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訂閱/取消 雜誌下載 學佛問題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2004.10.8 星期五 Vol. 204

中華聖哲傳統教學綱要
本期內容簡介
太上感應篇 (46)
印光大師開示:決定往生
答疑解惑:關於「童蒙養正」答問節錄
網路講座:華嚴經網路直播
法寶流通
信息交流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內容如下:

  現在有許多為人父母者因工作繁忙,跟兒女一個星期難得見一次面,親情怎麼能建立?父母都工作,把兒女交給佣人看管,佣人變成兒女的父母。佣人只是照顧小孩飲食起居而已,其他什麼都不知道,如何教導? 請看本期專欄

  世人一生中最大的過失,就是喜歡批評、攻擊別人的短處,這是最損陰德的。造口業時,只圖一時快意,沒有想到將來果報的慘烈。請看太上感應篇

  最新訊息:佛陀教育雜誌要更換發報系統,因此請諸位訂閱的同修再次做確認訂閱的動作,若您還想繼續收到此份免費的雜誌,請按下面的連結: ,謝謝!

http://amtbmail.amtb.org.tw/mail/programs/freeorder.asp?ordermode=order&whatid=buddedu&newmail=%reader_email

  新訊息1:因網站的瀏覽者極多,下載文字pdf及影音檔案非常頻繁,因此造成頻寬之不足,使一些同修無法正常瀏覽網頁。因此,在此建議同修們在下載文字pdf及影音檔案時,請逐一下載,不要一次下載大量的檔案,因為所有頻寬將被您一個人所佔滿,而影響到其他同修觀看時的品質,請大家珍惜網路資源,共享利用網站修學的便利,勿因個人影響到所有人的權益。謝謝!

  新訊息2:文字檔改成pdf格式,方便了各地同修的閱讀,不會因為地區不同造成出現亂碼。因pdf文件的版面無法縮小,但可將Adobe Acrobat Reader的列印,設定成--每張A4紙印兩頁,或每張紙正反面都列印,也可節省紙張。設定方式如下:檔案/列印設定/選擇印表機/內容/每張紙包含頁數:2/確定/確定。

  近期網站新增內容地獄變相圖導覽新修訂繁體版功過格程式最近新增文字/mp3/wmv檔最新電子書坊新書


  本期專欄:仁愛和平講堂-中華聖哲傳統教學綱要

   <朱子白鹿洞書院揭示>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事也。學者學此而已。其學之序亦有五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問思辨。所以窮理也。篤行之事。則自格知修身。以至於生活。工作。處世接物。亦各有其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右六目。修身之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右四目。處世之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右二目。接物之要。聖哲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人覺悟諸法實相。深明義理。隨順道德。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耳。此即是古今中外聖哲之大學問也。
---------------------------------------------------------------------------------------------------------------------------------------
  淨空一生修學,能有今天小小的成就,可以說是得力於中華文化古聖先賢傳統教學的綱要,今天在此,願與諸位同學共同分享這全人類共有的智慧財產。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淨空一生自修暨為人演說,是以《三字經》前面八句作為總的指導綱領。

  「人之初,性本善」,與大乘教中佛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一個意思;儒家講「本善」,佛法講「佛性」。皆是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善。凡是從事於教育工作的人,首先要肯定「人性本善」,值得尊敬。

  「本善」,為什麼變成不善?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眾生的本性是一樣的,習性使眾生變成不一樣。

  人,真的是不知不覺墮落在習性裡,所以聖哲傳統的教學沒有別的,只是幫助人恢復本性而已,這就是倫理道德教育,就是教人從習性回歸到本性本善的教育。

  深知「苟不教,性乃遷」。教是覺,要是不幫助他覺悟,回頭,這種染污肯定愈來愈嚴重。
今天社會的動亂、災難,根源就是習性嚴重染污的現象。所以要教!誰來教?聖人教,賢人教。
古時候的帝王都是大聖大賢,堯、舜、禹、湯,是孔子最敬佩的聖人,是學習作聖作賢的好榜樣。中國教育至少有四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只要把中國傳統教學綱領掌握住,落實在生活中,則人人皆可以恢復本性本善,人人皆可以為堯舜。

  「教之道,貴以專」。學習最要「專」,不能雜。雜修,只能學到一些皮毛知識,不是智慧。專修則與戒定相應,才能開智慧,通達世出世間法。

  佛法教學的總原則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諸佛修學證果經驗之談。

  【朱子白鹿洞書院揭示】

  宋朝的朱熹,是儒家的一位大德,他在白鹿洞書院的揭示;文字雖然不多,卻將中國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到孔孟,古聖先賢承傳的教學總綱領系統化了,簡要詳明,非常難得。總的綱領有五句: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堯舜即是以此五教教化人民。五教從上古一直到滿清末年,在中國推行四千五百多年,歷代中國人都樂意遵守奉行五教。

  民國成立之後,由於疏忽五教,結果現在社會問題出現了。我們常常聽到社會上,夫妻、父子、兄弟互相殘殺的報導,從前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家庭第一樁大事是生活(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第二樁大事是傳宗接代,即是家庭教育,要把兒女教好。「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國家政治大事也是教學,地方官員要把人民教好。

  所以中國自古以來沒有不重視教育的。教什麼?教倫理道德、教五倫: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五倫是「道」,「道」是自然的法則,不是哪一個人的創作發明,自然而然。親,義,別,序,信,是『德』。隨順大自然的法則,就稱為德。不能夠違背自然,違背自然就要出亂子。

  「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從x同學的嬰孩得知,他才四個月大,長得非常健康,見到人都笑咪咪的,這個時候他沒有被染污,他的本性是善。到他慢慢再長大幾個月,他就有分別、執著,於是漸漸被外面環境染污了。

  所以儒家教育是從胎教開始,母親懷孕的時候就開始。懷孕的時候,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端正,因為會影響胎兒。

  到小孩出生之後,做父母的,做長輩的人,在小孩面前一舉一動都要守禮。為什麼?小孩都在看,在聽,在學習。所有一切不善的事不能讓他看見,聽到,從小培養他純淨純善的本性,防止污染。這是神聖愛的教育。

  五教之首『父子有親』,「親」是親愛,就是教孝。這完全是自然的關係。教育的目標就是希望能保持父子親愛的關係到終身,到慎終追遠。除了教育之外,再沒有第二個方法能做得到。『君臣有義』,「義」是道義,教忠義。「君」是領導人,「臣」是被領導者,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是道義。具體的來說,君仁臣忠,領導人應以仁慈待屬下,被領導者應以忠義、誠實為領導效力。我們為人做事,要誠懇、盡心盡力把事情做得圓滿,這是盡忠。這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

  第三『夫婦有別』。「別」是什麼?是夫婦各自有不同的任務,應有差別。夫婦組成一個家庭,家庭有兩大任務,第一,養家活口,要出去賺錢,使一家人在物質與精神生活上能夠達到一定的水平。第二,中國古人常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重要的是教育下一代,這是家教。在古時候,一家人的生活,先生要負擔起來,要勤奮的工作,才能養家。婦女在家庭,相夫教子,這是她的天職。小孩將來教得好、或教不好,這都是母親的責任。

  現代社會男女平等,兩大任務同樣的神聖,決定沒有高下尊卑,是平等的。兩個人總要有一個人負責養家,一個人負責教養後代。如果太太在社會上工作,負責家庭經濟。則先生就要在家裡教導兒女。如果先生出去工作,太太就在家教導小孩,否則,兩個人都出去工作,兒女沒有人教,這個家庭就沒有下一代了。

  現在有許多為人父母者因工作繁忙,跟兒女一個星期難得見一次面,親情怎麼能建立?父母都工作,把兒女交給佣人看管,佣人變成兒女的父母。佣人只是照顧小孩飲食起居而已,其他什麼都不知道,如何教導?

  尤其是現在,佣人多是教小朋友看電視,教他玩網路遊戲,而這裡面的內容皆是殺盜淫妄,暴力色情,他從小就學會。長大之後起心動念,行事皆隨自己喜好,毫無恩義之情,他喜歡你的時候,跟你很好;他不喜歡你的時候,就可以傷害你,連父母都殺,何況別人!此事若形成為社會風氣,這世界還得了。

  所以西方很多宗教講末日,我覺得這就是末日。末日是世界的毀滅,不是這個地球毀滅,是這個世界上倫理道德毀滅,聖賢傳統的教育毀滅了,這個社會現象就是末日現象。人與人之間沒有親情,沒有慈愛。只有利害,對立與矛盾,這是多麼可怕。

  『長幼有序』是講兄弟之間的關係,「長幼」是講兄弟。這個「序」是天然的,出生先後的次序,縱然是雙胞胎也有次序,不能夠不尊重。所以幼對長要知道尊敬,長對幼要懂得愛護,兄友弟恭。

  所以「有序」很重要,只要能夠遵守這個道理,家庭傳統就不會被破壞,家和萬事興,家和是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的根本。

  『朋友有信。』中國自古有說,四海之內皆朋友也。朋友是五倫之一,關係不是平凡的,是道義相交,同生死共患難,互相扶持顯示了一個生命共同體,這是朋友的信義。這一句是總結人與一切人的自然關係。明了人與人的關係,自然相互包容、尊敬、信賴、關懷、互助合作。決定無有相害之理。

  五教的學習也各有五個程序: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儒家教學,小學是從六、七歲開始。此時不能教學生博學,而是貴以專,成就德行與根本智,博學就會破壞德行及根本智,將來變成世智辯聰,成就有限。所以小學教育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到太學才教導博學多聞,這是修學第二個階段,不是第一個階段。

  佛陀教育亦如是,什麼時候教你廣學多聞?必須要先成就根本智,廣學多聞是後得智。所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成就自己的根本智,有根本智然後才有後得智。

  有了根本智,然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是一次完成,根境接觸之時就有能力顯示三慧(聞、思、修),成就後得智(無所不知)。

  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

  孔子教學,非常重視言語,不能隨便說話,口為禍福之門。只有讚歎,沒有毀謗;只有忠信,沒有批評。所以一切的災難過失,都是從非善意的批評、兩舌、妄語、綺語、惡口造出來的後果。

  『行篤敬』,「行」是行為,聖哲教人於一切時一切處,對待一切人、事、物,應當學習禮敬諸佛,平等的恭敬。「篤」是實實在在、恭恭敬敬,不是偽裝的,出自內心的真誠恭敬。

  『懲忿,窒慾』,「忿」是憤怒,要斷瞋恚。「慾」是貪欲,要斷貪欲。與佛教人「煩惱無盡誓願斷」相同,如此才能成就德行,恢復本性本善。

  處世之要: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誼」是應該不應該,我們要懂得衡量,對人對事應不應該做,做事時,絕不把自己利害放在裡頭。為什麼?於我不利,我就不做;對我有利,我就做,這是自私自利。應當事事以社會大眾利益為前提,以廣大長時於眾生有益為思考。

  『明其道,不計其功』,我們做人處事皆當以道義為標準,不可以私人利害、功過為標準,才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提升自己至聖賢境界。

  接物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接物』是跟一切人物相接觸,包括我們對自然環境,對天地鬼神,範圍非常大。我們跟他們交往,應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理則,我們自己不願意別人加給我的,我就不可以加給別人;譬如我不願意別人毀謗我,我就不可以毀謗別人;我不願意別人惡意批評我,我就不能惡意批評別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先要這樣想想,我應不應該起這個念頭,應不應該說這種話,應不應做這些事。這是古今聖賢待人接物的總原則,應當學。

  『行有不得』,譬如我們好心為人做了好事,但是得的果報相反,自己還要受災受難。這是誰的過失?不是別人的過失,是自己。『反求諸己』,就是教我反省,不要怪別人,別人沒有錯,錯決定在自己,這一生即使沒錯,前生有錯,因果講三世,「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今天做的好事,為什麼還得不好的報應?自己可不要灰心,這個不好的報應正是消自己過去世的業障。我們曉得事實真相,心就平了,不會怨天尤人。不會與人造成誤會,對立,鬥爭等等惡業。

  我參加了三次國際和平會議,我說,在這半個世紀中,聯合國召開了很多次的世界和平會議。為什麼世界還不和平?「反求諸己」,應該是我們的觀念錯誤。錯在哪裡?譬如說「我對,你們都不對」。這樣觀念是製造衝突,而不是化解衝突!應該要將這個念頭改正過來;說「你對,我不對。」每一個人都是「你對,我不對」,天下就會太平,問題就化解了。我還特別加強語氣說,「別人錯了也是對的,我對了也是錯的」,大家聽到都非常驚訝,認為這做不到!我說,做不到也要做,真正做到了,我們在這一生中,就對化解一切衝突、促進世界和平,做出了真正的貢獻。和平是從自己內心化解對一切人事物的對立與行為做起。

  【聖哲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人覺悟諸法實相。深明義理。隨順道德。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耳。】

  聖賢出現在世間教導大眾,沒有別的,無非是協助大眾明了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明了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進而知道怎樣做人做事,利人利己而已。自己進德修業,完全是為了給眾生做模範,讓人人歡喜向他學習。他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說。自己做不到,就不能講,講了人家也不相信。自己要做到才可以推己及人。

  【此即是古今中外聖哲之大學問也。】

   這就是中國古聖先賢傳統教學的總綱要。在中國推行了四千五百年以上,中國人都相信,遵守。所以中國仍能屹立在世界上。如果伊斯蘭教信徒能遵奉《古蘭經》的教誨,基督徒能遵守《聖經》的教誨,佛教徒能依教奉行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中國人能繼續遵守傳統教學綱要,不把古聖先賢、祖宗及神聖的教學忘記,每天讀誦學習,國際間、族群間、宗教間的一切對立、矛盾、誤會等自然化解。世界各各國家民族可以復興,而且復興得很快,會帶給世界真正和平與社會安定。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於2004.9.11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中華聖哲傳統教學綱要」 已修訂)


  經論輯要:太上感應篇(46)

不彰人短。不衒己長。遏惡揚善。

  這是老生常談,但與做人、修養的關係極大。

  「不彰人短」。世人一生中最大的過失,就是喜歡批評、攻擊別人的短處,這是最損陰德的。造口業時,只圖一時快意,沒有想到將來果報的慘烈。《地藏經》說的「拔舌地獄」、「火鑊地獄」,就是這類罪業的果報。但現代人往往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加上社會風氣的影響,內有惡因,外有惡緣,就容易造下這種罪業。

  註解云:「人之有短,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這是古代的社會體制,現代人很難體會。古人對於稱呼非常講求,錯亂不得,這是倫理的基礎。中國從漢朝至清朝,始終維持禮制,「以禮治天下」。

  中國古人的名字很複雜,有名、字、號等。古禮中,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年了。他的同輩-兄弟、朋友、同學為他祝賀,同時送給他一個「字」。從這天起,只有父母和老師才能稱他的名;一般人不能稱他的名,只能稱字,以表尊敬。如果他在朝廷作官,皇帝對他也是稱字,而不稱名。若皇帝稱他的名,必定是他有罪,皇帝不尊敬他了。一般人都不能隨便稱人的名,何況父母之名!別人稱自己父母之名時,只可以聽,決不能稱;如果稱父母之名,則是大不孝。

  對有道德、有學問、有貢獻於國家、社會的人,連字也不稱,另外給他起個「號」,稱號表示更加尊敬。古代對出家人也用這種稱法,譬如隋朝智者大師的法名是智顗,人們不稱智顗,而稱「智者」,這已經是很尊敬了。如果表示極尊敬,則稱他為「天台大師」,因為他住在天台山。

  所以,對一個人稱字是一般的尊敬,最極尊敬是連號也不稱,而稱他的地名。譬如李鴻章,鴻章是他的名,他做到宰相,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人們連他的字、名、號都不稱,稱李合肥,因為他是合肥人。這不但對他尊敬,連對他的家鄉都尊敬,這是整個合肥人的光榮。

  所以,聽到別人說是非、說長短,如同聞父母之名,只能聽不能說。批評別人是造口業,為什麼?多數人只會聽信謠言,而不查證事實真相。古人講「謠言止於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才懂得如何辨識謠言。可是有智慧的人太少,沒有智慧的人太多,以致於以訛傳訛造下罪業。

  而且人們對他人的批評也未必正確,即使是正確、是事實,也都不應當說。如果不正確的,豈不是冤枉人!冤枉人所造的罪業很重。假若你的批評對社會沒有影響,罪過尚小;若對社會有很大的不良影響,罪過就大了。如果誹謗三寶,讓信眾退失道心,就要墮地獄。隨便談談,一時快意,就招來阿鼻地獄的罪業,豈可不慎!

  評論一個人的是非、得失,相當不容易。因為觀察一個人,即使對他的各方面都看得很清楚,仍然不敢下斷語。古人講「蓋棺論定」,只要他還沒有死,都不敢作論斷。為什麼?縱然他一生造惡,只要臨終懺悔,改過自新,他還是好人,念佛依舊能往生極樂世界,依舊能作佛、作菩薩。可見斷定一個人的是非、得失,多麼困難!古人的傳記都在本人過世之後,由後人撰寫。一個朝代的歷史,也都在這個朝代滅亡之後,由下一個朝代的人來撰寫,可見論斷之難!

  許多佛菩薩、聖賢在世間應化,他們的種種作為往往有很深的意義,但是凡夫很難看清楚。《華嚴經》上說到有些菩薩似乎有很多缺點、過失,譬如甘露火王的瞋恚,勝熱婆羅門的愚痴,然而那是菩薩的作為,他們是用某種特定的方法度某類特定的眾生。我們不知底細,豈可隨便批評!十一面觀音的面容各不相同,有的很慈祥,有的也很凶惡,但那是表法,表示面孔千變萬化,對什麼人就現什麼面孔,而菩薩的心地仍是真誠、清淨、平等、慈悲,永遠不變。

  修行最重要是修清淨心,如果常常夾雜著是非、長短,心如何能清淨?如果常常說是非,口業就造得很重。不僅心不清淨,將來的果報也很嚴重。如果所造的口業對別人、對社會有大的傷害,就可能由拔舌地獄轉到無間地獄。《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的主旨,就是教導修行人應當深信因果,斷惡修善,尤其是不造口業,常常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保住自己的厚道,如此即使道業不能成就,也是人天善人。

  註解進一步說:「耳亦不可得聞,則更上也。」對於別人的過失,不但聽了不能說,最好是連聽都不要聽,因為聽了心地會被污染,所以聽到別人講是非要趕快離開。

  曾有人誹謗我,說我的是非。一些同修拿著錄音帶或者文字記錄給我,我從來不看、不聽。我不希望在自己的阿賴耶識中,落下不好的種子。別人造謠生事誹謗我們,這是冤家,冤家宜解不宜結。我們只記別人的好處,不記別人的缺點;只聽別人的善言、善行,不聽別人的惡言、惡行。這不僅是修清淨心,也是修自己的厚道。我願意保持一個最佳的印象-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是善人,人人對我都有恩德。縱然有人說我一些閒言閒語,那也是他的誤會,或者是他聽信了謠言,而不是他的本意。我何必掛在心上!何必讓自己的清淨心中,染上一個污點!

  對於無根的謠言,關乎自己利害的,也一概不理會;關乎眾生利害的,如果沒有什麼大害,也不必去理會;如果有大的損害,則要用智慧來處理,不可感情用事。要懂得一個大原則-與人為善。佛經說得更透徹,「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既然是過去的父母,就要以孝順心對待;既然是未來諸佛,更要以恭敬心對待。以孝順心、恭敬心對待一切眾生,由此成就自己的善業,成就自己的清淨、平等、覺,這才是真正學佛。

  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說是非、造謠言、心行不善之人,如何能去?他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這個法門不靈,而是他自己的條件不符。

  註解引用了很多實例,譬如宋朝的韓琦、王素、文徵明,這些人都有度量能包容。所謂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若把別人的小過失渲染成大過失,把人家一生的前途斷送了,這個因果背得很重。受害人心中不服,必定報復,而報復或在今生,或在後世。所以,要容人之過,讚歎別人的長處,培養自己的道心。真正有道心之人決定沒有災難,決定有佛菩薩護念,有護法神保佑。

  古人看到同學、朋友有過失,選在沒有第三者時規勸。如果規勸兩次、三次,對方都不聽、不改,就默擯不再理會。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之多,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團體。這個團體並沒有現代化的組織形式,卻如此嚴整,原因就是每個人都遵守「六和敬」,都修「五戒十善」。弟子們雖然有過失,但由於天天聽佛講經說法,所以都知道自新、懺悔。我們從未聽說釋迦牟尼佛開除學生,因為佛陀現身說法是示現究竟圓滿的智慧。

  「不衒己長」。自己有長處、優點不應炫耀,不應張揚。現代人常說「值得驕傲」,就是炫耀自己的長處,於是那一點點的福報立刻就報掉了。因此,自己有優點,應當韜光養晦。

  人活在世間,都有本份的工作,把本份工作完成是應當的,有什麼值得驕傲?做得不好就是過失,就是罪業。我們學佛、行善都是自己的本份,有什麼值得炫耀?真正做好本份的工作,面面俱到,相當不容易。「人貴自知之明」,應當量力而行。遇事時,自己一定要先想一想,以自己的智慧、能力能否處理好,能否做得圓滿,能否利益社會大眾?如果能,當仁不讓,應當去做;如果不能,不可強求;如果強求,就是《地藏經》所說的「起心動念,無不是罪」。

  我一生沒有做過領導人,我不建道場,不做住持,不敢管人,不敢管事。為什麼?我知道自己沒有能力,也沒有福報,如果做不好就有罪過。所以,我不強求,只希望寡過而已。看到別人做,我歡喜,從旁協助。「凡做領導人,命中要有官印」,這話也不無道理!我了解自己,所以一生服從領導,做自己本份的工作。遇到佛法之後,我的事業就是講經說法,宣傳佛教的教義。因此,自己有心、有願、也有緣,世出世間法都要有善因、善緣,才有善果。

  佛教導我們要修清淨心,但想要心地清淨,則必須省事,若事情太多太繁,必定得不到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心不清淨就不能往生,事業做得再善、再輝煌,也都落在人天福報。《六祖壇經》說「生死事大,福不能救」,建道場是修福,講經說法也是修福,度眾生還是修福,這些都不能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在佛門領眾極為不易,唯真正有智慧、有德行之人才能領眾。尤其是現代的大眾,每個人的意見都很多,如果自己沒有真正的德行,不能令大眾敬服,障礙就在所難免。

  「遏惡揚善」。註解說:「凡人之惡,原非性成。習染既深,滔滔莫救。或明知故犯,或不知誤為。究其成,造下彌天罪案。原其始,止因一念差遲。」

  《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性本來是善的,此善非善、惡之善,善、惡之善是第二義,非第一義。佛法講,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同一心性,而造善、造惡都是習性。孔子說「性相近」,講的是本性,一切眾生的本性都相同。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性善、性惡是相對的,不是人的本性,而是人的習性,所以是「習相遠」。

  諸佛菩薩明心見性,不但沒有造惡的念頭,連行善的念頭也沒有。為什麼?習氣斷盡了。行善、造惡都是習性,這種習性不是一生培養的,而是無始劫來生生世世養成的習慣。一般人以為這是天性,只有徹底覺悟、明心見性的人才知道,天性中沒有這些善、惡習性。習性從何而來?「習染既深」,來自無量劫的薰習。凡夫不能作佛、作菩薩,就是被習性障礙了。註解稱為「習染」,就是無量劫的習氣染污了自己的真性,於是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造罪時,或許自己知道,明知故犯;或許自己不知道,無意間造下罪業。但無論你知道與否,追究其根源都是「一念差遲」,也就是佛家講的「一念迷惑」。

  世出世間的聖賢教我們改過、回頭,從何處回頭?從習染回頭。回頭從何處下手?遏惡揚善。此四字的含義無止盡。對惡,要用力制止,不但要控制住惡的行為,連惡的念頭都不能生起,因為惡念不是無明就是妄想。這些念頭害我們生生世世在六道中受苦受難,苦難不是別人給我們的,而是自作自受,是自己起心動念與自性不相應。如果與自性相應,自性中沒有善、惡,自性是清淨的。因此,不但惡念傷害我們,善念也傷害我們,惡念感三惡道的果報,善念感三善道的果報,三善道與三惡道都是六道輪迴。

  禪宗教人「莫思善,莫思惡」,要將善念、惡念統統斷除,本來面目就現前了。菩薩示現在六道度化眾生,「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善念、惡念均無就是不住生死;菩薩度化眾生的方法有善、有惡,就是不住涅槃。但菩薩度化眾生的方法,要依據眾生的根性,對於根性善良的眾生,就用善法度他;對於根性不善的眾生,就用惡法度他。菩薩度眾生所做的善事、惡事只是事相,沒有動心;事相是教化眾生的手段,不是目的。大聖大賢的心地永遠是清淨、平等、覺,是非善惡的念頭早已斷盡。凡夫無始劫以來的習染,必定一時斷不掉。古德講「理可頓悟,事須漸除」,如果懂得道理,很快就能覺悟,但習氣不是馬上就能斷的,需要持續努力逐漸斷除。

  斷習氣的方法,首先要把惡的念頭、行為控制住,不讓它發生。這個「惡」是指念頭,妄念才起,立刻將「阿彌陀佛」佛號提起,第一念無論是善念還是惡念,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這個念頭把其他念頭換過來,這就是「遏惡」,這個「惡」就是指念頭。這是從根本修。

  凡是惡的行為,對人、對社會、對眾生有不利影響的,絕對不能做。人們造惡無非是想自己得一點利益,其實這一點利益很微薄。古人說,即使枉殺一個人,就可以做皇帝,我們也不能做。

  他人犯罪自有國家法律制裁,我們不是執法人員,沒有權力制裁他。執法的人制裁他,沒有罪業;我們去懲罰他,就有罪業。如果他人造作的罪業很大,受害的是社會、是許多眾生,我們可以向執法機關檢舉他。所以,凡事要用高度的智慧,決不能感情用事,合情、合理、合法就是佛法。

  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稱為「修行」。修行是無止盡的,為什麼?我們是凡夫,行為總會有錯誤,有錯誤就要修正。即使修成等覺菩薩,還要修行,因為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那就是他的過失。到如來果地完全沒有過失了,修行才功德圓滿。等覺菩薩尚且要修行,何況我們凡夫!

  我們從何處修?從「斷惡修善」下手。道家說「遏惡揚善」,佛說「止惡行善」,儒家說「隱惡揚善」,我們見人之惡要懂得隱諱,絕口不提。不但口不能言,最好不放在心上,如此心才會清淨。心不清淨就不生智慧,會生煩惱。以煩惱的心學佛,無論如何也學不像;以煩惱的心研究經教,無論如何也研究不通。所以,見人之善要讚歎,要勉勵大眾行善。

>>>續載中…

  (此《太上感應篇》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9/5/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印光大師開示:決定往生

  念佛法門。信、願為先鋒。若無真信、切願。勿道不相應不能往生。即相應亦不能決定往生。一心不亂。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願。未得相應。亦可往生。況已相應乎。若只求相應。稍有相應氣分。便生歡喜讚歎之心。此亦是不相應之現象。由是故有怪相現。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為足。得少為足。便生退惰。此必定之理也。但一心念。勿以不相應不得往生為疑懼。所有境界。皆不理會。也不問他好死壞死。除念佛外。不使起第二念。如此。方可得決定往生之益。


  答疑解惑-關於「童蒙養正」答問節錄

問題一:童蒙養正的重要性應該怎樣認識?以及其用意之所在?

答:中國儒釋道三家,包括世界上許多古聖先賢,都肯定人性本善。在中國,童蒙讀誦最普遍的無過於《三字經》與《弟子規》。《三字經》開頭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就把童蒙養正的真諦說出來了。「人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是純善、純淨。這個善就是聖,就是聖人。所以,聖賢教育沒有別的,無非教我們從習性恢復到本性本善而已。這才是真正的教育,超凡入聖的教育。

  中國自古以來,教育的目標是什麼?目標是成聖、成賢。諺云「讀書志在聖賢」,這是從前讀書的方向跟目標。現代人疏忽了,不知道什麼叫聖?不知道什麼叫賢?現在唯一的願望是怎樣賺錢,怎樣享受,怎樣取得權勢和地位。搞這些了,目標方向整個錯誤了。你問童蒙養正的重要性怎樣認識?你就想想,古今教育的方向跟目標,完全不相同。所以,今天講到養正,這個「正」是正知正見,就是要把小朋友養成大聖、大賢。但是,今天家長不希望小朋友作聖人,作賢人。而是希望他做大官發大財,一家人皆獲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目的在此。所以這樁事不是單純的事,也不是一樁小事,這是大事,一定要大大覺悟。

  自堯舜以來,一直到清朝末年,一般民間,我們的父母、大人還有教我們要學聖、學賢這些觀念,還沒有完全被這些名利、五欲六塵享受衝倒。可是到了民國三十幾年、四十幾年,對於聖賢教誨漸漸淡忘了。到現在也不過是半世紀,幾乎聽不到再有人講「聖賢」這個名詞了,這使我們感覺到非常悲哀,社會動亂的根源就在此。你要想拯救這個社會,救眾生,我們今天深深的體會到,要不能夠恢復聖賢的教育,社會的動亂是永無止境,而且是幾何級數在上升。這是很值得憂心的一樁大事。

  我在講經的時候常講,要放下「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只要有這種念頭,你就不能開悟,不能契入佛菩薩的境界。你也不能超越三界六道。

  古時候教學好教,為什麼好教?從三、四歲就開始教,扎根!長大之後縱然受污染,還不致於離譜。小時候沒有教,現在已經養成不善的習氣,要斷習氣太難太難了,不是徹底覺悟真正回頭的人,做不到!這樣的人,一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兩個,非常非常的艱鉅,這是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是真正的大智大仁大勇。

  聖賢的智慧、教誨,超時間、超空間。它要不能超越時空(超越時空就是包括了一切),就不能稱為聖學了。聖學不太好懂,我們換句話說,它是自然法則,大自然的法則,大自然的運行,永恆不變,則稱之為「聖」。

  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你說這五事是誰定的?是誰發明的?是誰制定的?沒有人制定。自然原則,不管你有沒有文化,野蠻人也有,文明人也有,你始終不能脫離,這五事是自然法則,這是道,天然之道。隨順道就是德,違背道災難就來了。

  所以,這在中國叫五倫,五倫是道,五常是德,「仁義禮智信」是德,再細說就是八德。八德在中國有兩種說法,兩種說法除去其中相同的,有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是完全與道相應,與自然的法則相應。你說它是舊文化,不要它了;不要它,行,但是世界亂了,世人苦了;如果你把它抓住,依教奉行,你就快樂了。我生活得非常快樂,我覺得我是世間最快樂的人、最幸福的人、最美滿的人。我沒有別的,我完全遵守大自然的規律,決定不違反大自然的規律,大自然的規律就是至善至美的道德。

問題二:有的小朋友讀了一段時間的經文後,就變得很傲慢,笑話同學,譏諷老師,這是否是教育的失敗?

答:這當然是失敗。可是這個學生他有沒有學好?他沒有。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說過一句話,很值得我們省思。他說假設這個人,他的才能就像周公一樣,周公是孔老夫子最佩服的一個人,最仰慕的一個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為什麼?傲慢、吝嗇,那就不必談了,全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這種教學,學生起了傲慢心,是你的教學全盤失敗。為什麼?聖學,功夫愈深入愈謙虛、愈恭敬。所以,只要你有傲慢,覺得自己了不起,別人不如我,你在聖學上什麼都沒學到。

  中國古老的諺語說,「學問深時意氣平」,看一個人的學問從哪裡看?看他的性情,溫和。孔子在世時,學生讚歎夫子之德,有五個字,「溫、良、恭、儉、讓」。這是什麼?這是你真正學到了。學聖賢的人一定是很溫和、很善良,對人、對事、對物很恭慎、恭敬,跟人相處一定是禮讓,決定沒有相爭的,沒有意氣用事的。所以,學生教成功的時候,愈謙虛,愈教愈恭敬,才是教學的圓滿成就。

問題三:現在很流行中英文雙語兒童教育,但也有不少不同的看法,怎樣看法才正確?

答:雙語教育在這個社會上是不能缺少的,但是我們覺得在二十世紀前半個世紀時,中國的雙語教育是在中學才有英語課程,小學沒有,我覺得這是正確的。為什麼?教育要扎傳統根,小學教育是扎倫理道德教育的根,你若是沒有根本,學了外國人的東西,很容易被外國同化。將來學成之後,他雖然是在中國生的,卻是道地的外國人,他不是中國人,這個道理要明了。但是近代確有很多做父母的,希望自己兒女變成外國人,很多,崇洋!當然他很贊成。所以,我們看到許多父母,給兒女起名字都起外國名字,中國人開的公司行號也用外國字號。從這個地方就看到,中國人的自卑感非常重,對於民族的自信心喪失掉了。

  這是我們近一、兩百年遭受苦難真正的原因,這話是早年我聽胡秋原先生講的,他非常悲痛感慨說這句話。中國人所受的災難原因在哪裡?就是喪失民族自信心。對於中國古聖先賢這些成就,幾乎完全否定了,一切都是西方超過中國,中國自古以來,沒有一樣能夠超過外國人,外國人第一。有了這種思想念頭,你就永遠低人一等,永無抬頭之日。所以我跟方(東美)先生學佛,我曾經問過,為什麼古時候從印度傳來的梵文經典,在中國翻成中文之後,那些原文全部喪失掉了,沒有保存下來。這是什麼原因?方先生告訴我,他說,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對於自己的文化充滿了信心。翻成中文之後,就覺得所翻的意義完全沒有錯誤,而且文字比梵文還要華美,用中文譯本足可代替原本。梵文可以淘汰,可以不要了。你說這樣的自信心,難怪會成為全世界一等大國。不像現代,現代的中國人已經完全沒有自尊自信了。我聽了方老師的話,非常受感動。一個人的成就,家庭的成就,國家的成就,根源在哪裡?根源在自信心,在自尊心。所以,兒童雙語教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總以不失自尊自信為根本。

問題四:鼓勵舉辦讀經比賽活動,是好還是不好?有相反的呼聲,應該怎樣才好?

答:凡舉辦一事,有兩面的看法,有不同的意見,這是正常的。最重要的,是要看你舉辦的用意何在?如果我們的目的、意義,是要表揚我們童蒙養正教學的成績,我覺得這個沒有必要;如果是要提醒社會,童蒙養正教育的重要性,那就有必要。而且學生是真正學到了,學習做人接物的基礎教育,而不是作為舞台的表演,他真正學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個比賽活動才有意義。

  實在講,「比賽」這兩個字不太好,不如用表演,不要用比賽;比賽裡頭就有勝負,聖學裡面沒有勝負,聖學是平等的。所以,我跟許多宗教往來,總是以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互勉。印尼大學裡開有「比較宗教學」課程。我聽到了,就跟印尼教育部長建議,「比較宗教」,我們能比較宗教嗎?。若有能力比較,我們就超越宗教之上了,我們的智慧、學識能超過孔子、超過釋迦牟尼佛、超過耶穌嗎?如果不能超過,就沒有資格比較。你看學生的成績,老師才有資格批評比較。

  我們是凡夫,他們是聖人,我們怎麼敢比較評論聖賢的教誨?我們今天的心態只有老老實實認真學習。釋迦牟尼佛是我的老師,耶穌也是我的老師,穆罕默德也是我的老師,摩西也是我的老師,我只有恭恭敬敬、誠誠懇懇的向他們學習,我才能進德開智。我要比較他們的話,我的傲慢心就起來了,失清淨心就不能圓解教義,反以為聖教不合時宜。學習的心態是學習成敗的關鍵,今天你看看,學習宗教的,目中沒有宗教。為什麼?自以為高高在上,誰也不如他,學佛的佛也不如他,學道的道也不如他,他第一大。大就是自尊狂妄。一個人在學生時代就養成自尊狂妄的話,長大成人之後那還得了嗎?他心目中沒有父母,沒有老師,沒有尊長,一切人都不如他,這問題就嚴重了,這會造成負面的、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所以,表演的時候,是表演學習,表演教學,教學的示範。老師帶著學生上課,學生與學生之交往,把《弟子規》完全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工作中,以及待人接物之中。這就有意義,這樣能給社會帶來一些啟發。

問題五:親、師、生怎樣做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動關係?

答:問得好,非常重要。要知道一個孩童真正能受到良好的養正教育,完全靠父母與老師的搭配。

  現在的兒童跟從前不一樣了,不一樣在哪裡?從前資訊不發達,沒有這些電視電動玩具,小孩看不到這些東西。像我們小時候生長在農村,早晨起來吃了早飯,小朋友一起外出遊玩,跟大自然在一起生活,對於社會大人的事真的一無所知。我到十歲還保持著天真,為什麼?世間事一無所知,這是一個人一生真實快樂的童年,什麼都不懂,保持著天真。現在小孩一生下來,眼睛一張開,就看到電視螢幕,就接受污染,你說這個東西還得了嗎?所以,現代兒童可憐,生下來就受污染。我們這一代生長在農村,十歲還沒有被污染。我們這一代很幸運,比我年齡小十歲的人就很糟糕了,他們接受污染的時間提前了,所以我還能保持十年,十年從鄉下搬進城市裡住。
說到接受教育,我大概是六、七歲上學,那時叫私塾。這個私塾只有二十多個學生,有一位老先生教導,私塾設在祠堂裡。上學的第一天,我的父親帶著我,還有供養老師的禮物(束脩)。進入私塾的禮堂,正當中供的是孔老夫子的神位,供了一個很大的牌位,「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父親帶著我先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拜孔老夫子。拜完之後請老師上座,老師坐在孔子牌位的前面,我父親帶著我向老師也是行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禮。我們看老師坐在上面,我的父親在那裡這麼恭恭敬敬的拜他,拜完之後,送上禮物。你想想看,我們還敢不聽老師的話嗎?這是父母教子女尊師重道的一課!這樣大禮對待老師,老師要不好好的教學生,你想想看,他怎麼對得起人家父母?!那良心何在?!

  所以,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父母教兒女尊師重道,兩方面互相教導,才能把兒童教成人。現在這種教育沒有了,《三字經》中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老師與家長密切配合為下一代教養賢哲。做老師不容易,老師是學生的模範,不但是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一舉一動都是學生的榜樣,所以,他不能隨便,凡事不合禮的,決定不能在學生面前顯露,就是說決定不能夠讓學生看到一個不好的樣子。所以,老師不好當。父母在家也不好當,父母是兒女的榜樣。你要想叫你兒女成就什麼樣的人物,你要做出榜樣來教他。你有不好的樣子,他看到之後,對你的信心喪失掉了,你以後教他就很困難。

  所以,教育別人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先做到,你才能要求你的兒女、學生做到。你自己做不到,你就不能要求他們。譬如說飲食這一道,小朋友也好吃,好的多吃幾口。我的父親在旁邊看到了,一定會說:喜歡吃嗎?喜歡吃一定要自己會做,你要不會做,你就沒有資格吃。所以,我們就要到廚房跟母親學料理飲食。他做榜樣,我父親做得一手好菜。你喜歡吃,喜歡吃你得會做,你不會做,你沒有資格挑剔。大小事務沒有一樣不是以身作則,這樣才能夠把小朋友教好。這是真正愛護你的子女,真正幫助他、成就他。

  所以,兒童長大之後,對父母、對老師感恩戴德。他知道父母師長在他面做出好樣子,教我從小養成好習慣,長大就是好學生,這個恩德就會終身不忘。這是親、師、生的關係。現在這個時代難了,就是父母有心來教兒女,你找不到老師,哪個老師敢跟你配合?哪個老師懂這個道理?現在做教師的人,他在年輕時沒學過。你問他「童蒙養正」四個字,他都講不出來,他都不曉得是什麼,那怎麼教法?現在我們看到中國各地,有這麼多小朋都在讀聖賢書,感到很歡喜,非常難得。這是一門大事,不是小事,要怎樣把它做好?這是當前的關鍵。

問題六:經典導讀、師資的培養,及如何選擇有系統的教材,建立健全的教學體系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大問題,希望得到老教授具體的指示。

答:講到教材、師資,這兩樣東西比什麼都重要。今天是整個世界動亂,不是局部。整個世界動亂的第一個因素,就是疏忽了古聖先賢的教誨。迷信科學技術,什麼都要用科學作為衡量的標準,古人遺留的教材教法,一句話就否定掉了,「不合科學」。

  還好,這個世間還有不少信仰宗教的人,而且宗教徒這些年來好像還發展得很快,信徒、教堂還不斷在增長。這是什麼原因?世人的心失去了依歸,沒有依靠,找個宗教信仰作為他精神上的支柱。人除了物質生活,不能沒有精神生活,精神生活今天唯一依靠的就是宗教,宗教教育還有發展的空間,道理在此地。

  宗教就是神聖的教育,神聖的教學和聖賢的教學非常接近,無非是教人斷惡修善,提升人的靈性,主張仁慈博愛。教學的目標,無非是教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宗教可以合作,宗教教育我們要重視。

  中國這個國家民族,能夠維繫幾千年,而沒有被時代所淘汰。什麼原因?教育。堯舜使契為司徒(主管教育),敬敷五教,至今已有四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國家統一之後,正式制定教育政策是漢武帝,漢武帝距離我們現在也有兩千多年,正式制定教育政策,採取孔孟的學說,所謂「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只要把教育辦好了,社會安定,天下太平。安定和平是繁榮興旺的基礎,如果社會不安定、不太平,沒有任何事業能夠建立。太平盛世那就是教育辦得好。

  教育不外四種,第一是家庭教育。家庭長輩懂得給晚輩做榜樣,最重要的是身教。第二,學校教育。中國從前學校教育是私塾教育,老師都是學生的榜樣,是社會大眾的榜樣。所以老師雖然物質生活上很貧乏,但普遍受到社會的尊敬。第三,社會教育。社會教育裡,在中國古時候所用的方式是藝術,是非常高明的手段,戲劇、舞蹈、音樂、詩詞、繪畫、文學等等。這些文藝不管是用什麼方式來表演,它的宗旨一定是遵守孔子講的「思無邪」,這是中國社會教育最高的指導原則。戲劇的內容就採取八德,它表演的,都是「仁愛和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中國歷代聖王先哲皆以此教化社會廣大群眾。所以,沒念過書的人,他也懂得道理,懂得做人。原來皆是鄉下不認識字的年輕人看了戲,從戲裡學會孝悌忠信,學會禮義廉恥。所以社會教育應當用這類方式來傳播教導。第四,宗教教育。如祭祀祖先,祭祀天地山川鬼神,皆有深遠的教育宗旨,豐富了精神生活,開啟了真實智慧。

  在今天這個社會我們可以多想想,過去我們祖先那種教育,不能說都是舊的,都是不好的,都要把它否定掉。否定之後,你能不能有一套新的教育,帶給社會安定和平?

  我們今天有這樣殊勝的機緣,參加聯合國的一些和平的活動,「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和平」是主要的議題。我發現與會的專家學者們,做了這麼多年,也是沒有很好的成效。原因在哪裡?自己沒有做到!希望別人做到,自己不能認真做,所以希望永遠落空。孟子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可以深思了。

  童蒙養正這個問題,關鍵是在教材,還是在師資?教材,我覺得現在真正能夠幫助社會安定和平,化解衝突、化解矛盾,拯救社會,在目前這個階段三部書就夠了,就能夠致天下太平。第一部是《五種遺規》,陳宏謀編的,第二部是《四書》,第三部是《安士全書》,周夢顏著。三部書就能夠治平天下,化解劫難。

  師資培養最難,要找什麼人?找真誠愛心真正肯犧牲奉獻的人,如佛所說「以苦為師,以戒為師」,這就太難了。此人沒有名聞利養,沒有五欲六塵享受,又能持戒守法,為社會大眾做好樣子。此人即是菩薩化身,到這個世間來救苦救難的。如果有一點私心,為自己名利著想的時候,這個師資不能成就。所以,這樣的人師就太難太難了!真正是萬中難得一,完全做犧牲奉獻。只要有這種真誠心,能夠犧牲自己,為苦難眾生,就行,都能培養得出來,沒有這種善心就不行。因為他有純淨的善心,他才能夠依教奉行,自己做到,做社會大眾的榜樣,做小朋友的模範。也就是你教《弟子規》,《弟子規》上每一句老師都要做到,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決定不會有絲毫違犯;你要是做不到,教別人,人家不相信。

  所以,這些事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佛家常說,眾生有福,這種人就出現了;眾生沒有福報,求也求不到。今天不能求人,求人難。古人講「登天難,求人更難」。那要怎麼辦?求自己,回過頭來求自己。自己要真發心,自己要犧牲奉獻認真出來做,一定得佛菩薩加持,得到神聖的保佑,程度差一點都沒有關係,你的進步會很快。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於2004/6/6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已修訂)


  淨空法師講經訊息

空法師於10月5日起在香港當地時間 6pm-8pm 續講《華嚴經》至10月13日。 若有更改,另行通知。敬請於網上點播收看。其他詳情請至:澳洲淨宗學院網站


  法寶流通

◎淨空法師講演音帶、VC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大陸同修若欲索取 淨空法師講演帶及法寶,請與「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聯絡:  amtbhk1@budaedu.org.hk

◎各地欲索取淨空法師電腦專用講經CD片(rm、mp3),請寫e-mail至:  sutra_china@mail.hongkong.com;詳細目錄及索取需知請至:  http://members.tripod.com/lotus118/newpage5.htmhttp://www.budaedu.org.hk/

◎大陸同修欲索取「兒童讀經教材」,請向湖北武漢大學 余一彥教授聯絡。地址:湖北武漢大學6-307信箱,電話:(027)87867749或87121965。其他國家地區,請與各地淨宗學會聯絡。

◎若欲了解相關兒童讀經訊息,可至「中華少兒讀經網站」,此為簡體版。

◎德育故事及太上感應篇之動畫片,請至「妙音動畫」。


  信息交流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amtb@amtb.org.tw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question@amtb.org.tw

說明:所有問題的產生都源於聽經聞法不夠透徹,時間不夠長久,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聽經、讀經,所有問題自然迎刃而解,答案自在其中。「淨空法師專集網站」也陸續將淨空法師所回覆過的問題,刊在「年度問答」「分類問答」中,並加以分類整理,或者至網站的「全文檢索」去搜尋。所以,同修們有學佛上的問題時,請先參考此分類中的問題,或許您的問題已經有其他同修問過了,希望您從問答的分類中,能找到解決的方法。若無法找尋到解答,請再將問題傳到question@amtb.org.tw,我們會彙整同修們的來信,並敬呈 淨空法師。但回覆時間不定,需待淨空法師有時間時,闢一個「學佛問答」時段,專為同修們解答,也會陸續刊登於「答疑解惑」一欄中。阿彌陀佛!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成立緣起:我們常常收到各地網路同修來信,皆言及雖有心學佛,卻不知從何學起,應如何聽經學習。又 淨空老和尚的講演有大小性相,各個宗派的經論典籍,法海深廣,初學者不知修學之次第,何者為先,何者為後,以故學而不得其宗旨,始勤終惰,退悔初心,實為可惜!今「佛陀教育網路學院」之成立,正是針對上述緣由,將現有網路的文字(教材)與影音(講演畫面)合為一體,如同「網路電視台」,為世界各地真正有志於學佛者,提供一個方便快捷,隨時隨地不受時空限制的網路修學環境。網路學院一切課程之排列,皆是以 淨空老和尚為「澳洲淨宗學院」所訂之課程,從初級到高級,從專科到本科的修學次第,也是為實現「澳洲淨宗學院」將來能真正達到遠距教學的前哨站。今日社會是科技進步、資訊發達的時代,要善用高科技宣揚妙法,闡釋正教,令佛法傳遞無遠弗屆,才將進一步利益更多學人,將般若文海遍及環宇,使一切有緣眾生得佛正法薰習之機會。若有心想修學的同修,可至「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參觀訪問。

淨空法師英文網站」網址為http://www.chinkung.org/,此網站主要以配合 淨空法師的和平之旅,同時接引國外眾生認識佛教。提供 淨空法師多元文化理念及國際參訪等及時相關資訊,並以和平之旅為主軸,擺脫宗教色彩。敬請諸位同修將此網址廣為流通給外國同修,讓他們更有機緣認識佛教,功德無量!

淨空法師專集大陸鏡像站」網址為http://www.amtb.cn/,更方便大家記憶。大陸地區同修可以就近訪問這個網站,現已全面改為簡體版。若同修於瀏覽中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信告知,請至question@amtb.org.tw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佛陀教育雜誌由華藏淨宗學會網路講記組恭製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1號2樓
電話 : (8862) 2754-7178
e-mail: amtb@amtb.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