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訂閱/取消 雜誌下載 學佛問題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2008.10.3 星期五 Vol. 270

學佛就是學做人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內容如下:

  學佛就是學做人,學做一個好人,學做一個明白人。儒家教人「止於至善」,佛法確實把這一句話圓圓滿滿的做到了。至善是善達到極處,達到究竟圓滿處,這稱之為至善。佛常講你要覺悟,覺悟才能辦得到。什麼叫覺悟?知道自己的毛病,這就是覺悟;然後把自己毛病改過來,這叫修行。請看本期專欄

  我們的煩惱習氣是無始劫養成的,時刻會起現行。念頭一起,就用一句「阿彌陀佛」來對治,貪瞋之心一起即用阿彌陀佛名號取而代之,才是真念佛,如此念佛功夫就有力量。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妄想起來了,第二念就要用佛號將煩惱控制住。如是念佛功夫要綿綿密密認真去做,若佛號提不起則煩惱就起現行,那就隨順煩惱而轉。請看地藏經玄義講記

  最新訊息九十七年桃園縣孔廟「聖賢文化系列」講座華藏淨宗學會佛事行事曆桃園縣中壢市善果林淨土寺簡介/佛事行事曆九十七年度三重淨宗學會/正義講堂佛事行事曆台南華藏蓮社/共修活動表

  新增香港1香港2江蘇電信1江蘇電信2江蘇電信3雲南電信4北京網通1北京網通2遼寧網通3山西網通4下載,目前影音檔為9/28日前的,最新檔尚未放入。 若同修要下載影音檔,請勿用大量session下載mms,以免造成主機當機。下載請多用ftp方式。請多多配合! 查詢編號-下載影音

  目前發現@themail.com、@pchome.com.tw、@sohu.com、@126.com、@263.com、@163.com、@eyou.com、@sina.com與@21cn.com的信箱,會被isp當作廣告信擋掉,以致於無法順利送達,若您是上列信箱,請使用其他Email信箱訂閱,以免收不到雜誌,謝謝!


  本期專欄:學佛就是學做人

  學佛就是學做人,學做一個好人,學做一個明白人。儒家教人「止於至善」,佛法確實把這一句話圓圓滿滿的做到了。至善是善達到極處,達到究竟圓滿處,這稱之為至善。要怎樣才能做到?在儒家教學中,首先列出來的是三綱八目,佛法的教學首先提出的是四弘、六度。 修學,第一是發願,儒家講要立志。立志作聖賢,不是立志作大官、發大財,享受榮華富貴。一定要立志作聖賢、做大事,什麼是大事?佛家講得徹底、講得圓滿,「死生事大」,這是大事。在佛法裡,大事因緣講到究竟圓滿處是普度眾生,也就是四弘誓願第一願。度是什麼意思?「度」是比喻,度過生死苦海,度過六道輪迴,這是大事。眾生在生死輪迴裡,永遠不能夠脫離,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佛在經上常講「可憐憫者」,這是指六道眾生。六道的情況,唯有佛菩薩清楚,我們凡人迷在裡面,不了解事實的真相。這個事實真相,就是我們眼前生死與生活狀況的真相。

  佛說得很好,只要在輪迴裡面,決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三惡道決定去不得,墮三惡道很容易,出來太難了。我們這一生能夠得生人道,機會非常難得、非常可貴。可貴在哪裡?佛在經上講容易得度,容易覺悟,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這個機緣。這個機緣並不長,人生的壽命很短促,活一百歲的人很稀少,縱然活一百歲,也是一彈指、一剎那而已。壽命很短,顯得這個機緣格外的可貴,得人身如果不聞佛法,那真可惜!我們想想,得人身而沒有機緣聞佛法,實在是佔大多數。今天佛法藉著科學技術,普遍向全世界宣揚,這個世界的眾生有福,無論他信與不信,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是世間人有福。雖然如此,如果在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這個成就,就是真正脫離六道輪迴,這是大事,是真成就;不能脫離,依舊不能避免輪迴。這一輪迴,不知道輪到哪一劫去,你才第二次再遇到。決定不可能說,生生世世都遇到,沒這個事情。如果你是生生世世都遇到的話,你早就成佛了,怎麼會落到現前這個狀況?不容易遇到,這是事實的真相。

  遇到了,大家都希望在這一生中成就。要想這一生中成就,不是難事情,是每個人確實可以做得到的。這裡面的關鍵,佛常講你要覺悟,覺悟才能辦得到。什麼叫覺悟?知道自己的毛病,這就是覺悟;然後把自己毛病改過來,這叫修行。你要是不知道自己的毛病,你從哪裡改起?一個人能知道自己的毛病,難!凡夫之所以為凡夫,就是不知道自己的過失,總以為自己樣樣都對,自己沒有毛病,自以為是。菩薩跟凡夫不一樣,菩薩從來沒有「自以為是」的觀念,菩薩知道自己毛病太多,天天在反省,天天在改過,這叫覺悟的人。迷人,沒有過可改,過失都是別人,自己沒有過失。殊不知見到別人的過失,就是自己的過失;幾時見不到別人過失,自己過失就沒有了。

  為什麼我們見到別人過失?自己習氣煩惱起現行,外面是緣,這個緣把自己煩惱習氣引出來了,這就是大過失。會修行的人,所有一切外緣都是善知識,善人善事我們要向他學習,惡人惡事資助我們反省,幫助我們改過,所以順逆都是善知識。

  我們今天修學的是念佛法門,這個法門無比殊勝,對於我們斷煩惱、長智慧,脫離生死輪迴,圓成佛道,在無量法門裡面,這是希有、第一殊勝的法門,這個法門很不容易遇到。大家要格外珍惜自己這一份希有難逢的緣分,我們大家認真努力,決定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  

  (節錄早餐開示 20-13-1207)


  經論輯要:地藏經玄義講記(16)

【一華嚴時。二鹿苑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法華涅槃時。】

  世尊當年隨機說教,「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一切利根、鈍根之人咸得利益。分科判教,是佛法傳入中國之後,歷代祖師大德為了便利後人對佛法的學習,以及教學之便利而建立的,將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分類整理。

  各宗祖師的分科判教,都很值得我們參考,分科只是利於修學的一種權宜方便,千萬不可固執而生門戶之見。我們遵循祖師大德的指示,在修學或者弘法中,才不至於造成障礙,亦不產生門戶之見,方能得利益。在現前社會,尤為重要。我們提倡多元文化,與其他宗教之間的相處,不同族群的相處,方能消除誤會、消除隔閡,真正達到共存共榮,和睦相處。

  此是分科判教之本意。

  一、『華嚴時』,「約經立名」。世尊示現成道之後,第一部講《華嚴經》。《華嚴經》是世尊成道之後,將自己所見所聞及所入的境界,圓圓滿滿的陳說。此乃諸佛果地上的境界,所謂一真法界、華藏世界、極樂世界。華嚴境界從現象上觀察,就是虛空法界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生活,種種不同都能彼此相融,和睦相處,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這也正是現代許多政治家,夢寐希求所企盼的世界和平的景象。《華嚴經》展現的正是社會安定,世界大同,和平安樂的局面!我們要想達到此目標,不學《華嚴經》怎麼行?《華嚴經》有真實的理論,圓滿的境界,善巧的方法。是故佛法稱《華嚴經》為根本法輪。

  《華嚴經》是佛在定中宣說的。如果沒有能力突破時空境界的人,就無法參與華嚴法會。所以,華嚴法會,不僅凡夫不知道,聲聞、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乃至於天台家講的藏教佛、通教佛都不知道。可是我們在經中看到,有諸天、有雜神眾,也看到聲聞、緣覺,一些國王大臣。這些會眾,皆是諸佛如來應化的。《普門品》說,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在華嚴會上,隨類現身,現各種不同族群、不同信仰,現種種不同。不同的是相,皆同為法身大士。這就充分顯示了,同不礙異,異不礙同,同異不二的宇宙眾生之真相。

  華嚴是世尊親證的境界,可惜我們凡夫不懂。所以,佛才用方便法,從最淺顯的境界入手來教,這就是第二「鹿苑時」。從鹿野苑教五比丘開始,世尊把宇宙人生真相分成層次來解釋。首先要令我們能夠理解接受,後來祖師將佛法分做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人乘佛法,教我們做人的道理,生生世世不失人身,能令一般大眾所接受。有一些聰明伶俐漢,嚮往生天,佛則為其說天乘法。天道仍在六道輪迴之內,不能超越。更聰明者,知道輪迴很苦,想法超越,佛就為其說明六道輪迴之所以然,及解脫的方法,逐漸提升教學的層次。此即五時之由來。

  「鹿野苑時」,猶如辦小學,「方等時」猶如辦中學,「般若時」猶如辦大學,最後階段是「法華涅槃時」,開權顯實,猶如辦研究所。鹿苑從經上講是阿含;方等、般若都是屬於權巧方便;法華與華嚴則完全相同,是真正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佛一定將自己果地上所證得的境界,也令一切眾生證得。換言之,佛要幫助眾生成佛,教學才真正達到圓滿。轉凡成聖,有小聖、有大聖。佛的心願是幫助教導眾生,要教眾生成佛。是故到法華涅槃時,開權顯實,方才滿願。

【前後四時,判味有定。不屬前後所攝者,皆收歸方等。】

  華嚴、鹿苑、般若、法華,確實有很清晰的界限,方等就很廣,凡是這四時不能收的,都歸在方等。下舉例子:

【如光明、勝鬘、大集、楞嚴,是其例也。】

   如《金光明經》、《勝鬘經》、《大集經》、《楞嚴經》,皆收在方等。

【今地藏本願經,亦合第三方等時攝。】

  《地藏菩薩本願經》,亦為『方等』所『攝』。然而,青蓮大師「判無上醍醐為教相」。無上醍醐為教相是法華涅槃第五時。五時判教,以喻言之,則華嚴為乳,鹿苑為酪,方等為生酥,般若為熟酥,法華涅槃為醍醐。

  方等是生酥,怎能跟醍醐比?法師為何將本經判作醍醐?判作醍醐,本經的教義就與《華嚴》、《法華》相等。下面青蓮法師自己設問解釋,為何判本經為無上醍醐?解釋有從理上說、有從事上說,都解釋得很詳細。第一個問答,並不難懂,諸位自己去看,我在此省略。我們看下面的問答。

  問:

  「約時收經,殊為有據。然觀經文前後,略無開顯之辭,何可同二經時味耶。」

  答:

【法華大收,涅槃捃拾。所應記者,皆已記訖。佛今上升忉利,為三事故。為母說法。為慰別天神。三為六道辛苦,求出無期,付囑地藏教護,以待彌勒下生。】

  此是說明祖師大德判教之義趣。雖是天台家的說法,但各宗各派也都能接受。《法華經》開權顯實,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做了一個總結,是故有「成佛的《法華》,開智慧的《楞嚴》」之說。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佛當年在方等時,曾經講過一闡提(沒有善根的眾生)不能成佛。最後,佛在法華會上說一闡提也有善根,也能作佛。是故稱為成佛的《法華經》,與《華嚴經》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方能契合。《法華經》將佛度眾生圓滿的悲心,完全顯示出來。《涅槃經》擷取《法華經》的精華,也可以說是四十九年所說的精華。雖系一日一夜所說,說的時間短,然記載得特別詳細完整。世尊將要示現涅盤,對此世間一切眾生念念不忘,一再叮嚀囑咐,希望我們明瞭佛所說的教義,依照其教導的方法去修學,決定可以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地藏經》在何時講的?是法華結束後,佛上升忉利天,講了三個月。講完之後,二月十四,從忉利天再下降閻浮提,第二天十五入般涅槃。是故大師判設本經是在《法華》之後,在《涅槃經》之前。《法華》、《涅槃》判作無上醍醐,本經當然是無上醍醐!

  佛上升忉利天說此經有三事:「一為母說法」,為報母恩。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師道是教學、是教育,就是教孝。佛菩薩之所行,就是行孝。剋實而論,佛法徹始徹終,就是一個「孝」字而已。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上教導我們修學的根本--「淨業三福」,乃「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若不從三福上奠定基礎,不僅學大乘佛法不會成就,學小乘亦不能成就。

  三福: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孝養父母是總綱,以下十句是孝養父母之別說。佛法教學的內容,是究竟圓滿的孝道。佛在此處示現的,自己修行、度眾生功德圓滿了,還要報母親之恩,為母說法,「知恩報恩」。

  「二為慰別天神」。天神是護法。此也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在一個地方弘法利生,必然得到許多人熱烈的護持,佛法才能順利推廣。像我們在新加坡,得到李木源居士這樣熱誠護持,實屬難得而希有。

  「三為六道辛苦,求出無期,付囑地藏教護,以待彌勒下生。」此就是續佛慧命。世尊為此三事而上升忉利天。

二、總示觀法

【山家立法有教有觀焉。教以開解,觀以起行。】

  『山家』,是古德對於智者大師的尊稱。其教學方法『有教有觀』。「教」是教學,教學主要是明理;「觀」是起行,也就是要將道理落實,將自己的錯誤觀念轉變過來,即是起行。我們學教,研究經教的目的是開解,解了之後要修行,修行就屬於觀。

【如膏明相賴。目足交資。則於四門入清涼池矣。】

  此段有兩個比喻。

  一『如膏明相賴』,「膏」是油,「明」是燈光。燈點燃之後要靠油,互相依靠;油若無火,則不能起照明的作用;如若無油,火光就會熄滅,所以照明的作用,一定是膏明相賴。此是比喻教與觀的關係,就如同油與燈火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

  二『目足交資』,譬如走路,如果沒有眼睛看不到路,就無法邁向前方。此是把「目」比喻作教,「足」比喻作觀,眼幫助足,足幫助眼,才能達到目的地。『則於四門入清涼池矣』,「四門」,就是教、解、觀、行,四門具足方能脫離苦海,契入佛之境界。佛的境界,比喻作「清涼池」。下面幾句話很重要:

【後代傳其教者,詎可徒守文言,而不明觀行乎?單輪隻翼,烏能遠運。】

  『後代』,指末法時代。末法時代學佛的人,學教不能開解,參禪不能開悟,念佛不能得一心,持咒不能相應,原因何在?只有教理,沒有觀行。即使講經說法,理論講得再玄再妙,與聽眾的生活行持不相關,就不易被大眾接受。我們不但要講教理,還要講觀行,幫助大眾將佛家的理論落實在生活中,使大眾立刻就得到利益。否則,「單輪隻翼,烏能遠運。」車是雙輪,一個輪的車如何能行走?鳥要靠兩支翅膀,只有一支翅膀,牠怎麼能飛?此是比喻教觀不能相資的結果。

【故今略述大途,以見經不徒說,而同歸於祕密藏中。】

  『祕密藏』是自性。此段是說明,青蓮大師為何在綸貫中有這段文,將它的緣起與用意,為我們說出。

【教有藏、通、別、圓。前三為權為麤,後一為實為妙。】

  藏、通、別、圓四教,前三為權為麤,是佛方便說,圓教為實為妙,是如來真實說。法華會上佛將一生講經說法的義趣說出來,「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乘法是真實的,二乘、三乘是方便法,不可執著,若是堅固執著在二乘、三乘上,這一生就無法得到真實法。二乘、三乘,最後必須契入一乘,才會真有受用;如果止於二乘、三乘,就錯了。二乘、三乘好比是樓梯,一乘是頂樓,必須要用這個方法,才能契入一乘。此是明教,觀亦有三種。

【觀有析、體,次與不次。如次以對四教,前三為可思議,後一為不思議。】

  析空觀、體空觀、次第觀、不次第觀。『如次以對四教,前三為可思議,後一為不思議。』析空觀、體空觀、次第觀可思議。不次第觀,沒有次第,不可思議。《華嚴經》講觀法就是不思議境界。《華嚴經》是圓融的,縱然說次第,次第不礙圓融,圓融不礙次第。事相上有次第,理體上沒有次第。換言之,我們在生活行為上,處事待人接物有次第,心理上沒有次第,心決定是清淨圓融。是故次第與無次第是一不是二,如是才是真、方是妙。

【今經既在法華後說,唯明純圓妙解,以起叵思妙行。】

  前面已說過,《地藏經》是在《法華經》之後、《涅槃經》之前說的。《涅槃經》是佛最後講的,本經是佛滅度之前的第二部經。依照天台家的判教,《法華經》判在純圓,本經在《法華經》之後,焉有不圓之理!由此可知,本經的行法,亦是不可思議之妙行。

【則與止觀十章,以前六章開解,後四章起行同也。】

  『止觀』是天台大師造的,是天台修行指導最高的原則。有《摩訶止觀》和《小止觀》。《小止觀》是入門的方便。此處講本經的義趣行法,與天台家的「止觀」相應。

【故以觀眾生業緣業感等文,即空假中,以顯地藏不思議事。則能觀無非一心三觀,所觀無非三諦一境。】

  此正是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古大德都把《地藏經》列入五時的「方等時」。雖然經列在方等時,青蓮法師的註解,實際上是將其列在「法華涅槃時」,因為它正好在法華與涅槃之間所說的。是故本經『觀眾生業緣業感』這些經文,就是天台家所講的空觀、假觀、中觀,顯示地藏菩薩不思議事。地藏菩薩在九法界普度一切眾生,此是地藏不思議事,也正是我們心心嚮往學習之事。這些事,說真實話,就是諸佛如來示現在九界,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該為眾生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現身無有定身,所說之法更無有定法,真正是應機說法,隨類現身,得大自在,圓滿的顯示出大慈悲。如何能得到如此不思議的境界--觀行。

  『能觀無非一心三觀』,此就是說地藏菩薩示現在九法界,別無它法,就是一心三觀,諸佛如來亦然。此是就能觀而言。從所觀來講,『三諦一境』,「一境」是一真法界。下面略舉三觀:

【三觀者,義唯三種。一者從行,唯於萬境觀一心,萬境雖殊,妙觀理等。

  『等』是平等,一切差別現象,它的道理是一。

【如觀陰等,即其意也。】

  或觀五陰,或觀十八界、六入都可以,此處是舉例。觀五陰。「五陰」是色、受、想、行、識,是從行。在無量無邊境緣之中,我們凡夫著相,著相就產生錯誤的觀念,於是隨著錯誤的觀念就起無量的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都造業,而感三途苦報。
三途苦報,自作自受。諸佛菩薩明瞭事實真相,有能力在一切不同境界中,千變萬化的人事環境和物質環境中觀一心(一心是理)。千變萬化的境界,大到虛空法界,小至微塵,無非是一念自性變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雖然有異,一念自性卻是相同的。是故說『萬境雖殊』,「殊」是不一樣。『妙觀理等』,看出一切法的體性,一切法的根源,原來是一樣的。

【二約法相,如觀四諦。】

  『四諦』是佛法的根本法。天台大師講四諦:藏教四諦、通教四諦、別教四諦、圓教四諦。包括了所有的佛法,法法皆如是,無一法不是圓攝一切法,因一切法皆一念自性所現故。前面講「膏明相賴,目足交資」,性相不二,理事一如。無論是大相小相,大至虛空世界,小如毛孔微塵,皆是一念自性所現。

  法相有千差萬別,性只有一個,相異體同,事異理同。若我們能體會其中之理,與世間一切族群,便都能夠和睦相處。一切眾生和睦相處,是最健康最自然的現象。猶如人的身體各個器官協調和睦相處,身體自然健康快樂一樣。

  我們生命在整個法身裡,就像細胞一樣。身體是無數細胞組成的,法身是無量無邊依正莊嚴所組成的。《華嚴經》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是講共同相之所依,唯識是說明差別相之來源,然識心是一不是二。是故異同是一不是二。從形相上講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同不礙異,異不礙同,同與異同一根源。我與他也是一個根源,自他不二。不能與他人和睦就是傷害自己。佛法最可貴的是圓觀,所謂是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人觀法無法不圓,唯有圓觀之人,心地永遠是真誠、清淨、平等、慈悲。

【三託事相,如王舍耆闍,名從事立。】

  此是世尊講經的處所,王舍城、耆闍崛,都在靈鷲山。

【借事為觀。】

  一切人事物都有名字,「名從事立』。『借事為觀』,則是方法。經上講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眼前何嘗不是六塵說法,絕不遜於西方極樂世界。等到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觀法就用得上。往生極樂世界就得阿彌陀佛本願加持,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物相,都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變化所作。試想我們現前世間這些林林總總,是不是阿彌陀佛願力變化所作?是與不是都不存在,關鍵還是我們的一念心。一念覺則是,一念不覺則不是。由此可知,事上沒有是不是,名上也沒有是不是,是與不是在心。此正是蕅益大師所講「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吾人之心一念善,虛空世界一切萬法皆是善的;一念惡起,全世界無一是好人。一念善心起,阿鼻地獄眾生也不錯。好醜起於心!

  天台家講「六即佛」,我們在「名字即佛」階位。說得天花亂墜,有解無行,無濟於事。起心動念造業,言語造業,行為造業,身口意都在造業。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業因果報,絲毫不爽。依然要生死輪迴,造業因豈有不受報之理!

  佛所說的道理明白了,依教奉行,絕不違背,就入「觀行位」。觀行就是功夫得力了,沒有觀行,無論如何修學,功夫不會提升。修禪不能得定,念佛不但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也得不到。所謂是「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沒有入觀行位,有名無實。我們學佛不要希求太高,觀行位是必須要爭取的。不入觀行,念佛不能往生,可知觀行多重要!觀行功夫得力,就能證得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事一心不亂之淺者,然有這點功夫,就決定得生淨土,此是淨土的殊勝之處。其他法門觀行位不能了生死出三界,要提升到「相似位」,才能脫離六道輪迴,難之難矣!

  我們的煩惱習氣是無始劫養成的,時刻會起現行。念頭一起,就用一句「阿彌陀佛」來對治,貪瞋之心一起即用阿彌陀佛名號取而代之,才是真念佛,如此念佛功夫就有力量。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妄想起來了,第二念就要用佛號將煩惱控制住。如是念佛功夫要綿綿密密認真去做,若佛號提不起則煩惱就起現行,那就隨順煩惱而轉。

  真正修行,要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中,真下功夫,真正放得下貪瞋痴,提得起一句佛號。一句佛號圓圓滿滿具足一切佛法,功夫才能得力,才能產生效果,才能得佛法真實的利益。《無量壽經》講:「住真實慧」,念佛就是住真實慧。念頭才動,佛號就提起來,即住真實慧。觀行,「借事為觀」。《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清涼大師講是「歷事鍊心」。歷事鍊心即是此處講的借事為觀。真正修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是在修觀。

【以導執情。】

  『導』是疏導,疏導我們的分別、情執。《楞嚴經》講得很好,「情多的人往下墮落,想多的人往上超升」。「想」即是觀想,屬於慧;「情」是迷。世間人多情,多情易墮三惡道,情執深重,不思出離,轉眼即墮惡道。我們要把念頭轉過來,為一切眾生服務,吃苦受罪是應該的,令眾生離苦得樂,是我們應該要做的工作。念頭一轉,就超凡入聖。

  念念為自己,念念為自己五欲六塵的享受,是極大的錯誤觀念,此是三惡道的觀念。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大徹大悟,福慧雙修。諸佛菩薩修福而不享福,無非是大慈大悲,為我們做榜樣。佛教導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又說「比丘常帶三分病」,三分病即不享受之意。我們要時刻提高警覺性,若生活優越,就會失去警覺心而容易懈怠,隨順煩惱造作惡業。是故真正想出離輪迴,必須下定決心,咬緊牙根,降低生活水平,學習諸大菩薩、歷代祖師之精神,認真修學。生活愈簡單、愈樸實,心愈自在。「隨緣而不攀緣」。隨緣,緣殊勝。福報給一切眾生去享,自己決定不可以享。今天,既使諸佛菩薩應化也會示現苦行,不會示現享福,才是大慈大悲的示現。

即如方等普賢,其例可識。

  「《方等》」是經名,「普賢」是菩薩名,都是表法,可借此來做觀行。我們平常念佛菩薩名號,若沒有觀行,念佛菩薩名號是「名字即位」念佛。如果我們念阿彌陀佛,念念與無量覺相應,即是觀行念佛。如果雖念佛,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順境起貪心,逆境起瞋恚心,不名念佛,亦不能與佛相應。念佛人要在對人、對事、對物中提起覺觀。念釋迦牟尼佛的名號,要把自己的慈悲心念出來,對人對物要仁慈;對自己心地要清淨要平等。時時處處根塵相接之時,能提起清淨仁慈之心,是真正念釋迦牟尼佛。諸佛菩薩的名號,是我們觀行時作觀的殊勝因緣。

>>>續載中…

  (《地藏經玄義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12.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印光大師開示:寫經要志誠恭敬

  寫經要志誠恭敬,一筆不苟。又須過細校對,不令有錯。若或有錯,當另寫。不可剜補,以免久則糨性退而落脫也。寫一句,校一句。寫一行,校一行。一葉寫完,通葉再詳校二三次,方可無錯。若錯不願寫全頁,則將錯字點一筆,即寫正字於其旁。千萬不可剜補。汝之字,不甚好,不必又寫華嚴。以字不甚好,後來人不甚注重,還是一心念佛好。若念佛有妄想,當用心聽。字字句句,都要聽得明白。無論大聲小聲,心中默念,都要聽得清楚。久而久之,心自歸一。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即是攝耳諦聽之法。當依此而念,不至仍舊妄想紛飛耳。


  倫理道德:五倫傳統篇

  五倫的核心是「父子有親」,這是倫理的中心。父子是天倫,這是天然的,不是哪一個人創造,不是哪一個人發明。

  這是什麼?天性。中國的教育就用這個做原點,所以教育的目的,第一個目的,就是這種親愛,這個天性的親愛、自然的親愛,如何保持一生當中不改變,這是中國教育頭一個目的。所以講父慈子孝,終身不能改變。第二個目標就是要把這個愛擴大,用父子之愛擴大,你愛兄弟,你愛家屬,愛親戚、愛朋友、愛鄰里鄉黨,再擴充到愛社會、愛國家,到最後,「凡是人,皆須愛」。總結起來,中國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所以它是和平的。這個族群,你看五千年來,外國人很羨慕,長治久安,這在西方社會不容易看見的。為什麼中國人是這樣?中國人不但是重視教育、懂得教育,中國人的教育是愛的教育。

  在中國,這是典範的,你看孔子的母親,孟子的母親,周朝是三代,這是孔子稱為聖人的,文王、武王、周公,這是孔子一生心目中最佩服的,怎麼成就的?母親教出來的。所以先有聖母,而後才有聖人出現,所以中國教女比教子更重視。

  中國人稱妻子為「太太」,太太是至高無上的尊稱。太太是從周家來的,周家太王的夫人太姜,文王的母親太任,文王的妃子叫太姒,所以「太太」從這來的,三個都是聖人。周家能夠維持王朝八百年,靠什麼?靠這三個人。所以太太的稱呼,現在一般人不知道,這就希望每一個婦女都要學三太,以她為榜樣,好好教育下一代,把下一代都教育成聖成賢,不但是你家的榮耀,這是民族的榮耀,國家的榮耀,乃至於世人的榮耀。她能夠教世人,這個意義多大。

  家的精神是愛,是天性的愛。這個愛發揚光大,那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就是愛的擴張。現在到哪裡去找去?現在應該是什麼?應該把這個團體繼承中國傳統的家,把中國傳統家的精神跟功能,從團體裡面做出來,這個世界就有救了。你想想,企業是團體,學校也是團體,甚至於政黨也是團體,每一個團體都能繼承中國古代這個精神的時候,這是非常之可貴,這是一條路子。

   (仁愛和平講堂—五倫傳統篇 28-35-01)


  因果教育:崔杼 慶封

  崔杼。與慶封。殺齊莊公。立景公。杼為相。慶封又欲殺杼而代之相。令崔杼之子私鬥。杼告慶封。封令盧蒲嫳興甲以誅之。盡殺杼之妻子。燒其室。崔杼自縊。慶封當國。與慶舍政。(舍。即封之子。)以其內實。遷於盧蒲嫳氏。易內而飲酒。反盧蒲癸。癸臣子之有籠。(子之。即慶舍。)妻之。或謂癸曰。男女辨姓。子不辟宗。何也。曰。宗不余辟。余獨焉辟之。余取所求焉。(意欲報莊公之仇)惡識宗。癸言王何而反之。盧蒲癸二人皆嬖。使執寢戈。而先後之。癸與王何攻慶氏。殺子之。慶封伐之。弗克。遂奔吳。吳子予之朱方。聚其族而居之。富於其舊。魯叔孫曰。善人富謂之賞。淫人富謂之殃。天其殃之也。其將聚而殲旃。後楚伐吳。執齊慶封。而盡滅其族。(盧蒲癸。王何。皆莊公黨。逃在外。故言反)(呂氏春秋及左傳)。

  崔杼和慶封是春秋時候齊國的大夫,兩人聯合弒齊莊公,共立齊靈公的幼子杵臼為君,就是齊景公。崔杼自立為右相,慶封為左相。景公年幼,崔杼專橫,獨攬朝政大權,威勢震壓齊國。慶封心中暗懷嫉妒,想殺崔杼以代相位。

  當時崔杼家中,鬧起廢長立庶的家事,慶封乘隙誘引崔氏子弟,自相爭奪,並以精甲兵器,幫助崔杼的嫡子崔成、崔疆刺死主謀的家臣東郭偃和棠無咎。崔杼大怒,急忙往見慶封,哭訴家中發生的變故,慶封佯裝不知,驚訝地說:「這兩個孺子,怎敢這樣目無長上呢?你若想討伐,我當效力。」崔杼信以為真,感激地說:「如果你能為我除掉這兩個逆子,以安崔家,我叫宗子崔明,拜你為父。」于是慶封便召集全家甲士,命令家臣盧蒲嫳帶領前往,抄殺崔氏妻妾兒子全家,所有車馬服器,也都搜取無遺,又燒毀門戶房屋,然後帶崔成與崔疆的首級,來回復崔杼,崔杼見兩個兒子的頭顱,既悲又憤,向慶封再三稱謝,便登車回到家中,已是家破人亡,才知被慶封所害,悲痛至極,自縊而死。

  崔杼死後,慶封便獨相景公,專攬朝政,更是荒淫驕縱。一天,到家臣盧蒲嫳家裡,見他的妻子貌美,便和她私通。自此就把政權交付給他兒子慶舍。自己帶領妻妾財帑,搬到盧蒲嫳的家裡,共在一處,飲酒歡謔,兩家妻妾,彼此相通,從此關係更加密切。

  盧蒲嫳請求召回他哥哥盧蒲癸(莊公的侍臣,逃在魯國)慶封立即遣使召回,盧蒲癸回國後,慶封就命他做他的兒子慶舍的家臣,癸體力過人,善於阿謏,因此深得慶舍的寵信,把女兒嫁癸為妻,從此翁婿相稱,更加親密。有人對癸說:「男女婚嫁,應當辨別姓氏,你娶妻為什麼不避同宗的女子呢?」盧蒲癸說:「同宗既然不避我,我何必獨獨去避開呢?只要能達到我的目的,不必顧忌那麼多了!」癸一心只想替莊公報仇,只是沒有同心的助手,因此在慶舍面前,極力稱誇以前與他同侍莊公的王何如何勇猛,慶舍就遣召王何回國。

  王何回國後,也深得慶舍的信愛,使他和癸同作侍衛,每出入或夜寢,必使二人執戈,先後防衛,盧蒲癸和王何,就這樣謀攻慶氏,殺死慶舍,盡滅慶氏的同黨。慶封聽說他兒子被殺,大怒發兵攻城不能克,士卒漸漸逃散,慶封畏懼,出奔吳國,吳王夷昧,以朱方賜給他,聚集家族居住,使他伺察楚國對吳國的動靜,給他高厚的俸祿,如同在齊國時一樣的富有。魯大夫子服惠伯聽到這消息,對叔孫豹說:「難道是天降福給淫人嗎?慶封又在吳國富厚了。」叔孫豹說:「善人富裕,可說是賞賜,淫人富厚,可說是災殃,慶氏的災殃到了,慶氏全族聚集,將要被一舉而滅盡。」後來楚國伐吳國的時候,慶封全族果然一同慘遭楚人的誅滅。

  (「歷史感應統紀語譯」連載十三)


  心得交流:eb13528同學的學佛心得


標題:細節成就學問

  在學習《細講弟子規》的過程中體會到,細節對於一個人的人生太重要了。古聖先賢教導我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段話從前只是草草讀過,沒有細心去體會。

  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當中,往往是一些小的細節留給別人不好的印象。比如,以前我喜歡吃小吃,常常看到路邊有好吃的就會買來邊走邊吃,雖然學院的功過格裏有這麼一條,以邊走邊吃為惡,但我卻不以為意,覺得這樣做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今天聽蔡老師講課時,突然在腦海裏重現自己邊走邊吃的樣子,確實覺得這不象一個學佛人的模樣,有失律儀。為什麼不每次在買完東西之後,站在路邊先吃完,然後收起垃圾,扔到垃圾桶之後再走呢?

  以前常常抱怨,為什麼自己不會得到別人特別的尊重,想想根本不能怪別人,是自己沒有做出讓人家尊重的舉動來。

  每次看過書之後就隨手亂放,床上、桌子上都有翻開倒放的書,被子也經常沒有折好,家裏打掃得也不夠乾淨,這樣的行為都不可能得到人家的尊重。

  以前覺得學弟子規,學一學裏面的道理就好,至於那些細節也未免太小兒科。現在確確實實覺著,自己應該象幼稚園、小學的孩子一樣,一點一滴,從小細節去落實弟子規。做一個值得受人尊敬,能通過自己的言行讓人如沐春風的人!

  (文章來源「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心得交流」)


  答疑解惑

問:處今之世多逢憂患,怨憎會苦,請問如何才能確保平安,減少憂慮,使身心安穩,專志向道?

答:這是許多同修共同的疑問,問得很好。真正有這個認知,有這個願望,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怎樣在亂世當中能夠活得安穩?那你必須要學著看破、放下。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同學們,一定要知道在這一生當中,不跟任何人結怨仇。一定要修忍辱波羅蜜,忍人之不能忍,一般人不能忍的要學要能忍。特別是在言語、態度上,別人無論是有意無意毀謗我、諷刺我、譏笑我,甚至於陷害我,決定不可以把它放在心上,更不可以放在口上。這是什麼?這就是修忍辱波羅蜜,永遠保持心平氣和,而對這些人不生怨恨,不生報復。如果你的功夫達到一定的水平,你會對他生感恩的心。為什麼?他來成就你的忍辱波羅蜜。如果這些境界不現前,你的忍辱波羅蜜到哪裡去修?
  《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個一切法是包括世間、出世間一切法,學《弟子規》、學《感應篇》、學十善業,特別要記住普賢菩薩十願前面四願。禮敬諸佛,對一切人生恭敬心,不能夠輕慢,要生恭敬心。看到別人善事,要歡喜讚歎,修隨喜功德;看到別人做錯的事情,絕口不提,這個很重要。勤修布施,懺悔業障,這樣一心念佛,決定能夠保平安,決定能生淨土。

問:弟子在家學佛,能否從行善積福入手,同時聽你講佛法,而不必念經、念佛,等歲數大了再念佛、念經,這樣可以嗎?

答:希望你長壽,所謂黃泉路上無老少,怕的是壽命到了,你後悔莫及。這個思想誤了很多人,我曾經過去學佛的時候遇到很多朋友,都說我現在還年輕,五、六十歲還年輕,等我七、八十歲的時候我再來學佛。沒有想到過一兩年他就過世了,這個很多。希望你長壽,你才能做到,如果你沒有長壽的話,你就做不到。

問:思想中謗法,或行為上謗法,罪業是不是一樣的?思想中謗法通過悔恨和發誓不再犯,能不能消除這個罪業?

答:起心動念和言語行為,造業是一樣的,你念念《地藏經》就曉得,《地藏經》上佛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你就曉得一個人在一天當中造多少罪業!消除罪業確實是要懺悔,懺悔最重要的不再犯,那叫真懺悔。懺悔之後還犯,那不是真懺悔,那就不能夠消除業障。所以古人教我們,「多念一聲佛」,這個話有道理,「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這是很有道理,不必要說的不要說,不必要去想的不要去想,這樣才真正能消業障。想佛、念佛。

問:學生坐著聽經和誦經,半小時後就打瞌睡,請問老法師如何克服?

答:這是昏沉很重,也是無明很重。解決這個方式,自古以來,祖師大德教導我們拜佛。你可以每天拜一千拜,這是開頭。拜一段時期之後,你可以把念佛、拜佛的次數增加,到最後提升到每天拜三千拜,你就不會打瞌睡了,業障就能夠消除。這是很好的一個方法,拜佛、念佛,連經都不要念,念阿彌陀佛。念一聲阿彌陀佛拜一拜,或者念三聲、念十聲都可以,你喜歡哪一種方式就用哪一種方式,用拜佛的方法。

  (節錄自學佛答問 21-416) 


  淨空老和尚網路直播台

◎淨空老和尚最近講演資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演直播,2008/10/1 早上10:00~12:00,2008/10/2起 下午4:00~6:00,詳細內容請參考網路直播台

◎鍾茂森博士最近講演資訊,《文昌帝君陰鷙文》講演直播,2008/9/22起 早上10:00~12:00
詳細內容請參考網路直播台


  法寶流通

◎淨空法師講演音帶、VC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大陸同修若欲索取 淨空法師講演帶及法寶,請與「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聯絡:  amtbhk1@budaedu.org.hk

◎各地欲索取淨空法師電腦專用講經CD片(rm、mp3),請寫e-mail至:  sutra_china@mail.hongkong.com;詳細目錄及索取需知請至:  http://members.tripod.com/lotus118/newpage5.htmhttp://www.budaedu.org.hk/

◎若欲了解相關兒童讀經訊息,可至「大方廣網站」、「中華少兒讀經網站」。

◎德育故事及太上感應篇之動畫片,請至「妙音動畫」。


  信息交流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amtb@amtb.tw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amtb@amtb.tw

說明:所有問題的產生都源於聽經聞法不夠透徹,時間不夠長久,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聽經、讀經,所有問題自然迎刃而解,答案自在其中。「淨空法師專集網站」也陸續將淨空法師所回覆過的問題,刊在「年度問答」「分類問答」中,並加以分類整理,或者至網站的「全文檢索」去搜尋。所以,同修們有學佛上的問題時,請先參考此分類中的問題,或許您的問題已經有其他同修問過了,希望您從問答的分類中,能找到解決的方法。若無法找尋到解答,請再將問題傳到amtb@amtb.tw,我們會彙整同修們的來信,並敬呈 淨空法師。但回覆時間不定,需待淨空法師有時間時,開闢一個「學佛問答」時段,專為同修們解答,也會陸續刊登於「答疑解惑」一欄中。阿彌陀佛!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成立緣起:我們常常收到各地網路同修來信,皆言及雖有心學佛,卻不知從何學起,應如何聽經學習。又 淨空老和尚的講演有大小性相,各個宗派的經論典籍,法海深廣,初學者不知修學之次第,何者為先,何者為後,以故學而不得其宗旨,始勤終惰,退悔初心,實為可惜!今「佛陀教育網路學院」之成立,正是針對上述緣由,將現有網路的文字(教材)與影音(講演畫面)合為一體,如同「網路電視台」,為世界各地真正有志於學佛者,提供一個方便快捷,隨時隨地不受時空限制的網路修學環境。網路學院一切課程之排列,皆是以 淨空老和尚為「澳洲淨宗學院」所訂之課程,從初級到高級,從本科到專科的修學次第,也是為實現「澳洲淨宗學院」將來能真正達到遠距教學的前哨站。今日社會是科技進步、資訊發達的時代,要善用高科技宣揚妙法,闡釋正教,令佛法傳遞無遠弗屆,才將進一步利益更多學人,將般若文海遍及環宇,使一切有緣眾生得佛正法薰習之機會。若有心想修學的同修,可至「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參觀訪問。

淨空法師英文網站」網址為http://www.chinkung.org/,此網站主要以配合 淨空法師的和平之旅,同時接引國外眾生認識佛教。提供 淨空法師多元文化理念及國際參訪等及時相關資訊,並以和平之旅為主軸,擺脫宗教色彩。敬請諸位同修將此網址廣為流通給外國同修,讓他們更有機緣認識佛教,功德無量!

淨空法師專集大陸鏡像站」網址為http://www.amtb.cn/,更方便大家記憶。大陸地區同修可以就近訪問這個網站,現已全面改為簡體版。若同修於瀏覽中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信告知,請至amtb@amtb.tw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佛陀教育雜誌由華藏淨宗學會網路講記組恭製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1號2樓
電話 : (8862) 2754-7178
e-mail: amtb@amtb.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