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加聯合國和平會議前後有十次,深深體會到真正要達到聯合國所希求的:化解衝突、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個目標,還是要靠辦班教學。在中國古籍《禮記.學記》,這一篇可以說是我們中國的教育哲學,裡面有兩句很重要的話:「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政權、一個國家,教育最重要。如果把這個問題疏忽了,這個國家決定動亂,不會長久,這是肯定的。中國五千年來,長始久安,不是用武力鎮壓,也不是用會議,而是用教學。
英國七十年代湯恩比博士講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一定要靠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何謂孔孟學說?這就講到儒家了。何謂儒?一個人旁邊一個需,就是說人必需要的,人必需要什麼?倫理、道德、因果。人有倫理、道德,就不會做壞事,做不善的事情會覺得很羞恥;懂得因果,不敢做壞事。這是中國五千年教學的精髓。人人做好人,事事是好事。
中國歷代的學者推崇孔子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修身治學的態度:「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他一生所學、所修、所教、所傳的,皆是古聖先王的遺教,自己一生沒有創作、沒有發明。他相信祖宗的智慧,祖宗的教誨,毫無懷疑的繼承下來。
孔子承傳的是什麼?倫理道德,這是中國教學的根,也就是湯恩比所說的孔孟學說。孔孟學說,大家一聽到這個名詞,就會想到四書、五經、十三經,學習這些典籍培養出來的是學者、專家,儒學家、佛學家、道學家。但是中國教育的目的不在此地,而是「讀書志在聖賢」,中國人培養的不是專家學者,是培養聖賢人。從這裡,我才說出儒學與學儒,漢學與學習漢學。
儒學和學儒,佛學和學佛不一樣;儒學、佛學,是拿到儒佛的經典當作一種學術來研究,與自己的思想、生活、行為毫不相關,沒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感受。如果學而時習之,不亦煩惱乎,那怎麼行?如果學了歡喜心不能現前,反而常生煩惱,這就叫儒學、道學、佛學。學習後真正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無時無刻不自在,那就是學佛、學儒。所以老祖宗的東西,五千年傳下來,放眼全世界,中國人確實最懂得教育及教學的方法,也收到教學的成果。但是,非常可惜我們的這種教學丟掉一百年了。
衡量一個國家強弱,文明程度、發達程度,是看多有錢、國家軍事實力如何嗎?不是的,而是看各行各業大師的水準、素養和數量。我深深感覺到,今天這個時代缺乏大師級的教授。在三、四十年代,印光大師曾經講過這個問題,為什麼這個時代沒有大師了?因為教學的方法錯了,沒有培養大師的母親,大師的媽媽(母親)沒有了,自然就沒有大師了。
中國古人歷來對教育女孩子是很重視。比教男孩子還重要。現代的教育形成了大師級的母親的缺乏,缺乏大師是教育錯誤的結果。現在有個誤會,說中國自古以來是重男輕女,輕視女性。那是錯的。我們可以從「太太」這兩個字看到中國自古以來就不是重男輕女,「太太」這兩個字是最高榮譽。太太是什麼?就是周家的三太。周朝八百年,最初這三個聖人:文王、武王、周公。這三個偉大的政治家給老百姓帶來了八百年的好處,八百年的福祉。這三個人的母親都有一個「太」字。周文王的祖母太姜、他自己的母親太任、他自己的夫人太姒,所以「太太」是從這兒來的。這三個人養的兒子都是聖人。所以「太太」是聖人的母親。「太太」是要把自己的兒女培養成大聖大賢的人。現在中國改稱太太為愛人,這一愛就完了,後代就不堪設想。所以古人的稱呼,含意非常之深,天天喊你太太,就是時時刻刻提醒你,有沒有把兒女教好?有沒有把兒女教成聖賢?
古時候重視教育,一般民間,聖人說得好,「教兒嬰孩」,教你的子女,嬰孩時候就教;「教婦初來」,你娶媳婦,她進門那一天開始教她,為什麼?「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中國儒家教學從胎教開始,母親一懷孕就知道自己起心動念、言語動作都會影響胎兒,凡是有不好的影響,都要禁止,她才能做到母親的責任,愛護子女。所以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想興旺發達,前提是要有好的教育,就是對這些女孩子們要有好的教育,當了好媽媽,才知道怎麼去培養大師。
那怎麼才能教育好現在的女孩子?還是《弟子規》,把《弟子規》百分之百的落實。教育是要從自己做出來,才會影響兒女,自己沒有做到,你叫他做到,他不相信,他要親自看到。而且教育,如果小孩從三、四歲開始,已經遲了。所以文王的母親太任,懷孕的時候她就開始胎教。你千萬不要疏忽,在懷孕,以為他還沒長成人形,什麼都不知道。其實他有靈性,什麼都知道,他已經在開始學習。最晚也要在一出生就要教。怎麼教法?在他面前,言談舉止都要端正,要有規矩,孩子已經在看、在聽。所以從出生到三歲,這一千天,這叫紮根教育。中國古人的諺語常講,「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生」,這話現在講沒人懂,三歲怎麼能看到八十?三歲這一千天的根紮得好,他是聖人,是大賢。所以這個老師是父母,是家裡的長輩。三歲之前他的家人、父母,能幫他紮這個根。所以教育第一任的老師是父母,最重要的是母親,因為孩子跟父親接觸的時間還少,跟母親幾乎是不離開的。現在的母親自己也不懂也不會教,問題就嚴重了。
我們看五倫,體會最深的就是「本分」兩個字,五倫十義,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婦有別。夫婦有別就是夫妻兩個結合成一個家庭,夫婦的工作是有差別的。家庭生活最重要,一是經濟生活,一是教育,家庭沒有教育就完了;家庭教育是落在太太身上,家庭經濟是先生負擔,一個是出外謀生,一個在家裡教育兒女。你看母親的責任多重。所以中國有個詞形容夫人叫「相夫教子」。
一個太太在家裡「君、親、師」三個字,都要承擔起來。君是領導,妳怎麼帶孩子,把他帶到聖賢之道。所以按照我們老祖宗的這個標準來衡量今天的媽媽,一個稱職都沒有,這三個字一個都沒做到。結果是家庭亂了,社會亂了,災難來了。如果不恢復到這種本分上去,家庭的各個成員不各就各位的話,那很難避免災難,孩子也不可能安身立命。
中國古人還講三綱五常,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很多人一直在批判三綱五常。實際上聖人傳下來的根本的意思,綱是榜樣,君是領導。要先給下面的人做一個好榜樣,才能叫綱。現在所謂「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就這個意思,言行舉止都要給一家人做榜樣。今天的人對我們的古聖先賢的教育、傳統的教育,誤解太深了。這也難怪,中國滿清亡國之後,國家一直在戰亂,軍閥割據、日本侵略,把中國社會整個打亂了。尤其中國那一代的知識分子都否定了傳統文化,認為傳統文化導致中國的落後,要全盤西化,學外國人。今天西方國家全亂了,現在外國人向東方來尋寶,他找中國古籍,在印度裡找佛教,他來求救。我們中國人怎麼辦?我們現在還不覺悟,等到外國人把中國東西、印度東西真正拿出來救了他們自己了,我們再去追,再去學人家,這是很可悲的現象。
中國傳統的教學,我們至少可以推到伏羲。教什麼?就是五倫。中國人講道,什麼是道?大自然的規律就是道,它是天然的,不是哪個人控制的、創造發明的。落實在人事上,夫婦是道、父子是道、君臣(領導與被領導)是道、兄弟是道、朋友是道。五倫講人與人的關係。五倫當中首先要講父子有親,父母對於子女的愛、兒女對於父母的愛,這是天性。
這種愛的天性就是教育的原點,中國教育的起源從這開啟。教育的目的就是如何把這種出於天性的親愛永恆的保持而不變質,這是中國過去五千年教育第一個目標,一生不改變,父慈子孝,這是中國教育的根。你要說中國教育是什麼教育?親愛的教育,是愛的教育。第二個目標,把這個父子親愛發揚光大推廣,愛家庭、愛家族、愛鄰里鄉黨、愛社會、愛國家、愛人類,《弟子規》講「凡是人,皆須愛」。中國在這個世界上五千年的長治久安,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族群,能夠和睦相處靠什麼?就是這種親愛的教育。
愛,移在君臣(領導與被領導人)就是義;放在夫婦這就是有別。夫婦組織一個家庭,家庭裡兩樁大事:一是家庭經濟,由先生負責,謀生養家;第二樁比第一樁更重要,那就是無後為大。這個後不是說你有兒孫,兒孫是賢人、聖人,這叫有後。他能繼承家庭的道統、事業,家道不衰,這叫有後,這是婦女的責任。因此,女權過去在中國是至高無上,肩負著教養聖人、賢人的使命,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你說這個責任多大、使命多大!這是中國完全遵守著倫理道德的教育,因果在其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人要是真正通達業因果報的道理,不敢作惡事,會安分守己。所以倫理、道德、因果是基礎教育,是人生的必需。人如果捨棄了倫常道德,跟禽獸沒有兩樣。
(整理自淨空老法師講演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