,你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可以听,为什么?你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你不会上当。为什么先不让你看?你没有这个能力,你看这个也好,那个也好,你很容易分心,很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这叫什么?师承,中国古时候讲师承就是这个。
一直到好像是一九九七年,我到新加坡,遇到演培法师,这也是个讲经说法的法师,他讲唯识。我们也是老朋友,因为都是讲经的,特别亲切。他请我到他的道场对他的信徒讲开示,一个小时。讲完之后,他接待我,请我吃饭,我们就聊天,聊到李老师当年我跟他见面这经过的情形,他就笑起来了。他说他很小出家,做小沙弥,跟谛闲法师,谛闲法师也是用这个方法教他,也是这三个条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是李炳南李老师的专利,才知道中国世世代代祖祖相传就这个。
你对老师不服,不听话,人家教你干什么?白教的。完全相信,没有二话好说,条件先讲好。可是,演培法师没有成就,为什么?他开小差逃了,没有告诉老师就跑掉了。跑到厦门,他去亲近太虚法师,太虚法师在那儿办佛学院。真可惜!他要是不离开谛闲法师,他是天台宗下一代的祖师。所以这不告而别,这样走的,很惋惜。我们才完全明白这个道理,我说我还不错,老师五年我还加了五年,根才扎得稳。现在找这个学生找不到了。你想你提出这个条件,你有什么了不起?比你高明的人多得是,我何必要亲近你,受你的约束?没有了,大概师承可能到我这一代就为止,后头再没有了。谁能受得了这三条?
所以明了诸法实相,一定要有善知识,就是好老师。老师的标准一定要求有修有证,真正明心见性,禅宗所说的,教下所讲的一定要大开圆解,念佛当中要理一心不乱。名称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用《华严经》阶位来说,都是圆教初住以上。这些人他们已经超越十法界,住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那个地方修行人有四十一个阶级,也就是说,圆教的十住菩萨、十行菩萨、十回向菩萨、十地菩萨,这四十个位次,加上一个等觉,都在这个地方修行。这是人天真善知识,这个善知识真难遇,不容易。
遇不到怎么办?不得已而求其次,那就找有修有学的,他没有证果。真正有修有学,学一定有师承,我跟这个善知识,他跟谁学的,一定要知道师承。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明白,善知识最重要的还在行持上,他能够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没证果,这个要注意。证果那是第一等的大善知识,没证果。对于这些事情比一般人是放下很多很多,所以他的心清净、平等、慈悲,对于经教他才能够契入。如果这些没有放下,他在经教上用再多的功夫,我们知道都是知识,不是智慧。智慧是从清净心、真诚心、慈悲心生的。这个老师确实具备这个条件,我们亲近他就没错了。
现前我们找不到真善知识,可以找古人。这个方法是早年李炳南老居士教给我的,那时候我还没出家。他告诉我两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在世法里头孟子,孟夫子私淑孔子。这就是孟子的老师是谁?孔子。但是孟子那个时代,孔老夫子已经过世,怎么找他?孔老夫子的著述还留在人间,还有跟孔老夫子学的这些学生。所以,他就专读孔子的书,专学孔子,有疑难的地方找孔子的学生,向他们请教,他真学成功了。他的成就超过孔子那些弟子之上,你看后世尊称孔子为至圣,孟夫子是亚圣。其他人都没有,称孟子亚圣,他学成功了。这就是眼前没有老师,找古人,这个方法好!这就我们可以在正法时代。在佛门里面最典型的例子是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跟谁学?跟莲池大师。可是那个时候莲池大师已经往生,莲池大师的著作还留在世间,他就私淑莲池,学得很像。莲池大师是净宗第八代的祖师,蕅益是第九代的祖师。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行了。
大乘经论,古大德有很多注解,可以跟一个人学,也可以跟许多人一起学。但是你次第要知道,首先一定是跟一个人学。为什么?因为佛法是求智慧,不是知识。集合许多人在一起广学多闻,这是知识,不开智慧,这个一定要知道。学一家之言,那会开智慧,为什么?他心是定的,他守规矩,不乱来。三、四年,一般中等根性的人,三、四年他就得三昧。我们学《无量寿经》得的是念佛三昧,如果你学《金刚般若》,你就得金刚三味,你学《法华经》就得法华三昧,学《华严经》就是华严三昧。三昧是得定,得到定之后,应该也在三、四年之间就开悟了,不能大彻大悟也应该是大悟,智慧开了。智慧开了之后我们再广学多闻,广学多闻怎么广学?还是一门。譬如学《无量寿经》,像念老他能够把经论、祖师大德有关于能够解释经文的统统都搜集起来,这就是广学多闻,给我们做最好的例子。总而言之,专攻、广学都是一条路、一个目标,他才能成功。不是学很多经典,那就学乱了。
李老师当年把这个话教给我,他老人家非常谦虚,告诉我,他说我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后我找谁?他介绍他的老师,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已经不在,往生了,印光大师的《文钞》在。那时候《文钞》只有正编、续编在台湾流通,四册,正续两编。老师教给我,要我读,做印光大师的私淑弟子。你看看老人多谦虚!他教我前半段,后半段的老师就介绍给我了。现在很多佛门同学晓得,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可不可能?我们细细观察印祖一生的行谊,确实很像大势至菩萨,大势至代表智慧。
我们修净土,教,依《无量寿经》、依黄念老的注解;行,依印光大师,他老人家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典范。常常读《文钞》,你看看《文钞》里那些书信,都是当时一些信徒有些疑难杂症,行门的、解门的,向他请教。他很细心、很仔细的,说得非常详细,说得透彻。常常听他老人家开示,对我们自己、对一切学佛的同学有大利益。《文钞》是好文章,可以把它当作古文来念。
李老师要我们学古文,念一百篇,背一百篇古文,我们选《文钞》的好,世学、佛学全都学到了。有这个机缘,真正有同学发心,可以有志一同的人组成一个小组,“文钞研习小组”,专学印光法师,不得了!他距离我们最近,所讲的东西完全能契现前的根机。老人所说的,深入浅出,他通宗通教,儒释道全通,好老师,我们要亲近。现在《文钞》出齐了,精装本好像有七、八册,一套,我们一生足够了。有一部《无量寿经》、注解,一部《印光大师文钞》,决定生净土,往生的时候,弥陀、观音、势至来迎接。所以,老师是我们能不能成就的关键任务,我们要会选老师。李老师把他的老师印光大师介绍给我,我也把印光法师介绍给大家,我们都是印光大师私淑弟子。
《大疏》又曰,底下接着讲,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了,净宗的修行总纲领、总原则我们掌握到,也像《华严经》上一样,像善财童子一样,问菩萨行。这一句是活话,文殊菩萨没有跟他开示,只叫他去参访、去参学。真正智慧开了,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上得根本智,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大彻大悟了。大彻大悟之后,有能力辨别真妄、是非、善恶,你有这个能力辨别了。老师对你完全开放,什么人你都可以接触,什么东西你都可以看,不像从前那么限制、那么严。你有能力了,你不会学坏,好的东西你会接纳,不好的东西你会剔除,你有这个能力。你接触的面愈广愈好,成就你的后得智,后得智是什么?无所不知。一看就会,一听就会,一接触就会了,你才能够度化众生,度化众生需要后得智,无所不知。
后得智从哪来?从根本来的,像棵树一样,没有根本哪来的枝叶,枝叶是从根本上生长的。你所接触的人、接触的事,这是缘,接触愈多你智慧就愈大。广学多闻,成就自己圆满的后得智,所以叫他亲近善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你去看五十三参,它是这个意思。所以,五十三参在哪里?就是现前社会从早到晚,你在生活当中、工作你所接触的一切人事物,那就叫五十三参。活的!《华严》在哪里?《华严》原来就在我们这个世间,《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我们实际的生活,你全就会了。
>>续载中……
(整理自净空老法师讲演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