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識」,原是自性所變現。用以分別執我,便成為識,名之曰妄。若用以降伏分別我執,即是引歸正道,名曰正智。若用以念佛求生淨土,即是無上正等正覺。
「『識』,原是自性所變現。用以分別執我,便成為識,名之曰妄。若用以降伏分別我執,即是引歸正道,名曰正智」。此段即是大乘法常說的「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就看自己如何用法。「識」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是真心變現的,離開了真,那來的妄。妄是自性所變,何以會變?真性夾雜著無明,就變成妄心。我這種講法還有語病,真性怎麼會夾雜無明,不可能的事。如果真的會夾雜無明,那怎麼是真性?可是不這樣說,又無法顯示事實。譬如,陰天時看不到太陽,常說被烏雲遮住了。此話亦似是而非。太陽多大,烏雲怎麼能遮得住它。太陽比地球不知大多少萬倍,這一小點雲彩怎麼能遮得住它?可是我們都習慣了,以為雲彩遮住了太陽。其實這樣似是而非的觀念很多,平常自己不能覺察。
我們學佛要開智慧,一定要明瞭,心性中確實沒有無明。無明究竟從那裡來的?佛在經上講「無始無明」,根本就沒有開始,無明是虛妄的。妄是假的,真的才有,假的那有。根本就不承認無明的存在。可是我們迷了就真有。不能說沒有,亦不能說真有。如是方是事實真相。
世尊在《楞嚴經》上講的話非常有道理,「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立」就是分別執著,是故用它來「分別執我」。一個分別,一個執著,就是「我見」,如此便成為識。「識」即是分別的意思。由此可知,諸佛菩薩所謂大澈大悟,悟什麼?一切法裡不分別,不執著。佛在經上也說我,也說你,佛豈不是明明也分別也執著?佛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佛是因眾生的分別而分別,因眾生的執著而執著,善巧方便才好說話。佛若不依我們的分別執著,而示現分別執著,則我們問佛,佛就如同石頭一樣,一句話也不說,無話可說。
我們是嘴上有分別執著,心裡也真有分別執著。佛菩薩是口裡有分別執著,心裡確實沒有分別執著,是故有體、有用。「體」是空寂的,「用」是無量無邊的。我們是有用無體,即是妄識,作用很小,不能如諸佛菩薩那樣起大用。我們最初修行還是得用它,不用還不行。換言之,要用在正路上,用它降伏分別我執,就是「引歸正道」,即是「正智」。
佛法講智慧,與世間人講的智慧意義不同。佛法說的,必須引歸正道才是智慧。「正道」是心性,引導人明心見性。如其不然,縱然如現代的科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們有相當高的智慧,觀察到物質的現象,觀察到無際的太空,但他們沒有引歸自性,所以佛法不承認那是智慧。佛法的術語稱之為「世智辯聰」,佛說那是八難之一。何以是八難之一?因為它屬於所知障,所以正智與世間聰明智慧有根本差別。正智就是般若智慧。
「若用以念佛求生淨土,即是無上正等正覺」。如果用「識」來念佛求生淨土,那真的是高明,不但往生,且是上上品往生,即是「降伏分別我執」。用什麼方法降伏?淨宗法門就用一句佛號,分別念頭才起,以一句阿彌陀佛壓住,要換念頭。古人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不怕,要覺悟。一句佛號就是覺悟,一句佛號就把妄念換過來。把那一念換成阿彌陀佛,便是會用功,是真實功夫。平常妄念起,是當然之事。無量劫來,凡夫的煩惱習氣根深蒂固,別說外面有緣勾引,即使沒有緣,它自己也會起來。念頭起來不怕,怕的是轉得太慢,要轉得快,一起來立刻就轉,即是功夫得力,如是念佛決定往生,如是念佛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雖是無上正等正覺,你並沒有證得,並沒有現前,但確實是向著無上正等正覺這條路上走。雖未證得,但方向正確,目標正確,也可以說它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18.淨土法門,下手便是轉識成智,便是降伏,便是觀照般若正智,便是即念離念,二邊不著。
此說明淨土的殊勝。知道淨土之殊勝的人實在太少!念佛的人很多,真正認識淨土法門,真正明白念佛的人實在不多。這些年來,我們常常探討淨宗的經典,不斷的與同修們互相參究,才對淨宗稍稍有一些認識。淨土法門真正不可思議!佛講般若二十二年,真正懂的有幾人,方知此事之難。然而真正發心念佛求生淨土的人,雖然對般若的道理還沒聽說過,般若的經典也沒念過,他所行的就是「般若正智」,真正不可思議。古人說,「暗合道妙」,「道」就是般若正智,妙極了,他所做的就與般若相合。這是淨宗無比殊勝的原因,所以念佛人一下手就是「轉識成智」。什麼是智?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智。
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是隋唐,佛教興旺達到了頂點。中國小乘有兩個宗派,大乘有八個宗派都是在那時建立的,影響後世極為深遠。當時高僧大德輩出,真的是有修有證,還有不少是佛菩薩化身再來的,《高僧傳》中皆有記載。
當時的大德,為我們探討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仔細比較那一部經是第一。大家公認《華嚴》第一,是故稱《華嚴經》為根本法輪。把佛法比作一棵樹,《華嚴經》是樹根,是樹本,所有一切經都是枝葉,所以是第一。再把《無量壽經》與《華嚴經》作比較,又說《無量壽經》第一,因為《華嚴》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圓滿。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普賢菩薩導歸極樂世界,華嚴就不圓滿,止於等覺菩薩,尚未成佛。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去成佛的。
華嚴三聖,即毘盧遮那佛和文殊、普賢菩薩。《華嚴經》上,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淨土!《華嚴經》上又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登了地,智慧接近圓滿,對於所有行門真的徹底了解,過去小看了淨土法門,現在明白了,都念佛求生淨土。「始」是初地,「終」是等覺,地上菩薩十一個位次,自始至終,沒有一個不是念佛求生淨土的。若問念什麼佛,求生那個淨土,看文殊、普賢就知道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這是《華嚴經》上說的。所以,祖師大德們就說《無量壽經》第一,是《華嚴經》的歸宿;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與《華嚴經》無二無別。
說中本,當然還有小本,小本是《佛說阿彌陀經》。別看經的份量很少,其中道理、方法、境界與《大方廣佛華嚴經》完全相同。可以說,《阿彌陀經》是簡略的介紹,是《華嚴經》的精華,而《華嚴經》是《阿彌陀經》的詳細講解而已。一而二,二而一。不少古大德,都得出此結論。我們從這個結論中才知道《無量壽經》是第一經。
《無量壽經》有四十八品,其中那一品第一?再找,再比較,當然是第六品。第六品是四十八願,是淨宗的大根大本。世尊為我們介紹淨土,一部《無量壽經》自始至終,字字句句都離不開四十八願。全經就是四十八願的詳細解說而已,可見四十八願是中心。四十八願中,那一願第一?古大德已經找到了,第十八願第一。第十八願是「十念必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若真正明白事實真相,方知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歸納則為《華嚴經》,再歸納則為《無量壽經》,再歸納則為「四十八願」,再歸納即是「第十八願」,亦即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所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念這一句佛號等於念四十八願,等於念《無量壽經》,等於念《華嚴經》,等於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經都念了,你說妙不妙!這是真實智慧,當下便轉識成智。菩薩之中智慧最高的是文殊師利,他選擇這個法門,可謂是第一等智慧的選擇!
淨宗法門真是難信之法。過去我學佛,學了二、三十年都不相信。老師苦口婆心勸導我,我還是半信半疑,僅僅是不反對而已,心裡仍然不信。老師甚至跟我說,自古以來那麼多祖師大德、有學問的人都念佛,如果都錯了,我們也錯一次,又有何妨,如此懇切來勸導我。回憶過去,我對老師不能不感恩。那麼我何以相信淨土的?我相信念佛,是得力於《華嚴》與《楞嚴》,講《華嚴經》才明瞭的。看到文殊、普賢、善財童子都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再仔細觀察淨宗法門真的不可思議,方才相信。真的一下手就是轉識成智,就是降伏,高明到了極處。
「便是觀照般若正智,便是即念離念,二邊不著」,此功夫就是我剛才講的,念頭一起,立刻換成阿彌陀佛。一換成阿彌陀佛,妄念沒有了,離有;一句阿彌陀佛提起,又不落空,空有兩邊不著。何況這一句阿彌陀佛真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個名號是性德之稱,不是普通名號;普通所有名號都是假的。馬鳴菩薩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是指一般的名字相。馬鳴菩薩也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他告訴我們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而他自己是念阿彌陀佛往生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名稱都是假名,唯獨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真的,純真無妄,不是假名。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念阿彌陀佛就真正兩邊不著,回歸自性了。阿彌陀佛就是自性,西方極樂世界是自性淨土。
>>續載中…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