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文字詮此實相。觀照、觀此實相。實相般若,則圓滿顯現,到彼岸矣。
『文字詮此實相』,文字和言語都是世尊教化眾生的工具。『觀照、觀此實相』,所以言語、文字全是說明事實真相而已。你要得受用,要得好處,要用觀照觀察。「照」是用智慧觀察,不是用情識思想。用智慧仔細觀察,逐漸才了解事實真相。『實相般若,則圓滿顯現,到彼岸矣』。觀察一切人、事、物,要用智慧,不能用情識。情識和智慧從那裡分別?有分別、有念頭、有執著的就是情識;沒有分別、不動念、無執著的就是智慧。
「觀照」要用清淨心、平等心觀察一切法。如果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不是觀照,決定不能了解佛所說的真實義。縱然你說得天花亂墜,所著作的也全是凡夫知見,全是輪迴心造輪迴業。用輪迴心、用凡夫知見解釋佛法,佛法也變成世間法,所以佛法著重在行,不在說。如果心地真清淨,一個妄念都沒有,真的做到清淨、平等,則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若心不清淨,則《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是佛法。此處要細細體會,才不至於學佛,學了一輩子,原來所學的全是世間法。由此可知「金剛般若」的重要性,我們不可以再錯用功,否則就浪費自己寶貴的光陰與精力。
6、本經之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喻如金剛者,以其能離一切諸相,除我見,斷煩惱,生實相。
這是為金剛立名,比喻本經的文字,教人觀照的方法。『以其能離一切諸相』,這是《金剛經》修行重要的原則。「離一切諸相」,就是不取、不執著;不但世間一切諸法不執著,佛法也不執著。『除我見,斷煩惱,生實相』。「實相般若」是一切眾生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外面來的。為什麼本來具足的實相般若,現在不能現前?因為眾生有我見,有煩惱。實相般若像太陽一樣,我見、煩惱如雲霧;陰天,雲霧把太陽遮住,陽光不能現前。「金剛般若」能令烏雲化解,使太陽光明遍照,就是「生實相」之義。所以,這部經的理論、方法、確實能協助修行人「除我見、斷煩惱」。煩惱習氣重的人,對本經所說的理論與方法,應當特別留意。我們了解佛說經的根據,道理、方法、境界,自然不會懷疑。所以,顯體的目的,無非建立我們學習堅定的信心。
「信」為入道之門!世出世間,求學、修道成功與否,關鍵在老師。親近一位好老師,他不但有修有證,而且和自己要有緣。沒緣,再好的老師,對你也起不了作用。什麼緣?你對他信賴、尊敬,這是最重要的緣。因為你尊敬信賴,他講的話,就能聽,能照做。如果對老師沒有信心、沒有恭敬心,老師的教導聽不進去,也不照做,就一點用處都沒有。所以,和老師的緣,就是你心目中最仰慕、最尊敬的,你跟他學,決定有成就,《華嚴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
◎明宗
『宗』是宗旨,修行的綱領。明白經典的理論出處,有了信心,信、解、行、證,他為什麼不講「解」,就講「行」?這說明「行」的重要。佛法教學自始至終著重修行。縱然不解而能力行,也能成功。解得再透徹若不肯行,還是等於零。所以,在總綱領裡不講解而講行,道理在此。事實上,我們觀察自古至今,有很多沒聽過、沒有讀過經的人;老師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他就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真的證得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往生時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也不生病,證明行比解重要。
「解」是為什麼人說的?為信心不堅固、半信半疑的人說的。為他詳細講解,建立信心。真的完全相信,解則可以暫時放下,一心專注修行,念到心地清淨自然就解、就開悟,何必費那麼多口舌!由此可知,世尊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就是為信心不堅固的人所說的。慈悲到了極處!上智之人(特別聰明、有智慧的),佛一說,他就懂、就開悟了。第二種是下愚之人,他不需要懂、不需要聽,老實念就好,他也能成功。這兩種人容易成就!最難的是半吊子,說上不上,說下不下,所以佛為這些人,才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凡是來聽經的,都是當中這一層次的人,最難度的。這就說明他為什麼不用「解」,而用「明宗」表修行。
1、宗者修也。經義之主體雖顯,非修莫證。讀經聞法,必以如說修行為主。
『修』是修正、修理。我們心思行為有了錯誤,才要修正。那些錯誤?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說法、作法錯了,惹出許多麻煩。麻煩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從一切心行錯誤中發生的假相,都不是真實的。「相」雖然是假的,受苦的感受可不假!就像晚上睡覺作惡夢,嚇得一身冷汗,夢是假的,嚇得一身冷汗是真的。在六道裡,受苦是真的,因此就有必要修正。
修行,「行」是行為。行為包括見解、思想,意業是心理行為;口是言語;身是造作,身、口、意三業的行為都錯了,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一個念頭起,立刻就要省察,這個念頭是正、是邪,是善、是惡,要很清楚明瞭。惡的、不善的,立刻止息。大家千萬不要誤會,修行一定要剃頭髮,一定吃長齋,要每天敲木魚念經。那是修行的樣子,表演給人看的;真正修行在起心動念之處。
『經義之主體雖顯,非修莫證』,前一段顯體講的「實相般若」,要不是真修,還是見不到事實真相。一定要自己親自證得,才能得受用,使我們生活在真實智慧佛華嚴的仙境中。
『讀經聞法,必以如說修行為主』,為什麼要熟讀經典?經典的道理、方法,要牢牢記住,時時刻刻不忘記!這是我們修行的標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想想與佛在經上講的相應、不相應。
佛教我們要生清淨心,生平等心,生慈悲心。有人以為這種說法很難行,什麼事都不能辦。而認為辦事定要心狠辣手,事才辦得成功;孰不知佛辦事比你高明多了。你今天辦事成功,屬下還怕你,心裡並不服。佛菩薩辦事令人心服口服,甘心情願替他做。豈不比你高明多了!
本經須菩提尊者說過「深解義趣」,對於佛的經典,要深解。深解才曉得如何運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世待人接物,才是高明!因此我們熟讀經典,一定要深解義趣,如教修行。所以佛法以修行為主,修行以讀誦聞法、深解義趣為先。
2、修學唯以自悟心性為主,不重經教,謂之宗下。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者,謂之教下。此佛家自稱宗教也。
『修學唯以自悟心性為主』,禪家修行以明心見性為主。但是要明心見性,一定要修清淨心。禪家用禪定的方法,恢復清淨心;到相當深度的禪定,才能開悟。《楞嚴經》上說得很好,「淨極光通達」,心淨到極處就放光。心起作用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性德完全恢復。「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我們修學的主要目的。
心性顯露,不但智慧透出來,福報也現前。雖然福報現前,佛菩薩不受。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佛的福報是圓滿的,他不享受,每天還出去托缽,還當苦行僧。「不受」是真實受用、是大慈大悲,作修行者的榜樣給大家看,要這樣才能明心見性,才能達到一切究竟圓滿。如果諸佛菩薩在果地上,福報現前,他若如凡人一般的,即不能教化眾生。眾生眼見佛菩薩享福,而要自己修苦行,就不能相信佛所教的。佛教我們修苦行,自己要先修苦行,作個榜樣,我們才會心服口服!
我們吃苦,以為真的吃苦。佛修苦行,佛苦不苦?不苦,佛在惡逆境中沒有苦受,在善順境中沒有樂受,他的心永遠是清淨、平等的。凡夫心有苦樂憂喜捨五種受,真的有苦、有樂。苦樂兩邊都捨離,才是真樂。離苦得樂的樂,不是苦樂之樂。苦樂的樂還是苦,還是有問題的。
『不重經教,謂之宗下』,佛法教學大分宗門、教下兩門。「宗」專指禪宗,禪宗不著重文字,不著重經教,它著重悟性。禪宗接引的對象是上上根人。『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者,謂之教下』,這是從經典研究、探討,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行,稱為「教下」。『此佛家自稱宗教也』,此是佛家自稱「宗教」之由來,與社會上一般人講的宗教,意義概念完全不同。佛家講的「宗」是禪宗,禪宗以外的宗派統稱為「教」。中國佛教總共有十個宗派,除了「禪宗」之外,其餘九個宗派都稱「教下」。
現在學佛很難有成就,原因是佛教已變成「宗教」,而以宗教徒對於宗教的狂熱,皆以此種心態來學佛。如果此人心地很清淨、很善良,來生的果報是人天福報。換言之,佛法真正修學的目的,與此毫不相干;宗教式的學佛門路全走錯了。不但禪宗以悟明心性為主,教下也是這個目的。只是方法、手段不同,方向、目標決定是一致的。
淨宗念佛求生淨土,還是這個目標。古德說得很清楚,「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我們業障重,煩惱習氣重,參禪不開悟,研教也不能開悟,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見到阿彌陀佛,就開悟了。阿彌陀佛有大智慧、有巧妙的方法,跟他學習容易開悟。此乃十方一切諸佛菩薩,為我們介紹的最高明的老師;同時生到西方淨土永脫輪迴,這個目的就達到了。
3、智者大師以「實相之慧,修無相之檀」為本經之宗。
智者大師解釋《金剛經》,都是取《金剛經》的經義作為綱領,為我們說明修行的方法,以「實相的智慧,修無相之檀」。「檀」是布施。什麼是無相之檀?不分別諸相,不執著諸相,就是真實智慧。布施之時,心裡不留痕跡,若無其事,這才是『無相之檀』。著相布施是感情、情識,念念不忘自己做多少好事、多少功德。其實你把《金剛經》參透了,就了解著相布施全錯了,所得的果報很小,三界有漏的福報而已。
如果是無相的布施,福德不可稱量;縱然修小施,得大福德。因為他的心量大,盡虛空、遍法界,得福總與心量相應。著相的福有界限,所以修大布施,得小福。這是本經修行的宗旨,修行的綱領。
4、江註以「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為本經依體起修之妙宗。
江味農居士所說的,與智者大師沒有兩樣。江居士是近代人,所說的淺顯易懂。智者大師是古人,用的文字比較深,二者是一個意思。『離一切相』,不著有;『修一切善』,不著空,空有二邊都不著,就符合世尊在本經教導的精神。
5、本經修宗,在「無住」二字。全經觀門、行門,盡在其中。
當年六祖惠能大師聽忍和尚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一悟一切悟,向下經文不必講了,完全通達。不但《金剛經》通達,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都通達。不但佛法通達,世間法也圓滿通達,這才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於是後人就認為《金剛經》這二句話最重要;其實不然,每個人的機緣不一樣。其實《金剛經》上每一字、每一句,都能令人徹底覺悟。《金剛經》如是,其實一切經、一切法,又何嘗不如是呢?但是「無住生心」,的確是《金剛經》上很重要的修學綱領。
『無住』就是不執著,一切法都不執著,世出世間法,空有二邊都不執著。實在講,惠能大師的根性與常人不同。他初見五祖時,五祖問他:「你到佛門裡來,想求什麼?」他答道:「來求作佛!」這個口氣了不起,他到佛門是來作佛的。我讀《無量壽經》,對法藏比丘佩服得五體投地,他比六祖高明。六祖只說作佛,而法藏在世間自在王佛面前說,不但要作佛,而且要超過諸佛。
我們觀察六祖的願心與常人不一樣,他改正神秀禪師的偈子,與《金剛經》修行的方法就相應。神秀要「時時勤拂拭」,六祖將它改為「本來無一物」。「無住」就是本來無一物,心境多麼清淨!
「觀門、行門」二句很重要。『觀門』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行門』就是怎樣過生活。凡夫過的是無邊苦海的生活,諸佛菩薩過的是圓滿智慧的生活。我們如何脫離苦海,過佛菩薩高度智慧的生活,這是行門。觀門、行門、修學的精華、綱領都在這部經中。
此經愈往後、愈精采,愈往後、愈明顯。前半部所講半吞半吐,後半部則完全說出來了。《金剛經》味道很濃!
6、大智度論云:般若要旨,在離一切法,即一切法。
『離一切法』是無住,『即一切法』是生心,生心與無住是一、不是二,是同一樁事,是同時的,沒有先後,沒有次第。生什麼心?自度(自己覺悟)度他(與一切眾生共同覺悟)之心。雖生心,決定不能住,有住就錯了。「住」就是著相、分別、執著,心就不清淨。心裡有一物,就不是能大師所講的「本來無一物」。明白這個原理,就能體會到,空有,真妄,善惡,是非,人我是同一樁事情,「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體」。若能領悟到這一層次,契入這個境界,就不是凡夫,是法身大士。世尊講經說法真正的目的,就是希望眾生能契入這個境界,證得這個境界。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