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次龍王,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一、無損惱心。二、無瞋恚心。三、無諍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
貪、瞋、痴是三毒煩惱,就是三種根本的病毒。我們身體不健康,有很多病痛,就是從這裡來的;人有六道生死輪迴,也是從這裡來的。如果把三毒煩惱拔除,不但身體健康長壽,永遠不生病,而且六道輪迴也沒有了。所以,佛在一切經論裡面,特別強調十善業道,特別是這一部經,無論是大乘、小乘,各個宗派、法門,修學的共同科目。離開了十善,就不是佛法。而且佛特別囑咐我們,菩薩何以能成菩薩?就是晝夜常念十善,沒有間斷,思惟十善,觀察十善,不容許毫分不善間雜,就成菩薩,就超越六道,轉凡成聖。
何以凡夫修行這麼艱難?就是十善沒有完全做到;縱然做到幾分,當中還摻雜不善。如果十惡多過十善,念佛也不能往生,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心有不善,當然去不了。因此,不但佛家重視十善,所有宗教沒有不講十善的,它是世間所有宗教共同修學的法門,怎麼能疏忽!得人身、生天道都要積十善業道,若不修十善業,還是造十惡業,三途就有分。
我們的眼光一定要遠大,不要怕死,這只是早晚差別而已。問題是死了以後到哪裡去,這個重要。佛家常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是轉變不空,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因,因果永遠在循環,所以它是轉變不空、循環不空、相續不空,這是真理,這是世出世間法的定律。所以,我們絕不貪圖眼前的享受,造成將來痛苦的根源。我們能放下眼前的享受,就得永遠的安樂。
善行的標準,「善」就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如何利益?自己要做個好樣子給社會人看。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樣子,我們要仿效。他是王子出身,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他能捨棄地位、富貴、五欲六塵的享受,過世間最貧苦的生活,這是教我們要徹底放下,這是世尊給我們的榜樣。世尊如是,諸大菩薩、祖師大德無不如是,從這些地方,我們應當有所覺醒。
如何救自己、救世人、挽救劫難?要以身作則。若言行不一,無濟於事,不能轉變業報。不但不能轉變業報,還有很重的罪業。什麼罪業?破壞佛教的形象,這等於是破和合僧。這樣殊勝的大法,今天何以如此衰落?無人依教奉行、為人演說。為人演說就是弘法利生,依教奉行就是自度。依什麼教?依十善業道。
我們修淨土何以要如此重視十善業道?《觀無量壽佛經》講到修學的基礎,是「淨業三福」。第一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業就是指本經。孝親、尊師、慈心(對一切眾生無私無我的愛心),一定要落實在十善業道,沒有十善業道,這三條就無法落實。把十善業道做出來給大家看,讓他在見聞覺知裡有所體悟;覺悟了,他才會回頭。有這個基礎,才能修淨土。具足淨業三福第一條,念佛能往生凡聖同居土;具足「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往生方便有餘土;若能「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往生實報莊嚴土。修行的根基在此。
《無量壽經》中,「三輩往生」就具足十善法。淨宗同學念的《朝暮課誦》,早課是四十八願,晚課是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內容就是「五戒十善」。早課的用意是教我們發心,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晚課則是反省、檢點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否與佛的教誨相應。
煩惱裡最嚴重的是貪欲,而瞋恚是因為貪不到才瞋恚。貪瞋痴是妄念、妄心、是邪知邪見,這是自性本無的。可是眾生無量劫來迷失了自性,長劫輪迴,染上了這些毛病,就像吸毒染上了毒癮。而自己總要覺悟,要下定決心戒除。吸毒的人戒毒都不容易,這個無始劫以來的毒癮已經生根了,要戒除當然更難。如何能戒除?唯有「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能回頭是岸。
現在靠每天讀經還不夠,還要研究討論、詳細講解,一天都不能放鬆。古代寺院叢林每天有八小時講經,有八小時修行。修行就是反省、思惟,改過自新。現在一般寺院裡,這樣的功課已經沒有了,都流於形式。佛法原本是教學,現在流於形式,沒有實質內容,就變成宗教,變成迷信。我們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當然更沒有能力辨別真妄、利害、得失,這是迷惑至極!我們自己迷惑,帶給社會大眾是痛苦,一定要覺悟。我個人覺悟,個人解脫;幫助別人覺悟,別人也能得解脫。
從前李炳南老居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兩、三個人而已。」什麼原因?這兩、三個人真幹。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修行都在個人。個人聞經明理之後,都知道修行,所謂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到了末法時期,眾生根性鈍,煩惱業障重,不知修行,懈怠懶散。所以,馬祖道一和尚與百丈禪師提倡共修,就是依眾靠眾,儒家所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這個方法成就了不少人。個人修行能夠成就的,都是上上根人;中下根人靠個人修行,成就很困難,必須依眾靠眾,每天在一起研究討論。理愈清楚、明瞭,才有能力應付這些複雜的事相,在滾滾紅塵裡得清淨心。大家生活在一起,互相協助照顧,消除自己的煩惱習氣,成就自己。
淨宗是大乘,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當中的一乘,無比殊勝的教法。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你的觀念、言行必定不同於凡夫,因為你會為社會大眾做個好榜樣,「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如果自己躲在家裡修行成就,不足以為社會大眾做榜樣。所以,菩薩能捨己為人,念念為社會著想,為世界和平安定、眾生幸福著想,從這個地方做出貢獻,這是大乘菩薩。
貪欲之害,時間長而緩慢;而瞋恚之害,時間短而猛烈。《印光大師文鈔》記載,一些無知的婦女,發了脾氣後給小孩餵奶,結果小孩中毒死亡。由此可知,瞋恚能把奶、血液變成毒素。所以,伊斯蘭教吃牛肉、羊肉時,一定把血洗得乾乾淨淨,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動物被殺害時,一定有瞋恚心,瞋恚會把血液變成毒素。所以,瞋恚實在太可怕,對我們身心有極其嚴重的傷害。
佛法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又說:「火燒功德林」,火是瞋恚、發脾氣。修行積德累功多年,一旦發脾氣,所有功德都沒有了,因此成就功德相當不容易。功德是什麼?清淨心、戒定慧。因此,要想知道自己到底積累多少功德,就從未發脾氣之後算起。
「復次龍王,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發脾氣、起瞋恚,決定是地獄道的業因。修道人不要跟自己過不去,你恨別人,別人能受害嗎?若對方有修養,絲毫損害都沒有,受傷害的是自己。我們要細心思惟佛的教訓,冷靜觀察自己與別人的行為。人多半不能見自己的過,容易見別人過;因此,從別人的行為可以做為自己的參考、反省,以別人為鏡子,改惡向善。
若常發脾氣、有瞋恚心,「八種喜悅心法」就完全得不到。這八種喜悅心法,就是佛家常講的「常生歡喜心」的展開。這八句也是檢驗自己是否還有瞋恚意念的準則,若這八句都具足,就證明你已離瞋恚心;若不具足,充其量是暫時不起現行而已,遇到緣就起作用了。
人最怕的是在臨命終時,這個關鍵時刻生瞋恚;人在最後一口氣斷了,到哪一道投胎是看最後一念,若最後一念是瞋恚,多半落到地獄道。《飭終津梁》、《飭終須知》說,人在臨終之時,不可以觸碰。神識離開身體的狀況,經典比喻「猶如生龜脫殼」般的痛苦,所以你去觸摸他,很容易引起他的瞋恚心,這是對亡者極大的不利。人過世之後,有些人想試驗看暖氣在什麼地方,好知道他到善道、還是惡道,但最好還是不要觸摸,因為我們不知道他神識有沒有離開,如果神識離開了,沒有問題;反之,神識沒有離開,這對他就不利了。
一般講神識離開身體,要八到十二個小時;也就是說,八個小時之內決定不能碰他,連床都不可以碰,這是真正愛護、幫助他。八小時之後,可以試驗、探測,但是最安全的是十二個小時。由此可知,念佛人即使在生的時候,念佛功夫不錯,往生時家親眷屬不懂這個道理,在旁邊又哭又叫,容易引起他動感情,如果再去觸摸他,這就更糟糕了。幾個人在臨終時,能遇到善知識,真正來幫助?而人往生了,一般都是難分難捨,真正懂得道理,就要將亡者隔離,不讓他聽到家親眷屬啼哭的音聲,這是關鍵的時候,比什麼都重要。防護周到,如理如法的助念,對亡者有大利益。臨命終時,正念分明,十念、一念都決定往生。因此,助念非常重要,也是真實的功德利益。
大慈菩薩說:你能幫助兩個人往生,就比自己精進;你能幫助十幾個人往生,你的福報就無量,自己將來往生確實有把握;你能幫助百人往生,你是真正的菩薩。所以,有許多念佛的團體都有助念團,這是好事,值得提倡,這對於念佛功夫不純熟的人有大利益。
這個時代障緣很多,步步都是陷阱,處處都是地獄,稍不小心就墮落。內有煩惱、習氣重,外有物欲的誘惑,怎麼會不墮落?我們今天小有成就,就是得力於天天讀經、聞法的薰習力量。薰習的力量若與煩惱習氣平衡,還不能夠保證往生,必須超過煩惱習氣才行。也就是說,要有能力伏住煩惱、習氣,在一切時、一切處,煩惱、習氣都不會現行。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六根面對時都能不受影響,就有把握往生。這個功夫要能保持,對世緣一定要冷淡,真正做到看破、放下,這一生求生淨土,修學才算有成就。若還會受外境動搖,內心的煩惱常起現行,對求生淨土是毫無把握,墮三惡道的成分就很大。若能從這些地方警覺,你算是已經覺悟了。
假若對現前境界依舊茫然,隨波逐流,來生還是搞六道輪迴,而且來生比這一生還要苦。我在講席裡常說,十善業道能做到百分之八十,勉強保住人身;做到百分之六十,還靠不住。於是我們不能不認真努力,去檢點、學習。
「一、無損惱心。」『損』,損人利己;『惱』是叫別人煩惱。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叫別人看到討厭,就是「損惱心」。如何真正做到「無損惱心」?必須要持戒、守法、守規矩。做人哪能做到十全十美?只要盡量去做,真正做到俯仰無愧,心才能安。「損惱」放在第一個,非常有道理,因為凡夫有意無意都令一切眾生生煩惱。
「二、無瞋恚心。」損惱心、瞋恚心、諍訟心,乃至於不和睦忍讓,這都是瞋恚的現行,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若瞋恚斷了,這些自然不會存在。世人稍不如意就起瞋恚;由此可知,經典常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恚心一起,智慧就沒有了,理性被蒙蔽了,於是全憑感情用事,不僅傷害自己,而且有意無意與一切眾生結冤仇。冤仇若不能化解,因緣成熟時,報應就現前,冤冤相報,而且果報必定一次比一次殘酷。
在《文昌帝君陰騭文》中,講到帝君十七世為士大夫,當中所造的業、所受的果報,非常值得我們警惕,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結」。學佛人要相信「因果通三世」,人決不是只有這一生,若只有這一生,何必要修行?確實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過去已經造了不少罪業,養成深重的煩惱、習氣,現在遇到佛法,我們要覺悟,要改過自新。
這一世非常短暫,縱然活上一百歲,也是一彈指就過去了。聰明人應在這短暫的時間中,求出離道,走出六道輪迴。儒家講:「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又講:「知止而後有定」,「止」就是止於至善。「至善」以佛法講,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這是真正的知止。一定要萬緣放下,一心向無上菩提。
修學佛法要想有成就,不能不放下世法。佛法是正覺,世法是迷情。佛門之事若不覺悟,也是世法;在世法中若能覺悟,就是佛法。因此,佛法與世法之分,在於覺迷之不同。佛教導我們,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態度是自在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攀緣就是世法,隨緣是佛法。換言之,讓我們一切不自在,這是世法;得大自在,就是佛法。要想得到自在,做到隨緣,十惡一定要捨棄,離開貪瞋痴慢就自在了。內無煩惱,外境就無法誘惑你。外境能誘惑你,是誘惑你的煩惱,讓煩惱起現行。所以,煩惱斷了,無私無我,無有貪瞋痴慢,外面的境界再多、再巧,也無動於心,這樣才能得自在。隨緣一定是自在的,隨緣決定沒有煩惱。
煩惱大多起於得失,若無私無我、無貪瞋痴慢,得失心就沒有了,這時可以隨緣。有緣,廣利眾生;沒有緣,利益眾生的事、心行也絕不中斷,只是做的方法不一樣。正是古人所謂「有緣則兼善天下,無緣則獨善其身」。獨善其身就是準備將來有緣時為大眾服務,念念不忘這個心,這就是大菩提心,就是度眾生的心。
因此,在因緣沒成熟時,不要自己想方法找機會,只要自己真的發心為佛法、為眾生,佛菩薩會加持你。求佛力加持也不是天天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禱告,那也是屬於攀緣。只要努力充實自己,念念不捨為眾生服務的心願,就是求佛菩薩加持。由此可知,佛菩薩加持決定不捨時節因緣,時節因緣沒有成熟,機會就遇不到。因緣沒成熟,不外兩個因素:一是自己的德行、學問還不足以傳法,佛菩薩不會有感應;二是此時此處沒有真正發心學法的人。這兩個因素缺一個都不成熟。所以,在沒有成熟的時候,自己一定要加功用行。
用功的方法很多,佛家講八萬四千法門,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是決定不讓自己墮落,這是時刻要提防的。而最有效的方法是親近善知識,善知識在哪裡?經典。每天讀經,就是親近佛陀;每天研究註解,就是親近古今善友,我們多看、多聽,開自己的智慧。天天增長智慧,就不容易墮落。古人所謂「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全非。」如果我們三天不讀經,煩惱、習氣都起現行,沒有能力抵擋社會上許多的誘惑,就墮落了。
多少人天天在墮落不知道,明眼人看得清楚也想幫忙;但幫忙也要靠時節因緣,這就是「佛不度無緣之人」。何謂有緣?真正能信、能解、能行,確實有能力辨別好歹、是非、邪正,這是機緣成熟,佛菩薩特別照顧;緣不成熟,他不能接受,都是枉然。「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個話是真的,我們應當要學習。所以,要時時刻刻檢點我們還有沒有瞋恚心?如果有瞋恚心,就是沒有離煩惱。
「三、無諍訟心。」『諍』是諍論,凡有諍訟,心一定不平,存有怨恨。諸佛菩薩何以沒有?諸佛菩薩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大經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若認知這是一個法身、是一體,慈悲心才能遍及法界。慈悲就是愛心,愛護一切眾生,就是真正的愛護自己;別人得好處,就是自己得好處;別人有災難,就是自己有災難;自他不二,生佛一體。怎麼會有諍訟?
古聖先賢教我們,人與人之間相處要忍讓。諸佛菩薩與一切大眾相處,忍讓的念頭都不生起。為什麼?忍讓還隔一層,不是一體才忍讓,是一體忍讓都談不上。因此,理愈明、愈透徹,事才真正達到大圓滿、大自在。世間人爭名、爭財、爭利,佛菩薩全部給你,你受用跟我受用一樣。佛菩薩一定過最低水平的物質生活,這是教人無諍。而天天為社會、為眾生,修福、培福、造福,福報讓大家享。社會安定和諧、繁榮興旺,這是諸佛菩薩的享受。
社會動亂不安,一切眾生相處不和諧,佛菩薩看到難過、憂慮。就如同老人看到一家人和睦,相親相愛,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心裡歡喜,他絕不講求物質的供養受用。諸佛菩薩、真正覺悟之人,就是這樣的心態。
聖教決定是無私、無我的,是清淨無為的,這種教誨對我們有大利益。道家講「無為」,佛家講的「三輪體空」,就是無為。「無為」是不為自己,無為而無所不為。無所不為是利益廣大社會群眾,所以不是消極的。有人說佛教是消極的,只顧自己不顧社會,錯了。只顧自己不顧社會,釋迦牟尼佛何必要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社會上行業很多,釋迦牟尼佛選擇的是教學的行業,他很認真、很勤奮,絲毫懈怠都沒有。每天上課八小時,四十九年不中斷,又不收學費,你能說他消極嗎?
佛所講的是真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世間人迷惑顛倒,對整個宇宙完全無知。現在科學家說,空間是有無限維次存在,我們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佛說,人有過去、未來,有六道、十法界的存在,「六道」就是六個不同維次的空間,「十法界」就是十個不同維次的空間,這是大分,細分非常複雜。全部了解,你才真正知道宇宙人生真相。以十法界來說,你只知道一法界,其他的九法界都不知道,你的思想、見解就有偏差;你要是都清楚了,思想、見解、行為才會正確。
正確的心行與聖人的教誨相應,聖人的教誨與事實真相相應。普賢菩薩教我們恆順、隨喜,恆順、隨喜都要以法性為標準,恆順法性,隨喜法性,這個人就是佛菩薩的思想、見解,生活自在美滿,也就是佛法講的「常生智慧,不生煩惱」。若與性德相違背,就是迷惑,常生煩惱。將來往哪裡去?當然是往三惡道去,這是必然之理。
最近報紙上登了一個好大的篇幅,說:「貪是無罪的。」西方人講:「貪婪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而一切聖賢的教導、宗教經典,都是教我們離貪瞋痴。鼓勵人貪而無厭,這是什麼樣的社會?三惡道的社會,絕對不是人天的社會。《楞嚴經》云:「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誰是邪師?違背自性的說法都是邪師。貪瞋痴是三毒煩惱,三毒增長,人天就沒有了,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就現前。我們要警惕,別人爭,我們讓,「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縱然死了,絕不墮三惡道。我們必須要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利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