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大家好,歡迎收看「仁愛和平講堂」,我是主持人蔡詩萍,今天很高興跟楊憲宏先生一起來向淨空老和尚請示一些為人處事的智慧。
淨空法師:大家好。
主持人:我們今天想跟師父談的是「勇敢」這兩個字。我們在中國的文化裡頭都喜歡講「勇者無懼」,師父佛法裡面所談的「勇敢」,與中國文化的觀念,是相輔相成的嗎?
淨空法師:對。
佛法不說「勇敢」,佛法講「無畏」,「大無畏」就是「勇敢」的意思。
主持人:「無畏」與「勇敢」,它前面的修辭先用個「無」,無所懼怕,沒有什麼擔心,可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人才會無所畏懼?
淨空法師:無所畏懼。你能夠把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理事、現象搞清楚,搞明白,你就沒有畏懼。
主持人:所以在「無畏」的前面,是不是還有一個智慧?
淨空法師:不錯。智慧、慈悲,與中國人講的「智、仁、勇」非常接近。
主持人:我想聽聽憲宏對「勇敢」的看法,勇敢到底是一種特質?還是後天學習到的一種智慧?比如說,你看三歲小孩,他根本不知道火的可怕,電的可怕,他可能就霹靂啪啦跑去,這時候你不會說小孩子勇敢,對不對?可是一個人有時知道很多事情,有些事情他不會做,不會做,不能說他膽怯,因為他知道什麼事是應該做,什麼是不應該做。所以我想先聽聽憲宏,你從一個評論的角度,怎麼看待這個?然後我們待會再請教師父。
楊憲宏:勇要有目的,不能勇而無謀。佛經裡說,「喜捨名為勢至」,大勢至菩薩是無畏菩薩。如果沒有勇猛的毅力,就不會有喜捨的善心。所以行善本身是目的,勇是為了行善,行善要勇氣。這個很多人不能理解,說行善就是做好事,就很自然去做。其實有時候做好事是需動力。佛經的道理,是不是請師父給大家開示?
淨空法師:佛法的精神,一個是智慧,一個是慈悲。「勇」是從慈悲生出來的一個現象,沒有慈悲心,就沒有利益眾生的動力。所以慈悲是利生,就是佛應化在十法界,普度眾生的動力。他不為名,也不為利,他為什麼要這樣認真努力去做?就是慈悲心。慈悲心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愛心。它的基礎是智慧,不是感情。感情,佛門通常叫「愛」,愛有感情,慈悲就是愛,為什麼要換一個名稱,慈悲它是理性的,沒有感情,它是從智慧生出來的愛心,叫慈悲。所以這個愛心,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沒有染污的,是充滿活力的。
主持人:這與孔子所談的「智、仁、勇」,就是你有一定的智慧去判斷是非;然後你有個仁愛之心,去愛別人,你很自然就變成一個勇者,對不對?在知識上面也好,在人的愛這個部分,你很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淨空法師:對。
主持人:有的時候選擇不做某些事情,也是一種原則。可是世俗的標準,可能認為你很膽怯。比如說你不敢跳過這個山澗,你不敢去爬這個危險的高山,所以你很膽怯。可是像憲宏剛才講的,我很清楚我的人生目的是什麼,我不會跟你去飆車,我不會跟你去好勇鬥狠,也許別人會說,你膽怯,可是我很清楚知道,我要留著這個有用之軀,去做更有益於國家,有益於社會,有益於別人的事情,這是個原則,是不是這樣解釋?
淨空法師:對,佛法裡面的勇,不是對外,是對內的。勇於斷惡修善,勇於改過自新,這是真正的勇者,他要沒有這種勇氣,他成不了佛,也成不了菩薩,成就不了德行,也成就不了利益眾生的事業。
主持人:如果這樣講的話,我就想到,韓信在忍受跨下屈辱的時候,那一瞬間,他其實是最勇敢,因為他知道留有用之身,將來要為這個國家。可是他如果忍不了那一段,他可能就跟對方打起來,可是那個好勇鬥狠,不是勇。
楊憲宏:小不忍,亂大謀。這是因為他心裡有大謀,所以他知道要忍。忍是需要勇氣,這個勇氣,我舉個非常簡單例子,你在繁忙的路上,看到有人被車子撞倒,當下能夠決定過去扶他起來,是需要勇氣。不是說,想像中很容易做,事實上,你自己有事情,正在趕路,我常常看到,很少人有這個勇氣去扶這個人。因為在這種混亂狀況下,扶了那個人,你以後還被誤會是那個撞倒他的人。所以為什麼說行善需要勇氣,就是要克服自己。看到一個生命危難,如何馳援,聞聲救苦,這需要非常大的勇氣。
主持人:請教師父,不管東西方的宗教,我們都看到有一個詞彙,叫做「殉道者」,也就是說,他可以為他心中相信那個道,以身相許。在佛法上面怎麼強調,相信一個正道,相信一個信仰的時候,可以為它犧牲一切,照亮這個宇宙?
淨空法師:大聖大賢,他們所講的「智、仁、勇」,跟世俗是有差距的。因為他們的目的是在證道,證道是最困難,克服麻煩,克服欲望,這個勇,不是平常人能夠做得到。我們供佛的地方,叫「大雄寶殿」,「雄」是英雄,大英雄寶殿。為什麼稱他大英雄?他能為人所不能為。一般人克服不了自己的欲望,克服不了自己的貪婪,克服不了自己的愚痴、瞋恚,他能做得到,這叫真正的大勇。所以他不是對人對事物上,不是這個。當然有這樣大勇的人,對於世間這些小的事情,像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看到人有難,他怎麼會不去幫助他?確實應該幫助他,我們見到也會幫助他。可是我們到美國的時候,就有很多同修警告我們,你在路上看到人跌倒,千萬不要去扶他,為什麼?那個人反過來告你,說你把他推倒,那你還得要賠償,你就冤枉。這是什麼?這是現前社會道德扭曲、變形,教導我們看到人家有急難,那是警察的事情,不是我們的事情。這是社會的病態,不正常。正常的,見到人家有難,哪有不幫助的道理。
主持人:所以一個人即使再平凡,角色再卑微,再普通,但他如果能夠見危思義,能夠奮不顧身的去幫別人,這其實就是一種勇敢的行為?
淨空法師:對。
主持人:我想請師父能不能再幫我們多談一下,克服欲望這一部分,這對年輕朋友來講,它可能有另外一種意涵,我克制物欲,不去追逐流行,我敢抗拒流行,敢抗拒物欲,做一個我自己想做的人,這其實也是一種勇敢,對不對?
淨空法師: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表演的,就是大智、大仁、大勇。你看他捨棄王位、榮華富貴的生活,他去做一個苦行僧,不是別人能做得到的。
主持人:搶人家的王位,可能覺得勇敢。但是有王位不要,去過一個平凡的生活,苦行僧的生活,照師父這樣的開示,他更勇敢。
楊憲宏:就是感受到人傷我痛,別人受傷了,我會痛。就是因為那個痛,所以他能拔苦,把別人的苦拔掉,給人快樂,拔苦與樂。這個字面很簡單,可是背後潛藏的都是勇氣。捨棄自己去感受別人,用利他的思想,做為自己的人生觀,要非常大的勇氣。
主持人:勇敢絕對不是一個抽象的觀念,就像師父所講的,敢把自己的欲望壓制下去,選擇道義上,信仰上,要求你做的事,這都是一種勇敢。勇敢的另外一面,要面對你自己的人生,面對你的生活處境,不管它是多麼的艱難,你都要勇敢的去面對它,這就是一種勇敢。我想請教師父,面對自己感情的挫折,家裡面的經濟撐不下去,面對親人的重病。對一般老百姓來講,我們所面對的問題,都是很平凡的。師父對這些平凡的人,怎麼鼓勵他們有勇敢的信念。
淨空法師:勇必須要有智做基礎,沒有智,勇是決定生不出來。像釋迦牟尼佛、孔子,他們自己已經達到圓滿的境界,依舊把這個身體留在世間,從事於教學的工具。他也知道眾生很難教,為什麼?迷的太深,迷的時間太長,回頭哪有那麼容易,所以這個真正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他來從事於這個工作。他也知道絕不可能讓所有群眾都覺悟、都回頭,所以叫佛度有緣人。這個有緣人裡面看到他,最大的勇氣,那就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有緣,也要幫助他,何況有更多的人。像孔子所說的,「學不倦,教不厭」,這是大勇。他不但是言教,還有身教。什麼是身教?放下一切的煩惱習氣欲望,這是身教。他可以過富裕的生活,他不過,像釋迦牟尼佛更不必說,孔子也能做到,有那麼大的智慧,他要從事其它的行業,任何行業,有智慧就能夠賺錢,他為什麼不幹,他為什麼要守著教學?他知道,教學在所有行業裡面,是最偉大的,是最有勇氣,是最辛苦的,但是對於社會,對於人世間是最大的貢獻。今天社會整個的動亂,原因在哪裡?根本原因就是把聖賢教育丟掉了。
主持人:所以做一個老師,即使他是一個小學老師,國中、高中的老師,他如果堅守本位,能夠在他自己教書的那一個小小的影響力範圍內,帶動一個正確的觀念,去抗拒社會庸俗的價值觀的侵襲,其實也是一種勇敢。
淨空法師:大勇。
主持人:師父對於自殺怎麼看?比如說,我們看到很多人情關難過,家裡的債務難過,親人的傷痛難過,所以他會選擇尋死,覺得一死百了。在佛經裡面,是怎麼看待一個自殺者的行為?
淨空法師:佛,歷代祖師大德都是這樣告訴我們,自殺是最懦弱的行為,自殺是錯誤的行為,自殺不能解決問題。我們在學習當中也常說,人,不是死了,什麼都完了,這個觀念錯了。死了不得了,要趁還活著時候,把問題解決了;死了之後,就解決不了,死了,問題愈來愈複雜。一般人錯誤觀念,以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不是的。死是你的身死,你的身毀滅掉,你的靈性沒有死,這一般講,靈魂沒有死。你所造的那些業,隨著你這一次,這種錯誤的行為,就更加錯綜複雜,你怎麼能解決問題?如果說死了就解決問題,這個死就好辦,我們遇到困難事情,自殺就好了,什麼問題都沒有。要知道業因果報,因果通三世,哪有那麼簡單,愈來愈麻煩。你真正了解到這些道理,了解業因果報,你遭遇到極大的痛苦、打擊,也不會選擇這條道路。那應該怎麼處理問題?冷靜下來。愈是重大的挫折,愈需要冷靜。冷靜生智慧,智慧能解決問題。決定不能夠煩躁,煩躁生煩惱,煩惱障礙問題,不能解決問題,它會使問題更複雜。所以唯有冷靜,你看這些古聖先王遇到國家重大問題,他怎麼樣?他齋戒沐浴。
主持人:這是一種冷靜的方式?
淨空法師:對,他兩天,三天不見客,他整個放鬆,定下來,過兩天再處理,他的問題真能化解。這是很有道理的,這裡頭表現著無限的勇氣,智慧。
(仁愛和平講堂-勇者無懼 淨空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08/11/18 台灣台北華藏衛星電視台 檔名:28-3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