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
「禮」,是約束身體行為的標準,一舉一動、一言一笑要合禮,佛門講:「不犯威儀」,這個威儀就是禮貌、禮節。孔子說:「不知禮無以立」,在過去的社會如果不懂禮,沒有法子立足,所以中國自古以來稱為禮義之邦,人人都知禮守禮。懂禮、守禮的人、持戒的人,人人都歡喜親近。一個人要做到跟一切人接觸的時候,別人歡喜你、不討厭你,你做人就成功了。所以禮節是我們要學習的。
禮是有節度的,禮是社會的秩序、規矩,今天的法律也包括在這裡面,它的範圍非常廣大。人人能守規矩、守禮、守法,大家就可以和睦相處。所以禮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到,要恰到好處。如果超過節度,就是諂媚巴結,不合禮;如果不及,顯得自己傲慢,所以一定要符合節度。可見得「懂禮」相當不容易!雖然我們現代這個社會不講禮了,人和人之間的交往疏忽了禮節,可是我們以禮對人,人家都歡喜,並不討厭。由此可知,好禮是天性,絕對不是孔子、孟子想出來的一套辦法,它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自性本具的德行。
「性德」是個抽象的名相,它從儒家的禮、佛家的戒律顯示出來;禮與戒都不是聖賢制定的,而是古聖先賢心行自然的流露,給我們看到了。所以明心見性的人對人事物,自然具足禮貌。如果沒有禮貌,這是凡夫,無禮就是將自己的本性迷失了,所以表現出來就與禮法相違背了
所以人與人相往來第一個就要懂得禮敬,才能和睦相處,化解衝突,達到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弟子規》是最基本的禮教,禮的精神是恭敬,對人事物平等的恭敬心,用最恭敬心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這是真正有禮。
義
「義」是盡義務,為一切眾生服務,決不求果報,不求報酬,不講權利;義者循理,遵循正理,遵循大自然的規則。中國人講的做事情,無論是為自己的,或是為別人的,思想、言行、合情、合理、合法,在什麼地位、什麼身份,應當做哪些事情,循規蹈矩,盡心盡力做好,也就是所謂天理良心,處事待人接物利益眾生,不能夠傷害眾生,這叫義。我幫助別人,為社會大眾服務,不求報償,這叫做義務。
我們現在講做義工,義工就是不要報酬,義務,應當為社會、為國家、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就是道義。我們在社會上,無論什麼身分、地位,用財力、勞力,或是智慧,或者三個都用,盡心盡力,全心全力,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離苦得樂,不計較報酬,也不計較工作環境,這就是義!這是應該盡的義務。
如今的社會只講法,沒有情、理,自以為聰明的人鑽法律漏洞,這就是沒有義;做多少工作都要計算代價,是商業行為,這也沒有義。中國古人講義氣,「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湧泉為報」,現在這個社會有這種觀念的人,很難找到了,都講利,人情焉能不冷漠?世界焉能不亂?現在很多公司都是利害的集合,上有老闆、下有員工,不是親情的組織團體,這之間利害要出了狀況,公司馬上就破產。現在的員工,如果老闆經濟有了困難,周轉不靈,一個月、兩個月工資沒有發出來,員工馬上就要包圍工廠,公司馬上就垮掉。這是道義沒有了,沒有相憐,都是互相對立,都是利害的關係。
如果公司所有人都能明白義理,能守住重義輕利的原理原則,能把父子有親的這種愛表現在上級跟下級的關係之中,彼此互相憐愛、包容、關懷、照顧,互助合作,共存共榮。團體的每一個人,尊重團體、愛團體,不毀謗、傷害團體,這就是有道義的團體!這樣的公司就能有義且有利,就能給世人做個講義、行義的好榜樣。心裡存義,做出道義、仁義、情義、恩義的形象來影響社會,廣度眾生,讓眾生迴歸道義。都能把它做到,就是現代能盡義務的聖賢君子。
廉
廉是廉潔,廉潔就不貪汙,不取分外之財,不占別人一點便宜。知道節儉是美德,日常生活當中,守本分,一飲一啄不浪費。過一般社會最低水準的生活,習慣清苦的生活,不追求奢侈,物品要懂得節省,不隨意丟棄,物力艱難,來之不易。拓開心量,不貪圖別人的供養,不貪圖享受,把多餘的用來供養、照顧社會苦難眾生,自己身心清淨,體力自然充沛,粗茶淡飯就足以維持身體健康。
生活清苦好,心裡沒有貪瞋癡慢,沒有病毒,沒有自私自利,對外面的感染就有抵抗力!佛法在行不在說!一切要做出來,表演給大家看!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沾染,默默的做去,「只問耕耘,不問收穫」,自自然然有收穫。勉勵自己盡形壽要這樣做,人家看到你廉潔,深受感動,回頭向你學習,這個感化就產生效應。所以只要自己默默去做,自然廉潔效應就會產生。
恥
「恥」,是知恥、羞恥、慚愧心。慚愧在中國道德來說,就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問心無愧。慚是中國人講的良心,是對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否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愧是外面輿論的批評。內不違背良心,外面就不會有輿論的批評指責,這就是知恥。知恥是規範自己的行為,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想想如不如法,反省這樣做能否對得起父母、對得起祖宗、對得起自己的天良?能否不讓別人批評我、指責我?用內外的力量約束著自己。如果是無慚無恥的人,做惡事不在乎別人批評,只顧自己的貪婪欲望,根本不理會什麼倫理、道德,那就是無慚無恥。所以善護諸根,要靠慚愧,要靠知恥的心。
慚愧是性德,知恥是性德。在佛法講,阿羅漢以上,超越六道輪迴,才算是具足慚愧,真正知恥。本性本善,本來成佛,我們現在卻受到這樣嚴重的污染,別人都成佛了,我們卻墮落在六道輪迴,迷失了自性,還在當凡夫,怎麼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怎麼能對得起自己的本善?人墮落在六道那就是奇恥大辱!所以我們應該知恥,好好懺悔改過,否則怎麼能對得起自己的本性本善?怎麼能對得起自己本來是佛?怎麼能對得起父母老師,怎麼能對得起佛菩薩,怎麼能對得起一切苦難眾生?我修成才能幫助他;我修得不好,他天天在期望著我們幫助他,救苦救難,我們怎麼能對得起他?所以人要有恥辱心,就有救。
知恥的人,「知恥近乎勇」。人,為什麼他能夠勇猛精進,發憤圖強,那個力量從哪來的?這個力量不外乎知恥,這個力量推動他,這是他精進的動力。佛家講「勇猛精進」,儒家講「日新又新」,誰能做得到?知恥的人能做到。能知恥,當然就能夠發憤、勇猛精進。精進是菩薩唯一善根。世間善根有三個:無貪、無瞋、無癡,世間一切善法的根就是不貪不瞋不癡。佛法修行當然要具足世間的三善根,沒有世間三善根不能修行。在三善根當中還要有一個特殊的善根:精進不懈。精進使一個人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依舊勇猛精進應化在十法界普度眾生。看到有一個眾生還沒有覺悟、還沒有成佛,覺得那是我的恥辱。這就是見性的人跟不見性的人不一樣的地方,沒有見性的人在迷,不知道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所以他的思惟是侷限的,不是圓滿的;見性之後,知道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是一體,《華嚴經》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一個眾生沒有成佛,性德不圓滿,這就是恥,然後你才曉得這些諸佛跟法身菩薩為什麼跟十法界眾生感應道交。使得那初學佛的學人,初發心的學人,感恩的心油然而生,知恥、慚愧心當然也就生起來了。唯有真正懂得的人,才能依教修行,感激佛菩薩、感激老師、感激一切善友的恩德,所謂是「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自動自發去做。所以知恥,是修行德目中非常重要的一條,能成就自己的道德仁義。
慚愧知恥是性德,自性本有,對於不知恥的、不如法的,沒有慚愧心的,怎樣幫助他回歸性德?馬鳴菩薩講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無慚無愧不知恥本來沒有,本來沒有的可以斷,本來有的可以恢復。護法的人,修行的人,對這要有堅定的信心和認知,幫助自己、幫助別人恢復性德。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做出了示範、表演。
在中國有孔子、孟子,在西方有耶穌、穆罕默德,有許許多多的先知,他們都在表演、示範給我們看,從來沒有終止過的。現在這個社會,恥這個字沒有了,所以大家敢胡作妄為。要挽救現在的社會,最重要的,要提倡知恥!人只要有慚愧羞恥心,自然會守禮,自然能夠盡義務,自然能夠廉潔,自然會從迷回頭皈依覺;所以恥的確是一個中心的問題。如果希望社會和平,希望化解災難,把知恥心找回來就真有效了。
對一切眾生講信用,孝悌忠信,人之言謂之信,都從那個孝字衍出來的,再衍出禮義廉恥,再衍出仁愛和平。所以核心就是一個孝,其他的十一個字都從孝衍生出來的。中國自古以來,以孝治天下。這是文化的根!
仁愛
「仁」,是會意字,仁者二人,想到自己一定想到別人,自他不二。以真誠的心,仁愛的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自己不願意做的就不可以叫別人做,愛人如愛自己,仁慈博愛,這叫仁,仁者愛人。比如古老的夏威夷他們治療疾病的方法,不必跟病人接觸,不需要見面,只要知道他的名字,就可以用意念治他的病。而且方法很簡單,頭一個就是我愛你,就是仁,然後講對不起,請你原諒,謝謝你,就這麼四句話。心裡頭沒有雜念專注觀想,把病人跟自己當作是一體,愛他如愛己,然後用極善的意念,把自己的器官細胞裡頭的病毒統統清洗乾淨,恢復健康,那個人的病就治好了。這是醫者和病人所起的最自然心電的感應。
現在人可憐,不知道愛自己,更不會愛人!不知道守住自己的本善,這是不自愛。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變成凡夫造作罪業,這不自愛。人不自愛,就不會愛人,自愛才會愛人。愛人從愛父母、妻子、兒女、家親眷屬開始,慢慢再擴大,擴大到最後「凡是人,皆須愛」。在佛法講,不但愛人,還要愛樹木花草、愛山河大地,對待萬物,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像天、地一樣沒有一絲毫私心,沒有一絲毫分別、執著,平等的照顧一切眾生,愛遍法界虛空界。人懂得愛人就不會害人。今天的人起心動念損人利己,這是愛心完全沒有了。仁愛之人大慈大悲,心裡沒有敵人、沒有冤家對頭。大家都來推行仁愛,社會就會祥和,問題就能化解,衝突就沒有了。
和平
八德裡面講的和平,和是因,平是果。要想心安得先要心平,心平之後就得到安。我們現在不平,怎樣才能讓它平?平上面有和,和平,跟大眾相處要能和。佛教我們修「六和敬」,這是佛法戒律的根本戒。六和頭一個「見和同解」,這用現在的話說建立共識,和是從這個地方紮根的。有共同的看法、共同的想法,在這一生當中有共同奮鬥的目標、方向,這是和的基礎。第二個「戒和同修」,守法、守規矩,不守法不行。
規矩,在中國五千年來每個家族的規矩就是家規,家規的集大成就是現在我們學習的《弟子規,也是各個不同族群家規裡面共同必修的科目,流傳了五千年。這五千年來,你們看看中國歷史真的是長治久安。很不幸現在這一百年,中國人生活得非常痛苦,什麼原因?把老祖宗的成法疏忽、放棄了,苦難來了。如果依照老祖宗成法規規矩矩,肯定整個世界亂,中國不亂,整個世界人苦,中國人享樂。
在古時候讀書的人,一生奮鬥的目標可以說是代眾生受苦,希望我多受一點苦,眾生少受一點苦,這是性德自然的。古德所說的「學問深時意氣平」,這個人的學問、品德到一定的程度心平氣和,對待任何人都謙虛恭敬。我們看孔子、孟子、釋迦牟尼佛,即使是對待乞丐都尊重,為什麼?他是人,有人格,有人性,是值得尊敬的。他今天落到這個地步,那是不善業的果報,他的習性不善,他本性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從本性上看是平等的。
在佛的心目當中跟一切大眾平等,所以自然謙卑,自然尊重別人、愛護別人、關懷別人,別人有苦難,哪有不援手幫助的道理!這是和諧社會的根。「身和同住」,大環境來講,大家同住在地球上;小環境來說,同住在一個城市,一個鄉村,乃至於更小,同住在一個道場,大家要各自約束自己言行動作,要規矩謹慎,不影響別人,給大家一個好的修學、生活環境。「口和無諍」,沒有爭論。「意和同悅」,每個人都歡歡喜喜,法喜充滿。「利和同均」,衣食住行,大家是平等的。
一個團體,真正做到六和,大家心就平了,心平之後就得到安,安了之後就得快樂,安樂,離苦得樂就真正得到;如此,佛法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才會真正得到。大經題目叫「平等覺經」,平等就覺了,覺就平等,和是平的前方便,由此可知,覺才和,和就是覺,不和就是不覺。和、平等、覺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與任何人、任何事都要和,和沒有爭、和沒有界限,有界限必定有爭執。所以真正要得到一生的安樂,從哪裡做?從六和敬修起,以六和敬修平等心,才真正得到安樂。所謂是心安理得,道理明白心就安了,安當然就達到和平,安和樂利。
(整理自淨空老法師講演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