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世尊真是慈悲到极处,一再的劝勉我们,把这事实真相跟我们说出来。我们看念老的注解。
【解】右叹闻经信受为难中之难,令人知经之难闻,生敬重希有之心。
“右”,右面这段经文,“叹”,是叹息,“闻经信受为难中之难”。这对谁说的?不是对一般人说的,也不是对学佛人说的,是对修净土的人说的。这个意思一定要懂。我们得人身,遇到佛法,遇到大乘,遇到净土,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成就?难中之难是说这个。为什么会有这么难,遇到的时候还不能往生?对于净宗了解不够透彻,信心不坚定,愿心不恳切,境界现前还会动心,甚至于还会退转,那就不行了。
所以,闻经信受,难中之难。“令人知经之难闻,生敬重稀有之心”,真不容易。佛这样的叹息,因为遇到之后,你就遇到在这一生永远脱离六道轮回,一生可以圆满证得妙觉佛果,这个实在是太难了,太不容易了。所以佛说我们的缘分,不是一世、二世、三五世供佛的功德,而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得到诸佛如来的加持,才有这样殊胜的缘分能遇到,特别是遇到这部经典,《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
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老师当时就指示我,听经研教要求教理,如果教理通了,世出世间法都通了。教理通了就是教下所说的大开圆解,跟宗门里面的大彻大悟是同样的境界;宗门用的是参究,教下用的是研习,方法不一样,达到的境界相同,老师就教我向这个目标。这个目标如果达不到,再求其次,通达教义,那就叫大悟,大悟是通教义,彻悟是通教理,教理是见性。这个对我们自己一生的修学算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乃至于一句佛号,如果能够真的把万缘放下一心称念。你看看《往生传》、《净土圣贤录》记载的有多少人三年、五年,预知时至,自在往生,瑞相稀有,成功了,他到极乐世界作佛去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他通不通?肯定通了。通了为什么不住世?缘分不一样。如果对于这个世间有缘,他就得住世,讲经教学,领众薰修;没有缘,他就到极乐世界作佛去了。只要到极乐世界,他一定在十方法界、诸佛刹土,普度众生。菩萨的事业,就是讲经教学。这是我们要明了、要学习的。
这个事情难不难?难在我们肯不肯放下,难在我们能不能真信,要真相信,要真放下,要真正发愿。四弘誓愿,实在讲只有第一个是真正的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我们学习佛法最高的目标。要帮助别人离苦得乐,自己先要离苦得乐,自己苦没有离开,乐没有得到,怎么能帮助别人?自己没有开悟,就不能帮助别人开悟。苦乐的由来是迷悟,迷了则苦,悟了就乐。所以破迷开悟是诸佛菩萨教学的总方向、总目标。先成就自己,再成就别人。我们看到古大德,自己没有成就,不能出去教学。怎样才算是成就?至少是大悟,你才能出去参学,这已经把水准降下一等了。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出去参学,那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个是绝对标准。
在中国这二千年来,明心见性,那是上上根人,上中下没分。所以祖师把这个标准降一等,大悟就可以出去参学,可以出去参学,从参学中再向上提升。这也是一个方法,用这个方法成就的人也不少。《传灯录》、《五灯会元》,这两部书里面所记载的有二、三千人,这都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佛教在中国的成就不可思议,远远超过当年在印度。佛法重要的是“依教奉行”,“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我们真正能把这三句做到了,那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所以难值难见我们都遇到了,要珍惜这一生的缘分,知道得来不容易,不要轻易错过这一次的机缘。我们成就的关键在善知识,就是在老师,老师不容易遇到。我们遇到善知识,“可遇不可求”,这是缘分。可是老师告诉我们,老师要找一个真正能承传的学生,比学生找老师还要难!实在找不到怎么办?用文字著书立说传给后代,希望后代有缘的人读到他的书,能了解他的意思,承传这个法,这叫私淑弟子。
在中国孟子私淑孔子,孔子已经过世,孔子的著作流传在世间,孟子依孔子为老师,读孔子的书,依教奉行,有困难的地方向孔子的学生请教。而孟子学习的成就,居然超过孔子在世的那些学生,后人尊孔子为至圣,而尊孟子为亚圣。这就是说没有见过老师,没有亲近过老师,跟老师的著述学,也能够得到真传。在佛门里面也有个很好的例子,蕅益大师师承莲池大师,他心目当中最佩服的真正善知识,但是莲池大师往生了,可是莲池大师的著作在,他就专攻,这叫师承。学一家之言,这一点是成功的秘诀。不能够学杂,不能够学多,学杂、学多了,你的精神、时间都分散了,很难成就。
成就真实的智慧不在广学多闻。六祖惠能大师就是最好的榜样,在黄梅八个月,一部经也没有听过,一枝香也没坐过。说明什么?真正开悟不是从广学多闻上得来的。但是广学多闻有必要,什么时候?开悟之后,教下是大开圆解之后,你才能广学多闻。为什么?要应付不同的根性,你所教的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必须要广学多闻。我们一开头要把路子、程式颠倒了,麻烦就大了。先后有秩序,不能够颠倒,一定是先要按部就班,成就自己。
李老师告诉我,广学至少要得三昧之后。这是实在不得已,人没有耐心,总想多学一些,至少要有能力能够辨别真妄、邪正、是非。没有这种能力,广学多闻对自己决定没有好处,学到最后那就是“记问之学”。看得多、听得多、记得多,没有开悟,学的全是别人的东西,与自己不相干,于自己修学没有帮助。这个道理现在懂得的人不多,现在一下手就是广学多闻,全部学的是佛学、儒学、道学,学的是知识不是智慧。如果真的要学智慧要走老祖宗的旧路才行,新的科学教学法不适用,科学教学法适用科学,不适用于圣贤教育,圣贤教育有自己的一套体系,这是不能不遵守的。
【解】“兴世”者,出兴于世也。《资持记》云:“佛身充满,随物现形。示生唱灭(示现生灭),拯接群品。据娑婆所见:诞育王宫,厌世修行,降魔成佛,故云兴世。”
佛的法身、真身确实是充满宇宙,一切时、一切处无所不在。我们见到阿弥陀佛,是不是阿弥陀佛从极乐世界到这儿来?不是,阿弥陀佛就在现前,遇到缘他就现形,缘失掉他就没有了。所以,随物现形。‘物’字范围大,如果随人,十法界里只有人法界;用‘物’,那就十法界皆有。
在四圣法界里容易现形,为什么?那些人心清净,妄想杂念少,见佛的机会多,可是也是难见难值。为什么?他不想见佛。这是什么?不知道净宗的奥义,不知道净宗的殊胜,原因在此地。在我们南赡部洲,就是现在人所讲的地球上,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现身教化众生,虽然想见,烦恼习气太深,业力太重,把这个缘障碍住,想见见不到,所以真是‘难值难见’。
‘示生唱灭’,这不失时,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就来示现出生,教化众生,缘没有了他就灭了。这就是示现生灭的意思。‘拯接群品’,佛应化在世间,目的是拯救、接引有缘众生。
‘据娑婆所见:诞育王宫’,这是讲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生在净饭王的王宫。‘厌世修行’,表演给我们看的。八相成道,‘降魔成佛’,降魔,简单的说,放下万缘,万缘是魔,有一样放不下,这一样就障碍你,“故云兴世”。示现万缘放下。世尊十九岁离开家庭,这里头有很深的意思,放下烦恼障,家是烦恼。三十岁在菩提树下成道,是放下所知障。十二年所学的皆放下,这才大彻大悟,这两种障碍要彻底放下。所以,佛法确实不贵多闻,贵在放下。闻经的目的在哪里?了解事实真相。真相是什么?万法皆空,《般若经》上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诸法实相。真明白、真搞清楚了,你自然放下,用不着劝你。这放下就叫成佛。
【解】盖谓佛身遍法界,无有来去;三际一如,本无生灭。祇为应机度化,故现出生王宫,出家修道,降魔成佛,此即所谓兴世也。
“盖谓佛身遍法界,无有来去,三际一如,本无生灭”。这是自性,这是法身,法身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法身。法身没有相,随着众生之感,众生有感他就能应。众生希望见佛相,他就现佛,众生希望见菩萨,他就现菩萨,《楞严经》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绝对没有起心动念,这一点我们要能肯定、要能相信。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住在世间七十九年,佛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佛有没有分别执着?没有。如果他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他是凡夫,就退转了。你提出问题问他,他马上讲给你听,你不问他,他心里空空,一法也没有。你想什么他就现什么相,他的示现是感应,众生没有感他就没有现。所以,他本来没有生灭、没有来去,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时间、空间是假的。三际一如,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了,一如,不生不灭。
>>续载中……
(整理自净空老法师讲演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