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次龍王,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為十?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二、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三、惟皈依佛,非餘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八、不起身見,捨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十、不墮諸難。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福德、智慧是從善業而生,諺語所謂「福至心靈」,福報現前時,智慧也就現前,心思特別靈敏,這是說明福與慧的關係。福慧的根都是善心、善念、善行,若心行不善,怎麼會有福報?不善之人雖享有大富貴,他這個福報是前生修的,這一生所修的,果報在來世,「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決不是作惡多端的人有福報。我這一生沒福,是前生沒修,不能怪別人。真正明白道理與事實真相,決不會怨天尤人,心是安定的,所謂是「心安理得」。我們想求福報、求智慧,今生修因,來生福慧就現前了,因果通三世,這個道理一定要曉得。
明白了世出世間法,修福、修慧是當然之理。要不要享受?不要享受。把自己修行的果報迴向給一切眾生,布施供養一切眾生,讓大家去享受。為什麼?這個福報是有漏的福報,若要享受這個福報,功夫、道行決定會退轉;反之,不享受,布施供養一切眾生,道業會增長。諸佛菩薩所享受的是無漏的果報,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有漏的福報絕不享受。
釋迦牟尼佛示現講經說法、教化眾生,講經說法是法布施、法供養;用身體、勞力,這是內財布施、內財供養。自己一生生活所需,吃得飽、穿得暖,足矣!他所享受的是無漏的福慧。後人也依照佛陀的教誨修行,而不能有佛陀那樣的成就,原因何在?不能放下有漏的福報,反而障礙了無漏的果德。果真將這個毛病消除,諸佛菩薩果地上的受用,我們雖然不能圓滿得到,也能得到少分。
十善業是佛法修行的基礎,向下經文講六度、四無量心、四攝法、三十七道品,全都是以十善業為基礎。不認真修十善業就不是學佛,真正念佛往生的人,無論是什麼身分,從事於哪個行業,決定具足十善業;不具足十善,決不能往生。
由此可知,我們要想在當生往生西方淨土,「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一定要做到,才有把握往生。孝親尊師、慈心不殺,就是落實在十善業道上;如果沒有十善業道,孝親尊師都是假的,你也沒有慈悲心。這要特別注意,決定不能疏忽,這是佛法修學根本戒之根本。
「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也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你沒有這個基礎,三皈五戒無法落實,是有名無實。有人向印光大師請教:「怎樣能入佛法?」他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就是具足十善業。心與十善業不相應,誠何在?誠絕對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一定要落實在生活當中;而落實在生活當中就是十善業,十善業的圓滿就是如來佛果。
我們常常看到佛像,有一個圓光,上面寫了三個字「唵、阿、吽」,有用中文寫的,也有用藏文、梵文寫的。「唵、阿、吽」是什麼意思?唵是身,阿是口,吽是意,身口意三業清淨,三業純善,這三個字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圓滿,就成佛了。
十善、五戒是行門的根本,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不能離開;須臾不可離者,稱為「道」,這是正道、佛道。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與這十個綱領相應;若不相應,則是惡業。上品十惡,是地獄的業因;上品十善,是生天的業因。明白此理,就清楚、明白自己將來往哪裡去。所以,想修福、修慧,決不能違背十善。
「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十惡是邪道、三惡道。我們起心動念落在十惡,就是行邪道,果報在三途。若不願意墮三途,就要遠離邪道,行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佛道、菩薩道、聖人之道。走這條路,才是真正有智慧、覺悟回頭之人。從哪裡做起?從起心動念處做起。
凡人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而這個根就是貪瞋痴慢疑五種思惑;「思」是思想,思想、見解迷惑了。「疑」是懷疑聖人、懷疑聖道,隨之而起的是貢高我慢,輕慢聖賢,輕慢聖道。十善業道是聖道,你輕慢十善業道,果報在三途。三途果報是自作自受,人天福報、三乘聖果,也是自己造作、自己享受。虛空法界誰作主?自己作主,佛菩薩與大聖大賢不作主,閻羅王與上帝也不作主。一定要「離邪道,行聖道」,才是如來真實弟子,諸佛讚歎,天神敬仰。
「八、不起身見,捨諸惡業。」邪見就是錯誤的思想、見解。六道凡夫執著身是真實的、是自己,佛告訴我們,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我們修行佛法,就是修正錯誤的觀念、執著、見解與思想。佛告訴我們,身不是「我」,是我所有的,如同我們身上穿的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我」是永遠不生不滅,「我所」是有生有滅,譬如衣服穿久會髒、會破,就不要了,再換一件。
「我」有沒有身?有,即佛法講的「法身」,法身是真正的我。佛說:「法身是不生不滅、無始無終」。佛教誡弟子,終極的目標就是證得法身,證得法身就是成佛。什麼人證得法身?譬如禪宗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之人。他悟的就是有一個不生不滅、無始無終的真我,悟的就是這個身是假我。悟了之後,他就能得受用,這個受用即如來果地上的依正莊嚴。
佛又說:「報身」,報身是有始無終。報身是智慧,即能證法身的智慧;證得之後,永遠不會再迷失了。第三是「應化身」,我們現在這個身是應化身。佛的應化,根本的原因是諸佛如來的本願。一切諸佛如來在因地,都曾經發願度一切眾生,這是因;緣是眾生有感,佛就有應。
法身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沒有形相;雖沒有形相,能現一切形相。一切動物、植物、礦物,是法身變現的形相;一切虛空自然現象,是法身變現的現象。在佛法稱「法身」,哲學家稱「宇宙萬有的本體」。法身能現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包括自然現象,是所現的,能所是一不是二。如果把能現與所現分成兩類,就是世間講的哲學。
歐陽竟無先生說:「佛教非哲學」。何以非哲學?佛法是一不是二,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法身,能所是一不是二,哲學沒有講到這些事情,所以佛教非哲學。佛教也非宗教,宗教是崇拜一個神、一個造物主,佛法沒有神,也沒有造物主,但佛法承認有神的存在。神是什麼?還是法身所現的。現的這些相差別這麼多,即經論上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唯識所變」,是由於一切眾生迷失了自性。
什麼叫「迷失自性」?不知道事實真相,不曉得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與自己是一體。迷失自性之後,就產生了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十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是這樣變現出來的,稱作「唯識所變」。於是自性性德不能作主,誰作主?妄想、分別、執著作主,就是法相宗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作主,那就造諸惡業。縱然造一切善,以大乘佛法講,還是造惡業,因為它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造的。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妄心,不是真心;不是真心造的還是惡,真心造的才是善。
由此可知,十法界裡的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藏教佛、通教佛),他們造的都是惡,不是善。為什麼?沒有明心見性,不是用真心。用真心,造一切惡都是善。絕對善惡的標準,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因此,用妄心,造一切善也是惡,因為沒有見性;換言之,你造作一切善業,出不了十法界。
一真法界裡面的法身菩薩(即分證佛),用的是真心,所以他們造惡也是善。我們在《華嚴經》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勝熱婆羅門、甘露火王、伐蘇蜜多女,造的是殺、盜、淫,他們是善。為什麼是善?用這種手段,幫助眾生明心見性,超越六道、十法界,所以是善。這是諸佛如來的密義,我們不懂,我們看到會感覺得很奇怪,因為這不是我們的境界。
佛講這些事情,是為度娑婆世界眾生、為度十法界眾生,他有權巧方便。而善財童子去參訪,有禮敬沒有讚歎,因為他們用的手段不善,這叫惡度。惡的方法能度一類眾生,但這要看眾生的根性,應當用什麼方法幫助,就用什麼方法。佛沒有定法,佛有能力觀機,凡夫不能學。為什麼不能學?沒有離妄想、分別、執著,學這種方法就墮地獄。
佛教化眾生分很多等級,就像辦學校一樣,有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每個階段強調某種教學方法,我們要認識清楚,而我們現在在佛教只能算是小學。我們修學這麼多年,何以功夫不得力?我們沒有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十善業道,這是佛法小學一年級的課程,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都以此為基礎。
淨土法門最基本的是「淨業三福」。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唯有真正修十善業,孝親、尊師、慈悲才能落實;若沒有十善業道,孝親、尊師、慈心全是假的。具足第一個條件,念佛才生凡聖同居土;具足兩條,往生方便有餘土;三福圓滿具足,生實報莊嚴土。所以,最低限度要把第一福落實在十善業道。
古人走這個路,在短短幾年時間就有成就。我們今天疏忽了,在修學上沒有紮根,起心動念都落在自私自利;換言之,貪瞋痴慢沒有捨棄。別人讚歎我,歡喜;別人罵我、侮辱我,心裡怨恨,這樣念佛,功夫怎麼會得力?古人對於順逆境緣的心態,聽到別人讚歎,自己感到恐懼,「我做的是不是像他讚歎的?」不會生歡喜心。別人毀謗、侮辱、陷害,一定是我做得不好,不能令他滿意,自己回頭反省,改過自新,絕不怨恨別人,所以心地永遠清淨、平等、慈悲,無一念是惡,無一不善的行為。與大眾相處,只記別人的好處、恩德,絕無不善、抱怨之念,如此方能修到純善。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若心地不是上善,雖然具足信願行也不能往生。善心、善行從哪裡培養出來的?從一切順逆境界、善惡人緣中修養成功的。
何以法身大士沒有過?法身大士見一切眾生、一切萬物,只見性不著相。一切眾生的性是佛性,所以《華嚴經》、《圓覺經》都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現在是不是佛?當然是佛;佛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佛是從性上看的。凡夫是從相上看,凡夫著相,佛不著相。賢首大師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以黃金做器皿,用同樣的成分、同樣的重量,造一尊佛像、菩薩像、聲聞像、緣覺像、天像、阿修羅像、人像、畜生像、餓鬼像、地獄像,擺在面前,佛見性不見相,看到的全是黃金,價值相等,沒有分別。凡夫著相不見性,這是佛菩薩,那是餓鬼,起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心生好醜,這就是過失。
諸佛菩薩幫助我們,終極的目的,就是教我們見性不著相。我們的心就清淨、平等,心裡一個念頭都不生,善惡念頭都不生,曉得佛像與餓鬼像、地獄像是平等的,無絲毫差別。金是真的,像是假的,我們不喜歡這個像,可以把像鎔化再做別的像,這就是講性永遠不變,相會變;性沒有生滅,相有生滅。
有情眾生稱為佛性,無情眾生稱為法性,佛性與法性是一個性。所以,從性上看,你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自然就生出來了,這是性德。若落在分別、執著上,你就迷失了自性,性德顯現不出來,生起是非、邪正、善惡,這些全是妄想、分別、執著。
能「不起身見,捨諸惡業」,最低限度的地位,是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小乘須陀洹果。我們要不在這上真正用功夫怎麼行?這才體會到十善業多麼重要!必須認真修十善業道,念佛才能往生。若捨棄十善業道,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功夫都不得力,就像蓋房子沒有地基。修十善業道,才能捨諸惡業;惡業不捨,生生世世就在六道輪迴隨業受報。善業生三善道,惡業生三惡道,隨業流轉,苦不堪言,這是六道眾生的真相。
「九、住無礙見。」這是屬於智慧。『見』是見解,見解無障礙;換言之,對世出世間法,都能通達無礙。這個利益是一切眾生共同的願望,而佛說:這實際上是一切眾生本有的能力,是本能。清涼大師在《華嚴疏鈔》講的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現在我們的見解、思想有障礙,障礙從哪裡來的?十惡業造成的。十惡具足了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性德不能現前。經上講的種種不思議的果報,都是屬於我們自性本具的德能,只要離開十惡,性德就能恢復。至於恢復到什麼程度,這是功夫問題。
由此可知,有智慧福德之人,一定懂得「離一切惡,修一切善」;「一切」就是此地的十條綱領,十惡展開是無量無邊的罪業,十善展開是無量無邊的善福。學佛從這裡學起,希望在一生當中修到純善。儒家講「止於至善」,這是世出世間聖人修心養性的最高目標。儒家教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佛教人「孝親尊師,修十善業道」,世出世間的大聖大賢,正所謂是「英雄所見,大略相同」,值得我們相信。
真正相信就要認真努力學習,徹底改正過去不善的行為、習氣。改正就是修行,把錯誤加以修正。凡夫不易發現自己的過失,反而容易見別人過,所以古德教我們見別人過,立刻要回頭觀照自己,是否也犯同樣的過失。知道自己的過失,佛法稱為「開悟」。凡夫不曉得自己過失,就無法改正過失,這是一般修行功夫不得力的原因。觀察別人,立刻返照自己,這是智慧。將他人之過放在心中,自己是罪上加罪,那就錯了。
再者,讀聖賢書也容易發現自己的過失。這也就是印光大師苦口婆心勸人讀《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和《安士全書》的道理所在。將自己的心行,與這些經文細心對照,哪些念頭是善的、哪些行為是惡的,善心善行要保持,惡念惡行要改過。大乘經教念多了,我們的見解、思想就與佛接近了。
佛菩薩的思想、見解是正知正見,而我們的想法、看法決定是錯誤的。他們心地清淨,能知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心思迷惑,過去的事忘得一乾二淨,只有偶爾在夢中起現行。夢中境界,多半是阿賴耶識的種子現行,這些種子是過去生中的,所以從夢中仔細思惟觀察,能得到一點過去生中所造業的訊息。何時修到心地清淨,過去生生世世的狀況,就能回憶起來。世間一般人心比較清淨,能回憶到童年;心再清淨,能回憶到過去一生、二生。這種事情,現在人稱為「特異功能」,一般人叫「神通」。
神通是從禪定而來,佛的定功深,禪定圓滿,所以能知道無量劫前的事情,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他的經驗比我們豐富。而我們短短幾十年所學的,實在不可靠,這是事實。尤其現今社會,《楞嚴經》云:「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所接觸的都是邪知邪見,大家都錯了,我們跟著也錯了,自以為是,所謂「積非成是」。
是非善惡的標準何在?在聖賢人的心行。真正覺悟的人,他們的思想、言論、行為才是標準。我們學佛,釋迦牟尼佛的心行是絕對的標準。在世間法,中國人崇奉孔老夫子的心行為標準,孔老夫子的心行在《論語》裡。朱熹編訂《四書》,《四書》是中國人是非善惡的標準,人生價值觀的標準,這是中華民族精神之所在。可是現代人捨棄了幾千年來的民族價值觀,隨順現前時代的邪知邪見,所以世間才有動亂,天災人禍。如何才能消除災難?從人心轉變。人心能覺悟,轉邪為正,不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不再隨順社會世俗價值觀,回頭隨順聖賢教誨,災難就能化解,就能住正知正見,於一切事理通達無礙。
「十、不墮諸難。是為十。」這是個雙關語。眾生造惡業,招感天災人禍,覺悟的人要不要受難?這是共業所感,肯定要受,但是決定不墮。為什麼不墮?他的心地清淨、善良,大難之下,他往上升,不往下墮落。學佛人若能如《彌陀經》所講的,「具足善根、福德、因緣」,遇到淨土法門,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作佛,所以是「不墮諸難」。另一個意思,是在大災難當中,他也可以不受。在重大災難下能倖免的人,不外乎兩類因素:第一、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這一生雖然造小惡,餘福還很厚,可以免除災難。第二、這一生中遇到善知識,接受善知識的教誨,斷惡修善,也能避免。這些理論與事實真相,《感應篇》、《陰騭文》與《了凡四訓》都講得很詳細。
善果決定是從善因得來的,造作惡業,希求善果,無有是處;同理,造作善因而得惡果,亦無有是處。可是世間人往往看到有些人一生行善,最後得的是惡報;作惡的人卻有種種享受,好像因果報應不準確,於是懷疑不能接受。這是他看得太淺。佛言:「因果通三世」,現前作惡還能得福報,是他過去生中修積得厚,這一生雖然造惡,福報已經折損,但還有餘福沒有耗盡,所以還能享福。一生積善受苦報,說明過去生中造的惡業多,還有餘惡沒有斷,所以才受惡報。如果他行善不中斷,來生就有大福報。
佛家言:「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循環不空。了解善惡決定有果報,你就決定不會作惡。不管遭遇什麼艱難困苦,也不起惡念,來生有大福報。這一生的時間短,來生的時間長,聰明人要有遠大的眼光,這絕對不是消極。來生大福報成就,這一生晚年福報亦會現前,即佛家講的「花報」;你修積得太厚,不等來生受福,這一生就現前。花報殊勝,果報就可想而知。所以,福決定是從善心善行修積而來,我們要深信不疑。
「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這一段是總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譯成華文是「無上正等正覺」,「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三」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屬於五不翻中的「尊重不翻」,為了尊重,保持音譯。我們學佛的終極目標就是這一句,它有三個層次:「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
「正覺」,就是小乘阿羅漢、辟支佛。佛說,世間人天也有很聰明的人,對於宇宙人生有相當的覺悟,但是不能稱為「正」。佛法講「正」的標準是要破我執,《金剛經》的標準是「無我相」,這時方能稱為「正覺」。現在許多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可以稱為「覺」,但不能稱為「正覺」,因為他還有「我」。
我相屬於我執,就是執著;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屬於分別、妄想,所以破四相分三個階段。執著斷了,稱為「正覺」;分別斷盡,妄想尚有,這個階段稱為「正等正覺」。「等」是等於佛,而不是佛。必須分別、妄想斷盡,才稱為「無上正等正覺」。所以,無上正等正覺只有圓教佛果,等覺菩薩以下都屬於正等正覺。正等正覺最低位次是圓教初住菩薩,因此四聖法界都屬於正覺,但其中的層次也有不同。四聖法界: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天台家講的藏教佛、通教佛),都是屬於正覺。天台大師「六即佛」判教,四聖法界是「相似即佛」。
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離十法界,入一真法界,這時是「分證即佛」,稱之為「正等正覺」,就是法身菩薩。我們學佛的目標,是求對於宇宙人生究竟徹底圓滿的覺悟,即「無上正等正覺」。如何求得?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佛將一切善惡歸納為十條,十善反面就是十惡,離十惡就是十善。由此可知,善惡,是一個體性,只是迷悟不同而已。
『迴向』,是把自己修學的功德與一切眾生分享,自己不要了。但如果與一切眾生分享,還有一點「我與一切眾生共享」的念頭,就是「我」沒有捨棄,還有我執存在。功德跟一切眾生分享裡,沒有「我」,才能走上菩提道。
『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佛是覺悟的意思,對一切法覺而不迷,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法是一切法。『成就自在神通』,這是德用。對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能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你就得大自在,這是自受用。自受用是「自在」,他受用是「神通」,你有能力教化一切眾生。
因此,遠離邪見,不但成就十種殊勝的功德法,若能將功德迴向無上菩提,就能速證一切佛法,得大自在,教化一切眾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