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以惡為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誑諸無識。謗諸同學。虛誣詐偽。攻訐宗親。剛強不仁。狠戾自用。
「陰賊良善,暗侮君親。」「陰賊」,就是用陰謀手段陷害別人,所謂「暗箭傷人最難防」,這種存心非常陰毒。用來對付一般人,已經是嚴重的罪過;若用來對付善人,罪過就更大了。
諸佛菩薩、阿羅漢、僧侶是世間的善人,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斷惡修善,為社會做良好的榜樣。他們的所作所為,是世間第一等慈善事業,比一般救濟貧苦殊勝得多。社會上有善人是大眾的福報,他們是大眾的皈依。如果陰謀陷害這些善人,果報在阿鼻地獄,罪業比殺害父母更重,墮落在地獄的時間更長。此類結罪不僅對被害者個人結罪,而且要看這位善人的影響範圍多廣,影響時間多久。影響範圍愈廣,影響時間愈久,陰謀傷害他的罪過就愈重。
古德把聖賢的教化比喻為「人天眼目,黑暗燈明」,如果障礙他,就是「不忠不孝,害教叛道」,其罪甚大!《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有兩位法師講經說法,教化眾生。有幾個人生起嫉妒,想盡方法破壞,使信眾產生疑慮,失去信心,因此失去了接受佛法教學的機會。雖然這幾個人僅僅陷害兩位法師,但是連累了無量眾生不能得佛法的利益,斷送了眾生的法身慧命,他們的果報是墮阿鼻地獄一千八百萬年(這是人間的時間,在地獄中感受的時間是無量劫)。
這幾個人為什麼會生起惡念,傷害善人?第一因素就是瞋恚、嫉妒,心量窄小,容不得別人的優點,容不得別人的好事。若能將念頭轉過來,不但不嫉妒,反而歡喜讚歎,全心全力協助,成人之美,其功德、福報與善人無異。
「暗侮君親」。「暗侮」指暗中侮辱;「親」指父母、長輩;「君」指尊長、上司,並非專指帝王。古人言:「君親恩同天地。」如果我們沒有竭盡自己的真誠,只是表面順從,而暗地毀謗,就是暗侮君親。
在公司行號中,老闆、經理、董事長就是君。縱然這些上司有些不如己意的做法也要尊重,他們的做法必定有其道理。為什麼?我們只是職員,看到的只是局部的利益,並沒有看到全局。有時為了整體的利益,必須犧牲局部的利益。我們豈可妄加議論?豈可在暗中欺騙、侮辱他們?對上司、長官不能有這種心態、行為,對於自己的父母、長輩更不能有這種心態、行為。
而覺悟的人需要防範別人暗算自己嗎?不需要。「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如你與他人有怨有仇,即使防範也無濟於事;若與他人無冤無仇,不防範亦無人侵害你。
隋唐時的杜順和尚(華嚴宗初祖)在荒野中的茅篷裡修行,一位信徒供養一雙新鞋,看到老和尚在打坐,不敢驚擾,就把鞋子掛在外面的門口。過了一年,他又從這裡經過,見鞋子仍然掛在門口,就進去拜見老和尚說:「師父,我供養一雙鞋子掛在門口,您看到沒有?」
老和尚說:「我看到了。」
他說:「怎麼仍然掛在那裡?此地小偷多,幸好沒有被人拿去。」
老和尚說:「我前世不欠人的債,所以我的財物即使擺在他面前,他也不會動心。反之,如果我前世欠他的債,我的財物無論藏在哪裡,都會被他找到拿去。」既然是前定的,何必防他?他如果拿去了,正好這筆債還清了。
佛說六道輪迴無非是「酬償業報」,眾生到這個世間來,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我們若能覺悟,受恩,要報恩;欠債,要償還;有怨,不要報;他人欠自己的債,一筆勾消。覺悟的人在世間只做報恩、還債兩種事情,就得大自在。迷惑的人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生生世世在六道中糾纏,永遠沒完沒了。
而且對陷害自己的人要感恩,因為他們幫自己消業障,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羅蜜。六波羅蜜中的任何一條,都具足其他五條。因此,他們也成就了自己的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持戒波羅蜜,也成就了自己的布施波羅蜜│無畏布施。他們侮辱、誹謗、陷害我們,怕我們報復,天天提心吊膽。如果我們以感恩心待他們,他們就不恐怖了,這就是無畏布施。他們幫我們修六度,是他們的功德,我們要以感恩戴德之心報答他們。譬如,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肢體,成就忍辱仙人的忍辱究竟圓滿,是一件大功德!因此,忍辱仙人發願自己成佛後,首先要度歌利王。
那陷害我們的人到底有沒有罪業?若因此使初學佛者對三寶失去信心,失去親近善知識的機緣,就有罪業。而對修行人而言,他有功德;對信眾而言,他有罪業。出世間的功罪結法,與世間法律大不相同,一定要明瞭。
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功大罪小,因為忍辱仙人在山洞中修行,親近他的人很少,所以在信眾這一方的結罪不大。《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的幾位造謠生事的人,障礙的信眾很多,所以罪業就愈大。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這是惡行之中的大惡。
「先生」,指老師。《彙編》云:「先生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佛法講:「人的生命得自於父母,慧命得自於老師。」一個人有慧命,生生世世必定不墮三惡道;不但不墮三惡道,還能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由此可知,慧命比生命更重要。而佛菩薩是我們的老師,長養我們的慧命,恩德超過父母。
佛教誡末法眾生,如果想使自己的道業有所成就,首要條件是「親近善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說「親近明師」,「明師」即善友、善知識。古人修學必待自己的道業真正成就,方才離開老師。何謂「成就」?第一、以解門講,要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第二、以行門講,要有定功,不受外境的干擾、誘惑,也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具足這兩個條件,才可以離開老師,否則離開老師就會有墮落的危險。
古來大德親近善知識,動輒十幾年、二三十年,乃至一生都不離開。他們修學已經成就了,為何仍不離開老師?為後學做榜樣,為老師做助教,直至老師往生了,方才教化一方。
《地藏經》云:「六道凡夫,性識不定。」諺語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凡夫易受環境影響,心隨境轉。所以,古來祖師大德教學生,注重選擇環境,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世間幾乎見不到能使學生得慧命的老師了,可是同學們現在發心求法身慧命,佛菩薩為何不來幫助大家?「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菩薩絕不會捨棄我們。問題在於,我們求道的心是否真切?若求道的心不真不切,佛菩薩就不來了;若是真心求道,必定有感應。
我們求法修行,當生能否成就,成就之早晚,決定於自己,而非決定於他人。若能以真誠心、清淨心求法,認真依教奉行,佛菩薩就會來,而且會以不可思議的善巧方便來加持我們。
如果確實找不到善知識,怎麼辦?以古大德為善知識,以「阿彌陀佛」為老師。阿彌陀佛在哪裡?在《無量壽經》中,在淨土五經中。每天讀誦、講解、學習《無量壽經》,我們就不離善知識。
從前人非常尊敬老師。我七歲時上私塾,第一天父親準備了禮物,帶我去拜見老師。私塾設在一家祠堂,大堂的正中,供奉著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牌位。我們進入祠堂見到老師,父親奉上禮物,供養老師。首先向孔老夫子的牌位行三跪九叩大禮,父親在前面拜,我隨在後面拜。之後,向老師行三跪九叩大禮,同樣父親在前面拜,我隨在後面拜。行如此大禮,表示家長把子弟託付給老師,請老師嚴加管教。如果老師不認真管教學生,如何對得起學生的父母?
早年,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辦「內典研究班」。學生有八位,教師有六位,我是其中之一。這個班的主任就是李老師。開學那一天,李老師請我們五位老師上座,他代表學生家長,帶領八位學生,向我們五位老師頂禮三拜。我們五個人原本都是李老師的學生,卻不能不受他拜。
古代,師徒如父子,往往比父子更親。老師的兒女和自己的親兄弟一樣,一生互相照顧。做老師雖然很辛苦、清貧,但教導出來的學生,將來如果出人頭地,自己的子子孫孫都會有人照顧,所以沒有後顧之憂。
人與一般動物的差別何在?人懂得「道德仁義禮」。人為什麼懂得「道德仁義禮」?受老師的教導。由此可見,聖賢教育的重要。若喪失聖賢教育,正如孔子所說的,人與禽獸還有什麼不同呢?因此,對老師豈可輕慢!
做老師的人明理,對於名聞利養看得很淡,也無須求他人恭敬。學生對老師的恭敬,是恭敬自己的學業。而老師對學生的教學、關懷,確實有等差。什麼原因?因材施教。老師觀察學生的恭敬程度,絕不是看對自己恭敬有多少,而是觀察學生的器量大小,能接受多少。印祖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如果教他兩分,另一分他就無法接受。因為他的器量只有這麼小,只能接受這麼多,超過的就是多餘了。如果那位學生十分誠敬,有十分的器量,老師也不會只教他九分。學生誠敬,有恭敬受教之心,就顯露在依教奉行上。
我在台灣求學時,生活非常清苦,對於老師沒有一分錢的供養。我跟隨方東美老師學習,方老師特別撥出時間來教我。我跟隨章嘉大師修學三年,從未有一分錢的供養。有時談話時間久了,超過十二點鐘,老師還留我吃飯。我跟隨李老師十年,李老師常常照顧我,送給我食品、衣服。對這三位老師,我都沒有繳過一分錢的學費,還得到老師特別的照顧。什麼原因?老師看到我誠懇的態度,我真想學。我從小受的苦難太多了,沒有機會上學念書,但求學的心非常懇切,遇到學習的機會絕不放過。我們尊師重道是出乎自然,出乎天性。現代人的生活條件太富裕了,日子過得很好,求學的心願往往就淡了。
《彙編》云:「父母生我之身,尤必先生成我之學。」「尤必」,是必須由老師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故其尊與君親並重」。「今人延師教子,往往多出虛文」,這是清朝的現象,請老師教子弟,心不夠真誠。當時,已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迷信西方的物質文明,認為自己的傳統文化很古老,不合時宜。但日本人比我們聰明,他們知道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價值,所以予以保留;看到西方的科技好,就加以學習。日本是二者並重,才能以如此狹小的國土,卻擁有如此強大的國力。
註解講到漢明帝尊師重道,對老師桓榮的誠敬、禮遇,讓人深受感動。他身為帝王,為臣民做出示範。而佛教傳到中國,漢明帝是功不可沒,因為他派使節到西域迎請佛法。
註解又講述了岳飛尊敬老師周同的事蹟。周同將自己最心愛的一張弓送給岳飛。這張弓有三百斤,普通人拉不動。周同死後,岳飛定時去掃墓,並在墓前用這張弓射三枝箭。岳飛念念不忘老師的教導,還要在墓前表演給老師看。「事死如事生」,這份情有多麼厚,義有多麼高!
「事師之道,當如子弟之事父兄。」現代人對父母也沒有孝敬,何況對老師?古代講究家教,父母要做兒女的榜樣,讓兒女從小就常常看到,自己如何侍奉父母、侍奉兄長,讓小孩子記在心中,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現在這種教育被廢棄了,尤其是富貴人家,父母都忙著應酬,沒有時間照顧兒女,把兒女交給傭人照顧,一個星期難得與兒女見一、兩次面,所以兒女與父母之間沒有親情。
註解列舉古代尊師的禮儀:「行隨於後」,老師走在前面,學生跟隨在後面;「坐列於旁」,就坐時,坐在老師的旁邊;「路遇則正立拱手,言譚則傾耳虛心,悔吝憂虞而不易」,無論順境、逆境,對老師的恭敬永遠不變;「吉凶禍福以與同」,與老師同患難;「生則禮嚴跬步」,老師在世時,要以真誠恭敬心照顧老師一輩子,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的恩德同於父母;「死則心喪三年,若此則庶幾矣!」對老師的尊敬,不僅限於表面的禮儀,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這才是真尊敬。
父母教導子弟尊師之道,老師教導學生孝親之道,父母與老師相配合,才能把子弟教育成材,雙方缺一不可。
註解舉例有個農家(凡是不善例證,不寫姓名,這是古人存心厚道),請先生來教兒子讀書,但是對老師很簡慢,沒有恭敬心。老師雖盡心盡力教誨,可是他的小孩學無所長,長大一事無成,只能務農。這是輕慢先生的果報。
註解列舉對老師的種種失敬:「吝財虧禮」,供養微薄,禮節不週到,不真誠;「甚或言詞不遜,禮貌反常,有心夷落」,老師多半家境清寒,生活清苦,這些人眼光短淺、輕視,瞧不起老師。但是老師絕不會因為家長失禮,遷怒於學生,而不認真教學,老師仍舊會盡他的教育責任。老師若貪圖家長的供養,對家長供養多的學生就多教,對家長供養少的學生就少教或不認真教,就不是好老師,將來要負因果責任。總之,各人有各人的因果,我們懂得因果報應的道理,只須盡自己的本分,全心全力去做,努力做得盡善盡美,好的果報必定會現前。
教師在教學之中積德累功,出家人也從事教學,是社會教育義務工作者。世俗的教師偏重於知識、技術的傳授;佛法的教學則偏重於智慧的啟發,長養眾生的法身慧命。因此,我們的責任更重,若做不好,就是欺誑眾生、欺誑佛陀,罪過很重。李老師一生不敢勸人出家、受戒,印光大師一生不為人剃度,道理亦在於此。若出家人做的好,功德無比殊勝。所以,出家人一定要勉勵自己,對自己的工作負責盡職,盡心盡力。縱然初出家時,自己沒想到這些,現在知道了就要認真努力,一定要把教化眾生的工作做好,切切實實為社會大眾做好榜樣。
>>>續載中…
(此《太上感應篇》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9/5/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