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念實相者,空有不著,雙照二邊。實相之慧,從大悲生,以大悲廣修六度,得無量福。
「端坐念實相」,念阿彌陀佛就是念實相。因為念實相是空有兩邊不著。我們念阿彌陀佛,放下身心世界一切萬緣,即是不著有;一句阿彌陀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是不著空。空有兩邊不著,所以一心稱念,就是念實相,要不然怎麼能滅罪。『雙照二邊』,是空有兩邊都不著。
『實相之慧,從大悲生』,念佛人就是大慈大悲。因為要往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為的是明心見性,得無上菩提,廣度眾生。自己有智慧、有能力,像佛菩薩一樣,應機施教,應以什麼身得度,就能現什麼身相,這才是念佛成佛的真正目的。所以,沒有見到阿彌陀佛之前,我們想度眾生,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縱然發懇切的願望,沒有智慧、能力,也是枉然。修學其他法門,要像佛菩薩一樣能自在現身,談何容易!
即使遇到真善知識,如法修行,經上講,欲證得法身大士的地位,至少還要修三個阿僧祇劫,才有此本事。三大阿僧祇劫是天文數字,時間太長了,還是念佛往生淨土好。
《無量壽經》中的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宣說的,是淨宗的根本。淨土三經,無非是四十八願的詳細介紹而已,其根源即是四十八願。佛在四十八願明白告訴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是「阿惟越致菩薩」,就是《彌陀經》講的「阿鞞跋致」。這是梵語,翻成中文是「七地以上」的不退轉位。我們若依其他法門修至七地菩薩,必須經歷兩個阿僧祇劫。念佛法門不費力,超過一般菩薩修行兩個阿僧祇劫,所以有能力分身。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眾生有感,就有能力應,感應道交,這才能普度眾生。
「真實智慧」是從大悲心生的,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是大慈大悲。有些人念佛功夫不得力,因為沒有慈悲心。要是有大慈悲心,功夫必定得力,決定不會退轉,不會疲厭。沒有慈悲心,念幾句佛號就累了,就要休息,如何能得力。
『以大悲廣修六度,得無量福』,修法都在日常生活中,如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的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這些地方皆修圓滿的六波羅密,福慧二足尊是得無量福。
10、經體為生實相。修宗為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離相,觀空也,修慧也。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此是真懺悔,能滅重罪定業。內外障緣,一齊銷盡。
『經體為生實相。修宗為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此是修學的綱領。
『離相,觀空也,修慧也』,離相是修慧、觀空。『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離一切相是修慧;修一切善是修福,福慧雙修才能圓成佛道。我們受三歸依時念「歸依佛,二足尊」。二足尊就是佛。「足」是滿足、圓滿的意思,沒有絲毫欠缺。「二」是兩種圓滿,一是智慧圓滿,一是福德圓滿。修行要福慧雙修,不能修慧不修福,或修福不修慧。如果修福不修慧,果報決定在六道,不能出離三界。修慧不修福,可以出三界,能證小果,如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雖證果,而沒有福報。
經云:「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阿羅漢到外面托缽,沒有人供養他,沒有福報,不能度眾生。雖然有智慧,但是與眾生沒有緣分。因過去生中不與人結緣,托缽都托不到,人家不供養,還能為人說法?沒人聽你的。由此可知,成佛的目的是為普度眾生,若不修福,怎麼能度眾生!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懂得福慧雙修,慧重於福。知道這個道理,才曉得「離一切相」是主修,第一重要;「修一切善」是輔助,也非常重要。「相」就在修一切善裡「離」。不修一切善,也沒得離。一定要懂得「離相修善」,才是福慧雙修,才是真懺悔。
學佛最忌諱的是修福不修慧。佛門這樣的弟子很多,喜歡修福,喜歡福報,喜歡享福,不要智慧。修的是癡福,福報到那裡去享?因為愚癡,若變畜生,則到畜生道去享。佛在經上說: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纓絡。修癡福,到畜生道投胎為大象。象是國王的坐騎,從前國王出門沒有汽車,都是馬與象。國王乘的象,金、銀、琉璃、七寶掛滿一身,牠就享這種福報。現在國王出門不騎象,改坐車,但是現在享福的畜生很多。要是修福不修慧,來生都被外國人當寵物飼養。所以必須要懂得福慧雙修,慧重於福!這很重要。
『此是真懺悔,能滅重罪定業』,許多大乘經論說,「定業不能轉」,這是佛的方便語,不是真實語。佛為我們提出嚴重的警告,不要造重罪,是勸勉我們的意思。實際上,定業也能轉;不過很難,一定要見性才能轉,不見性不能轉。修定,轉不了定業。像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轉不了定業。一定要證得法身大士的果位才能轉。由此可知,只要信願往生極樂世界,就等同七地、八地菩薩,這樣的果位,定業已轉了。念佛法門無比殊勝!『內外障緣,一齊銷盡』。
11、若能於本經,深解義趣,信心不逆,盡能受持,為人解說。即為荷擔如來事業,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乃至滅罪生福,當得無上菩提。
『若能於本經,深解義趣,信心不逆,盡能受持,為人解說』,這四句將《金剛經》的精華說盡了,也是這一部經裡最重要的經文。所以,「經」要深解;解淺了,不起作用。要深深的理解經義,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待人接物,應當怎樣做才是行金剛般若,才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生活,所以不深解不行。因此,『經』需要細講,粗枝大葉的講,不得受用,要深解其義理。
『信心不逆』,「不逆」是決定不違背。這句話非常重要!一定要這樣作法,非這樣作法不可,這樣的信心才是不逆。『盡能受持』。《金剛經》常講「受持四句偈」,四句偈是少分;「盡能」是為人解說全經。盡能受持是自行;為人解說是化他。自行化他『即為荷擔如來事業』,此人就是佛的傳法弟子,繼續佛度眾生的大業,即是如來的傳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這些都是本經經文,到後面再細講。『乃至滅罪生福,當得無上菩提』,這無疑是世尊在本經為我們授記。果然能做到前四句,就是如來授記的弟子,不是普通弟子。一、深解義趣。二、信心不逆。三、盡能受持。四、為人解說。只要真做到這四句,就是如來的傳人,如來授記的弟子。這是真正希有!
12、修行法門無量,而唯一宗旨,除障而已。障有三:ぇ惑障:見思煩惱是,除則成般若德。え業障:一切罪業是,除則成解脫德。ぉ報障:六道苦報身是,除則成法身德。江註舉破我、滅罪、成就如來,為本經之大用。
『修行法門無量,而唯一宗旨,除障而已』,一切法門沒有別的,除二障、三障而已。「二障」指煩惱障、所知障。三障是指惑障、業障、報障。
『障有三』,迴向偈云,「願消三障諸煩惱」。『一、惑障』:迷惑,『見思煩惱是,除則成般若德』。迷惑斷除,般若智慧就現前。『二、業障,一切罪業是。』罪業是造作,就像《地藏菩薩本願經》說的,「閻浮提(指地球)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當然這是指大多數的眾生,極少數例外。因為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造作罪業。自私自利有什麼不好,為什麼說是罪?佛言此是增長我執、我見,這就是罪,不能出三界,不能脫輪迴。除業障,『除則成解脫德』,即得大自在。『三、報障』。報是『六道苦報身是』,在六道生死輪迴捨身受身,這是六道的因緣果報,沒有不苦的。
佛為我們講三苦、八苦。欲界三苦、八苦具足。色界有壞苦。無色界有行苦。三界都苦!三界裡沒有安樂,《法華經》比喻三界是火宅。當我們感覺有一點樂受,那是苦暫時停一下而已。要覺悟,不要以為現在很有福報,覺得作人不錯,很快樂,其實是迷惑顛倒。想想一餐飯不吃,就餓得很苦。我們沒有想到,苦是真的,三餐飯是藥,治饑餓之苦,無樂可受。人活在八苦之中,這是真的,決定不假。『除則成法身德』。報障要是離了,就證得清淨法身德。
『江註舉破我、滅罪、成就如來,為本經之大用』,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以這三者為本經的德用。本經的用途,能幫助人『破我執、滅罪業、成就無上菩提』。「成就如來」,就是成就無上菩提。這部經的好處、利益太大了,知道有這麼多好處,才肯用心學習,希望能得到經上所講的好處,使我們在這一生中過得非常幸福美滿,生活與體質皆能改善,充滿智慧;而不是生活在煩惱之中。學金剛般若才真的沒有白學,本經真有此作用。我們凡夫心中常生煩惱,不生智慧。與般若相違,則常生煩惱;與般若相應,則常生智慧。生活在圓滿智慧之中,真正證得真善美慧的幸福快樂。
論用一大段,至此講竟。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