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秦始皇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燔銷其石,始皇不樂……至平原津而病,七月崩於沙丘平臺。
(出《史記 秦本紀》)
【譯文】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火星運行到心宿附近停留下來,並且有流星落在東郡(今河南省濮陽市西),變成隕石。有人在隕石上刻字: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聽說後派御史追查審問,沒有人肯承認,就把隕石附近居住的人民全部抓起來殺死,燒毀了隕石,秦始皇為此事一直悶悶不樂。後來秦始皇到東南出巡,第二年(公元前210年)回程到平原津就病了,七月駕崩於沙丘宮平臺(今河北省廣宗西北太平臺),時年五十一歲。
【析】熒惑,即火星。因其呈紅色,如火;亮度及其運行常有變化,複雜迷離,故稱熒惑。熒惑為凶星,預示著悖亂、凶災。心即心宿,二十八宿之一,屬天蝎座。中央心星呈紅色,極明亮,古時亦稱「大火」。因心星處在天之正位,在中最明,象徵帝王。熒惑在心宿徘徊,即稱熒惑守心,大凶之象,主帝王有亡身之災,所謂「大人易政,主去其宮」。據統計,中國史書記載熒惑守心二十三次。
華夏文化以和為本,瞭解宇宙為一和諧有機之整體,決無孤立之事物現象,即佛家所謂「法不孤起,遇緣方生」。是以傳統以天地人為三才,相互影響轉變,其真正主宰即人之心行意念善惡,所謂「依報隨著正報轉」。近代科學發展亦漸證明,人之意念可以改變物質結構,日本江本勝博士之水實驗即有力證據。尖端物理學發現,宇宙是一個波動的現象,物質其實并無實體,不過是快速波動產生的幻象。而心波乃一切波動之主體,力量最強,速度最快。佛言「一切法從心想生」,正是佛在三千年前就看到了宇宙的真相,傳統的三才互動之理亦在於此。故上天垂象示警、人以善惡心行轉變命運,甚至改變星體運行軌道,皆非無稽空談。
始皇為人殘暴嗜殺,崇尚武力機詐而背棄仁義道德,破壞文化,以嚴刑峻法攬取私權,不思所行大背本性善德,以致感召天象示警,猶不知悔過,反增暴虐,濫殺無辜,加速加重災禍之來。欲求長生反速其死,背道而馳,聰明自誤。如當今世界各國大都迷信武力,不講道義,皆由不明因果報應所致,以致帶給世界災難。
同樣熒惑守心,公元前480年,春秋時期宋景公卻因其仁心善德,感得火星移位,轉禍為福,己身延壽十一年。負責天象的官員子韋建議,可將災難轉移給宰相、人民或農業收成,景公皆曰「不可」,宰相乃國君股肱,人民為國家基礎,而收成不好,百姓饑困,即國君失職。故宋景公寧自任凶災而不忍嫁禍,反順應性德而趨吉避凶,實可謂善知天命者。
又於漢成帝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二月,熒惑守心。郎官賁麗說:「可以讓大臣承擔」,成帝就下詔暗示丞相翟方進退位或自殺,翟方進自殺。三月十八日凌晨,漢成帝無故駕崩,年僅四十五歲。
同一熒惑守心,三人處理不同,以致果報天壤。而各人臨危應對,亦皆見其平生行持操守,一脈相沿,並非偶然。秦始皇素行暴虐,不惜以殺人企圖逃禍,終究難逃,且死於道路,貽禍子孫,未幾秦朝即滅。造惡因欲得福報,愚痴之甚。漢成帝雖頗寬厚,長於文辭,然沉溺遊樂,貪戀酒色,行跡頗類宋徽宗、南唐後主李煜,以致朝政落於外戚,王莽之亂即伏於此時。其素行本無擔當,危難之時欲移禍亦習性業力,此不過凡夫心行,豈能避禍求福?難出命數亦理之當然。宋景公在位四十八年無稍許劣跡,不事戰爭攻伐,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太平,於春秋時期可稱善政。面臨危亡以身自當,不肯移禍,亦其平生心行之沿襲,故能求福於心,轉變業力,化解災難。
《書經》言:天難諶,命靡常;又言「唯命不於常」,古聖先賢皆知雖有天命,然非常數不變,轉變全在人心。《易經》云: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太上感應篇》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然人心善惡無不可格之,此即因果轉變中最殊勝之緣。命自我立,人人可為,何去何從,唯心決之。《華嚴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善護自心,趨吉避凶,心想事成,皆非難事也。
(本文作者 明因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