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  精彩導讀  雜誌下載  常見問題  繁簡轉換程式下載

2001.1.13  星期六  VOL.30


 

雪公言:「學佛最要緊是後來了生死,不了生死,將三藏十二部倒著念,會背,也沒用處。」

 

卷首語
編者的話

 

「祖師有云,凡世間發念修西方淨土之人,才發一念,西方蓮華池中便生蓮華一朵,若願心精進,則華日日敷榮,以至大如車輪;若願心退轉,則華日日萎悴,以致殞滅。故欲盛培彼邦蓮種,不使枯萎,必須於平日精進念佛。」

此段話是教導我們,在平日要用功念佛,不可一日懈怠懶散。

 

返回

 

經論輯要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30)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復次龍王,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為十?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二、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三、惟皈依佛,非餘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八、不起身見,捨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十、不墮諸難。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邪見」就是愚痴,其想法、看法完全與自性違背,稱為痴;愚痴表現於外就是邪知邪見。遠離愚痴,比離貪欲、瞋恚困難,佛比喻斷痴惑好像是藕斷絲連,很不容易斷乾淨。十惡前九條,只要能持戒,身、口就不犯戒;修定,能斷貪瞋;唯獨痴一定要開了智慧,才能斷除。愚痴是所有煩惱的根本,眾生之所以會造貪瞋痴,造殺盜淫妄等,都是因為愚痴所致。由此可知,開智慧重要,這也是佛法修學的終極目標。

開智慧,一定要依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修學的過程,我們也不例外。修行開不了智慧,原因何在?戒不清淨,就得不到定,當然沒有慧。沒有戒定的智慧,佛法稱為「世智辯聰」,儒家稱為「記問之學」,這是聽得多、看得多、記得多,不是自性的流露,所以不是智慧。儒家講:「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可見有修、有證方能為人師。所謂「有修」就是落實自己所學,以佛法來講,落實就是「持戒」,持戒方能得定,甚深的禪定才能開智慧,淺定沒有智慧。佛法講的「四禪八定」,都沒有智慧,出不了三界。阿羅漢所修的是「九次第定」,所以能超越三界。

要想開智慧,不能不放下,不放下是開智慧最大的障礙。放下不是做不到,而是你不肯做。這件事情是求自己,自己肯放下,這不是難事。因此,自古以來修行人有成就、能開悟、能證果,都是能放下之人。

「何等為十?」下面是十種功德法、十種利益。

「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這是遠離愚痴所得的第一種利益。『真善意樂』是真樂,非苦樂之樂;苦樂之樂,不是真樂,佛法稱為「壞苦」,苦是「苦苦」。真善意樂即佛經講的「常生歡喜心」,因為常生智慧,故得真法喜、真法樂。『真善等侶』就是常親近真善知識,與真善知識做伴侶;伴侶即同參道友。因此,你有邪見,這種殊勝的受用就得不到。有邪見的人,起心動念隨順煩惱,常生煩惱、憂鬱、疑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敢確定,這是愚痴造成的。斷愚痴雖難,我們也要學習,能得一分,有一分受用;能得兩分,有兩分受用。

邪見的根本,就是「我見」、「身見」。修行人離不開煩惱,擺脫不了習氣,原因就是執著這個身是「我」,起心動念自私自利。只要有這個念頭,貪瞋必定隨之而起;而貪瞋煩惱伏不住,果報在三途。佛說:這個身是「四大五蘊假合而生」,不是真的;「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我們把這個身當作自己,看得這麼重,堅固的執著,這個因素就是墮落餓鬼道的業因。

所謂「伏」,就是有功夫使十惡業不起現行;如果伏不住這些煩惱,念佛也不能往生。往生的條件是「一向專念」;煩惱不斷,就是夾雜,功夫不純,不能往生。

自己不是真善人,就遇不到真善知識,既使佛菩薩在你身邊,你也遇不到,因為有煩惱現行故。若心地純善,周邊所接觸的一切人都是善知識、佛菩薩,正如蕅益大師講的:「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你有真智慧,諸佛菩薩都在你面前;沒有真智慧,諸佛菩薩在你面前,你都看不順眼,怎麼會得到法喜?得到「真善意樂」?從這兒就能體會到,佛法的教學實實在在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離苦」就是伏煩惱、斷煩惱,得真善意樂。

「二、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這唯有具足真實智慧,明瞭真相的人方能做到。『深信因果』,大家對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都耳熟能詳,可就是不肯修善,這是不能深信因果。深信是通達因果之理,了解事實真相。譬如:對於蚊蟲、螞蟻,一般學佛人往往還有殺心,這是習氣。雖然知道因果,但是知道得不夠深,有意無意的去殺牠,將來果報仍免不了。

譬如,安世高法師曾經兩次到中國來償還命債,他是修行證果的人,他清楚過去生中誤殺別人,這一生也會被人誤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果報一定有因有緣。菩薩做此示現,就是告訴我們:「你造作的因,一定有果報,果報一定要自己承受。」儒家講:「愛人者,人恆愛之。」你愛別人,這是修因;社會大眾都尊敬你、愛護你,這是果報。反之,你恨別人、討厭別人,社會大眾同樣也恨你、討厭你。若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你會寧捨自己的身命,也不肯造惡。

古德比喻得好,現在有個很高的位置請你去做,條件是殺一個沒有罪的人,你殺了他,王位就是你的;對於深信因果的人來說,去殺一個無辜的眾生,能得再好的利益,他也不會去做,這必須要離邪見才能辦到。邪見是愚痴,糊塗人不信因果;換言之,信因果信得不深,不算明白人。

蚊蟲、螞蟻也是一條命,牠們是過去生造惡太多所導致的,但牠的罪報終了時,也會轉為人身。而我們罪業造多了,也會變成蚊蟲、螞蟻。實在講,無量劫來,六道種種身相我們都曾經歷過,這一生得人身有「隔陰之迷」,忘記過去世的事情;雖然現在忘記,業因種子卻在阿賴耶識裡永遠不會消失。

由此可知,言語行為、起心動念,自己要對自己負責任。因果可畏,唯有諸佛菩薩、聲聞、緣覺知道。經上記載阿羅漢聽佛講經,講到地獄的情況,想到自己過去曾經歷過,還心有餘悸,身上都出血汗。我們現在是無知,但是只要斷貪瞋痴就能證阿羅漢果,就能記得過去生生世世的事情。想到過去在六道裡的狀況,做過天王、畜生、餓鬼,也墮過地獄,哪一道都去過,所以我們跟一切眾生與諸佛如來,過去無量劫中都有親屬關係。我們要是殺害、侮辱、輕視眾生,就是對付自己的父母與諸佛無異,這是真話。所以,證得阿羅漢,才能真正不作惡,惡念不生,我們要認真努力學習。

「三、惟皈依佛,非餘天等。」『皈依』就是以佛為老師,隨順佛陀的教誡修學。諸天善神的智慧比我們高,也能教導我們,我們對他要尊敬。諸天善神多半也是皈依佛的,我們在經典裡看到,大梵天王、忉利天王常請諸佛菩薩到天宮講經說法,所以諸天善神也是佛的學生。天道雖好,但見思煩惱沒斷盡,他們的智慧比我們高,煩惱比我們輕,福報比我們大,但所得的果位不是究竟圓滿的。因此,我們需要有真實智慧、圓滿功德的老師,來教導我們修學。

我們以佛為師,這些諸天善神會不會怪我們?不會。你從前拜神,現在皈依佛,神也會歡喜讚歎,為你護法。若神看到你皈依佛,他不歡喜,這不是正神,一定是妖魔鬼怪;妖魔鬼怪會害人,正神會保佑人。我們以佛為老師是決定正確的,但是對於其他的天神決定要尊重讚歎。

普賢菩薩教導我們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我們對於一切天神、鬼神,一定要尊敬、讚歎、供養。對鬼神是這個態度,對不同的族類、不同的宗教,也應該禮敬、讚歎、供養,這是普賢行;佛在大經上常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道理就是如此。這個心量多大!這個知見是正知正見,自然流露出愛護一切眾生,比愛護自己的生命還重要;為愛護眾生、救護眾生,捨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生命尚且能捨,何況身外之物,哪有不能捨之理?哪有不能供養之理?

非洲的天主教徒來找我說,非洲很苦,有很多病人,而醫院的距離很遠,缺乏交通工具,希望我送他們一輛車。我當然要送給他們,不能說那是非洲人,那是天主教,不是佛教,就不幫助。要知道所有一切眾生,不同宗教、不同國土、不同族群,都是一體。我們沒有能力就沒有法子,有這個能力,一定盡心盡力去幫助,這是應該的。我們能這樣對人,人家也會這樣對我。我們必須要深信因果,隨順佛陀的教誨。

「皈依佛」,皈依如何落實?就是經中常講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能做到就是真正皈依,對佛的教誨全盤接受。「持」是永遠保持而不喪失,依教奉行;明知故犯,「持」就沒有了。「讀誦」是自他兩利,自己每天讀誦,溫故知新,就是天天接受佛陀教誨,展開經卷如同聽佛說法。「為人演說」,「演」是要做到,佛教我們《十善業道經》,我們要把十善業道做到,這是演,這是身教;「說」是為別人演說,是言教,這是真正皈依佛。若只是在經典裡學習,不能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就是徒有皈依形式,而無皈依實質。

「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楞嚴經》云:「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佛法修學,最高的目標在此。離邪見就是智慧,智慧開了之後,世間一切吉凶禍福,你都清楚明瞭,不需要趨吉避凶,因為你能轉境界,可以轉凶為吉,轉禍為福。世間人沒有能力轉境界,是因為貪瞋痴不斷,所以會受境界拘束。貪瞋痴斷了,定慧現前,一切命運、際遇全都轉變過來,真的是轉十法界為一真法界。佛在此地將這個條件說得很清楚,就是「直心、正見」,此四字就是大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

《觀無量壽佛經》講的「至誠心」,至誠心就是『直心』。《起信論》講的「直心」,就是菩提心之體。由此可知,直心就是真誠到極處。這個說法我們還是很難體會,究竟如何真誠?如何正直?標準何在?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裡,對「誠」下了一個定義:「一念不生是謂誠。」因此,有念就不誠。無念是不是誠?無念也不是誠。若無念是誠,無想定菩提心就現前了。佛說:無想定修成之後是「一念不生」,果報在四禪的無想天,是外道天。此地,我們必須要有能力辨別。「一念不生」,「一念」就是沒有第二念,有二念就不是「一念」;「不生」是不生第二念,不是墮在無念。「一念」,大乘經講:「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它是活的,不是死的。無想定是死的,所以無想定是無明,不是菩提。

菩提究竟為何?其實這樁事情就在我們面前,儒家講:「道不遠人,人自遠之。」佛在楞嚴會上講:「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就是一念不生。六根門頭: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觸、意能知。我們眼睛一張開,看到外面的境界,清楚、明白,耳朵聽外面的聲音,清楚、明白,這叫一念;「不生」是不生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至誠。無想定雖然好像是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但是他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清楚,所以叫無明。千萬不能把無明、無想定說成至誠心,那就錯了。

佛菩薩能永遠保持一念,不起第二念,這是與我們不同之處。我們有一念,但是一念的時間太短,剎那之間就起分別、執著,把智轉變成識。一念是智,真智慧;第二念起來,把智轉變成識,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佛法修學就是修「轉識成智」。識與智的分別:識裡有妄想、分別、執著,智裡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因此,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至誠心」、「直心」,靈明到了極處。它不起作用的時候,好像是無知,正如《般若經》講的「般若無知」,無知就是至誠心,就是直心;起作用時是「無所不知」。無想定也是無知,但是起作用時什麼都不知道。

「正見」就是直心起用,用儒家的話講,直心就是「誠意」,正見就是「正心」。佛法講,直心是「真誠心」,正見是「深心」、「大悲心」,《觀經》講的「迴向發願心」。這是正知正見,世間一切吉凶禍福全都明白。如何明白?業因果報清清楚楚,一點都不迷惑,所以『永離一切吉凶疑網』。

世間人喜歡去看風水、看相、算命,這就證明對吉凶禍福疑慮重重,對於如何趨吉避凶,都存著僥倖之心。事實上,你有災難,你能逃避得了嗎?逃避不了,果報一定要自受;你有福,想丟也丟不掉。《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中,佛對於占卜、看相、算命、風水,一律不准我們去問,他說這是世間意,佛弟子「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

可是佛慈悲到了極處,眾生有迷惑,想占卜尋求答案,佛也順從眾生習氣,所以說了一部《占察善惡業報經》。這是佛教弟子,對吉凶若有疑惑,應如何去占卜,這是為我們大開方便之門。在占卜之前,佛首先教我們如何修法,方能得到感應;若無修學功夫,就得不到感應。另外,《觀音感應課》這個小冊子,也是占卜的,印光大師在序文中寫得很清楚,占卜前要恭敬誠懇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再求感應。佛菩薩名號念下去,心定了,心誠了,誠則靈。

若能永斷貪瞋痴,心是真心、是直心正見,菩提心就現前,所以一切吉凶禍福不用過問,一切時是好時,一切日是好日,一切處是好處,無一不吉祥。因此,心純善無惡,境緣都轉過來了,這就是「境隨心轉」之理。

「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惡道可怖,地獄最苦,決不能去。《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的無量無邊的苦楚,任何一種我們都受不了。可是地獄很容易墮落,很難出離。哪些人墮地獄?造作「五逆十惡」,五逆罪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阿羅漢就是現在講的好老師。阿羅漢、菩薩在世間捨己為人,教化眾生,是人天眼目,這樣的人你以惡心害他,等於殺害阿羅漢。第四、「出佛身血」,佛的福報大,護法神很多,不可能殺害佛,但是讓佛受一點傷、流一點血是可能的。釋迦牟尼佛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提婆達多要害佛,這屬於出佛身血。今天如果用瞋恚心、厭惡心破壞佛像,就是出佛身血。更深一層的意思是破壞佛法的形象,也等同出佛身血。學佛人受過三皈五戒,若不能為社會大眾做好樣子,讓大眾對佛法失去信心,等同出佛身血,造的是地獄罪。

何謂佛法的形象?最簡單、最明顯的教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我們不能修善,讓社會大眾看到佛教徒就罵釋迦牟尼佛、貶低佛教,我們就是破壞佛教形象。因此,學佛為佛弟子,在一切場合都要小心謹慎,要給大眾做好榜樣。我們做了壞樣子,怎麼對得起釋迦牟尼佛?對得起阿彌陀佛?念念要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行行要與看破、放下、自在、隨緣相應,這是「擁護佛法」、「禮敬諸佛」。

第五、「破和合僧」,破壞僧團,特別是破壞弘法的機緣、聞法的機緣。法師講經說法,你去破壞道場;眾生有機緣聽佛法,你去障礙他,不讓他聽法,這都是破和合僧。造五逆都是阿鼻地獄的果報,極深極重。《地藏菩薩本願經》中,將業因果報講得很詳細,我們要常讀誦,斷惡修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佛菩薩是我們的師長,展開經卷,聽佛菩薩的教誨,一定要隨順佛陀教誨,不能隨順自己的意思,隨順自己的貪瞋痴慢決定墮落。佛常勸導我們,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決定不能隨順自己的意思;證得阿羅漢果,見思煩惱斷了,所行的都是十善業,就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

人能斷惡修善,斷得乾淨,修得圓滿,就算沒有遇到佛法,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來生也「常生人天,不更惡道」。雖然不能出離輪迴,也在三善道受生,決不會墮三惡道。

 

返回


楊枝淨水
如何面對多災難的時代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佛說:「業力甚大,能敵須彌」,又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弟子應以怎樣的心態,看待時代的變化,這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課題。尤其近兩年,世界各地都充滿了爆炸性的危機,我們必須要明瞭。明瞭是智慧,有智慧還得要有功夫,而修行總原則不外乎「看破、放下」,守住此原則,就能心安理得。

我們要知道,時局無論怎樣動亂,這是眾生無始劫來累積的業力。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琉璃王滅釋迦族時,世尊看在眼裡也無能為力,他對弟子們說,這是業力使然。過去生中所結的怨恨,冤冤相報,非常殘酷,而我們將來可能看到比琉璃王滅釋迦族還要殘酷不止千萬倍的事情。

學佛是學覺悟,覺悟與不覺悟的人不相同。不覺悟的人遇到這些事情,就會憂慮、恐懼,想避免這個災難;覺悟的人則不然,他了解前因後果,絕不做避難想。面對此事,心地坦然,不驚不怖,盡心盡力做好本分之事,就是讀經、研教、念佛、斷惡修善,只要有一天時間,就積極認真努力去做。若災難臨頭,也無恐懼,對將來清楚明白,自己會轉移到好地方去。緣分殊勝的,會從這濁惡之世,轉生到極樂世界;緣分差一點的也會生天。生命是永恆的,沒有生死,只是轉變而已。覺悟的人希望自己的轉變,愈轉愈殊勝;而迷人是愈轉愈苦,在十法界裡往下轉,覺悟的人是往上升。

平常就要用功夫,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根塵相接觸時,斷自己的貪瞋痴慢。順境沒有貪愛,逆境沒有厭惡,因為順逆境界皆是自己的業報。過去今生所造的一切善業、不善業,果報現前,自己應當承受。迷人受果報,有苦樂憂喜的感受;覺悟人受果報,心地清淨平等,如如不動。果報現前,若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便不生煩惱,智慧增長。惠能大師當年見五祖時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就是因為他真看破、真放下。看破是明瞭事實真相,放下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能常生智慧。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如此,就是真功夫。若再能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就是徹底的覺悟,不但永脫輪迴,也永脫十法界,在大乘法裡,真正取得最殊勝的成就。

一般學佛不能成就的障礙,就是在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起不善的心,動不善的念,固然不好,但起善心、動善念也不好。因為起惡心動惡念,造的是三惡道的業;起善心動善念,造的是三善道的業,還是無法超越輪迴。可是佛又時常教導我們要「斷惡修善」,這有沒有矛盾?如果你能真正明瞭佛的意思,就沒有矛盾。因為佛所說的善,不是善惡之善,善惡之善是相對的,相對的是輪迴。佛所講的法不是相對的,是善惡兩邊都離開,這是真正的善。

《壇經》有一段能大師對惠明的開示。惠明是四品將軍,跟隨五祖出家,他是軍人,性情急躁,動作粗魯。能大師離開黃梅之時,有一群人去追趕,想搶回衣缽,結果被惠明追上了。能大師將衣缽擺在一塊石頭上,自己藏在草堆裡。惠明見到衣缽在那裡,卻無法搬動,於是大聲叫道:「我是為求道而來,不為衣缽。」惠能大師聽到此話,從草堆裡出來。他要求能大師傳法給他,能大師教他完全靜下來、定下來,什麼都不要想。過了一會兒,能大師問:「不思善,不思惡,此時,哪一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經惠能大師這一問,他就開悟了,明心見性。他在黃梅天天接受五祖的教誨都沒有開悟,而這一句話就將他點醒,這是因為此時他發的是誠敬之心。因此,到一念不生之時,就是開悟的邊緣,有人一點,無明殼就破了。

我們今天修學的困難,在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若徹底放下,幾分鐘的時間,有人給你一點,或說不定是什麼因緣,就能開悟,可見妄想、分別、執著是大障礙。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我們被這三種煩惱障礙了自性,生生世世搞輪迴業不能出離,原因在此。因此,只要一放下,天下太平,正是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覓生死都了不可得,這是真實話。《般若經》云:「一切法不可得」;不但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若見到一切法不生,就證得無生法忍。《仁王經》講,無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的菩薩。證得無生法忍,就能真正見到世出世間一切法不生不滅,當然不可得。這個現象就在我們現前,可惜我們看不出來,而無生忍的菩薩看出來了。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夢幻泡影是講現象不可得,如露亦如電是講現象存在的時間,如電一般短暫。電是閃電,其實閃電的時間還是很長,有兩、三秒鐘。佛在那個時代,大家感官中感觸到的,閃電是最快速的,因此佛用它做比喻。

我們現在用光速來比喻,光速一秒鐘三十萬公里,我們講十分之一秒、百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萬分之一秒、億萬分之一秒,大家好懂。譬如我們使用照相機,一般的快門是六十分之一秒、一百二十分之一秒。若是照飛機、照活動的物體,通常用五百分之一秒的快門。好比飛機在天上飛,你照下來,它是靜止不動的。從這個概念上體會不生不滅,它存在的時間極其短暫。這個現象存在的期間,真的是億萬分之一秒,生滅速度轉變之快,我們無法想像。八地菩薩是不動地,他才能見到一切法生滅的現象。其實這個不生不滅還是有生滅,是生滅太快了,幾乎生滅同時,見不到生滅的現象,所以說不生不滅,這是事實真相。

了解事實真相之後,萬緣放下了,因為一切法不可得。得失的念頭沒有了,然後在世間與諸佛如來一樣隨緣;隨緣多自在,沒有得失,沒有生死。再進一步說,沒有垢淨,沒有斷常,也沒有來去。《中觀論》講的「八不」,完全是事實真相,就在我們眼前。菩薩有智慧,看得清楚;我們凡夫愚痴,不了解事實真相,面對境界起心動念,胡作妄為,造無量無邊的罪業而感受苦報。這些果報是業力顯現出來的,佛不能度,佛無法救;佛能度、能救的,就是把這些事實真相,為我們說清楚,讓我們覺悟,我們也入佛境界,這個問題才能解決。因此,佛度眾生,僅是教學而已。

佛對眾生的慈悲,可以從「四悉檀」來了解。無論何時何處,接觸一切大眾,你有慈悲心想幫助,就是用四悉檀的原則。第一、「世界悉檀」,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第二、「為人悉壇」,念念為他人的利益著想,讓他歡喜,這就是佛家常講的「先以利欲勾,後令入佛智」。這兩條就是用利欲來引誘他。第三、「對治悉壇」,關係建立了,信心建立了,成為好朋友,他有毛病,你就勸導他,用方法對治他的毛病,幫助他斷惡修善,破迷開悟。第四、「第一義悉壇」,幫助他圓滿成佛。現今第一義悉檀,就是勸他「深信淨土,念佛往生」。

我們第一次與人接觸,第一個目標是讓對方生歡喜心,然後是無條件的布施供養,先不要講過失。幫助人要有方法,佛的方法巧妙極了,這是真實智慧,善巧方便,我們應當要學習。

面對再大的災難,處之泰然,清清楚楚。我們要有慈悲心,不能捨棄眾生,要盡心盡力去幫助,能幫助多少就幫助多少,功德就是圓滿的。

 

返回

 

蓮語珠璣
印光大師開示
 

縱令恪修五戒十善,得人天身。然人間福樂,乃墮落之根本。天上雖不比人間煩惑猛利,然天福一盡,決定下生。由宿福未盡,故享福。由享福,故造業。既造業已,則墮落惡道,直在舜息間耳。況有由天命終,承宿世惡業已熟之力,直墮惡道者乎。故古德以修行之人,若無正念修持淨業,唯得人天福報者,名為第三世怨。《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佈畏。」知好歹者,當以急求出離,企得安隱,為上計也。【序】二

 

返回

 

往生實例
項貴興居士念佛往生記                       

 

項貴興居士年輕時是水上航運的船工,飽經風霜,嘗盡人間辛苦,自認為宿業深重,為求解脫,進入佛門,皈依三寶,受菩薩戒。他深信《阿彌陀經》,認為過去宿業可以由信佛慈力而帶業往生,但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數年前,他曾往九華山、五台山等佛地朝山進香,祈求佛菩薩加被,並參訪善知識,如仁德法師等大德,以聆聽開示,奉教修行。居士暮年因諸病纏身,不能再外出參訪,於是居家靜修淨土。深知自身福薄業重,如要有生之年能得往生必須斷疑深信,立菩提願,持戒修行。平時勤作早晚功課,一心念佛懺悔宿業。每逢十齋日,專誦《地藏菩薩本願經》,祈求佛力護祐當地平安。還常與同道參與金剛道場的薰修,持誦《金剛般若大經》,學修六度,並勸人為善,自行菩薩道。

項居士因房屋拆遷,暫居杭州望江門外大女婿家。一九九六年農曆十一月初,他自知西歸時日將近,定要回到香積寺巷兒子家中,初五那天趁妻子、兒女均在身邊時對大家說:「今日告訴你們,我要和你們再會了。最近有人來領我回老家去,讓我們拍一張全家照做為紀念。」並囑咐妻兒做好兩點事項:一、在他往生時,大家不要哭泣,二十四小時內不要觸動遺體,應虔心恭請佛菩薩降臨和念佛送行。二、喪事應簡辦,臭皮囊(指屍體)要火化,辦豆腐飯應淨素,並教導孫子要孝順父母。第二天凌晨,他請妻子替他潔淨身體。他淨口後就焚香迎請佛菩薩,自己從床上坐起,雙眼注視西方,身心均表喜悅,口念阿彌陀佛聖號直至天亮辰時許,念佛聲由強轉弱,面露含笑,似熟睡般的臥床,安詳西歸,與世永別。此時,家屬齊聲誦念南無阿彌陀佛,做為助念往生,享壽七十四歲。項貴興同修的往生,證明了末法時期的眾生,尤其是皈依佛門的弟子,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並一心念佛,臨終定得佛力接引,往生佛國淨土。

 

返回

 

多元文化論壇
入境隨俗

 

我們聽印度教的講演,談到印度教的生活及修學狀況,從中得到了一些知識。世間法教我們與大眾相處,要遵守世間的風俗習慣禮節。譬如與印度人往來,不可用左手拿東西送人,一定要用右手,用左手是很不禮貌的,這都屬於威儀。你送紅包,一定要有個零頭,不能送一個整數。譬如你送人家一千塊錢,一千塊後頭是零,就是空了,要送一千零一塊才行。每個地區都有其風俗習慣,我們都要懂得、要遵守,不犯威儀,入境要隨俗。一定要隨順、遵守他們國家的法律,地方上的法令規章,及道德風俗習慣,才能跟他們打成一片,沒有分別、執著,才能出得了三界。我們就用這些去供養,勸他們「修諸善根」。所以,度眾生的首要條件,一定要讓眾生喜歡跟你親近,你說話他才會聽。(節錄自《華嚴經》第363卷)

 

返回

 

淨空法師說故事
不見他人過

 

我們在歷史上看到舜王的故事,他的父親、後母及弟弟,一般人說這是最壞的人,最狠毒的人,可是舜把他們看作父母、兄弟,沒有看到他們的缺點,認為他們對我不好,一定是我自己有過失。他不見別人過,只見自己過,天天反省,天天改過,最後他的父母、弟弟心態都轉變過來了,也對他很好。「家和萬事興」,家一和就感動鄰里鄉黨,也感動當時的堯王,將兩個女兒嫁給他,王位也讓給他。什麼原因?人和。

我們今天是只看到別人的過錯,沒有看到自己的過錯,我們不是修普賢行。普賢行比大乘菩薩行還高,因為他看一切眾生真的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哪有過失?都是自己的過失,是自己得不到父母歡心。

從這個例子仔細思惟,我們喜歡批評別人,說實在話,自己本身有過失,哪有資格說人家過失?到本身沒有過失的時候,看到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都是父母,大乘戒經裡面所說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不是比喻,是實在的話,慈悲心是從這個地方生出來的。如何孝養、如何恭敬、如何對待,都是方便。所以,我們提倡修行的五個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三福的前兩句是根本。因此,什麼是佛法?最簡單的答案,「孝親尊師」就是佛法。徹始徹終,佛法修的就是孝道、師道。(節錄自《太上感應篇149卷)

 

返回

 

答疑解惑                      
                      淨空法師解答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問:古德說,有的只念十方佛,無事閒觀一片心;有時一片空靈,連一句佛號的念頭也提不起來,是否為保住空靈狀態?「只念十方佛」是否有取代雜念的意思?

答:念佛是佛家修學裡,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念十方佛是不是要念千佛、念萬佛?世尊在大乘經裡開示,「佛佛道同」,一尊佛就是一切佛。所以,淨土宗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就是十方一切諸佛的總名號,念這一尊佛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念到了。

「阿彌陀佛」是梵語音譯,「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悟,所以這個名號的內容,就是「無量的覺悟」。哪一尊佛不是無量覺?都是!所以,這個名號是一切諸佛如來的通號。西方極樂世界教主名號稱作「阿彌陀」,所以念一佛就是念一切佛。

念佛最重要的是不能間斷,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教給我們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相繼就是不能中斷。而「無事閒觀一片心」,這是念佛功夫中斷,這個不行。可是這一句話,有很多解釋,若你確實有「觀」,觀也是念佛。

「有時一片空靈」,果然是空靈,這是好境界,正念現前。「靈」是一切通達明瞭,而且心中不落痕跡。若心中一切無知,那是無明、空無,不是空靈。這個境界決定要辦別清楚,不能把魔境當作佛境界;空靈是佛境界,空無是魔境界。

一片空靈時,一句佛號的念頭也提不起來,這個空靈的境界就是佛境界。但是現在人能達到這個境界的太少了,最低限度也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果然契入這個境界,佛家的經典,隨便一卷念幾句請他講解,他能講得完全正確,令大家都開悟、都證果,像六祖惠能大師一樣。若經論擺在面前,講不出來,這是空無不是空靈,差別在此地。空靈是般若智慧裡的「根本智」,起作用時是無所不知。

念佛是否有取代雜念的意思?有這個意思。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不斷,連晚上睡覺還會作夢。夢從哪裡來的?妄想、分別、執著而來的,所以妄想、分別、執著是晝夜不間斷的。我們用這一句佛號把它伏住,取而代之,時間久了,妄念自然減少。果然伏住,在念佛法門裡,就是功夫成片,能帶業往生。更深的功夫,能把煩惱轉變成智慧,轉迷為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就高了。

問:小乘的四念處、大乘的禪及密教的大手印,結論觀心法門,不知有何不同?可否截長補短,相輔相成?

答:各個宗派用的名詞術語、方法不相同,但是其目標、精神義趣是相同的。四念處是屬於禪,何謂禪?六祖在《壇經》裡說:「外不著相是禪,內不動心是定。」《金剛經》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禪」,如如不動就是「定」。用現在話說,不會被外境所誘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論是順境、逆境,決不受動搖、干擾,這是「禪」。永遠保持著清淨心,不生妄想、分別、執著是「定」、是「坐」。這些法門是可以相輔相成的,但是修行一定要「一門深入」,其實一門就具足一切門,決不能三門一起修。所以,修學一定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適合自己現前的狀況、工作、程度,這樣容易成就。

問:四年前某一天早晨上班,突然身心內外一片空,從停車場到辦公室電梯口,原本要走五分鐘,似乎一秒鐘就到了,這到底是什麼現象?

答:這個現象是你修學感應之處,也可以說功夫得力的現象。這個境界,《楞嚴經》講得很詳細,境界現前不要放在心上,就是好境界;若放在心上,就會變成魔境界。這個境界對修行人來說,使我們明瞭佛在經上所說的不是虛妄的。如何才能契入這個境界?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妄念不起時,這個境界就現前;妄念起來,這個境界就消失了。

這個現象,一種是功夫,一種是緣分。過去生中修行的功德,這時緣成熟了,條件具足了,在短暫時間中,有這個境界現前,讓你清楚感受到。這是好境界,但是決定不能執著。

平常從停車場到電梯口要五分鐘,這時似乎只有一秒鐘,這正是說明佛在經上講的,自性裡沒有時間、空間,時間跟空間都不是真的。《百法明門論》講的「時分」,就是今天講的時間,「方分」就是空間,都是「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就是一種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所以,見性之後,時間、空間就沒有了,成了一片,佛法稱之為「一真法界」。由此可知,十法界、六道裡,有時間、空間的概念,一真法界沒有。這個境界,《華嚴經》稱為「不思議解脫境界」,「解」是解除妄想、分別、執著,「脫」是脫離六道、十法界。那個境界就是「一真法界」,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所證的。

問:大約在四年前,偶爾感到氣脹脹的,從左腳處經背脊到達眉心,後來經常發生。偶爾頭頂中央也會感到脹脹的,工作勞累和疲倦時,感受較強,不知是何現象?

答:這個現象是屬於生理的,可以訪問一些高明的醫生。人如果血氣循環正常,身體就健康;凡是有疼痛,都是血氣不通,有阻礙。若能保持正常,就不會生病。

工作勞累、疲倦,是從生理牽涉到心理。經上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裡妄念多、煩惱多,會使身體生理感受不正常。諸佛如來、大阿羅漢生理正常,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妄念、分別、執著。

新加坡有一位許哲居士,今年一百零一歲,從未生過病。什麼原因?心地清淨、慈悲。她真能放得下,起心動念都是為社會上的老人、病人、苦難的人服務,不知道有自己,所以她沒有病痛。我們為什麼會有病痛?因為我們念念都有自己,《金剛經》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們是四相都具足。四相破了,身體就完全恢復自然,自然是最健康的。

 

返回

弘法行程

淨空法師最新弘法消息

 

淨空法師於1/18日前往澳洲弘法,2/17日轉往香港弘法,預定2/23日返回新加坡。

 

返回

 

法寶流通
最新消息

 

在大陸現有淨空法師講經VCD流通:

「了凡四訓」(電影版)、「佛法教學目的是讓人成聖成賢」、「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住真實慧」、「佛學答問」、「妙音居士往生見聞記」、「佛陀教育修學簡介」、「人生最大的一件事」,並有念佛機。

欲索取之同修請直接與馬居士聯絡,E-mail: mahaishe@pub.jieyang.net.cn

聯絡地址:廣東省普寧市流沙鎮白沙隴路46/11號 馬海生收  郵編:515300

聯絡電話:(0663) 224-7472;手提電話:013502663552

傳真號碼:(0663)225-6214 

現有淨空法師講經有聲版CD片(電腦專用片),太上感應篇2片(1∼254集),華嚴經五(161∼200集),華嚴經六(201∼240集),地藏經含玄義2片(1∼89集),及其他講演音帶、VC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索取: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一號二樓 Tel:(02)2754-7178;Fax:(02)2754-7262。

 

返回

 

信息交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您有過心靈的感觸嗎?歡迎在「學佛心得」欄目內踴躍投稿。來稿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feeling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news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question

*所有稿件,編者有權潤飾修改。

 

返回

 

聲明啟示

淨空法師所有一切著述,暨四眾同修整理文物書刊,公開授權大眾翻印流通,但不得擅自加註版權所有,任意增減內容,非法牟利,侵害公眾權益及原著本意。


若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指導,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adv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