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  精彩導讀  雜誌下載  常見問題  繁簡轉換程式下載

2000.12.09  星期六  VOL.25


 

提得起、放得下,年年吉祥如意,用智慧、種福田,日日都是好日。

 

卷首語
編者的話

 

下面是一封讀者的來信:

這封看似平淡無奇的述說,卻有著深遂的道理與內涵,證明了佛所說的一切,都是我們迫切需要的,而且也都是在我們的能力所及範圍之內。只要我們真幹,一切都能如我們所願。

「念佛好啊!我父親念佛有五年了。前一段時間,他一直煩惱,總覺得念佛仍沒有得力。反而不如比他後入佛門兩年多的我母親得力。剛巧,我先生見有一道場要開水陸大法會,就發心為雙方父母祈福。就在法會前兩天,我父親腿痛起來,去醫院檢驗,醫生說沒有問題。回到家裡念佛,還是痛。痛到第二天,他們決定找氣功師調一調,我父親拿起電話,我的母親與我姐姐看到他的腿上有很多蒼蠅和蟲蛹在蠕動。我的父母親二人就想起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因沒有聞到佛法,我父親曾用殺蟲劑清潔廁所,那時因我們還沒有搬遷至市裡,鄉下廁所蟲很多。他們立即一起到佛堂懺悔。當法會圓滿後,我把為他們祈福的事告訴他們,我母親把父親的事情講給我聽。此時方知一念善心,真能動天地。因果不可思議,佛法不可思議。殘害那麼多生命,結果是「重罪輕報」了。所以,要好好誠心念佛,業消智長增福壽,往生淨土九品蓮。全在平時勤精進,莫論他家是與非。」

 

返回

 

經論輯要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25)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復次龍王,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何等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經文很明顯,但意思無盡深遠。如何成就淨業,特別對念佛法門而言,淨業從哪裡修?欲淨其心,先淨其口。《無量壽經》教我們善護三業,第一就是「善護口業,不譏他過」。由此可知,這一段教誨的重要性。

「惡口」就是說話粗魯,音聲、態度、詞句難以入耳,現在所謂是命令的句子。縱然是你的下屬,充其量也是表面不得已而服從,心裡不服,這是失敗。往往在某種關頭時,被下屬背叛了。為什麼會叛離?必有原因,而因素裡決定少不了平時言語不當,這是世出世間一切事業成敗的關鍵。人與人相處,言語佔的分量極重。所以,孔老夫子教學四個科目,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語。言語是德行的表現,一個人德行如何,從言語、表態、動作上,就能一目了然。

我們要如何積功累德?佛菩薩教導我們,要柔和愛語,這是濟眾。過去我親近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常常觀察他們接待賓客、接待來學,看了深受感動。他們對學生是嚴厲的教訓,但對大眾不會這樣,這顯示老師對學生負責的態度,老師有義務幫助、成就學生,學生有過失一定要指責。因此,說你過失的只有兩種人:一是父母,二是老師。朋友、同學說過失頂多是兩次,你還不改,就永遠不再說,說多了會變成冤家,以後對你是「敬而遠之」;遠之就是不與你共事。你在社會上做任何事業,得不到別人幫助,所得到的是與你有利害關係的,你沒有道義上的朋友。所以,德行、言語不能不學。德行的落實,就是「十善業道」。

若離惡口,就得到八種淨業。哪八種?

「一、言不乖度。」『度』就是分寸,言語如理如法、合情合理,恰到好處。言語過分,顯得巴結人、討好人;言詞不及,顯得傲慢、瞧不起人,這都不好。因此,說話言詞要恰到好處,這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學習,養成習慣。

「二、言皆利益。」無益之言,佛法稱作「戲論」,就是世間人講的開玩笑,諸佛菩薩、修道之人沒有戲論。戲論與幽默不一樣。世間人的幽默,不見得是對對方、對社會大眾有利益;而聖賢、君子所謂是「出言成則」,說出來的話都可以做為社會大眾的準則,這就是利益。由此可知,淨業是有利益的,若於社會大眾沒有利益的,就不是淨業。利益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得清淨心,幫助我們斷煩惱、長智慧,這是真實利益。

「三、言必契理。」『理』是真理。聖賢君子決定沒有悖理之言,決定不違背真理。為什麼?他見到真理,即佛家講的「明心見性」,所以他的行為、言語決定是性德自然的流露,與性德相應。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十二部經教,都是性德之流露,所以契理。

「四、言詞美妙。」這不是指說話的音聲好聽,音聲好聽固然在其中,但『美妙』有更深遠的意思,是讓人聽到歡喜接受,正是所謂的「金玉良言」,現在人講的合情、合理、合法,這是契機。契機契理的言語,才能廣化眾生。這真正是從仁慈博愛流露出來的,從清淨心流露出來的,這屬於淨業,亦能淨化人心、淨化三業,才是真正美妙。

《六祖壇經》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何以不見世間過?他已經轉識成智,這是相宗的說法。相宗的修行綱領,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第六意識是分別,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分別,這是妙觀,智慧現前;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末那識是執著,一切都不執著。離開分別、執著,你要找過失,了不可得,世出世法都沒有過失。

《楞嚴經》、《圓覺經》、《法華經》、《華嚴經》上,佛都說貪瞋痴即是戒定慧,戒定慧即是貪瞋痴,這是什麼意思?這就是平等觀。貪瞋痴與戒定慧,在我們看來是極不平等,而在聖者的眼中是平等的,因為貪瞋痴與戒定慧是一個性:法性。覺悟了叫戒定慧,迷了叫貪瞋痴,迷悟不二;迷的是法性,悟的還是法性,法性沒有迷悟。迷的時候變的相是貪瞋痴的相,覺悟變的相是戒定慧的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相不是真的,是妄相。因此,他心平、理得,於是清淨心現前。心清淨,身清淨、境界清淨,貪瞋痴與戒定慧都清淨,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

而法身大士應化到六道,還是嚴持戒律。為什麼?六道眾生迷,他要做一個好樣子給他們看。諸佛菩薩應化到世間,就像舞台表演一樣,表演一定要顧及到當前社會,有利於大眾。譬如現今大眾不懂得孝順父母、尊師重道,忘恩負義,背師叛道,佛菩薩到此地來一定是示現孝親尊師。為什麼這麼做?挽救世道人心。諸佛菩薩在何時何處示現,一定要觀察時節因緣,就是此時此處眾生犯了哪些毛病。佛法是教育,如何能夠糾正他,幫他改過,這是善知識。

現今大眾已經不懂得尊師重道,如果我們還要毀謗老師,批判老師,這是教導社會大眾不孝父母、不重師長,這是把眾生帶往三惡道,這種果報在三途。這是什麼人?惡魔,不是菩薩。菩薩的作法與此恰恰相反,菩薩決定順性德,決定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因此,教化眾生要懂得整體的利益,可以犧牲個人成全大眾。對於毀謗、侮辱、陷害我的人,要格外敬重,這個敬重不是裝的,是出自於真誠,感化惡人,勸化社會。

「五、言可承領。」『承』與『領』都是接受的意思,不僅是接受,而且是歡喜接受。言語一定要溫和,自然能讓對方深受感動,永遠不忘,這是你的成功。

我年輕時,在政府機構上班,工作不繁忙,空閑時就看看書。年輕人比較放逸,坐在那裡,身體靠在椅背上,椅子前面兩個腳就起來了,這樣靠起來很舒服。我的長官從後面看到了,拍拍我的肩膀,很溫和的說:「你這個坐法很危險,容易摔倒。」從此以後,我就改了這個毛病。如果他是把我叫去罵一頓,我照樣還是這樣坐,就產生反效果。因此,真正做大事業的大人物不一樣,諺語常講:「閻王好見,小鬼難纏。」愈是大人物愈能包容、愈溫和;愈是小鬼,盛氣凌人,自以為是。

我們要想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但自己的惡習氣、惡毛病還改不了,如何教人?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不能讓人生起信心。令人立刻感受到的,是你的臉色、你的音聲,《論語》所謂「人焉廋哉」,人家一下就把你看穿了。因此,佛門裡將彌勒菩薩擺在大門口,就是教導我們要學彌勒菩薩,笑面迎人,說話溫和。即使是不好聽、責備人的話,也要用柔和的態度、言語來表達,別人的感受會不一樣,也會感恩於你,這就是「愛語」。

聖賢人的教誨是幫助眾生改正習氣、毛病,正所謂是「忠言逆耳」,但這是愛語。愛語是真正愛護你的言語,不一定是你歡喜聽的話,但對你決定有利益。愛語以謙虛、和敬的態度,愛護對方,令對方能永遠改過,就成功了;陽奉陰違,還是失敗。所以,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決定不可違犯。

「六、言則信用。」你誠實,你說的話人家相信。不但表現在言語中,一定要表現在事實上,言而有信。可是,佛法是智慧,佛菩薩是講道義的,有時在特殊情形之下,言語可以不守信用,事情可以不必有結果,但是一定符合道義,不違背道義。有一年,台灣中部有個道場請我去講《佛學常識》,這是李炳南老居士編的。我講到第十一課時,寺廟裡發生人事紛爭。我回到台中,將事情向李老師報告,李老師說:「算了,不要再去了。」我說:「沒講完!」他說:「沒講完也不要緊。」我們知道,佛法的僧團稱為「和合僧團」,僧團不和,雖然天天講經,也是一句都聽不進去。在這種情況下,講經可以中斷,這不違背道義,這是一種特殊狀況。古聖先賢也有背信的,那是不是過失?不是。一切以道義為標準,符合道義決定要守信,決定要做到圓滿,這是應該的。

「七、言無可譏。」『譏』就是議論、批評。你的言語是正確的,沒有人能夠批評。古人非常重視言語,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言語不能不謹慎,話多決不是好事。話多的人容易敗事,而且不容易得到上司重用;反之,謹言慎行即使是中人之才,也樂意培養,委以重任。

「八、言盡愛樂。」『樂』,念去聲(音「要」),愛好的意思,你所說的言詞,別人都歡喜接受。世出世間所有事業,無論大小,決不是一個人造成的,愈是大事業愈要人。「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林友有兩、三萬人,這才能成就教化一方的事業。這麼大的團體,領導人就多了,董事會的成員有幾十名,大家共同策畫、領導。開會溝通離不開言語,如果領導人跟大家宣布他的想法、看法、作法,大家聽到不歡喜,事業就不能成就。由此可知,言語之重要性。

言語要從什麼地方培養、學習?都在日常生活之中。見到人說話,就是你練習的場所。尤其,自己的毛病不易發現,要多觀摩別人。若發現別人的毛病,不能包容,輕易批評毀謗,這是造業。別人不見得真有過失,反而造成自己嚴重的過失。這是大家常常犯的,而自己並不曉得,也沒有人提醒,因為別人不願與你結冤仇。

前面講過,會說你過失的只有兩種人,一是父母,二是老師。其他人對你的不善,敬而遠之,不會說你的過失,這是不與人結怨,這是古禮。你有過失,當面不說,背後也不說,這是成就自己的德行。

這是遠離惡口的八種好處,都屬於淨業,對我們修淨土有密切的關係。我們念阿彌陀佛,若還常犯惡口,就不能往生。一定要修淨業,三業清淨,念佛才能往生。

「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佛的音聲稱作圓音、圓滿音,「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的這個殊勝梵音從哪裡來的?從不惡口來的。我們要想得如來果地上的梵音聲,就一定要遠離惡口。

  

返回

 

楊枝淨水
成佛之道           淨空法師講於澳洲淨宗學會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這次來到此地,時間雖然很短,但是一切都很圓滿,我非常高興。借這一堂課的時間,我簡單扼要的來談談「修行」。

一、何謂「修行」

「修行」二字,學佛的同修常掛在嘴邊,而真正理解其意義的人不多。所以,天天說修行,自己的心行卻沒有改正過來。「行」是行為,行為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佛為了教學方便,把無量的行為歸納為三大類:身體的動作是「身」的行為;言語是「口」的行為;心裡起心動念是「意」的行為,這三種行為稱為「三業」。業是什麼?業是造作的結果。我們正在造作的時候是事;事做完之後,結果就叫業。業可以分為三類:善業、惡業和無記業(說不上善也說不上惡)。這就將我們的行為、造作統統包括盡了。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惡的標準何在?佛講了很多層次,正如學校教學一樣,小學生的善惡標準與中學生不同,中學生的善惡標準與大學生又不同,大學生的善惡標準與社會大眾又不同,佛法亦復如是。佛法講的比這個更詳細,因為佛教學的對象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而一切眾生因為根性不同,文化、種族、生活方式、居住的地理環境、信仰的宗教也不相同,因此標準不只一個,一個標準決定談不上契機,所以標準有很多。

何以有這麼多標準?譬如現在交通便捷,資訊發達,我們到國外旅行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古代,別說是出國旅行,就算到其他城市去,都是一樁大事情。我們到其他的國家,這個國家的風土人情、法律規章,與我們國家不一樣,所以要「入境隨俗」。在我們地區認為這是善的,可能他們認為是惡的;我們認為是惡的,可能他們認為是善的,所以就有很多不同的標準。

標準儘管不同,但總有一個永遠不變的標準,那就是「愛」。無論是哪個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愛」是共同的標準。宗教也說「神愛世人」,因此「愛」是一個絕對的標準。我們掌握絕對的標準,犯的過失就少。

佛法不但說愛,而且是從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中發出大愛,這就是佛法講的「慈悲」。慈悲是理性的愛,與其他宗教的愛不一樣,其他宗教的愛是情,不是真智慧。感情的愛會變化,理性、智慧的愛是永恆不變的,所以佛不用愛,用慈悲。慈悲與愛在形象上完全相同,但是用心卻不一樣;慈悲是用真心,愛是感情,是用妄心。用感情的愛會變成恨,智慧的愛永遠不會變質。你愛諸佛菩薩,諸佛菩薩也愛你;你恨他,他還是愛你;甚至於你陷害他、嫉妒他、殺害他、毀滅他,他還是愛你,他的慈悲絕對沒有絲毫改變,這是真實的愛。凡夫用的是妄心,妄心是生滅心,諸佛菩薩用真心,常住真心。換言之,凡夫用念頭,佛菩薩不用念頭,用禪定。何謂禪定?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不是不做事,事沒有妨礙,心地清淨,心有主宰,不為外境所動,就是禪定。

明瞭這些原理原則,我們就曉得如何來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看錯、想錯、說錯,也做錯了。怎麼說是錯了?六根隨順外面境界,完全是煩惱作主,這是過錯的根源。眾生無量劫來迷失了自性,見思煩惱當家,於是將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因此,六道輪迴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見思煩惱第一個錯誤,就是執著身是「我」,從這個地方一錯到底,回不了頭。

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身好比是衣服,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如果把這個道理參透了,人有沒有生死?沒有。譬如說我的衣服髒了,脫掉再換一件,脫掉就等於死,換一件就等於生。人在六道裡面捨身受生,就跟換衣服一樣。

到底什麼是「我」?印度有些高級的宗教認為「神我」是我;中國人講靈魂,佛法講神識,印度教講神我。他比我們執著身體是我,進了一大步。為什麼?神識在六道裡投胎,換一個身體就像換一件衣服一樣,所以他們對於生死沒有恐怖,心態非常正常。如果你一生修善業,這個身體就愈換愈好,人身換成天身,欲界天身換成色界天身,相貌愈換愈端莊,壽命愈換愈長,福報愈換愈大,這是「種善因得善果」。反之,造作惡業,這個身就愈換愈差。

最近,有些中國的同修到新加坡參學,他們告訴我,天津有一位老太太,她的兒子死了兩年,有一天她作夢夢到兒子,她問兒子說:「你現在在哪裡?」他說:「我現在在一個廟裡。」她問:「你在廟裡做什麼?那個廟的名字你還記得嗎?」他說:「我在廟裡看門」。她聽了很難過,醒來之後,過了不久,她和一些佛門同修結伴去朝山,到達的這個廟,好像就是她夢見兒子的那個廟。她向寺廟的老和尚打聽:「你們這個廟有沒有門房?」老和尚說:「我們沒有門房。」她說:「誰在看門?」老和尚說:「有一個小虎。」她聽到小虎的時候,寒毛直豎,小虎就是她兒子的小名。她說:「在哪裡」?老和尚說:「牠是一條狗。」她的兒子投胎作狗(可能這隻狗長得很雄壯,像個小老虎般,所以人家就叫牠小虎)。她跑到門口去找那隻狗,那隻狗看到他的母親就流眼淚,人跟狗抱在一起。人投胎作狗,這是造不善業,所以換的身體就差了。以後此事在天津傳遍了,天津人來看牠的時候,牠很有靈性,牠就躲藏起來,不好意思見人;其他地區的人來,牠就走出來。有些懂得佛法的人就勸老太太,把這件事情多多宣揚,不要難為情,這樣能度很多眾生。這是最近發生的事情,所以輪迴是真的,決不是假的。

肯定了輪迴是真的,我們起心動念就不能不注意。人在世間的時間很短促,死不可怕,重要的是死了以後到哪裡去,這是非常嚴肅的問題。我們修行的目的也在此地,希望來生比這一生殊勝,明天比今天更好,因此要懂得如何修法。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的很多,我們要掌握佛陀教導的綱領。 

二、修行的根本

佛教導我們最根本的,就是《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淨業三福」。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佛陀教學的核心、大根大本。無量無邊的佛法就是以此為基礎,所以佛法是孝道、是師道。《菩薩戒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孝養父母從這裡建立。又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奉事師長的根就在此地。所以,菩薩眼睛中,一切眾生是父母,一切眾生是諸佛如來,以對父母的孝心對一切眾生,以對佛陀的恭敬對一切眾生,這是菩薩行。

我們今天修行不能成就,就是缺乏這種心態,處處總以為我是老大,我比誰都強,別人都不如我,無絲毫孝敬之心。以這樣的心態,既使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無濟於事,正是古德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將來該怎麼墮落,還是怎麼墮落。《楞嚴經》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地就是最初的念頭。所以,修行就是要依照佛陀的教誨,把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

經上常講:「一切眾生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說一切眾生現在就是父母、諸佛,我們很難懂,所以佛才換一個講法說:「一切眾生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樣我們聽了,勉強可以接受,但是還是不能落實。如果真正能落實,這個人就是菩薩,至少是初信位的菩薩,已經把基本的觀念修正過來了。

宗門教下祖師大德都教人修行「從根本修」,這是根本之根本,從這個根就生出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佛陀教學的綱領,我們掌握住了,但是修學仍得不到受用,原因就是根沒找到,所以一定要把這個念頭轉換過來。我們無量劫來生死輪迴的原因,就是不知道宇宙人生與自己是什麼關係。佛是過來人,他為我們說破了,我們對他要相信、要接受,要真的改過來,改過來之後,才能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菩薩的生活。

「菩薩」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我們都是有情眾生,覺悟了就稱為菩薩,不覺就稱為凡夫。菩薩與凡夫,其實就是覺、迷不同而已。覺悟的人時時刻刻會將自己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所以,你要想把自己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首先要能發現自己的錯誤。發現錯誤,在佛法就叫做「開悟」;悟後起修,把錯誤改正過來,就叫「修行」。

三、修行的方法:六波羅蜜

菩薩修行有六大綱領,即六波羅蜜,對治六種大毛病。我們的第一個大毛病是貪心、慳貪,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佛教菩薩要「布施」,布施度慳貪。慳貪的根是貪生怕死,自私自利。我們如何用布施的方法,將這個毛病修正過來?那就要懂得布施的真正意義。布施不是到寺廟裡捐一點錢、添一點香油。布施的真正意義,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一切眾生是我的父母、師長,我要用真誠的孝順心、尊敬心,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就是「布施波羅蜜」。我們捨財為社會、為眾生造福,屬於外財布施。我們捨身為眾生無條件的服務,作義工,這是內財布施。時時刻刻心裡想著社會需要什麼,眾生需要什麼,我如何幫助眾生,這就是法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統統都要具足。總而言之,布施就是為社會、為一切眾生服務。

布施裡有孝順心、恭敬心,這個布施就稱作「供養」,就變成普賢行,普賢行是最高級的修行。因此,養成這個心理,比什麼都重要。決不能輕慢一個人,輕慢人就是輕慢父母,這是不孝;輕慢師長,這個罪很重。天天造作罪業不知道,還自以為有大功德,所以念佛不能往生。

我們為社會、為一切眾生服務時,無論事情大小,都須合理合法;合理是般若波羅蜜,合法是持戒波羅蜜。你辦事方法很正確,沒有過失,這叫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無論辦什麼事情,都有次第、程序,有條不紊,別人看到都尊敬你、佩服你,向你學習,這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度惡業(壞習慣、壞毛病,不足為社會大眾做榜樣的行為)。無論做大事、小事,其程序、方法都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這個心是持戒的心,這個行為就是持戒的行為,所以持戒不能死在戒條之中。如理,不論事情大小,合乎人情事理,這是智慧,這是「般若波羅蜜」。

服務要有耐心,耐心就是「忍辱波羅蜜」。做事情沒有耐心,就容易發脾氣,忍辱是對治瞋恚的。大的事情要很大的耐心,小的事情也要小的耐心,沒有耐心決定不能成就。《金剛經》云:「一切法得成於忍」。菩薩修學的六個綱領,特別提出忍辱,就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沒有忍耐心,所以世法、佛法、一切事業都不能成就。要想成就,一定要培養自己的耐心。

無論做什麼事,做得太積極、太快容易出差錯,緩慢一點好。所以,明瞭事情的緩急、次第,這是學問。中國儒家的教學,進德修養要急、要快,物質生活上的追求要緩、要慢。積極追求的是品德的修養,佛法講道業的修養,生活方面過得去就行了。許多宗教都重視苦行,基督教、天主教不叫苦行,叫神貧,過一種清苦的生活。從這個原理原則,我們體會到:為眾生的事情要積極,要認真努力;為自己的事情要緩慢。一定要為社會、為眾生造福,不為自己。這就是「精進波羅蜜」,精進度懈怠。

禪定度散亂。我們的心思很亂,禪定就是精神意志集中。《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發心度化眾生,佛教須菩提尊者,度化眾生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定慧。經上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六祖惠能大師的教學,也是根據這兩句話,但他說得淺:「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就是不取於相,「內不動心」就是如如不動。你能具備這個條件,就可以度化眾生,什麼地方都可以去,什麼境界都可以接觸,因為你有定慧,不會被外境所轉,你有能力轉境界。沒有這個功夫,就去教化眾生,反而會被眾生度了。自己接觸外面群眾起貪瞋痴,合自己意思的生貪戀,不合自己意思的生瞋恚,這是沒有定功,沒有智慧。有定慧的人,順境不起貪心,逆境不起瞋恚心,始終保持自己心境清淨平等,這叫禪定。

修禪定不是在禪堂裡面壁打坐,面壁打坐是教初學的。接受訓練之後,離開禪堂,在社會上也要像在禪堂一樣。在工作當中接觸各個層面,心地如如不動,不會被外境所轉,這是修禪定。《華嚴經》上,鬻香長者修禪定,是在最熱鬧的市場。所以,在家裡看電視,或在熱鬧場所唱歌、跳舞、看戲劇,都能保持「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是「禪定波羅蜜」。外面境界是表演,清楚明瞭,那是智慧,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是一切明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定慧等持。

這六條綱領,如果學會了,一生受用不盡。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淨土,決定得生。佛說,只要你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念頭,念佛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十念、一念憑什麼往生?憑平常修學的功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功德。

四、修行就在生活中

菩薩將這些原理原則應用在生活上、工作上,並沒有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也沒有換一個工作,在境界裡,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在任何環境、工作當中,都是行菩薩道。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甘露火王、勝熱婆羅門、伐蘇蜜多女,在我們看來都是做殺盜淫之類的事,可是他們是在修菩薩道。五十三參就是現實社會,所以各行各業都有菩薩,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是在行菩薩道,廣度眾生。由此可知,佛法涵蓋了整個社會。他們從事的行業,都是真誠心、清淨心、大慈悲心,為眾生、為社會造福,這些不善行業是替眾生消災、消業障,那是菩薩。我們不懂這個境界,不是發菩提心,不是行菩薩道,做這些不善行業就是惡因惡報。

《華嚴》的教學,行門上的綱領,就是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普賢菩薩的「十願」,這二十條是華嚴海會法身大士修學的總綱領,每一條的境界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深廣無際。對我們初學來講,修學找個好環境是必要的,因為我們是佛法幼稚班的學生。《華嚴》是佛法的大學,他們的修學,就在自己現實生活環境當中,在現前工作裡面,不改變生活方式,也不改變工作行業,就在本位上修十波羅蜜,修十大願王,本位當中就成菩薩、成佛。我們要懂這個道理,雖然事上我們現在做不到,但理上要曉得,自己的境界才會不斷向上提升。如果你不明白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縱然修行很認真努力,境界也不高,因為你的觀念就是一個界限,使你無法突破。

這些年來,我們跟許多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接觸,這就是修《大方廣佛華嚴經》法,這是真修!古德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華嚴》到最後,文殊、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因此,你只要遵守這些理論方法去修學,修正我們錯誤的生活行為,錯誤的想法、看法,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淨土,就生實報莊嚴土。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諸佛菩薩說之為「不可思議」,我們這才真的懂得這個意思。由此可知,《華嚴經》對現代眾生很契機。

五、懂得掌握機緣

雖然現在眾生造的惡業太深重,但這些眾生也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可惜的是他沒有遇到好的緣分,如果有好的因緣,他的善根、福德就能引發出來。念頭一轉就是大乘圓頓根性,轉不過來,這一生就空過了,古人所講的,「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念頭一轉,就立刻破迷開悟、轉凡成聖,正是善導大師所說的「總在遇緣不同」。因此,我們修行證果,「緣」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可是凡夫畢竟是凡夫,聽一百遍、一千遍、一萬遍,還是回不了頭。所以,世尊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千遍萬遍才能喚醒我們,這樣佛度化眾生的目的就達到了。現在佛不在世,我們的緣有沒有缺乏?沒有,緣是要你自己懂得掌握。「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林長陳光別老居士,最近往生了,他就是能把緣抓住。他今年八十六歲,八十三歲的時候身體不好,所以放下工作,在家養病。養病期間,每天聽經八小時,聽了四年,他成功了,這就是緣殊勝。臨命終時,預知時至。往生前三個月,就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走。兩年前他見到阿彌陀佛時,就要求往生,阿彌陀佛囑咐他再等兩年,大概是要照顧居士林這個道場。果然照顧到這一屆的改選,改選的時候,他坐著輪椅參加,改選完之後,沒幾個月他就走了。我們所有的錄影帶,他都有,這是他的緣殊勝,一般人沒有這個緣。

六、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沒有這個緣不要緊,只要有一卷就行了,你每天聽八個小時,保證你的功德超過老林長。「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戒定慧三學統統具足。你每天修八小時的戒定慧,修上三、四年,哪有不成就之理!所以,我們自己不能成就,不能怪別人,不能怪運氣不好,沒有遇到善知識、好的同參道友,這都是推卸責任。真正修道人過失都在自己,別人沒有過失,環境也沒有過失,都是自己錯過了機緣。

十五年前,我在美國講經,洛杉磯的趙立本居士聽得很歡喜。他找到我早年講的兩套錄音帶,一套是《六祖壇經》,一套是《金剛經》,在家裡反複聽了二十六遍。來問我:「法師,我學經教,我聽這兩樣就夠了,其他的我不聽了,我就念佛求生淨土,行不行?」我說:「行!你聽多少遍了?」他說:「二十六遍。」我說:「太少了!至少要聽一百遍。」他真幹!一百遍聽完了,我告訴他再聽一百遍。現在這兩部經,他講得很好,而且很多地方請他去講。所以,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這個修行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學統統具足;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就是持戒,專心不再學別的東西,你心定了,定了就開智慧。為什麼一般人不能開智慧?心太亂了。心定就開智慧,聽經遍遍都有新悟處,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大徹大悟,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淨土,決定得生。《無量壽經》的「三輩往生」,他是屬於「一心三輩」,他不是修《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修學其他大乘經典,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也能成就。這些人修學的方法,都足以給我們做榜樣。

所以,今天科技發達,只要自己有一部經、兩部經的帶子就足夠,利用錄音機、錄影機重複的聽,哪有不成功的!只要自己真正肯做,菩薩六波羅蜜都在其中,做任何一樁事情都具足六波羅蜜。六波羅蜜不是分開的,任何一樁事情統統具足六波羅蜜,這是菩薩行。要明白這些道理,知道自己如何修行。

由此可知,這些成就的人,真的如佛所說的:「一切法得成於忍」。他有耐心,他不改變,天天聽經,天天改過。佛對我們的教訓,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聽懂了、聽熟了,自然就記得了。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上,念頭一起,就知道是對、是錯。如果是錯誤的,立刻改過,這是真修行、真用功。不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一切隨順佛陀教誨,沒有不成就的!《無量壽經》上說,這種人是「如來第一弟子」。如來第一弟子的條件,就是世尊常常囑咐、勉勵我們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只要把這一條做到,就是如來第一弟子。

佛所說的,你真聽懂了,就會接受;還不能接受,就是你沒有真懂。大經常講要「深解義趣」,為什麼你不能深解?你讀的遍數不夠多。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讀書、聽講都是一個道理,你聽講聽上一千遍、兩千遍會開悟;聽的遍數太少了,不管用。聽經要專,不能雜;雜,悟門就堵死了。能做到專,聽經、讀誦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如果聽多了、聽雜了,就是「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沒有任何受用。祕訣就是專精,長時間的薰修,就會得定、會開慧。妄想少、煩惱輕、智慧長,這是得定的樣子。處事待人接物聰明了,從前常常做錯事,現在不會做錯事,這是慧的樣子。一切都在功夫要用得深,才能把無量劫來錯誤的習慣扭轉過來,轉煩惱成菩提,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

這是每一個人都做得到的,關鍵就在你懂不懂這個訣竅;不懂這個方法,你會把修行看作與生活工作毫不相關,天天在念佛堂念阿彌陀佛,禪堂裡打坐,坐上一輩子都不能成就。懂訣竅的,任何一種行業、任何一種生活方式都能成就。

因此,穿衣、吃飯都離不開三學六度,點點滴滴再小的事情,都具足圓滿的波羅蜜,這才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行都具足無量無邊的行門,一行不是獨一,不是專一,而是任一,任何一個行門都具足圓滿波羅蜜,所以一成一切成。大乘經教裡的這些原理原則,我們要常聽、要多聽,才能把妄想、分別、執著突破,使我們對修行不至於產生誤會、產生障礙。

今天時間雖然不長,我把修行的重點、關鍵,向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報告。這個錄影帶要多聽幾遍,現在有這些科技設備方便了,可以重複聽,這是我們比古人殊勝之處。一遍聽不懂就再聽,聽的遍數多了,真的明白了,就曉得路應當怎麼走法,這是「成佛之道」。 

 

返回

 

蓮語珠璣
印光大師開示

 

其餘法門,小法則大根不須修,大法則小根不能修。唯茲淨土一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之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五逆十惡,阿鼻種性,亦可預入其中。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眾生,欲即生了生脫死,便絕無企望矣。然此法門如是廣大,而其修法又極簡易,由此之故,非宿有淨土善根者,便難諦信無疑。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猶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權位菩薩,猶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薩,方能徹底了當,諦信無疑。能於此法深生信心,雖是具縛凡夫,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墮地,貴壓群臣。雖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報。修淨土人,亦復如是。由以信願持佛名號,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覺海。故得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欲說淨土修法,若不略陳諸法仗自力了脫之難,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則不是疑法,便是疑自。若有絲毫疑心,則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實益也。由是言之,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講求,以期深造其極乎哉。【書一】二四

 

返回

 

修學果德
近代佛學大德-黃念祖老居士                     善護念

 

「在當今中國大陸,黃念祖老居士可算是中國一大居士,如果你們能到北京拜謁到這位大德,那真是你們一生的福分…」,淨空法師如是云。

一、

黃念祖居士,法號龍尊,亦號心示、樂生,別號老念、不退翁。生於一九一三年(癸丑)三月初六日。幼年早孤,其母梅太夫人篤信佛教,淨行超倫。黃居士性自純孝,常隨侍母親梅太夫人與舅父梅光羲大居士聽經聞法,參謁耆宿大德,聞習薰陶,志趣超群。

二十歲時,就學於北京大學工學院,成績優秀,性格開朗活潑,身材魁梧,擅長排球、滑冰等運動。雖然從小生長在一個佛教家庭,但是看到許多佛教徒學佛多年,依舊世俗思想和作風不改,故自懷疑於佛法:為何許多佛教徒學習佛法多年,還是這樣,是不是佛法無用呢?於是對信仰佛教產生了動搖。直至大學二年級寒假,某夜自讀《金剛經》始感悟:不是佛法沒有效驗,而是很多修持之人辜負了佛法。於是端正了自己的思想和認識。由於當即深體「無住生心」之妙,如醍醐灌頂,身心內外清涼潤澤,興起「以凡夫心致臻此境唯有念佛與持咒」之念。從此,對佛法生起大崇敬心,結合現代科學的學習,對佛法進行深入的探求。

一日夜深,於念佛中入忘我之境,定中忽聞念佛之聲不知為誰,待起身出房四尋,始恍然大悟,是己在念佛也。

二十三歲,於河北開灤煤礦工作,一次夢中遍覓「家」不可得,忽成一片虛空,初有省。

抗戰期間,於國難中,學佛益加精誠。曾皈依當代禪宗大師,得道高僧虛雲法師,並於密宗皈依紅教大德諾那祖師嫡傳弟子蓮花正覺王上師及白教大德貢噶上師,後於一九五九年繼承蓮花精舍金剛阿闍黎位,受諾那上師衣缽與王上師遺囑。

三十二歲,抗戰勝利後,經其舅父梅光羲大居士引薦,拜謁禪淨大德夏蓮居居士,因深蒙獎掖而成入室弟子。梅、夏兩大德為當時的兩大著名居士,故有「南梅北夏」之稱。尤夏大士出入儒佛顯密禪淨各宗,融會貫通,於禪淨要旨,窮深極微。壬申之歲,摒棄萬緣,掩關三載,會集《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以下簡稱大經)。黃老居士親聞夏老講解此經,詳做筆記,心領神會,並隨侍左右二十餘年,於禪淨密各宗深得法要。因六十年代初,曾撰寫《大經玄義提綱》一冊,呈夏老居士鑒核,故深蒙印可,並以註解宏揚此經之大事相囑之,命可直抒己見,隨緣施教,以利大眾。

四十歲時,於天津大學任教授,傳授現代科學知識之際,不忘精誠修法,博覽眾經。忽一日觸機成偈,呈夏老居士鑒覽,肯定其開悟!稱為唯一心許弟子,又呈王上師評鑒,亦確定為開悟無疑。並深得貢噶上師印可。

文革動亂中,因曾在解放前任過廣播電台台長,利用廣播宣揚過佛法,故被列為「牛魔蛇神」之列,下放河南干校勞動,行如牛馬。雖經種種磨難艱危,但化火宅為清涼,轉煩惱為菩提,始終於逆境中堅持修行,所獲真實利益不可勝記,正如懸記「唯艱難困苦備嘗之矣,方可成就。」數次遇死,均安定持誦,將生死置之度外,完全放下,遂安然度過。尤其有一次遭遇龍捲風,周圍房屋物品一掃而光,唯念祖大德泰然自若,安然無損,並仍肅然立於原地,獲得殊勝境界。

二、

「不理解佛教哲理,則將落後於時代。近百年中由於相對論、量子論、亞原子物理學、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給佛教哲理增添了許多實際論證和實例…整個科學正在醞釀一場大革命,我們生逢其時,應肩荷起這個偉大的任務,發起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大志。」這是一位科學家的感慨,更是一位佛界前輩的心聲。「掩扉鬧市堪藏拙,舍智如愚始大通。」

念祖大德素懷傳燈之志,弘揚淨土之願,拯救群生之望,也為報佛恩、師恩、眾生恩,遍觀眾經,苦心參研,構思醞釀。一九七九年,摒除俗務,閉門謝客,專心註釋《大經》,歷經兩年,於一九八一年完成《大經》初稿,一九八二年完成二稿,在嚴重疾病折磨下悲心更切,依然矢志不渝,奮力完成三稿,時為一九八四年,歷時六載,竣稿付印,於一九八七年《大經》流通於海內外。同年夏,念祖大德應美國維州蓮花精舍之邀,赴美傳播密法,宏揚淨土法門。此行使海外佛子普沾法雨,深獲真實利益。

筆耕同時,大德還不辭辛苦,不顧體弱多病,先後在中國佛學院、北京居士林、廣濟寺等處多次弘法,開設淨宗講座,結合現代科學知識開佛之見,示佛之見,導群生悟佛之見,入佛之見,契理契機,理喻圓融,深入淺出,文顯義明。其著作除《大經解》外、尚有《淨土資糧》、《谷響集》、《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心聲錄》、《淨宗心要》等相繼問世。

一九九0年以來,黃老一直多種疾病纏身,本該多休養調護,但為弘法大事,將個人完全置之度外。「我以前註的《大經解》,一般水平、一般根器的人閱讀困難。《白話解》出來之後,將會有許許多多人受益!」

為進一步弘法,普被三根,於是老人家又著手於《大經白話解》的撰寫工作,為此就更為廢寢忘食。由於吃素,故常以麵片、米粥充飢。一次,由於著書聚精會神,竟然忘記了火爐上燒著的米粥,待粥燒乾燒糊後,才被家人發現,可老人家硬是依然吃下了這鍋燒糊的「粥」,並笑言:「這飯就很好,不要在吃上花費力氣和時間。現在我過著神仙般的生活,拿誰的生活跟我換,我都不換。人生極樂是什麼?是法樂啊!」人生的極樂是法樂。只有這種樂才是無窮的、長久的。

老人每日除著書外,還要抽出時間來慈悲接引,隨機設教。但更重要的是,每日還要完成自己的定課,堅持一日念幾萬句佛號,修一座大法。因此每天老人家都要到深夜一點鐘以後方能入睡。一次,在連續八個晚上給他人講法後,由於勞累過度,嗓子不適,下床拿藥時,不幸摔成了股骨粉碎性骨折。即便如此,他依然不願住醫院,堅持要把《白話解》完成,終於這一摔引發了宿病的復發。還是為了完成《白話解》方住院醫治,由於病情之重,臨終前每每欲言不能,也只是極為超然的輕鬆一笑,心無掛礙。

終於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凌晨,一代大德示疾往生。(《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現已由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出版流通。其未完成部分,依大德生前叮囑,續聽磁帶錄音。)

一九九二年四月七日荼毘,遺骨潔白,獲五色(紅、黃、白、綠、黑)舍利子數百粒,堅固不壞念珠十顆,並於往生七日,從所供油燈燈芯中蹦出念珠舍利兩顆。

黃老不僅是一位德高望眾,定慧等持的大善知識,而且也是一位治學嚴謹的自然科學家(生前曾為北京郵電學院無線電通信工程學專業的教授)。以現代科學理論知識為方便利導,示說佛教義理,這在當今佛教界的諸善知識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要利他啊!」「要報佛恩啊!」「要報眾生恩啊!」這是他老人家生前諄諄教誨於子女的話,更是其一生的寫照!

 

返回

 

多元文化論壇
千禧年心靈改革座談會(2)                   

 

第二單元:如何追尋真正的快樂

男主持人:現代人不管是迷失自己,或是不知道自己內在的定位,而造成痛苦,總之,大家都想追尋快樂。這個單元,請各位長老繼續講解「何謂快樂的真正定義」。先請淨空法師,您覺得快樂的定義是什麼?

淨空法師:佛法教學的目的,就是「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苦從迷惑而來。剛才諸位長老所講的眾生迷失了自己,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能夠認知,所以產生錯誤的想法、看法、作法,因此帶來了許多苦難。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破迷開悟」。佛法的教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轉惡為善」,初學先從這裡做起;第二、「轉迷為悟」,問題就解決了;第三、「轉凡成聖」,這是學佛的最高目的。

這個世間的苦難,來自於大家的想法、看法、作法錯誤,錯誤就是惡,把錯誤扭轉過來,就是「轉惡為善」,社會能得到暫時的安定;不是永恆的,永恆一定要「轉迷為悟」,所以「轉迷為悟」是佛法教學的中心。苦是迷產生的,樂是覺悟產生的;迷悟是因,苦樂是果報,這個道理清楚了,就有方法解決。

釋迦牟尼佛是王子出生,他何以不繼承王位?因為政治無法解決這個問題。他年輕的時候,武藝高強,可以作將軍、作統帥,他也放棄了,因為武力也不能解決。現在的經濟科技,也不能解決。我們已經體驗到,如果倫理道德教育喪失,只注重經濟與高科技的發展,到最後是世界毀滅。因此,唯有教育才能解決問題。

所以,佛到世間來的悲心,就是為全世界一切苦難眾生服務,幫助眾生解決真正的問題。因此,他放棄一切權位,作一位義務的社會教育工作者,就是一般講的宗教家、教育家。他是一位平民教育家,過著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的清苦快樂生活,這種快樂是現在人體會不到的。

這種教育,我們知道世界各地政府很難做到,學校也很難做到。唯一的方法,就是祈求世界各個宗教的宗教家、傳教士,發展真實的愛心,從事這份工作,就能挽救這個世界。

男主持人:劉牧師,您覺得什麼是真正的快樂?

劉牧師:我記得第四世紀的神學家聖奧古斯丁這樣說:「上帝!我的心得不到安息,除非在你裡面才得到真正的安息。」我們的問題在哪裡?在整個關係的破裂。按照《聖經》,我們所信仰的是上帝創造人類,可是上帝創造人的時候,是四種和諧的關係。Newbigin神學家說:「四種和諧是和神的關係,和自我的關係,和他人的關係,和環境自然界物質的關係。」當我們犯罪或是自我很重時,這個關係就破裂了。今天有那麼多人去找心理醫生、精神醫生,這許多問題的產生,就是自己和裡面的我不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問題。當我和神的關係不和諧,我和自己就不和諧,我和人就不和諧,和其他東西也不和諧。

舉一個簡單的事例,有一位父親下班前被老闆訓斥了,心裡很悶。他的孩子在家等爸爸回來,看到爸爸回來就跑去抱住說:「爸爸回來了。」可是爸爸卻說:「不要這樣。」孩子覺得奇怪,我每天都這樣做,怎麼今天不能這樣。這是他將氣發在孩子身上。小狗在旁邊轉來轉去,孩子看到小狗就踢,說:「不要這樣。」那小狗也覺得奇怪:「我每天都這樣,怎麼今天不是這樣?」於是小狗就去追貓,貓開始逃跑,這是連鎖反應。因此,當我真正的問題和神的問題沒有安息,我就不能安息,所以真正的幸福就是在神裡面找到安息。

以我的信仰來講,就是要在神那裡找到自我的畫像。《聖經》說:「上帝會成全關於我的事,這是他的目的,而不是我的目的。」所以,我要找神在我身上的畫像,也就是從耶穌的言行當中,去找我應有的畫像。我每天一點一點在改我的畫像,這一點不是神創造我的畫像,譬如我發脾氣的時候不像,我嫉妒的時候也不像,這樣慢慢的改變自己,就找到神在我裡面的畫像,那就是幸福、快樂。

女主持人:基督的樣式就好像是佛法說的佛性,而且您剛才說找到自我的畫像,似乎與淨空法師說找到迷失的自我是不謀而合。滿神父,請您再做一個闡釋。

滿神父:很多人都在追求,到底什麼是真正的快樂。在歷史上,從古代的蘇格拉底、孔子、釋迦牟尼佛,很多聖人也在追求這樣一個問題。人恐怕無法找到真正的快樂,或者名副其實的快樂,除非是創造萬有的真神啟示給人類的。神教我們什麼是真正的真理、快樂、平安,信仰主的人就會從天主那裡得到啟示。人不和,就有很多痛苦,內在的不合,人與人之間的不合,人與天的不合。因此痛苦的原因,就是我們斷絕了這些基本關係。

所以,我們不但說神創造我們,還能拯救人類,就是如何讓我們脫免這些不和諧的狀況。天主用自己明智的教學法,教導人類,希望拯救人類,有一天會從祂那裡知道何謂真正的快樂。

剛才法師說,我們要改過遷善,先承認自己有不對的地方。可是我們也知道我們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很多地方我們是無知的,需要神來告訴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祂以身作則,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何謂天道的做人。所以,從神那裡不僅可以學習,神也願意更進一步將祂自己給我們,也就是說,神把祂的聖神移給我們,把我們人提升到神性的平面上,使我們自己能夠對祂說父,對其他的人說兄弟,整個宇宙大自然界就是祂所造的一個樂園。我們每個人找到這個以後,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幫助祂的光普照。我只不過是一個小火花、小蠟燭而已,可是積少成多,大家團結在一起,使整個人類在歷史上真正能脫離痛苦。

女主持人:三位大師的說法,幾乎都是不謀而合。師父說要悟、要破迷。滿神父說要尋求來自上面的答案,至聖先賢、或者是來自神的啟示,這樣就會開悟;開悟以後,就會明朗,對自己有所了解。伯格院長說要回光返照,清楚明白我是誰,我在哪裡,為什麼我現在是這樣。

伯格院長:我們已經忘記我是誰,正如老法師所說的愚痴。耶穌教典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一個獨立的年輕人對他的父親說:「父親請把屬於我的財產給我,我要自己處理。」於是他出了遠門,花掉了所有的錢,最後的結局是為一位養豬的農戶做工,餓到連豬食都想吃。但他突然省悟過來,自我思量:「父親那兒什麼都有,我不是養豬出身的,我在這裡做什麼?」我們必須具備像他這樣的能力,然後說,我要覺醒。對多數人來說,或許這是個惱人的事,但是我們必須要有所行動。有一次我看一個漫畫,一個醉漢躺在排水溝裡,救世軍的一位女士正看著他。他說:「您能救我嗎?或者我必須到別處去。」他又說:「我要起來了,我要走了。」走真正的含義如同耶穌所說的,走到你的小房間關上門,與你心中的天父單獨在一起。大衛以前說過:「靜則智生」,若我們內心不平靜,不往內求,就永遠不能了知。耶穌說:「上帝在你的心中」。這是我們所忽略的,我想我們是有罪過的。我並不是說外面的東西不重要,但是我認為,在眾多的宗教傳統中,當大家聚會在一起禮拜祈禱時,我們製造出可怕的噪音,甚至是非常有意義的噪音,可是寂靜在哪裡?平靜在哪裡?

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新德里的青年議會。一位從南印度來的主教,向我們提出了這個重要的問題。他說有多少教堂的人們,知道如何能得寂靜嗎?只是寂靜而已。既然上帝是無處不在,就沒有必要抓住上帝帶上帝下來。我們只是必須要跪下來覺察,答案還是通過寂靜而通達明瞭。有一句至理名言說:「上帝在他的聖殿之中,我們就是聖殿,讓整個世界寂靜下來。」而且,我們可以使世俗部份寂靜下來,這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女主持人:能保持寧靜,可能就是快樂之源。在追求真正的快樂的過程當中,有得有失,要失去、要放下的是什麼,要追求、要得到的又是什麼?請淨空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各個宗教在理論上、目的上,都是相同的,只是說法不一樣。其實諸佛菩薩、上帝神聖,是一不是二,只是不同的族群,對他的稱呼不一樣而已。佛家講慈悲,慈悲如何落實?佛弟子要把真誠的愛心,付給世界的一切眾生。上帝的愛是要上帝的信徒,把上帝的愛,真正愛護世間一切眾生,祂的愛就不落空了。所以,佛弟子不慈悲,上帝的信徒不愛一切眾生,於是許多人對諸佛菩薩、神聖就產生了誤會。

佛家教育的內容,第一、是教導我們明瞭人與人的關係,第二、明瞭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第三、明瞭人與神聖的關係。如果這三種關係都能通達明瞭,暢通無阻,就是最健康的人生、最健康的宇宙,就是真正得樂。今天問題就在管道不通,彼此互不往來。譬如國家與國家互不往來,互相猜疑,你怕我打你,他怕他打他,各自擴充軍備,最後戰爭就發生了。如果常相往來作朋友,什麼事情當面談,一切問題都化解了。這許多軍費拿來做社會福利事業,豈不是更好?我常舉例說:美國與韓國打戰,花了一百八十億美元;越戰花了十倍,一千八百億美元,若美國人將這些錢都拿去救濟韓國人、越南人,什麼問題都解決了,而且能得到全世界人的愛戴。戰爭、武力、掠奪決定造成仇恨,永遠不能解決問題,唯有和平能解決問題。

世界各個宗教融合起來就是愛,真誠的愛,清淨的愛;清淨是沒有污染,就是沒有意圖在裡面,這個愛是清淨的;平等的愛,沒有高下,人人都第一,所以才能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合作。我們在新加坡團結九大宗教,就是以愛為中心。九大宗教經常往來,彼此互相了解,就像一家人一樣,絲毫隔閡都沒有。希望這個作法能影響世界,從宗教家、傳教士做起,一起來挽救這個世界。

男主持人:法師剛才說是以愛為宗旨,上帝的愛,佛的慈悲。方法是互相溝通、往來,彼此真心了解。無論是家庭、公司,彼此之間能互相了解,一定能增進所謂的快樂。

劉牧師:《聖經》裡,保羅說:「立志為善由得我,行出來由不得我。」大家都願意這麼做,可是又沒有辦法做到。我所願意做的善,我沒有做;我所不願意做的惡,我做了。譬如在家裡,這句話講出去明明會傷了太太,可是還是講了。所以,根本的問題,就是耶穌講的「悔改」。上帝的國境要悔改,讓上帝的主權在你身上。假如沒有悔改,我要降伏、要謙卑、要放棄我的權力、放棄自我,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耶穌基督來到世界,他說我知道你做不到,所以我是來給你們生命的,假如沒有生命就無法說我要愛。因此,對上面說:「主啊!把你的愛給我,使我能去愛人。」假如沒有這種愛,你就無法愛人。

男主持人:除了透過教育修正我們自己之外,還要把愛的力量傳播出去。謝謝四位給我們的指導。

 

返回

 

淨空法師說故事
知過能改名為大英雄

 

不久前我們在古晉弘法,趁此機緣到丹斯里的山莊小住幾天。山莊裡的人完全素食,決定不殺生。他請專家在山上種菜,不用農藥,也不用化肥。他告訴我,第一年種的菜,三分之二被蟲吃了;到第二年,大概一半被蟲吃了;第三年,三分之一被蟲吃了;現在種的菜幾乎沒有蟲子,每一片菜葉上,最多只看到一、兩個小洞。他說:這些蟲有靈性,我們不殺害牠,牠自動會離開。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前兩年為什麼被蟲吃掉那麼多?這是業障,被蟲吃了就是消業障、還債;債還完了,牠就不來了。

經上教導我們,我們與一切眾生有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不僅僅是父子兄弟的關係,蟲子會吃你種的菜,那是來討債的。你懂得這個道理,統統給牠吃,把債還完了,牠就不來了。決定不殺生,要愛護小動物。這是丹斯里領導的好,他懂得轉惡為善,轉迷為悟。

有人說:農家莊稼不用農藥,損害很大。沒錯!是要損害,因為你欠的債那麼多!如果你再把這些小蟲殺掉,不但欠債,還加上欠命,這麻煩可大了!命欠多了,就是世界毀滅。怎麼還?核子戰爭就是還命債。所以,我們要真正覺悟,知道錯了就要改正,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諸佛菩薩、大聖大賢讚歎勇於改過之人,這是真正的英雄豪傑。供養佛的地方,我們稱為「大雄寶殿」,大雄就是大英雄。何謂大英雄?別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人都有過,可是不知道改;他知道過而且能改,就是傑出的英雄人物,不是普通人,所以能成聖成賢。成聖成賢無他,知道改過而已!

(節錄自《華嚴經》第365卷)

 

返回

 

答疑解惑                      
                      淨空法師解答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問:彌陀與自性體是一,念是性體起用,性體起用之時正是心生萬法。可是學人功夫未熟,正念佛時妄想叢生,若放下觀心便覺心安;若不念佛,妄念亦生,心猿意馬其心難制。請問如何是好?

答:心性是很深的學問,境界也很深廣,假如沒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對這些事實真相都無法理解。我們在初學過程中,也只是聞佛所說而已,不是自己的境界。這時要看自己的根性,若是利根,煩惱輕、智慧長,有悟入的可能。但一定要親近善知識,在善知識會下開悟之後才能離開,沒有開悟不可離開。

我們從《高僧傳》、《居士傳》就能明瞭,古人如何親近善友(善友就是老師),如何奉事師長。奉事師長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對老師百分之百的信仰,無絲毫懷疑;若對老師有疑惑,你親近的時間再長,都不會開悟,因為疑惑障礙了悟門。因此,最容易開悟的,是無絲毫疑惑之人,他的悟門沒有堵塞。由此可知,對善知識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親近善知識不能開悟的真正原因。

我們在古人著述裡看到,老師不一定是開悟的,而學生開悟了,這個事情常有。為什麼?老師雖然講的不錯,講的是祖祖承傳的,但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完全放下,也就是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沒有完全放下,這是「能說不能行」。他是小悟不是大悟,小悟出不了輪迴。而學生對老師百分之百的信仰、尊敬,絲毫懷疑都沒有,他的悟門沒有障礙。學生的根比老師利,聽了之後,聽懂了能行,放下的比老師徹底,所以能開悟,這就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個關鍵在於一個能行,一個不能行。這個學生雖然開悟了,還是永遠尊敬老師,因為若不是老師協助,他也不能成就。

而心性起作用,一切時、一切處從未停止過。所起的作用,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清淨的、有染污的;四聖法界就是清淨的,六道就是染污的。我們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自性起用是清淨的;反之,夾雜自私自利、貪瞋痴慢,這個作用就是染污的。這個理與事,我們都要懂。

我們念佛功夫不熟的時候,會起妄念,這是無量劫來的習氣,是正常的。過去諸佛菩薩在沒有成就時,也跟我們一樣。但他何以能成就?就是妄念起來時,不理它,不要在意,把意志集中在佛號上,或加上觀想也可以,這都是對治妄念的辦法。

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用來對治妄想、分別、執著的。哪個法門對自己有效果,使用起來方便,就用那個法門。用一段時期,也可以再換一個法門,但是原則是能幫助自己減少煩惱、增長智慧,這就對了。如果你選的法門,控制不住煩惱,妄念還更多,這個法門對你就不適合。好像我們生病吃藥,這個藥吃了沒效果,我們立刻就會停止,再去找別的藥,修學法門亦復如是。

問:學佛人執著不除,終難作佛。我佛慈悲有妙法門,以方便為究竟,教令專執念佛成不退轉,同成佛道。然學人之中,執念阿彌陀佛與念觀音不同,此執是否障礙佛道?若有障礙,如何使令解脫,成就菩提之道?

答:念阿彌陀佛、念觀音菩薩都一樣,但是不能執著,執著就成了障礙。你喜歡念觀音菩薩,就一直念下去,求生淨土,臨命終時,觀音菩薩會來接引你。專念阿彌陀佛,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會來接引你,也可能觀音、勢至菩薩陪同阿彌陀佛一起來,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這是世尊教導的奇妙方法。

問:念佛時懷有感恩的心,或是存著我要向佛學習的心情,這樣念佛是否成了二心?

答:這不是二心,這是正確的。我們確實要感佛的恩德,感佛恩德不是一個空的念頭,決定要向佛學習,要將佛的教誨普遍介紹給一切大眾,這是真報恩。念佛確實要有這樣深切的願望。

問:如果每天早睡早起,白天努力做到皈依瞻仰,如說修行,為人演說。但是從不打佛七,或是熬夜精進念佛,如此能往生西方嗎?

答:當然能,因為五經一論並沒有說一定要打佛七才能往生,也沒有說一定要熬夜念佛才能往生。我們要依法不依人。

問:如果寺院是專修專弘的淨土道場,早晚課是否能和淨宗學會一樣,誦《無量壽經》的第六品(四十八願)與三十二到三十七品?

答:淨宗道場應當如是修學,解行才相應。如果還摻雜其他的功課,就搞亂了。

問:專修專弘的淨土道場在農曆七月份,是否要誦一個月的《地藏經》?

答:沒有必要。如果有特殊原因,譬如此地遭了大災難,有很多眾生死亡,誦一個月的《地藏經》、或《普門品》,或持觀音菩薩聖號,是為了替他們超度,求消災免難,而不是為了自己,這個可以。若是自己,決定一門深入,求生淨土,絕不夾雜。

問:念佛應該一向專念,但在觀音聖誕時,是否要念觀音菩薩的聖號,或打觀音七?

答:這個隨緣,你喜歡這樣做也行,不做也沒有關係。

問:我現在每天讀誦《無量壽經》,可是因工作性質,可否改誦《阿彌陀經》?

答:可以!如果工作很忙,覺得《無量壽經》太長,誦《阿彌陀經》也一樣。

問:修淨土法門可不可以大拜,即密宗的拜法?

答:在一般道場不需要,免得擾亂別人淨修。你自己在家裡可以,大拜對身體運動有好處。

問:助念彌陀聖號時,身體會很自然隨著左右擺動,會不會很不尊重?昏沉時,晃一晃似乎能提醒,不知共修時會不會擾亂別人?

答:這要看當時的環境。只要你的動作不太多、不太大,就不會對鄰坐的同修產生妨礙;如果動作太頻繁,就擾亂秩序了。這時你可以退出,到外面走一走,調調心、調調身,然後再進念佛堂,這樣就好。

問:弟子自從受菩薩戒後,嚴持戒條處處小心謹慎,但是覺得受用不大,生活得很累,家人也不歡喜。特別是八關齋戒日,有時守不了,經常有些應酬,要晚上出去吃飯等等,這樣是不是犯戒?應該如何做才不犯戒,又能令眾生生歡喜?

答:八關齋戒主要是修清淨心,受八關齋戒的這一天,一定要嚴持,如果晚上有應酬,八關齋戒就破了。菩薩戒的確很難持,但菩薩戒裡有開緣,比如應酬是開緣,決不是自己想犯戒。如果這一天有應酬,這一天就不受,改天再受。八關齋戒是每天受的,有效期間是一天。天天持,天天受。自己在佛像面前可以受,這是很方便的一種戒。

問:當一個人真心發願辦慈善事業,心想依法師和大眾的心願圓滿完成,可是中途遇到實際困難時,不知如何是好?

答:遇到困難要仔細找出其原因所在,原因消除了,問題就解決了。感應之道都在真誠,我們確實捨己為人,感應就不可思議。「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李木源居士,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他完全沒有自己,全心全意為佛法,弘護正法,利益眾生,所以感應非常明顯。我們都很敬佩,這是值得學習的。

 

返回

 

更正啟事
 

 

上一期雜誌中,「念佛法門專題-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有四處需要更正:

在「一、禮敬諸佛」一段中:以真誠、清淨、平等心,尊敬一切眾生,因為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將「未來諸佛」改為「諸佛」。

布施裡面有般若,才稱作「布施度」。將「般若度」改為「布施度」

其他九願「都做到」。將「做都到」改為「都做到」

建道「場」。將「埸」改為「場」。

 

返回

 

法寶流通
最新消息辑

 

在大陸現有淨空法師講經VCD流通:

「了凡四訓」(電影版)、「佛法教學目的是讓人成聖成賢」、「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住真實慧」、「佛學答問」、「妙音居士往生見聞記」、「佛陀教育修學簡介」、「人生最大的一件事」

欲索取之同修請直接與馬居士聯絡,E-mail: mahaishe@pub.jieyang.net.cn

聯絡地址:廣東省普寧市流沙鎮白沙隴路46/11號 馬海生收  郵編:515300

聯絡電話:(0663) 224-7472;手提電話:013502663552

傳真號碼:(0663)225-6214 

現有淨空法師講經有聲版CD片(電腦專用片),華嚴經五(161∼200集),華嚴經六(201∼240集),地藏經含玄義2片(1∼89集),及其他講演音帶、VCD,皆免費結緣,請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索取: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一號二樓 Tel:(02)2754-7178;Fax:(02)2754-7262。

 

返回

 

信息交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您有過心靈的感觸嗎?歡迎在「學佛心得」欄目內踴躍投稿。來稿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feeling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news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question

*所有稿件,編者有權潤飾修改。

 

返回

 

聲明啟事

淨空法師所有一切著述,暨四眾同修整理文物書刊,公開授權大眾翻印流通,但不得擅自加註版權所有,任意增減內容,非法牟利,侵害公眾權益及原著本意。


若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指導,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adv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