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訂閱/取消 雜誌下載 學佛問題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2006.7.6 星期四 Vol. 250

偷盜的果報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內容如下:

  佛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因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四種因緣才聚合在一起。我們明白了此事理,才知道人生在世間,沒有所謂的吃虧或佔便宜的事,真的是冤冤相報,絲毫不爽。個人有個人的業報,輪迴到各個法界,將來遇到都要還債,決定不能避免此因果報應,所以絕對不能盜公共物品。請看本期專欄

  修布施,發大慈悲心是最重要的條件,而慈悲有四種。世間人只有「愛緣慈悲」,對家親眷屬朋友慈悲關懷愛護。世間有智慧、有大福德的人,有「眾生緣慈悲」,懂得愛自己、愛家人、愛國家、愛民族,乃至於愛護世界一切眾生,心量很大。心量大的人,布施供養服務眾生的層面就大。請看地藏經講記

  最新訊息2006年7月安徽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參訪團善果林祈福消災免難佛七通告中元普渡消災祈福三時繫念法會徵求開放版權照片圖檔三重淨宗學會徵求電腦文書人員一名淨空法師、悟道法師、蔡禮旭老師於衛星電視台講演時段通告(衛星電視台有網路直播)

  新增大陸主機1大陸主機2下載,目前影音檔為6/28日前的,最新檔尚未放入。 若同修要下載影音檔,請勿用大量session下載mms,以免造成主機當機。下載請多用ftp方式。請多多配合!

  現提供蔡禮旭老師講演52-116、52-118各40集和52-143共12集VCD檔下載。若同修們想要哪一套淨空法師或是蔡老師講演的vcd檔案,也可以來信amtb@amtb.tw建議,我們會依據最多人數建議的,做為上網的先後順序。此是敝網站為廣大同修新提供的一項服務,但嚴禁燒錄販賣,僅供個人修學或與同修們結緣免費流通之用。若發現有下載燒錄後賣錢的情事,將取消vcd的提供。網站會公告即將上網的vcd,前一套會再保留數日,之後將會刪除,若要下載請儘早,因網站同時只能保留最多100片vcd檔案。

  近期網站新增內容最近新增文字/mp3/wmv檔最近新增約百種的電子檔案

  目前發現@themail.com、@pchome.com.tw、@sohu.com、@126.com、@263.com、@163.com、@eyou.com、@sina.com與@21cn.com的信箱,會被isp當作廣告信擋掉,以致於無法順利送達,若您是上列信箱,請使用其他Email信箱訂閱,以免收不到雜誌,謝謝!


  本期專欄:偷盜的果報

  聽說印度有龍捲風、香港下黑雨,幾乎每天都有災難傳自世界各地,使我們十分憂慮。災難之所以形成,佛說得很清楚,是眾生共業所感。人生在世間,古人常講不過三萬日,壽命很短暫,正如杜甫所謂的「人生七十古來稀」。何必在如此短的時間裡,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受無窮的苦報?這是佛說的「可憐憫者」。佛雖然憐憫眾生,也無法幫助,因為眾生造作惡業太多了,這是自作自受。

  現今世界上殺生食肉,甚至還見殺、吃活的,不知道此業之重!佛說殺生招來的果報是刀兵劫(戰爭),人為的災害,冤冤相報;偷盜得貧窮果報,感召的是自然災害,而大家普遍都在造這兩種惡業,如何能免受災難?

  殺生,學佛的人比較容易體會,偷盜就不容易體會。天天做偷盜的事,自己卻不知道,知道就開悟了。佛家講不偷盜是「不與取」,戒經裡講得很詳細,東西無論大小、貴賤,只要這個東西有主,主人沒有同意就把它拿來用,就是偷盜;甚至我暫時拿來用一下,沒有經過主人同意,也是偷盜。用後還能歸還,這個罪輕;據為己有,或者轉送給別人,這個偷盜罪業就很重。

  佛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因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四種因緣才聚合在一起。我們明白了此事理,才知道人生在世間,沒有所謂的吃虧或佔便宜的事,真的是冤冤相報,絲毫不爽。因此,如果你是盜一個人,結罪對象是一個人,將來還這一個人比較容易,罪比較輕;若是公共之物就麻煩了,因為主人太多,這些債主不可能在下一生統統齊聚,讓你一次還清。個人有個人的業報,輪迴到各個法界,將來遇到都要還債,決定不能避免此因果報應,所以絕對不能盜公共物品。

  國家設施來自全國老百姓的稅收,如果是偷盜、竊取、霸佔國家的設施,將來還的時候,要還給全國的人民,所以這個罪很重。佛在經上一再囑咐我們不可以逃稅,逃稅也是屬於偷盜。鑽法律的漏洞,以種種巧妙的方式來偷盜,在世間的結罪懲罰,可以說是微不足道,但將來在三途的罪報就不得了。佛在經上講得清楚,祖師大德們在講解、註解經典時,也說得很透徹。

  而最重的罪報是偷三寶物,盜取佛家道場的東西,無論一針一線、一草一木,結罪就很麻煩。佛說得很明白:「比丘破戒我能救,偷三寶物不能救。」不但一尊佛救不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聯手來救都救不了。因為三寶物是常住物,通盡虛空、遍法界,所以稱為十方常住。譬如中國現在有十三億人口,你要是偷國家的東西,要向十三億人結罪。如果偷三寶物,是與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出家眾生結罪,道理在此。

  人生壽命如此短暫,其實我們生活的需求實在很微薄,每天三餐,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矣。在這一生當中,為什麼不利用此機緣修無上道?我們在修道過程中,如果犯偷盜戒,往生是不可能的。「淨宗學會」是希有的正法道場,我們同修聚集在一起,如果能愛護這個道場,就修無量的福報;如果破壞這個道場,竊盜常住物,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不要以為一針一線、一草一木微不足道,世間人常有這種錯誤的觀念,這是不了解事實真相,及後面果報之嚴重性。

  過去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有些好學的年輕人、出家人,看到常住的書很不錯,偷偷的拿幾本,這都犯了嚴重的盜戒。從前我們看到好書,都是帶筆記本去抄,現在非常方便,一般圖書館都有大型影印機,有需要的可以拷貝帶回去。這個設施救了不少人,減少人動盜心、造盜業。

  李炳南老師是一位在家居士,每天要去上班,他告訴我,大家上班時用公家的信封、信紙寫私人信,都變成習慣。李老師在奉祀官府服務當秘書,他每次領信封、信紙時,都要向奉祀官報告:「這個信紙、信封,有時候我要拿來寫私人信。」奉祀官嫌他囉嗦:「哪一個不是這樣,你說這個話做什麼?」「我說了,你答應了,我就不犯盜戒。我要是不跟你說,我拿這個信封、信紙寫私人信件,我犯盜戒。這是公家的東西,犯盜戒要向機關團體來結罪。」只有學佛的人懂得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態之嚴重。所以,他常常教導我們這些學生,因為在佛門、在常住最容易造這些罪業,自己完全不能覺察、不以為然,將來遭受極大苦報就後悔莫及。

  說實在話,作法師也很難。譬如傳授三皈,要把三皈的意思講清楚;授五戒,要把每一條戒的戒體、戒法、戒相、開遮持犯,都講得很明白。受的人懂得了才能持戒,才曉得應該怎麼守。若沒講清楚,含糊籠統傳授了,將來他在日常生活當中犯嚴重的過失,造罪受報的時候,傳戒的法師也要負責任。所以,印光大師一生有三不:不作住持,不收出家徒弟,不傳戒。印祖為何這樣做?收的出家徒弟如果沒有深厚的善根,師父還在時守規矩,師父不在就胡作非為,曲解經義,破壞佛法,破和合僧,罪業就是阿鼻地獄。

  如果作住持,道場至少要維繫解行相應。古時候的道場,每天八個小時講經;若是念佛道場,八個小時念佛,禪堂是八個小時參禪,解行相應。若是偏重於解的講寺,譬如天台宗,每天講經研究討論八個小時,念佛、或參禪至少也有四個小時。一天十二個小時心住在道上,這叫道場。你做不到這個標準,就千萬不要作住持,否則就是造業。

  住持就像學校的校長一樣,主持教學行政,責任是教化一方,自己可以不講經、不上殿,請法師來講經、領眾。至於請哪些法師,教什麼內容,由住持決定,不能由法師決定,因為住持是校長,要負責任。住持請法師講什麼經,法師一定要依照規矩講。教育的成敗是校長負責任,教員只是執行,不負責任,所以住持的功德遍在一方。如果本來這個道場是如法的道場,你接受過去之後,把這個法破壞了,使它變質成為一個專門營利的場所,佛家講的「裨販如來」,搞迷信欺騙眾生,這個罪就在阿鼻地獄。為什麼會做這種事情?不了解宇宙人生事實真相,對於業因果報的道理與事實一無所知,所以自己得便的時候,就造罪業。造極重的罪業,自己還以為這是無所謂、小事情,因為這些事世間法律不結罪,怎麼曉得有這麼重的罪業?要不是佛在經上為我們說出,我們怎麼會知道?

  我們總算是過去生中有善根、福德,這一生遇到這樣殊勝的法緣,遇到好老師將正法傳授給我們。經上講的「當孝於佛,常念師恩」,所以我在教室裡供奉老師的照片。我的佛法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的,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傳授的。夏蓮居老居士是間接承傳,雖然沒見過面,我確實依照他的教誨去奉行。韓館長三十年的護持,使我們身心安穩,在講台上沒有中斷,才有今天這一點成就,這個恩德我念念不忘。我們講《華嚴經》,也是她臨終時最後一個願望,希望我把《華嚴經》講圓滿;我是報她的恩,這個恩德惠予一切眾生。

  所以,學佛決定要守戒律、要持戒,特別是盜戒決定不能犯。要知道三寶門中盜戒的罪報是不可思議,而且是佛都不能救的。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早餐開示20-13-0610)


  經論輯要:地藏經講記(27)

較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聖一法師將「較量布施功德緣品」歸結為法寶,將此經最後歸結為三寶,看法非常正確!古人註解沒有提到過,而我非常贊同其說法。法寶,其實就是修行之法,大乘佛法修行的總綱領,就是教我們布施結緣,成就無上道。佛法修學提升自己的境界,最重要的是破除妄想、分別、執著,而布施是破除妄想、分別、執著最有效的方法。布施是捨,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掉,不僅是理上如此,事上也要如是實行。若不在事相上真正去做,空洞地談理,就無法提升自己的境界,也無法斷煩惱。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

  「爾時」,是地藏菩薩說完念佛功德利益之時。「承佛威神」,是菩薩教我們後學要謙虛誠敬。菩薩雖然入了不思議境界,也不敢說自己有能力,但能為大眾講經說法是承佛威神的加持才能做到。菩薩謙敬的態度,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六道凡夫煩惱習氣深重,貪、瞋、痴、慢、疑、惡見是六大煩惱。慢是傲慢,傲慢的習氣一切眾生皆具足,所謂「四大煩惱常相隨」。一個人縱然貧賤到極處,做了乞丐,也有傲慢,更何況其他人!傲慢不斷,對我們修學就有大障礙。地藏菩薩是自願退居等覺菩薩之位,其實早已成佛了。我們在序品中看到,他的學生多少人都已成佛,老師還在菩薩位。作菩薩就做菩薩本分之事,對佛依然是如此謙虛,說自己是承佛的威神加持,此是我們一定要學習的。自己再有成就、再有智慧、再有能力,都不可以驕慢,內心真正謙虛恭敬,才能斷煩惱。若認為自己有別人所沒有的長處,值得驕傲就會墮落。

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眾生。較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此事地藏菩薩焉有不知之理!菩薩與佛一問一答,目的是令我們覺悟。「業道眾生」就是指六道眾生,特別是指人、天兩道,人天兩道中又特別專指人道。「較量布施」,較量是比較、衡量;比較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是得利輕的;「十生受福」得利就比較重;「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得利就很重。什麼原因?請佛為我們說明。

  布施有三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是財物,財物又分內財與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內財」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用智慧、用勞力、用技能為社會大眾服務,是內財布施。內財布施的功德勝於外財。譬如在道場發心做義工,就是屬於內財布施。洗菜、揀菜、洗碗、洗碟子,做得認真負責,供養大眾,此是內財布施。其福報絕對不是一生受福。尤其是到這裡用餐的人,若將來真有幾位往生作佛,那供養佛的福報是無量無邊!

  佛說,以一缽飯供養一尊辟支佛,得九十一億劫不受貧窮之果報。念佛堂若有人真正往生不退作佛,義工們得到的福報超越供養辟支佛。念佛堂三十六小時不間斷念佛,義工也是不眠不休、精神抖擻地在照顧大眾,晚上供養點心飲料,照顧得很周到。內外財都供養,都布施。這是真正修福,福修得太大了!

  佛告訴我們,財布施的福報比不上法布施,法布施的功德大。在佛門,財法無畏三種布施是分不開的,財中有法,法中有無畏。供養大眾每天在此研經念佛,三種布施都具足。這種大無畏的布施,能使人了生死、出三界,斷煩惱、成佛道,利益是無比的殊勝。

  「受福」就是享福,這是一切眾生都希望得到的。做義工是把修福與享福合在一起,修福就是享福,享福就是修福,福報綿延不斷,那就不是一生了。一生受福的人大多是前生修福,這一生享福不肯再修福。世間大富大貴之人,絕大多數都是前生在佛門修的福報,今生享福不肯再修福,福報一生就享完了。福報大的,可享受一生,到死還有福報;福報差一點的,晚年福報就享盡了,無人照顧,苦不堪言!若人一生中沒有病苦、老苦,證明其福報修得不錯,一生受福。若死時瑞相很好,走得安詳自在,一點都不迷惑,來生還是得人天福報,其福報就不止一生,來生還享福。

  若「百生千生受福」,必定是對社會、對一切眾生修大布施,才有如此大的福報。如孔子,真的是百生大福。他布施教學,用真誠心教化眾生。其後代傳到現在七十多代,還受到舉世之人尊敬,此是百生受福。

  諸佛菩薩所修的法布施,是百生千生無量無邊的大福報。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後,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貢獻自己的精神體力,此乃內財布施。教導一切眾生,是法布施。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是無畏布施。一生誠心誠意從事教學,所以佛所得的福報就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利。

  布施是種福,種福要認識福田,福報就無量無邊,永遠享受不盡。就現代而言,無比殊勝的福田是建彌陀村、建念佛堂。此是幫助一切眾生成佛,乃無上之福田。

  以往我勸人修福,都是勸人發心流通佛法。流通佛法是印經,印經是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具足。其次,我常勸大家照顧病苦,布施醫藥,救濟貧困。第三我勸人放生,放生是無畏布施。這是利益眾生,真正的福田,沒有弊端。我不勸人建道場,建道場未必是真正的福田,若道場不是弘揚正法,福就種錯了。正法的道場可遇不可求,遇到正法道場要極力修布施供養,而布施供養一定要如法。

  現在法布施除了印經之外,還有流通光碟,護持衛星電視、網際網路,都是屬於法布施。從事上述工作之義工,是以內財、外財修真實布施的功德。如是修福就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只有真正明瞭佛理,了解事實真相之人,才知道如何修大福利。

  大福利不是人天福利,人天福利並不大,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才是大福利。六道眾生的福利,最大的是大梵天王,而大梵天王比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還相差得很遠很遠。肯幫助他人成佛,自己成佛就有把握。幫助別人成佛,一定要給念佛人做好的增上緣。念佛人有善根、有福德,缺少因緣,我們提供其修學的因緣。建立念佛堂、彌陀村,確實可以為社會、為世間、為一切眾生消除災難,帶來的是安定、和平、興旺。這種布施,其果報真正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利」。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於忉利天宮。一切眾會。說閻浮提布施。較量功德輕重。汝當諦聽。吾為汝說。

  「爾時」,是地藏菩薩向佛請教校量布施功德之時。「吾」是世尊自稱,「一切眾會」包括十法界的大眾,此一會無比的殊勝希有,與華嚴海會無二無別。我們看到盡虛空遍法界六道眾生參與此法會,都是諸佛菩薩應化在惡道,以鬼王的身分出現在大會中,是故一切會眾無比的希有。「說閻浮提布施,較量功德輕重」,說閻浮提就是說我們地球,說我們修福得報的輕重。「汝當諦聽,吾為汝說」,囑咐地藏菩薩,即是囑咐我們大眾,「諦聽」是仔細的聽。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

  「我疑是事,願樂欲聞」,我對此事很疑惑,非常歡喜世尊為我們說明此事實真相。科註云:「以閻浮提人能行布施者,必報生天上」。真正如理如法的布施修福,福報大的到天上享福。是故世尊在天宮說布施功德輕重,為何不在人間說,而在天上說?此是把蘊含之深意為我們點出來。「當諦聽者,夫布施之業,乃眾行之源,且財物無常,五家爭奪。凡愚吝惜,靡有捨心,遂使妻兒角目,兄弟鬩牆,眷屬乖離,親朋隔絕。」此是講世間人家庭不和的狀況,現前社會更是如此,不擇一切手段奪取財物,造作罪業。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

  這都是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能布施的人。

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瘖啞。聾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

  此是講所布施的對象,佛法稱為福田。福田有三類,此類是「悲田」。世間最可憐的人,是過去生中沒有修福,因此雖得人身,生活非常困苦。有能力的人看到這些眾生,應以大慈悲心,盡心盡力幫助他們。科註引經云:「要觀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福報如影響,不可不知也。」種福得福乃如影隨形,要明白此理。

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

  此是講布施時的心態。「等」是指宰輔大臣、長者、剎利、婆羅門等,是說在社會有地位、有財富、有能力者,應廣修布施。佛說,有福報應與一切眾生共享,福報就永遠享受不盡。若貪財慳吝只供個人享受,縱然福報很大,此生受用完後,來生就沒福了。沒有福報即使不墮惡道,在人間也是貧窮、諸根不具。富貴人能修福,貧賤人也能修福,將來得的果報是平等的,只要盡心盡力修福,果報都是圓滿的。

  「欲布施時」,行布施之時。布施是一切時、一切處,不可間斷,重要的是用什麼樣的心幫助別人。

  「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此種布施是最殊勝的,是真正的慈悲心、平等心、清淨心,沒有分別執著,對一切眾生同樣的愛心,方是大慈悲。「下心」是謙虛,對人尊重,無絲毫傲慢的習氣,更不可能有傲慢的態度。「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親手去做布施。若因緣不足,自己無法親自行布施,就派遣代表,教其布施的心態是「軟言慰喻」、和顏愛語,安慰接受布施的人。

  「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大家都知道布施供養佛的功德最大,都喜歡供養佛,而疏忽供養貧窮之人。若能以恭敬供養諸佛如來的虔誠心布施貧賤人,其福報相同,因為平等心得平等福。

  佛說,一切眾生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未來諸佛。無論貧賤富貴,以同樣真誠、清淨、平等之心布施供養就是孝養父母、奉事諸佛。若用此心對待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決定往生!

何以故。緣是國王等。於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報。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修布施,發大慈悲心是最重要的條件,而慈悲有四種。世間人只有「愛緣慈悲」,對家親眷屬朋友慈悲關懷愛護。世間有智慧、有大福德的人,有「眾生緣慈悲」,懂得愛自己、愛家人、愛國家、愛民族,乃至於愛護世界一切眾生,心量很大。心量大的人,布施供養服務眾生的層面就大。

  菩薩的慈悲心稱為「法緣慈悲」,將一切眾生視為自己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用如此之心修孝敬供養,屬於法緣慈悲。但法緣還是有條件的。如來果地上之大慈悲心是無條件、無分別、無執著,這才是大慈悲,福報無量無邊。發大慈悲心,就是發與佛相同的心。我們學佛修大福報,雖無財富無能力,但能盡心盡力修布施供養,功德亦是圓滿的。佛法是平等法,決不是有勢力、有財富的人方能修布施,而貧窮人就不能修布施。若是如此,貧窮豈不是生生世世貧窮、富貴者生生世世富貴?絕無此理!其實貧賤之人往往能修大福報。

  佛曾經舉例說,有一個討飯的女人,貧賤至極,有人布施她一文錢,此時她正好遇到佛在托缽,她想自己身世非常悽慘,是過去生中沒修福報,就將這一文錢恭恭敬敬地供養給佛。七天後這個貧女就死了,因供佛之福力,生在大富長者之家,長大後做了皇后。一文錢布施供養佛,得這樣大的福報,一般人很難相信。為何得如此大的福報?因為她發的是大慈心、真誠恭敬心。布施果報福利的大小皆在用心,不在乎布施財物之多寡。「是故福利,有如此報」。

 由此可知,沒有機會供養一百恆河沙諸佛如來,但有「等同」的布施機會。能以大慈悲心、真誠恭敬心,布施供養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布施供養貧窮下賤的人,就能得等同於布施百恆河沙諸佛如來之報。供養布施一百恆河沙數諸佛如來,所得的福報利益,無法言喻。我們凡夫迷失了自性,見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故而看不到我們周邊到處都是福田,不知照顧下賤貧苦之人,不知種大福,反而造罪業,真正是「可憐憫者」。

  「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此福報生生世世永享不盡,就看我們的念頭能否轉過來。人有福報,心思敏捷,所謂是「福至心靈」。了解事實真相,慧就開了。從今而後,起心動念,念念為眾生、為社會、為人民,不再有絲毫的私心。在日常生活中,無一不是奉獻,無一不是布施供養,其福報之大不可限量。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

  布施塔寺、聖像,是「敬田」。我們造塔、建寺、塑造佛的形像,若能以真誠恭敬的心修布施,將來得的果報,與經上所講的當然是一樣。但布施的緣要具足才行,若緣不具足,經上所講的福報就得不到。大的福報,要以佛的慈悲心來修,才容易得到。供養佛的塔寺、道場,首先要觀察此地道場是否真的有道,見到有真正修道之人,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其成就,才是真實的福報。

  現前階段,佛門修福最重要的是培養弘法人才。過去布施塔寺、供養佛像有大福報,是因為社會大眾對佛法都有恭敬心。古時佛法能普遍推廣,原因是信徒對佛菩薩的尊敬超過父母、尊長。古代帝王提倡學佛,佛菩薩乃帝王師,人民對帝王尊敬,對帝王的老師當然更尊敬。我們將尊敬佛菩薩的心轉變為尊敬社會大眾,尊敬一切眾生,就是向佛菩薩學習,所修的福報就大了。

  現代佛陀教育已淪落為宗教,社會大眾對佛法毫無恭敬心,建塔寺、造佛像,不能使社會大眾得到直接的利益。必須讓社會大眾明白什麼是佛法,能體會到佛法的好處,然後布施塔寺、塑造佛像就有功德。能否得福,皆看社會大眾的反應和認知,若是真正修福,必須喚醒社會大眾對佛法的正確認知。

  建塔。塔是藏佛舍利之處,紀念不忘佛祖的恩德,教人知恩報恩。塑造佛菩薩形像有兩個意思:一是返本報始,一是見賢思齊。見到觀音菩薩,立刻就想到我對一切眾生要大慈大悲,要效法觀音菩薩。見到地藏菩薩的形像,立刻就想到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想到《地藏經》中的教訓,用此形像提醒我們。若不懂得此表法之意,見到地藏菩薩像,就燒香布施供養,求佛菩薩保佑升官發財,則是迷信,何能得福!

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

  「三劫」是三小劫,「三劫為帝釋身」是到忉利天做天王,福報太大了!有許多人讀了這段經文後,到處建塔寺、造佛像,求來生到忉利天做天王,能否得到?未必。現今提倡佛陀教育才是真正修福。我們要真正認識,佛和四眾弟子的身分是社會義務教育工作者,是真正犧牲奉獻,一無所求。一生中過最清苦的生活,為社會大眾做榜樣,幫助人覺悟,這是值得大眾尊敬的。

  修福要有慧眼。若遇到貪圖供養,假藉佛法招搖撞騙,欺騙眾生的出家人,我們也不必責備,不供養不幫助其造業就好,希望他能回頭是岸。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若能回頭修福,以自己的智慧身體,真正從事義務的社會教學工作,整個身心奉獻給社會、奉獻給人民、奉獻給眾生,就是大布施。

若能以此布施福利。迴向法界。是大國王等。於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

  布施的心態不同,福報就不一樣,布施的福隨著自己心量而變化。願意把自己布施的福報,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享受,福報反而更大!前面是三小劫,此處是十大劫「常為大梵天王」,愈捨愈多,愈施福愈大。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

  「等」,是說能布施之人,包括我們大眾。此是教我們修補舊的寺廟、塔像,功德超過新建的。其理甚深甚廣。舊道場有它的歷史淵源、文化背景。第一「表人勝」,過去有很多人在此修行證果,走進道場自然就生起見賢思齊之心。如到廬山東林寺,就想到慧遠大師當年在這裡念佛成就,尊敬、效法之心立刻就會油然而生。第二「令他信」,舊道場源遠流長,自古至今歷代祖師大德不絕。參訪新道場,總不如對舊道場的信心堅固。第三「為報恩」,報祖師大德之恩。祖師大德的道場要維護,譬如見到蘇州靈巖山道場,就會緬懷印光大師的德行。有機緣出財出力,把祖師的道場恢復,報祖庭之恩。這都說明修繕舊道場比建新的功德大。

  「遇先佛塔廟」,即祖師的道場。「或至經像」。舊的經書價值很高,傳了很多代,傳到我們手上,我們讀後還要傳給後人,故舊本超過新印。古舊的佛像有多少人供養過,所以「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比造新的功德要大得多!

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

  此是說遇到舊的寺廟道場、佛菩薩形像、經典,要發心修復修繕。一個人有能力自己做就好,功德圓滿!自己沒有力量,勸親朋好友乃至於勸百人、千人,集合群眾的力量一起做也很好。但是舊的道場修復,一定要禮請法師來住持,若已有法師,也要請法師弘法利生。這些法師將來成就,在世界各地講經說法普度眾生,都是大家的功德,因為大家幫助他成就的。

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

  帶領大眾修布施的福報最大,而跟隨一起修布施的,同樣結這個緣分,將來果報還在一起。「小國王身」是古代諸侯,大國王好比現代的總統。由此可知,一個國家、一個政體,從政之人自上至下過去生中都有緣分,不是偶然的。

 科註云:「國王等行施,自合上升,何復報為人王耶。」如《五道罪福經》云:「人而豪貴,國王長者,從禮事三寶中來,為人大富,財物無限,從布施中來,故知若不於佛法中修行布施,終不能獲斯勝報。」行布施的意思是廣義的,為群眾服務就是布施,真正是以慈悲心、清淨心、恭敬心為社會大眾、為人民服務,福報就很大!我們只要能如理如法地修學,一定能得到殊勝的果報。

  此是說布施道場,修補舊的經書、佛菩薩形像所得的功德。佛告訴我們,人間富貴最大的就是轉輪聖王。科註引《法華經玄義》云:「散心持戒,兼以慈心勸他為福。」此是轉輪聖王所造的業因。自己持戒不專心,但心地善良,自己修福還帶動許多人修福。福報現前時,自己作帝王,跟他一起修福的人就是其大臣部屬,其中福報大者就做小王。

  《玄義釋籤》云:「夫輪王者,先行七法,一給施貧乏,二敬民孝養,三四時八節以祭四海,四時修忍辱,五六七除三毒。」此是講一生行善有七法。第一、給施貧乏,熱心照顧貧困的眾生,果報感得許多人擁護。第二、敬民孝養,對人尊敬孝養,尤其是對孝養父母、尊長的人,格外地尊敬。第三、四時八節以祭四海,人生在世與天地鬼神息息相關,人與人的關係要處好,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也要處好。古人懂得此道理,《周禮》、《儀禮》、《禮記》都把祭祀列在第一位,祭祀就是跟天地鬼神辦好外交關係,所以祭祖先、祭天地鬼神要重視。第四、時修忍辱,福報能保得住在百千生中享受,原因就是能忍辱。佛法講布施是修福,忍辱是保持;不能忍,福報很快就報盡。後面三條,是斷貪、瞋、痴三毒煩惱。前生修此七種殊勝的善因,又發心為大眾服務,就得到殊勝的感應和來生作輪王的果報。

  本品是《地藏經》最重要的一品。《地藏經》最後結歸到三寶,「名號品」是佛寶,「布施品」是法寶,「利益存亡品」是僧寶。佛不住世,三寶裡以法寶最重要。布施就是服務,布施一切眾生就是為人民、為社會服務,為十法界眾生服務,此是菩薩道、是佛道。一般人以為在佛門裡捐獻一點財物就是布施,那就把布施看得太狹義了。菩薩行裡的六度,「布施」包括財、法、無畏三類。「持戒」和「忍辱」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都是屬於法布施。所以,菩薩行總歸納就是一個布施而已。

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迴向心,是說我們事相上雖然還沒有達到,但是心願達到了。我們服務的心願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樂意幫助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就像諸佛菩薩一樣,在盡虛空遍法界隨類化身,隨機說法,就是迴向心。心量一拓開,果報就不止百千生中得轉輪王身。

  為何一迴向就成佛?因為迴向心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佛心,當然會成佛道。無論是發心帶領勸導大眾,或跟著一起做,只要有迴向心,就能「盡成佛道」,成佛果報究竟圓滿自在,所以發願迴向很重要。

  至誠心是菩提心之本體,一切法都是從菩提心流露而建立的。心真誠到極處,不但沒有私心,連一個妄想都沒有,此是菩提心之體。有體當然有用,「用」分為自受用和他受用。用什麼心對自己,用什麼心對別人,對自己是自受用,對他人是他受用。佛說對自己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自己修善積德。對別人是「發願迴向心」,發願為一切眾生服務,無論何時何地,全心全力為大眾服務,不求絲毫報酬。若還有義務的觀念,即是「法緣慈」。「大慈大悲」做義務的工作,連義務的念頭都沒有,才是真正的佛菩薩。「以此果報」就「無量無邊」。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

  「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這是講能發心布施之人,身分、地位、福報都不相等。

  「生產婦女」。現代醫藥發達,照顧生產婦女已經不需要我們操心。古時婦女生產非常痛苦,無人照顧。生產是性命攸關之事,是最需要人幫助的時候。

若一念間。具大慈心。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

  布施的關鍵在「大慈心」。大慈心是法身大士之心,是佛心,是無條件的。現代社會的老人、病人、可憐人很多,無人照顧。看到老人晚年悽慘的現象,才引起我們要辦彌陀村的構想,幫助解決老人的苦難。我們希望能幫助老年人,度過他感到最幸福的一段時光,我們朝此目標去做,為老人、為病人服務。

  「布施醫藥,飲食,臥具。」看到這些苦難,佛勸勉我們立刻伸出援助之手幫助此等眾生,要布施醫藥、飲食、臥具,照顧他們迫切的需要。「使令安樂」,使他們身心平安。

如是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

  此段經文是說布施所得的果報。布施是福德之因,所以身口意三業都要修。念念有服務眾生之心願,是心布施。時常以言詞來勸導別人,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是口布施。在日常生活中,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出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事,則是身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一生中衣食不缺乏,聰明智慧、健康長壽的人,才是圓滿福報。

  修布施就是修福,能如是修學布施,果報是「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淨居天是四禪天,一百劫這麼長的時間,在色界天做大梵天王。這些果報之根源都在發心,「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隨心念所轉。前面講修因,最重要的是大慈心,才能得此果報。若是愛緣慈、眾生緣慈,果報就沒有如此大。佛菩薩大慈大悲,其果報不可思議。

  「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大梵天王,淨居天主的福報享盡了就往下墮落,但還有餘福,雖到不了色界天,但還可在欲界天繼續享福。「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畢竟成佛是說在阿賴耶識裡種下的金剛種子不會壞,若遇到殊勝的因緣,遇到大乘佛法的淨土法門,以善根、福德、因緣具足,決定往生不退成佛。生到西方世界,當然「耳不聞苦聲」。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獲福無量。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

  此是總結迴向成佛一科。經文有兩個段落,前一段是總結布施福,後一段是總結迴向福。總結布施經文特別提到「未來世中」,就是指我們現在。「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是講能布施之人,「等」是我們大眾都包括在內。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應認真努力為社會、為大眾服務,就是修布施波羅蜜。為社會大眾服務,最重要的是用真誠心、清淨心,盡義務不求報酬,不貪圖享受。不希求福報,福報就愈積愈厚,變成不可思議的大福報!大福報自己也不享受,供養一切眾生,成就自己無量無邊的福報。無量無邊的福報還是不享受,供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方是人生第一大圓滿、大快樂。

  「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此是總結迴向之福。何以會畢竟成佛?因為以大慈心服務社會大眾,無論修的功德多少都會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釋是欲界天主,梵是色界天主,是六道裡的大福報。作佛是世出世間究竟圓滿的福報,究竟圓滿的福報都能得到,何況六道裡百生、千生的小福報!是故布施不能不修,對自己有真實的利益。世出世間一切法只有此法是真的,其它都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佛又說「國土危脆,人命無常」,得人身最可貴的是要懂得修福,為一切眾生服務,才是最有意義。其意義是永恆的福報,生生世世享受不盡。

  修布施果報的大小,較量福報,都在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小小布施之福,被心量擴大了,就畢竟成佛。用大心量,毫髮之善都是虛空法界的果報。佛在此會教我們拓開心量,為一切眾生服務,即使是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決不為自己絲毫的貪欲,才是真佛弟子,方是真正實踐佛陀的教誨。

  科註引《五道罪福經》的兩首偈:「賢者好布施,天神自扶將。施一得萬倍,安樂壽命長。」此是總結布施福。第二首偈:「今日大布施,其福不可量。皆當得佛道,度脫於十方。」此是總結迴向福。

  我們要從往昔迷惑顛倒、慳貪吝惜中省悟過來,將錯誤的想法、做法捨棄,跟隨佛學,聽從佛的教誨,改變自己的思想作風。從今而後,起心動念要念念為社會大眾著想,於社會大眾不利的,決定不能做,不但不能做,想都不能想;凡有益於社會大眾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

  若貪財,把社會大眾的財富據為己有,果報必定墮地獄,特別是救難之財。救急、救貧的功德最大。若在此時起惡心惡念,障礙破壞,罪過都在地獄。財布施如是,法布施更如是。特別是佛法,是救度一切苦難眾生的教學,障礙佛法的流通,就是斷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果報在阿鼻地獄、五無間地獄。

是故地藏。普勸眾生。當如是學。

  眾生得福有限,是因為所修不如理、不如法。若不深入經藏,不讀經、不研究教理,如何會懂得。是故諸佛菩薩、古來祖師大德常勸勉:「經書不可不讀」,道理就在於此。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毛髮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此段經文常引起大眾的疑惑,許多人自以為在佛門種福修善很大,為何會得不到福?中國的梁武帝一生所修的布施,歷史上記載,他建造四百八十座寺院,所造的佛像、菩薩像更是不計其數。布施供養幾十萬出家人,所修的福報非常之大,但為何在晚年還遭遇不幸?福報確實是有,然而業力卻沒能轉得過來,因為心量不大,沒有智慧,即修福不修慧之故。

  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時,梁武帝向達摩祖師誇耀自己所做的布施:「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有驕慢的態度,功德就沒有了,驕慢是火燒功德林。梁武帝與達摩話不投機,就不護持達摩,把真正種大福德的機緣錯過了。謙虛恭敬,心量廣大,是智慧的表現。從梁武帝的態度上來看,他沒有智慧,心量很小,所以即使做了許多善事,得福依然很小。

  此句經文的關鍵是「善」字。善的標準在淨業三福中講得很明白。世間善的標準:「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如是之人,才是「善男子、善女人」。本經是大乘經,是一乘了義的大經,所以善的標準還要提升,「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此是二乘善。再往上提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方是大乘善的標準。菩提心大,沒有自私自利,念念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量大福大。

  量大之人在佛法裡「種少善根」,「毛髮沙塵」,微小之善,所得的福利不可為喻。而三寶是十法界裡的第一福田。在末法時期,形式的佛教道場很多,我們要想在佛門中種福,要有智慧,才不會認錯福田、種錯福田。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

  造像的福報很大。但實際上多數人天天修善布施,還是墮惡道。何以故?用地獄心修福,果報還在地獄。何謂地獄心?貪、瞋、痴之心。看到布施供養佛菩薩形像的利益太大了,故以不善之心非做不可,把「善」字忘掉了。

  科註引《大智度論》云:「財為惡心因緣,常應自捨,何況施得大福,而不布施,慳為凶衰相。為之生憂畏,洗之以施水,則為生福利,故得福無量也。」財常引起人的貪心,無量無邊的煩惱都從貪心而生,所以貪是惡心因緣。一個聰明有智慧的人,知道貪的禍害,故能把貪心放下。貪是禍害,施是大福。布施,遠離禍害,又得福利,有智慧的人當然會做。慳吝是有而捨不得布施,不肯做好事,是凶衰之相,帶給人的是憂患恐怖。

  又引《大論》云:「人修布施者,名聞滿十方,智者所愛敬,入眾無所畏,命終生天上,久必得涅槃。」佛教菩薩過六波羅蜜的生活,第一條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就得清涼自在、能開智慧。人若不肯布施,念念為自利,就不可能開智慧。

若能迴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科註引《大論》云:「佛說二種施中,法施為第一,以財施果報有量,法施果報無量,財施欲界報,法施三界報,亦出三界報,若不求名聞財利力勢,但為學佛道,弘大慈悲心,度眾生老病死苦,是名清淨法施,若不爾者,為市易法,復次菩薩,知諸法實相,如涅槃不盡,福德入諸法實相故,而亦不盡,故福利不可為喻也。」兩種施就是財布施與法布施,布施而無求,只為斷煩惱、斷憂慮,得清淨自在快樂,此是真實智慧、真實解脫。以清淨心,無所求心,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則是清淨法施。法布施裡有財布施,出錢出力是財布施,存心是法布施,沒有絲毫希求的欲望。念眾生苦,幫助一切眾生,是自己應盡的義務。菩薩有智慧,了解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布施時起心動念與諸法實相相應,心清淨平等,雖行布施而不染著布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無論修哪一種布施,都能以清淨心、真誠心,服務一切眾生,只服務而不求利益。「故福利不可為喻」,此是真實的福報,利益無法可比。

  「迴向法界」,迴向就是服務,智慧德能成就之後,為大眾服務,將自己的智慧德能貢獻給社會一切眾生,即是迴向。迴向的範圍盡虛空遍法界,其心量廣大。故福德利益無量無邊,與諸佛如來果地無二無別。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讚歎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

  遇到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之後能發真誠心,「殷重」就是真誠,歡喜讚歎,「恭敬布施供養」。此地關鍵是「善男子善女人」,此是具足善根福德之人,是淨業三福全部做到之人。遇到大乘經縱然是一偈一句,真能聽懂,深解義趣。

  唐朝禪宗的惠能大師,當年他聽到有人在念《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悟入了。他為何能悟入?他是善男子,他做到了淨業三福。念經的人天天念都沒有悟入,不是善男子。惠能大師賣柴買米供養母親,雖然沒念過書,可後來到黃梅參訪,我們看到了,他真正是做到了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沒有學就能做到,是其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深厚。故偶爾聽人家念幾句經就悟入,能「發殷重心,讚歎恭敬」。由於此緣,使其成為一代祖師。

  「布施供養」是法供養,法供養裡最重要的是「如說修行供養」。布施是把從前一切的錯誤捨棄,依照佛法修學就是供養,此地布施沒有涉及到錢財,供養也沒有涉及到物品。捨妄學真,捨妄就是布施,學真就是供養,此人就「獲大果報,無量無邊」。

  科註云:「今既聞是章句,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法眼。」此是說一偈一句得無量福的理論依據。正如《金剛經》所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福報無人能比。「即使一偈一句,亦復增進菩提」,從六祖惠能大師的事跡,證明佛語真實不虛。

  如今修法布施比過去方便很多,但得福不如古人,原因就是用心比不上古人。古人真誠、恭敬,今人起心動念有私心,所以布施得福不如經上所說的殊勝。是故「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一切都要以真實心為基礎,沒有絲毫虛妄,無論修何法門,布施得福皆是不可思議。

  科註云:「佛告阿難,若有從他聞一四句偈,或書之竹帛,所有名字,於若干劫,取彼和尚阿闍黎等,荷擔肩上,或背負頂戴,常將一切音樂之具,供養是師,尚不能具報師恩,若於和尚所,起不敬心,恆說於過,我說愚痴,極受多苦,於當來世,必墮惡道,是故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愛重三寶甚深之法,必獲無量無邊之大果矣。」此是說知恩報恩。別人傳授一偈一句,這個機緣使其聽後能深解義趣,開悟成佛。傳授一偈一句的老師,恩德有多大?佛在此地舉了一個比喻,把老師擔在肩上,或背在背上,或頂在頭上,再以一切音樂之具來供養,都報答不盡,方是真正知恩報恩之人。老師對我們有恩,若我們對老師沒有恭敬心,常說其過失,就不是知恩報恩。老師有沒有過失?其實有無過失在於自己的起心動念,若以煩惱心看老師,老師的過失無量無邊;以清淨心看老師,老師確實沒有過失。蕅益大師講得好,「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一切人事物沒有善惡好醜之分,善惡好醜在自己的心。心善,看一切人都是善人,看一切法都是善法;心惡,看一切人都是惡人,看一切法都是惡法。如同《壇經》所說的風動旛動,惠能大師看出來了,不是風動也不是旛動,「是仁者心動」!一語道破事實真相。《華嚴經》上諸佛菩薩示現,五十三參有善有惡,善財童子去參訪得無量功德。若是我們去接觸,必墮阿鼻地獄。為何人家接觸能成無上道?用心不同。是故我教大家,常存恭敬尊重之心,敬重三寶甚深之法,必獲無量無邊之大果。

若能迴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

  科註引《付法藏經》云:「法是眾生真善知識,作大利益,濟諸苦惱。」一切眾生度過一切苦難,一定要靠佛法,故佛法才是眾生的真善知識。自己修學得到利益,就應將利益介紹、推薦給一切眾生。即是迴向法界,不是自己獨享,而是利益一切眾生,不怕辛苦,認真努力去做。盡形壽將弘法利生的事業做好,就是圓滿功德。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讚歎。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毀壞者。修補營理。或獨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

  「未來世中」,就是現前時代。「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具足「善」的條件,非常希有難得。

  「塔」是供佛舍利,「寺」是宣傳、弘揚佛陀教育的處所。大乘經典是佛教教育裡最重要的法寶,是眾生的真正善知識。「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讚歎,恭敬合掌。」現代科學技術發達,製作新的經論容易,但一定要印刷得很精美,令人看後生歡喜、生恭敬讚歎之心,故經書不能隨便印。隨便印製,人家看到不歡喜,就是我們的過失,所以經本一定要盡量印得很精美。

  「若遇故者,或毀壞者」。舊書的價值高,因為它傳得很久遠,有歷史的價值。又經歷許多高僧大德讀過,所謂磁場不一樣,有紀念的意義和保存的價值,有很強的攝受力。舊的塔寺規模比較大,不是一般人能獨立修復的。故佛在此地告訴我們,如果有力量一個人發心很好,功德非常殊勝。若自己沒有力量,應勸導大家共同發心,皆是無量功德。至於經典修補後,一定要有妥善的地方保存。古舊的經典修補好後可將其翻印,複印本可廣為流通,原本加以妥善的收藏。或將原版輸入電腦,在電腦上看到原來的版面、字體,更有藝術價值。或另外重新排版放在網路上流通,都是很好的流通方法。

  佛法著重在流通,流通的功德無比殊勝。現今看到許多地方印經,後面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若是佛家四眾弟子,或者是道場,版權頁上印上這幾個字,一生修行再好,功德做得再多,還不免要墮落。因為障礙佛法的流通比什麼罪都重,做再多的好事也抵不過此罪,多少人的法身慧命都被這幾個字斷掉,故此利害得失,我們要清楚明白。凡能利益社會大眾的,就要布施流通。

  科註云:「若遇毀損破壞者,即當修治補完,經營料理。」此是講大乘經論。「昔賢云,或開閉箱篋,蟲蠹朽爛,或挽脫漏訛,紙墨破裂,自不修理,不肯流傳,未免得罪法寶,有違佛制。」書籍放久了會生蛀蟲,故藏書責任很大,要常去翻書,以免生蛀蟲。經藏是我們的真善知識,佛陀不在世,修行證果所依靠的就是經藏。

  「若不能修治,不可燒化」。有很多人不懂,佛經破了就燒掉,此是有罪過的。自己不能補,就要找人發心修補。如《五百問》云:「戒律不用,流落可燒不?」這是講戒經,沒有人看,無有用處,破舊了,可不可以燒掉?「答:不得。不知有罪,燒,捨墮。」此是不知有罪,燒了,是捨墮。「若知燒有罪,故燒,犯決斷。與方便破僧同。」破僧是破和合僧,罪過很重。「亦如燒父母」,造的罪業很重。如今四眾同修當中,造此罪的有多少人?隨意毀棄經藏,造極重的罪業。當然有許多人不知道會有如此重的罪。此處講得很清楚,不知而造,其罪輕;知道而造作,罪極重。燒父母、破和合僧,是五逆罪,墮阿鼻地獄。不知而犯的,雖沒有這麼重的罪,果報還是在三途。若犯此罪要真正懺悔,懺除罪業,發心修善,發心修補塔寺,修補流通大乘經教,才是真正的懺悔。

如是等輩。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檀越之人。常為輪王。還以善法。教化諸小國王。

  發心修補古舊的塔寺、經書,得的果報是「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二、三十里相當於現在的鄉鎮,方圓百里大概就是一個都市。這些鄉鎮長、縣市長皆是佛經裡講的小國王,可見得能做鄉鎮長、縣市長,都是過去生中修福而得來的。從前小諸侯是世襲,那是真有福報。現代人修的福報比不上古人,任期兩、三年,多者連任一兩次。說明現代人的福比古人要薄,都是前生所修的因比古人少。

  「檀越」是領導。由此可知,若是獨立營辦,就作大國王,與大家一起營辦的就作小國王。此地講的修因得果要細細思惟,了解之後就懂得應當如何修福。佛法非常重視修福,佛教我們不要享福要修福,有福報供養一切眾生,不要自己享,因為自己煩惱習氣未斷,享福就會迷惑顛倒而墮落。佛常讚歎苦行,苦行人道心堅固,不會退轉。苦行僧修福,所修的福報讓大眾去享受,就是更大的布施。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

  「未來世中」指我們現代,「善男子善女人」是修福之人,「布施供養」、「修補塔寺」、「裝理經典」,是所修的善業。現代人不認識,疏忽了這些善事。他們提倡的是社會慈善事業,社會提倡,政府重視,知識分子讚歎,故佛門弟子也如是作,把慈善當作正事來辦理,對佛法反而輕視了,以為學佛就是要做社會福利事業。此事對否?不能說不對,亦不能說完全對。社會福利事業是要做,然大家皆做慈善事業,佛法之殊勝利益卻無人知道,能否挽救社會?不能,社會依然是趨向動亂。佛法的利益是教人斷惡修善,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目標是社會長治久安,幫助眾生覺悟,開發自性的智慧德能。

  慈善事業救人於病苦,然而大乘佛法是令人不病不苦。佛法的教學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慈善事業是救苦,未能得樂,只是把苦的程度減緩而已。樂是要覺悟後才能得到,心開意解,法喜充滿,這要靠弘揚佛法才能達到。佛說,在三寶裡修布施供養,修補塔寺,印送經典,是世間第一等的福報。此是世出世間最究竟、最圓滿的慈善救濟,救人的法身慧命,救人永脫輪迴,幫助人在一生中超越十法界,作佛作菩薩,世間的慈濟事業焉能與之並比!

  對人財布施,能使其身得利益,法布施是使其心得利益。心得利益,身決定得利益,可是身得利益,心未必能得利益。離開煩惱憂慮、妄想分別執著,決不是財布施能辦得到的。法布施能破妄想、分別、執著,能幫助人永遠擺脫煩惱,即使身再貧賤也快樂。孔夫子的學生顏回就是一個例子。他非常貧窮,卻生活得非常快樂。如今有些同修聞到佛法心開意解,得到佛法的利益。我們送財物給他,他不要,他對此沒興趣。他需要的是佛法,送他一本經書、送他一卷磁帶、一片光碟,他視為無價之珍寶,這種人覺悟了。此人在這一生中決定有成就,現前就離苦得樂。離苦得樂不在財富,將來決定能往生不退作佛。還有哪一種布施供養能與之相比!

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

  「迴向法界」是什麼意思?所修的福自己不享受,願意將所修的福供養一切大眾,給大眾享受,其功德很大。《華嚴經》說「法界即是一心」,以一心來修福修善,其善福就等同虛空法界。「上妙樂」是如來果地上菩提涅槃的大樂,此樂我們不懂也說不出來,因為沒有體驗。此樂果是人間天上果報不能比擬的。是故覺悟的人,念念為眾生為佛法,方是菩提心。

如但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

  若所修的善,只為自己一家,果報就三生受樂,不是三十生作小國王。「捨一得萬報」是真的,來生得福報。科註引《五苦章句經》云:「父子、夫婦、兄弟、家室、知識、奴婢。有五因緣,一怨家,二債主,三償債,四本願,五真友。」自家眷屬,佛說有五種因緣,才會成為一家人。

  科註說:「父子互相殺害,父母財子散用。」這是指冤家債主;父母欠債,兒女來討債。或父母是債主,兒女來還債,對父母並無孝順恭敬之心,但在物質上供養得很周到。要看欠債的多少,欠得多,對父母的奉養就很厚;反之,對父母的供養就很薄。還有乘願再來報恩的,此類兒女對父母有孝順孝敬之心,是本願。最後一種是過去生中是同參道友,志同道合,今生又遇到,這是真正善知識。

  若一切修學的功德只希望自己一家人得利益,其心量小,果報也就有限,只能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是故修善修福,心量要大,用心要真實。

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其意是所修的因與所得的果報,如經所說。科註云:「總指王臣男女等,所修之因,所得之果,故云其事如是,無奈世人,信者施不盡力,不信者全不能行。」「其事如是」是指前面所說的業因果報。社會信佛的人,修行布施,沒有盡心盡力去做,故得福不能得如經上所講的果報。有很多修福的人,業障轉不過來,就會令別人懷疑,反而引起社會大眾對佛法修學喪失信心。

  我們學佛要明理,理透徹明瞭了,信心才能建立,才真正肯幹。自求多福,求圓滿的福報,修學須如理如法。修財布施,財用不會缺乏,即使在大災大難當中也不會缺乏;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無畏布施,一是素食,不食眾生肉,絕不傷害一切有情眾生,培養慈悲心。心地慈悲,小動物看到都很歡喜親近。二是常存全心全力幫助苦難眾生之心。凡是幫助眾生得到身心安穩,皆是屬於無畏布施,果報是自己健康長壽。

  科註云:「行道之人,不但持戒禪誦,亦當布施作福。」此是佛教導後世的弟子,修行不但要持戒參禪,讀誦大乘,而且要懂得常行布施,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要做。《大愛道經》云:「今世滅罪,後世得申,有財不施,世世受貧。」申是伸張。吝財就得貧窮的果報,吝法就得愚痴的果報,吝惜無畏布施就得病苦災難的果報。我們現在就要趕快修布施。若是說我沒有東西布施,那少吃一餐,省下一餐布施給別人也行,豈有不能布施之理!真正有布施供養之心,則布施供養「一塵一毛、一沙一渧」,果報亦不可思議。

  「故入道必以智慧為本,智慧必以福德為基。」此話講得好,不能偏在一邊。經上有兩則故事,說兩個修行人,一個偏重在修智慧,一個偏重在修布施。兩人來生果報現前時,偏重修智慧的,證得阿羅漢果。雖證得阿羅漢果,沒有福報,到外面托缽無人供養,「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忍饑挨餓,生活很苦。然而修福的人落在畜生道,投胎成了大象。這大象有福報,是國王最心愛的乘騎,有多少人伺候牠,出門滿身瓔珞,珠寶披了一身,此是「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才能得「二足尊」,足就是滿足、圓滿,二是智慧和福報,二者皆圓滿具足。

  佛常警惕我們,修福不要享福。若享福而不迷,那行。故只有明心見性之後才可以享福,這是大乘與小乘不同之處。大乘菩薩可以享福,小乘聖者不可以享福,享福就會迷失。故對於小乘人,佛讚歎苦行。在佛弟子中,大迦葉尊者修苦行,「頭陀行第一」。迦葉尊者出身是大富長者,出家之後修苦行,忍受別人所不能忍之苦,樂意為初學人做榜樣。

  《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代表大乘示現享福的。善財童子出生時,院子裡的樹木花草都變成金銀琉璃七寶,此是表大乘法。大乘人是可以享受的,因為他不迷。大小乘的境界不相同,而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機?雖然學的是大乘法,其實連小乘的根性都不如,完全是凡夫。凡夫要是不念佛求生淨土,就無路可走。千萬不要以為學了大乘法,就以菩薩自居,到處驕傲,那就必墮惡道。

>>>續載中…

  (《地藏經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5.28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印光大師開示:病苦、災難、戒殺

  世人有病,及有危險災難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遂致殺害生命,業上加業,實為可憐。人生世間,凡有境緣,多由宿業,既有病苦,念佛修善,懺悔宿業,業消則病瘉,彼鬼神自己尚在業海之中,何能令人消業。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薩之威力,直同螢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薩祈禱,向鬼神祈禱,即為邪見,即為違背佛教,不可不知。又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理宜戒殺放生,愛惜物命,切勿依世俗知見,謂奉父母甘旨為孝。彼未聞佛法者,不知六道輪迴之事理,妄謂為孝,尚有可原。若已聞佛法之人,殺過去父母親屬,以奉養現在父母及喪祭等,豈但不是孝道,直成忤逆矣。是以通人達士,由聞佛法之真實義諦,悉不肯依世俗之權法以行。以此權法,殆姑順世俗迷情而立,非如來洞徹三世因果之道故也。


  答疑解惑

問:請問什麼是五會念佛?

答:五會念佛是唐朝淨土宗法照大師從文殊菩薩那裡傳下來的,但這個法門失傳很久了。現在的這個簡譜是民國初年的法師們編的,並非法照大師傳的。唱得很好聽,可以接引初機,但若是依照這個方法,則無法得一心。

  《彌陀經》解釋得很明白,念佛法門在修一心不亂。雖說佛法修學無有定法,但是方法要以能得清淨心、得一心為主,一心是指念佛三昧。淨宗經論說明,念佛得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得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功夫最下的也就是功夫成片,則生凡聖同居土,是五品位往生。圓五品功夫雖然很低,但是他念佛能把見思、塵沙、無明伏住。而現在的五會念佛是一面要查豆豆,一面要畫道道,這樣念佛會分心,決定不能伏煩惱,清淨心不能現前。

  念佛法門是世尊傳下來的,所依靠的經典是淨土三經。到清朝末年魏源居士加上《普賢行願品》,成為淨土四經。淨土四經的集成也是許多大德都讚歎的,理由是西方極樂世界全都是修普賢法門的,在《無量壽經》的序品裡面就明白提到「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民國時期,印光大師再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四經,而編成淨土五經。《往生論》是天親菩薩修學的心得報告,也是我們今天依據的經典。

  故修行淨土如果不依照經典,你就不是阿彌陀佛的徒弟。如果你還想試其他的方法,等到你不能得到一心不亂,也見不到阿彌陀佛時,你就會明白這個方法有問題。如果你再碰到他人說還有更好的方法,這就表示你是以三心二意來學佛,你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因為心不定。世出世間法要想成就,都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禪定,佛法的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故念佛的方法也就是修禪定。「心淨則佛土淨」,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只要多讀印光大師的《文鈔》就明白了。

問:現在的道場有很多不如法的現象,請問要如何對待?

答:在中國、外國道場裡面,普遍都有這些弊病,我們不必記在心上。在這個動亂的時代,所有的個人、團體都脫離了正常的秩序。所謂正常的秩序是倫理道德,也就是五倫十義、尊師重道,所以印光大師特別提倡因果教育。你若明白因果的事實真相,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會謹慎,不敢胡作妄為。

  台中江逸子居士所畫的「地獄變相圖」,是依據道教的《玉曆寶鈔》一書,裡面有十殿閻王、十六地獄,每個閻王都管十六地獄。我們也節錄《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地獄狀況,和《大藏經》中查到的二十五部經,匯集成一本有釋迦牟尼佛詳細說明的地獄之書。希望將來能再依此書,畫出佛在經典裡面講的地獄變相圖。提倡因果教育來拯救這個世界,效果會比較快,它的道理容易被人們了解,當人們都接受了,就會對自己的言行思想負責。

  明白此理,若看到道場有不如法的現象,就遵從印光大師的教誨:「只管自家,不管人家」,他們做他們的,我們另外到別處做我們的,彼此不干擾,各人行各人的道。

  最好遵從印光大師的教誨,建小道場,共修人數不要超過二十人。而且不化緣,不做經懺佛事,不做法會,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但是這樣理想的道場會有二個阻礙因素:第一、若是善根、福德很薄,念佛就無法堅持;第二,不明教理的會起煩惱,導致念佛中斷而沒有成就。其解決的方法就是聽經,聽經能幫助化解疑惑。所以,正確的做法是道場一天有二到四個小時聽經,其他時間就是念佛。聽經一定要聽淨土的經論,只能聽一部經才能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如此聽經會得定,而後開悟,明心見性。修學最重要的問題在於「誠敬」,也就是你對修學的方法要有真誠心、恭敬心,若有夾雜、懷疑,誠敬就沒有了。若遇到五會念佛法或其他法門,你馬上動搖,就難以成功。

  宗門講「八風吹不動」,就是念佛功夫成片了,無論是遇到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內心都保持清淨平等,不會被外境所動搖、誘惑,念佛就有把握往生。

  台灣有位趙茂林老居士,曾經對我說五逆罪必定墮阿鼻地獄,而五逆中最容易造的罪就是破和合僧,破壞僧團。但是這個事情現在在佛門裡普遍發生,因為學佛的人無法做到犧牲奉獻,彼此不能忍讓。在和合僧團裡,必須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才能和睦相處,彼此沒有意見,這才是見和同解,這是六和敬的第一條,是僧團和睦的根本。但是今天道場到處都有意見,不能做到見和同解。所以,要隨緣,隨順自然就是道德。道就是大自然的運作規律,隨順自然的運作就是德,道德就是我們講的自在、隨緣。你能如此生活,就理得心安,理明白了,心安了,就能辦道。所以,一定要看破、放下、自在、隨緣,一心只求西方極樂世界,讓念佛達到成片的功夫,自己能主宰環境,這才能保證在這一生往生淨土。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學佛答問」21-247)


  淨空法師講經訊息

◎淨空老和尚於2006年7月8日至7月17日停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於7月18日恢復講座。香港時間每晚4:30∼6:30,每星期五有學佛答問。詳細時間請參考澳洲淨宗學院網站


  法寶流通

◎淨空法師講演音帶、VC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大陸同修若欲索取 淨空法師講演帶及法寶,請與「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聯絡:  amtbhk1@budaedu.org.hk

◎各地欲索取淨空法師電腦專用講經CD片(rm、mp3),請寫e-mail至:  sutra_china@mail.hongkong.com;詳細目錄及索取需知請至:  http://members.tripod.com/lotus118/newpage5.htmhttp://www.budaedu.org.hk/

◎若欲了解相關兒童讀經訊息,可至「大方廣網站」、「中華少兒讀經網站」。

◎德育故事及太上感應篇之動畫片,請至「妙音動畫」。


  信息交流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amtb@amtb.tw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amtb@amtb.tw

說明:所有問題的產生都源於聽經聞法不夠透徹,時間不夠長久,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聽經、讀經,所有問題自然迎刃而解,答案自在其中。「淨空法師專集網站」也陸續將淨空法師所回覆過的問題,刊在「年度問答」「分類問答」中,並加以分類整理,或者至網站的「全文檢索」去搜尋。所以,同修們有學佛上的問題時,請先參考此分類中的問題,或許您的問題已經有其他同修問過了,希望您從問答的分類中,能找到解決的方法。若無法找尋到解答,請再將問題傳到amtb@amtb.tw,我們會彙整同修們的來信,並敬呈 淨空法師。但回覆時間不定,需待淨空法師有時間時,開闢一個「學佛問答」時段,專為同修們解答,也會陸續刊登於「答疑解惑」一欄中。阿彌陀佛!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成立緣起:我們常常收到各地網路同修來信,皆言及雖有心學佛,卻不知從何學起,應如何聽經學習。又 淨空老和尚的講演有大小性相,各個宗派的經論典籍,法海深廣,初學者不知修學之次第,何者為先,何者為後,以故學而不得其宗旨,始勤終惰,退悔初心,實為可惜!今「佛陀教育網路學院」之成立,正是針對上述緣由,將現有網路的文字(教材)與影音(講演畫面)合為一體,如同「網路電視台」,為世界各地真正有志於學佛者,提供一個方便快捷,隨時隨地不受時空限制的網路修學環境。網路學院一切課程之排列,皆是以 淨空老和尚為「澳洲淨宗學院」所訂之課程,從初級到高級,從專科到本科的修學次第,也是為實現「澳洲淨宗學院」將來能真正達到遠距教學的前哨站。今日社會是科技進步、資訊發達的時代,要善用高科技宣揚妙法,闡釋正教,令佛法傳遞無遠弗屆,才將進一步利益更多學人,將般若文海遍及環宇,使一切有緣眾生得佛正法薰習之機會。若有心想修學的同修,可至「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參觀訪問。

淨空法師英文網站」網址為http://www.chinkung.org/,此網站主要以配合 淨空法師的和平之旅,同時接引國外眾生認識佛教。提供 淨空法師多元文化理念及國際參訪等及時相關資訊,並以和平之旅為主軸,擺脫宗教色彩。敬請諸位同修將此網址廣為流通給外國同修,讓他們更有機緣認識佛教,功德無量!

淨空法師專集大陸鏡像站」網址為http://www.amtb.cn/,更方便大家記憶。大陸地區同修可以就近訪問這個網站,現已全面改為簡體版。若同修於瀏覽中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信告知,請至amtb@amtb.tw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佛陀教育雜誌由華藏淨宗學會網路講記組恭製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1號2樓
電話 : (8862) 2754-7178
e-mail: amtb@amtb.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