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此科是將上來所說之理,再說明其所以然。上文所說種種道理,最要緊者,即反覆陳明不住於相,而均歸結到「可以身相見如來」一句。
「此科」是指一小段,「是將上來所說之理」。前面所講的道理,「再說明其所以然。上文所說之種種道理,最要緊者,即反覆陳明不住於相,而均歸結到「可以身相見如來」一句」。前面反覆地說,往後還要繼續說。不僅世尊在《金剛般若》裡重複說,一部六百卷《大般若》,不知道反覆了多少次。如此重複,有必要嗎?確實有此必要。因為即使世尊多次的重覆,我們依然沒放下,沒捨掉。是故,我們必須真正放下,真正捨無所捨,佛就無法可說了。只要我們還有一分法執存在,縱然是等覺菩薩,佛對我們還是有法可說。因為還有病,還需要治療。等到一切盡捨,捨無所捨,就完全恢復健康,不需要治療,佛就無法可說了。由此可知,「反覆」是對治我們的病的。
因為我們無量劫來在六道裡,貪、瞋、痴、慢,煩惱、習氣根深蒂固,即使諸佛如來幫助我們,也無法拔得乾淨。佛讓我們在覺悟方面不斷的重複加深印象。如果此印象能超越我們舊的習氣,就有辦法拔除。古人所謂把生處變熟處,把熟處變生處,即是此意。「熟處」是指貪、瞋、痴。我們貪瞋痴太熟了,而今要遠離,要放下,要捨棄,要疏遠它,使之變成生疏。淨宗就是培養這句佛號,老實念這句佛號,不斷的重複,希望佛號變得很熟,世緣變得很淡,往生就決定成功。
此經總共只有五千多字,經文不長。我們可以看到世尊教化眾生手段之高明,方法之巧妙。此處,結歸到「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3.不住於相,要在證性也。執相即著有,不執即著空,是一切凡夫通病。小乘與凡夫相反,了知身相是幻,證得偏空,而了生死、出三界。然又得一病,病在著空,此空仍是相。
「不住於相,要在證性也」。學佛的目的就是要見性。不僅禪宗標榜「明心見性」,大小乘無論那個宗派,無一例外,若不見性就不是佛法。何謂見性?自性是宇宙萬法的本體,見性就是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究竟明瞭,方是「見性」。「執相即著有」。執著在現象上,就著「有」。「不執即著空」。一切不執著,什麼都沒有,其實已經執著空了。「是一切凡夫通病。小乘與凡夫相反,了知身相是幻,證得偏空,而了生死,出三界。然又得一病,病在著空,此空仍是相」。六道凡夫著有。小乘人見思煩惱斷了,知道身是「緣生之法」,四大五蘊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不再執著「身是我」。身不是我,是「我所」,我所有的。如是,關係就比較疏遠。身體壞了,立刻再換一個新的,就像換衣服一樣,沒有恐懼,沒有痛苦。因為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而凡夫執著得不得了,死去活來,捨不得這個身,這是迷惑。
阿羅漢比凡夫高明,不執著這個身,他證得「空」。什麼是「偏空」?偏是對圓而言,不圓滿,偏在一邊,執著空。執著空也錯,也就是「執相即著有、不執即著空」。小乘人不執,小乘人著空,比我們好一些,已出了三界六道輪迴,問題是依然不能見性。「要在證性」,他沒有辦法證得自性;因為他執著空,空還是一個相。
4.須知有體必有用,有性必有相。祇須知相之虛妄即可。如又執著空,即墮於斷滅。性與相是不異,相即性之表現,性即相之根本。
此是現象之本體。這一件事,說難似乎不難;說不難,似乎也很不易。原因是我們無量劫以來,在此迷惑顛倒錯亂的境界裡生活,已經養成習慣。佛雖然為我們說明,可是離開佛堂,依然是老樣子,還是在老習慣裡生活。此是大乘佛法真實的受用,很難在日常生活中兌現原因之所在。
一定要再認識,再肯定,不斷的重複,不斷的肯定,使事實真相逐漸為我們熟知,方是功夫。首先認識事實真相的三方面「體、相、用」。本經講性,有時也講心。體是心性,起作用就現相。有體必有用。如果體不起作用,則毫無意義,不能稱之為體。體必有用,起作用一定現相,現十法界依正莊嚴之相。體是能現,相是所現。能現的是一,所現的無量無邊。能現的永遠不變,所現的千變萬化。
「會變的」就是虛妄,「不變的」即是真實。說到此,諸位若能領略一點,方知佛何以要我們證性。「證性」就是不變。變就苦,生、老、病、死苦;不變就不苦。青春常駐,多自在。證性就是找不變之性,變的相裡有不變之性,若真能找到性,相也就不再變了,好處不可思議。 相是虛妄的,相不重要,性重要。既然相是虛妄的,何必執著它!可以用它,然不能執著。
「如又執著空」,那些人著空?四空天人著空、無想定人著空,這兩種人的確很悲哀,因為生到無想天,生到四空天,時間很長很長。最長的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在八萬大劫之中,毫無進步可言,完全依止在那個地方,不能再進一步。此是佛常講的「墮無為坑」,掉到無為坑了。不但是四空天人,小乘人也不例外。但是,小乘人畢竟善根深厚。佛告訴我們,阿羅漢墮在「偏真涅槃」裡,時間是兩萬劫;兩萬劫之後,會回頭,他會覺悟。
辟支佛也墮在偏真涅槃裡,時間是一萬劫。他比阿羅漢聰明,一萬劫就會覺悟回頭,「回小向大」。他能從小乘裡覺悟,修菩薩法,修大乘法。四空天人最長的壽命八萬大劫,是阿羅漢的四倍;而且八萬大劫到了之後還要墮落,出不了輪迴。
佛法裡的禪定與世間法的禪定,因與果都不相同。性相是一,不是二。性是體,相是體之現,表裡不二。由此可知,佛問「可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如果不執著,可以,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一有執著,就不是了,性是性,相是相;性不是相,相不是性。權教菩薩以下都有分別執著。《金剛經》的對象是法身大士,不是權教菩薩。佛是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所以不一樣。
>>續載中…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