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世尊真是慈悲到極處,一再的勸勉我們,把這事實真相跟我們說出來。我們看念老的註解。
【解】右嘆聞經信受為難中之難,令人知經之難聞,生敬重希有之心。
「右」,右面這段經文,「歎」,是歎息,「聞經信受為難中之難」。這對誰說的?不是對一般人說的,也不是對學佛人說的,是對修淨土的人說的。這個意思一定要懂。我們得人身,遇到佛法,遇到大乘,遇到淨土,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成就?難中之難是說這個。為什麼會有這麼難,遇到的時候還不能往生?對於淨宗瞭解不夠透徹,信心不堅定,願心不懇切,境界現前還會動心,甚至於還會退轉,那就不行了。
所以,聞經信受,難中之難。「令人知經之難聞,生敬重稀有之心」,真不容易。佛這樣的歎息,因為遇到之後,你就遇到在這一生永遠脫離六道輪回,一生可以圓滿證得妙覺佛果,這個實在是太難了,太不容易了。所以佛說我們的緣分,不是一世、二世、三五世供佛的功德,而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得到諸佛如來的加持,才有這樣殊勝的緣分能遇到,特別是遇到這部經典,《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
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老師當時就指示我,聽經研教要求教理,如果教理通了,世出世間法都通了。教理通了就是教下所說的大開圓解,跟宗門裡面的大徹大悟是同樣的境界;宗門用的是參究,教下用的是研習,方法不一樣,達到的境界相同,老師就教我向這個目標。這個目標如果達不到,再求其次,通達教義,那就叫大悟,大悟是通教義,徹悟是通教理,教理是見性。這個對我們自己一生的修學算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乃至於一句佛號,如果能夠真的把萬緣放下一心稱念。你看看《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記載的有多少人三年、五年,預知時至,自在往生,瑞相稀有,成功了,他到極樂世界作佛去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他通不通?肯定通了。通了為什麼不住世?緣分不一樣。如果對於這個世間有緣,他就得住世,講經教學,領眾薰修;沒有緣,他就到極樂世界作佛去了。只要到極樂世界,他一定在十方法界、諸佛剎土,普度眾生。菩薩的事業,就是講經教學。這是我們要明瞭、要學習的。
這個事情難不難?難在我們肯不肯放下,難在我們能不能真信,要真相信,要真放下,要真正發願。四弘誓願,實在講只有第一個是真正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是我們學習佛法最高的目標。要幫助別人離苦得樂,自己先要離苦得樂,自己苦沒有離開,樂沒有得到,怎麼能幫助別人?自己沒有開悟,就不能幫助別人開悟。苦樂的由來是迷悟,迷了則苦,悟了就樂。所以破迷開悟是諸佛菩薩教學的總方向、總目標。先成就自己,再成就別人。我們看到古大德,自己沒有成就,不能出去教學。怎樣才算是成就?至少是大悟,你才能出去參學,這已經把水準降下一等了。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出去參學,那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個是絕對標準。
在中國這二千年來,明心見性,那是上上根人,上中下沒分。所以祖師把這個標準降一等,大悟就可以出去參學,可以出去參學,從參學中再向上提升。這也是一個方法,用這個方法成就的人也不少。《傳燈錄》、《五燈會元》,這兩部書裡面所記載的有二、三千人,這都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佛教在中國的成就不可思議,遠遠超過當年在印度。佛法重要的是「依教奉行」,「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們真正能把這三句做到了,那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所以難值難見我們都遇到了,要珍惜這一生的緣分,知道得來不容易,不要輕易錯過這一次的機緣。我們成就的關鍵在善知識,就是在老師,老師不容易遇到。我們遇到善知識,「可遇不可求」,這是緣分。可是老師告訴我們,老師要找一個真正能承傳的學生,比學生找老師還要難!實在找不到怎麼辦?用文字著書立說傳給後代,希望後代有緣的人讀到他的書,能瞭解他的意思,承傳這個法,這叫私淑弟子。
在中國孟子私淑孔子,孔子已經過世,孔子的著作流傳在世間,孟子依孔子為老師,讀孔子的書,依教奉行,有困難的地方向孔子的學生請教。而孟子學習的成就,居然超過孔子在世的那些學生,後人尊孔子為至聖,而尊孟子為亞聖。這就是說沒有見過老師,沒有親近過老師,跟老師的著述學,也能夠得到真傳。在佛門裡面也有個很好的例子,蕅益大師師承蓮池大師,他心目當中最佩服的真正善知識,但是蓮池大師往生了,可是蓮池大師的著作在,他就專攻,這叫師承。學一家之言,這一點是成功的秘訣。不能夠學雜,不能夠學多,學雜、學多了,你的精神、時間都分散了,很難成就。
成就真實的智慧不在廣學多聞。六祖惠能大師就是最好的榜樣,在黃梅八個月,一部經也沒有聽過,一枝香也沒坐過。說明什麼?真正開悟不是從廣學多聞上得來的。但是廣學多聞有必要,什麼時候?開悟之後,教下是大開圓解之後,你才能廣學多聞。為什麼?要應付不同的根性,你所教的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必須要廣學多聞。我們一開頭要把路子、程式顛倒了,麻煩就大了。先後有秩序,不能夠顛倒,一定是先要按部就班,成就自己。
李老師告訴我,廣學至少要得三昧之後。這是實在不得已,人沒有耐心,總想多學一些,至少要有能力能夠辨別真妄、邪正、是非。沒有這種能力,廣學多聞對自己決定沒有好處,學到最後那就是「記問之學」。看得多、聽得多、記得多,沒有開悟,學的全是別人的東西,與自己不相干,於自己修學沒有幫助。這個道理現在懂得的人不多,現在一下手就是廣學多聞,全部學的是佛學、儒學、道學,學的是知識不是智慧。如果真的要學智慧要走老祖宗的舊路才行,新的科學教學法不適用,科學教學法適用科學,不適用於聖賢教育,聖賢教育有自己的一套體系,這是不能不遵守的。
【解】「興世」者,出興於世也。《資持記》云:「佛身充滿,隨物現形。示生唱滅(示現生滅),拯接群品。據娑婆所見:誕育王宮,厭世修行,降魔成佛,故云興世。」
佛的法身、真身確實是充滿宇宙,一切時、一切處無所不在。我們見到阿彌陀佛,是不是阿彌陀佛從極樂世界到這兒來?不是,阿彌陀佛就在現前,遇到緣他就現形,緣失掉他就沒有了。所以,隨物現形。『物』字範圍大,如果隨人,十法界裡只有人法界;用『物』,那就十法界皆有。
在四聖法界裡容易現形,為什麼?那些人心清淨,妄想雜念少,見佛的機會多,可是也是難見難值。為什麼?他不想見佛。這是什麼?不知道淨宗的奧義,不知道淨宗的殊勝,原因在此地。在我們南贍部洲,就是現在人所講的地球上,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現身教化眾生,雖然想見,煩惱習氣太深,業力太重,把這個緣障礙住,想見見不到,所以真是『難值難見』。
『示生唱滅』,這不失時,眾生有感,佛就有應,就來示現出生,教化眾生,緣沒有了他就滅了。這就是示現生滅的意思。『拯接群品』,佛應化在世間,目的是拯救、接引有緣眾生。
『據娑婆所見:誕育王宮』,這是講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生在淨飯王的王宮。『厭世修行』,表演給我們看的。八相成道,『降魔成佛』,降魔,簡單的說,放下萬緣,萬緣是魔,有一樣放不下,這一樣就障礙你,「故云興世」。示現萬緣放下。世尊十九歲離開家庭,這裡頭有很深的意思,放下煩惱障,家是煩惱。三十歲在菩提樹下成道,是放下所知障。十二年所學的皆放下,這才大徹大悟,這兩種障礙要徹底放下。所以,佛法確實不貴多聞,貴在放下。聞經的目的在哪裡?瞭解事實真相。真相是什麼?萬法皆空,《般若經》上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諸法實相。真明白、真搞清楚了,你自然放下,用不著勸你。這放下就叫成佛。
【解】蓋謂佛身遍法界,無有來去;三際一如,本無生滅。祇為應機度化,故現出生王宮,出家修道,降魔成佛,此即所謂興世也。
「蓋謂佛身遍法界,無有來去,三際一如,本無生滅」。這是自性,這是法身,法身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法身。法身沒有相,隨著眾生之感,眾生有感他就能應。眾生希望見佛相,他就現佛,眾生希望見菩薩,他就現菩薩,《楞嚴經》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絕對沒有起心動念,這一點我們要能肯定、要能相信。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住在世間七十九年,佛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佛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如果他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是凡夫,就退轉了。你提出問題問他,他馬上講給你聽,你不問他,他心裡空空,一法也沒有。你想什麼他就現什麼相,他的示現是感應,眾生沒有感他就沒有現。所以,他本來沒有生滅、沒有來去,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時間、空間是假的。三際一如,三際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沒有了,一如,不生不滅。
(整理自淨空老法師講演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