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此科是将上来所说之理,再说明其所以然。上文所说种种道理,最要紧者,即反覆陈明不住于相,而均归结到“可以身相见如来”一句。
“此科”是指一小段,“是将上来所说之理”。前面所讲的道理,“再说明其所以然。上文所说之种种道理,最要紧者,即反覆陈明不住于相,而均归结到“可以身相见如来”一句”。前面反覆地说,往后还要继续说。不仅世尊在《金刚般若》里重复说,一部六百卷《大般若》,不知道反覆了多少次。如此重复,有必要吗?确实有此必要。因为即使世尊多次的重覆,我们依然没放下,没舍掉。是故,我们必须真正放下,真正舍无所舍,佛就无法可说了。只要我们还有一分法执存在,纵然是等觉菩萨,佛对我们还是有法可说。因为还有病,还需要治疗。等到一切尽舍,舍无所舍,就完全恢复健康,不需要治疗,佛就无法可说了。由此可知,“反覆”是对治我们的病的。
因为我们无量劫来在六道里,贪、瞋、痴、慢,烦恼、习气根深蒂固,即使诸佛如来帮助我们,也无法拔得干净。佛让我们在觉悟方面不断的重复加深印象。如果此印象能超越我们旧的习气,就有办法拔除。古人所谓把生处变熟处,把熟处变生处,即是此意。“熟处”是指贪、瞋、痴。我们贪瞋痴太熟了,而今要远离,要放下,要舍弃,要疏远它,使之变成生疏。净宗就是培养这句佛号,老实念这句佛号,不断的重复,希望佛号变得很熟,世缘变得很淡,往生就决定成功。
此经总共只有五千多字,经文不长。我们可以看到世尊教化众生手段之高明,方法之巧妙。此处,结归到“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3.不住于相,要在证性也。执相即着有,不执即着空,是一切凡夫通病。小乘与凡夫相反,了知身相是幻,证得偏空,而了生死、出三界。然又得一病,病在着空,此空仍是相。
“不住于相,要在证性也”。学佛的目的就是要见性。不仅禅宗标榜“明心见性”,大小乘无论那个宗派,无一例外,若不见性就不是佛法。何谓见性?自性是宇宙万法的本体,见性就是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白,究竟明了,方是“见性”。“执相即着有”。执着在现象上,就着“有”。“不执即着空”。一切不执着,什么都没有,其实已经执着空了。“是一切凡夫通病。小乘与凡夫相反,了知身相是幻,证得偏空,而了生死,出三界。然又得一病,病在着空,此空仍是相”。六道凡夫着有。小乘人见思烦恼断了,知道身是“缘生之法”,四大五蕴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不再执着“身是我”。身不是我,是“我所”,我所有的。如是,关系就比较疏远。身体坏了,立刻再换一个新的,就像换衣服一样,没有恐惧,没有痛苦。因为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而凡夫执着得不得了,死去活来,舍不得这个身,这是迷惑。
阿罗汉比凡夫高明,不执着这个身,他证得“空”。什么是“偏空”?偏是对圆而言,不圆满,偏在一边,执着空。执着空也错,也就是“执相即着有、不执即着空”。小乘人不执,小乘人着空,比我们好一些,已出了三界六道轮回,问题是依然不能见性。“要在证性”,他没有办法证得自性;因为他执着空,空还是一个相。
4.须知有体必有用,有性必有相。祇须知相之虚妄即可。如又执着空,即堕于断灭。性与相是不异,相即性之表现,性即相之根本。
此是现象之本体。这一件事,说难似乎不难;说不难,似乎也很不易。原因是我们无量劫以来,在此迷惑颠倒错乱的境界里生活,已经养成习惯。佛虽然为我们说明,可是离开佛堂,依然是老样子,还是在老习惯里生活。此是大乘佛法真实的受用,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兑现原因之所在。
一定要再认识,再肯定,不断的重复,不断的肯定,使事实真相逐渐为我们熟知,方是功夫。首先认识事实真相的三方面“体、相、用”。本经讲性,有时也讲心。体是心性,起作用就现相。有体必有用。如果体不起作用,则毫无意义,不能称之为体。体必有用,起作用一定现相,现十法界依正庄严之相。体是能现,相是所现。能现的是一,所现的无量无边。能现的永远不变,所现的千变万化。
“会变的”就是虚妄,“不变的”即是真实。说到此,诸位若能领略一点,方知佛何以要我们证性。“证性”就是不变。变就苦,生、老、病、死苦;不变就不苦。青春常驻,多自在。证性就是找不变之性,变的相里有不变之性,若真能找到性,相也就不再变了,好处不可思议。 相是虚妄的,相不重要,性重要。既然相是虚妄的,何必执着它!可以用它,然不能执着。
“如又执着空”,那些人着空?四空天人着空、无想定人着空,这两种人的确很悲哀,因为生到无想天,生到四空天,时间很长很长。最长的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在八万大劫之中,毫无进步可言,完全依止在那个地方,不能再进一步。此是佛常讲的“堕无为坑”,掉到无为坑了。不但是四空天人,小乘人也不例外。但是,小乘人毕竟善根深厚。佛告诉我们,阿罗汉堕在“偏真涅槃”里,时间是两万劫;两万劫之后,会回头,他会觉悟。
辟支佛也堕在偏真涅槃里,时间是一万劫。他比阿罗汉聪明,一万劫就会觉悟回头,“回小向大”。他能从小乘里觉悟,修菩萨法,修大乘法。四空天人最长的寿命八万大劫,是阿罗汉的四倍;而且八万大劫到了之后还要堕落,出不了轮回。
佛法里的禅定与世间法的禅定,因与果都不相同。性相是一,不是二。性是体,相是体之现,表里不二。由此可知,佛问“可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如果不执着,可以,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一有执着,就不是了,性是性,相是相;性不是相,相不是性。权教菩萨以下都有分别执着。《金刚经》的对象是法身大士,不是权教菩萨。佛是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所以不一样。
>>续载中……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