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己化人。
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大善事,就是講學。孔子一生講學,釋迦牟尼佛也是一生講學。在古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常常在講學,由於廣行教化,能使人心向善,社會安定。現代社會何以不安定?沒人講學。
孔子一生最憂慮的就是「學不講,過不改」。這個憂慮,不無道理!「講學」是解門,「改過」是行門,解行相應,定慧等學,才能成為聖賢,超凡入聖。講學,要講聖賢之學;自己有過,要立即改。
學了就要講,儘量多講,到處勸勉別人。古人講:「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如果學了不肯講,就是最大的過失。有人說:「我沒有機會講。」難道這一天從早到晚,你就沒有遇到過一個人?遇到一個人,就對一個人講;遇到兩個人,就對兩個人講;實在遇不到人,就學道生大師(生公)對著石頭講。要喜歡講,喜歡度眾生,喜歡幫助別人。勸別人也是勸自己,勸的遍數多了,時間久了,潛移默化,自己也受益。多聽別人的開導,對不同的意見要能辨別是非、邪正,也要有度量包容,如此才能開智慧,道業才會有進步。
四無礙辯才最後一條即是「樂說無礙」。如果沒有人來請教,就學菩薩作不請之友。其實眾生的疑惑無量無邊,卻難得有人懂得如何向佛請法。我們在經中看到,向佛請法的人都是佛菩薩化身示現,由此可知,佛菩薩也常作眾生的不請之友。總之,我們要念念希望一切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啟發他們的真實智慧與德性。
一個地區如果講學的風氣興盛,人們必定明理,必定有智慧,此地必然安定。人們如果能明理、有智慧,無論富貴還是貧賤,生活就會過得安和樂利。
孔子一生講學是「述而不作」,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化眾生也是「述而不作」。孔子所講的道理,是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脈承傳的教法;釋迦牟尼佛的說法,也是古佛代代相傳的教法。這些道理是誰創造的?無人創造,而是從自性中自然流露出來的。從誰的自性中流露出來?從我們自己的自性中流露出來,「自性本具智慧德能」,「法爾如是」。
現代人「創造」的念頭很強,但是世法、科技可以創新,聖賢的教化不能創新。創新是迷,是妄想、分別、執著;從妄想、分別、執著中流出來的,就違背自性。其實,古聖先賢的教誨很多,我們只要能悟入幾句,則終生受用不盡。
我們為一切眾生服務的項標是什麼?引導他們念佛,幫助他們破迷開悟。世尊說法用三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所謂「三轉法輪」。第一、「示轉」,用提示的方法。上根利智之人,一經提示或動作暗示就覺悟了。第二、「勸轉」,對次一等根性的,提示不能使他覺悟,佛就用勸導的方法,呼著當機者的名字講給他聽。第三、「證轉」,佛以自己所證得的,或者以種種感應示現教學,眾生聽到、見到就覺悟了。例如許多念佛同修往生的瑞相,都是做證明的。
度眾一定要懂得觀機,眾生是什麼根機,就用什麼方法幫助他。現代人不讀聖賢書,不受戒律、禮法的約束,我們如果仍舊用聖賢書教導他們,用戒律約束他們,他們必定不能接受。印光大師用《感應篇》、《陰騭文》和《了凡四訓》勸化世人,契機又不違背理。印祖啟示我們「必須將經典簡化」,也就是要「深入淺出」,自己修學要「深入」,度眾講學要「淺出」。
在內典教學中,我提出「簡易淺明」的原則:簡而不繁,易而不難,淺而不深,明而不昧。要把佛經的道理、名詞術語融入現代淺顯的詞語。人們會感覺:「佛法不難懂,不深奧,我也可以學。」使人人都歡喜學,才能普度眾生。如果故意講得高深,讓人們聽不懂,以此炫耀自己的道行,就是錯誤。我們做到簡易淺明才能契機,才能收到效果。無論言語或文字,都要以此做標準。
佛法要應機一定要本土化,但這不是我的發明,而是佛法弘傳歷來如此。兩千年前,東漢明帝禮請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來中國,他們並沒有把印度的模式搬來中國,而是立刻本土化。服飾、飲食、起居完全中國化,道場的建築是中國宮殿式,佛菩薩的塑像仿照中國人的面孔。唐朝時,中國佛教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馬祖與百丈兩位大師創立了叢林及制定叢林制度,訂定適合中國人修學的一套規則,這才使佛法在中國發揚光大。
由於佛教本土化,中國人才歡迎、接受,現代依然如此。我在美國期間,告訴一位美國人:「佛教尚未傳到美國。」
他說:「現在美國已經有很多佛教的寺院,怎麼說沒來呢?」
我說:「請看,有哪一尊佛菩薩的塑像像你們美國人?」
而且佛教還要現代化,佛陀的教育才能發揚光大。二十世紀,由於科技發展的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發生了劇大變化。佛陀教導我們,自行化他要「契機契理」;「理」永恆不變,「機」則與時俱進。弘法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如果違背時代潮流,必定行不通。從百丈大師至今,已經將近一千三百年。當代必須再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改革,以適應新的社會形態。祖祖相傳的方法能適應過去,卻未必樣樣都能適應現在與未來。因此,新的千禧年,佛教需要大幅度的改革。
佛法雖有不變的原理原則,在形式上卻沒有定法。因此,佛法才能傳遍虛空法界。佛法從不墨守成規,而是與時俱進,因地制宜。《華嚴經》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楞嚴經》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但革新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唯有大智慧、大德行、開悟證果的人才能辦到。所以,現生逢新舊交替的時代,出家同修的使命、責任非常重大。
佛陀從事的教育是義務教育,不接受報酬。如果接受報酬,人家會有疑慮;不接受報酬,人家才會尊敬,他會想:「你教我是真誠的,無條件的。」
譬如,有些人很想請我們去講經,但有顧忌,擔心我們把他的信徒帶走,把信徒的供養拿走,所以我們要消除他們的顧忌。如果其他道場請我們去講經,我們講完了就走,絕不與他們的信徒接觸。信徒的供養全部留給主辦講座的常住,一分錢也不要帶走。信徒如果要皈依,就請他們皈依常住的法師,我們講經的人不接受。如此,他們就沒有顧忌了,就會歡喜請我們去講經。如果我們貪圖一點小利,就會錯失講經的功德,會把許多法師講經的法緣斷了,罪過多重!
如來的家業就是教學。我們今天發心學佛做佛弟子,續佛慧命,就要擔當起如來的家業。幫助眾生真正覺悟,即是如來家業,就是教學。
但並非每個人都能登台講經,古人講: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能力和環境條件。自己能做什麼?應該學什麼?確定自己一生努力的目標與方向,才能有所成就。如果自己登台講經的條件不足,就做護持的工作,護法與弘法的功德同等。以手錶為例,上台講經的人就像錶面的指針,護法的人就像錶內的機芯。只要機芯少一顆螺絲,錶就走不動了。
李炳南老居士當年教學時,看到命短福薄的學生,就特別勸導他們,要發心弘法利生。李老師說:「弘法利生是世間第一大福。」我走弘法這條道路,就是接受他老人家的勸導。爾後事實證明,確實有效!一定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發心為佛菩薩工作,為一切眾生服務。佛菩薩需要你服務,你自然會得到諸佛護念,天龍善神擁護。
>>>續載中…
(此《太上感應篇》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9/5/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