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之一舉一動都是給我們做示範的,菩薩教導我們要親近諸佛如來,並且親身力行做出榜樣來。《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中,世尊教導弟子,學佛首先要「親近明師」,接受明師的教誡。在世出世間法,欲成就自己的德行、學問、技能,最重要的就是要親近好老師,佛法稱為「善知識」。
在《華嚴經》末後的「入法界品」,法界就是華嚴境界,就是諸佛如來的境界。如何才能契入?別無他法,就是親近善知識。而佛於「淨業三福」中教導我們,學佛的根本基礎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所以,佛法是師道,師道必定建立於孝道的基礎上。人不孝親,何以尊師?
古時候培養一個人,使其品德、學問、能力能順利養成,將來能為社會、眾生服務,都是父母與老師密切的合作,方能培養出來。我們知道有些話,縱然是父母也無法對兒女說出,須藉由第三者來說,這第三者就是老師。譬如身為父母,無法叫兒女孝順,「你是我的兒子、是我的女兒,你要孝順我」,此話說不出口;反而兒女可能提出,「我為何要孝順你」。所以,教孝是老師的事。老師教學生孝養父母,老師要能為學生闡明孝養之道理與方式。可是老師亦不能要求學生,「你是我的學生,應當要尊重我,應當要聽從我的教導」,這個話也說不出口。那該如何?此話需由父母教。父母教兒女「尊師重道」,老師教學生「孝養父母」,如此才把一個人教育出來,所以家長與老師雙方必須密切的配合。家長尊重老師,老師也尊重家長,彼此互相尊重,自己先做出模範給子弟看,如是教之。
今天社會何以如此亂?如此無秩序?因為教育沉淪了,這是很可悲的事。七十年前,我六、七歲的時候,那時沒有學校,上學是私塾。農村有個私塾設在親戚王氏宗祠的祠堂中。當時,老師是清末的秀才,教二十幾個學生,年齡、程度參差不齊,十五、六歲的程度是相當不錯,而我們僅六、七歲,剛啟蒙的。
上學這一天,我的父親帶我到祠堂去上學,這是很隆重的大事,帶了束脩(禮物)供養老師。進到學校,學校設於祠堂,祠堂也有一個大殿,那是祭祖用的,這時後面的屏風全都拉起來了,看不到後面的祖宗牌位,就像一個大廳一樣。大廳有供桌,很高很長的供桌,供桌上面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大牌位。
當然事先父親與老師都接洽好了,這一天要送我上學。進到殿堂中,老師站在旁邊,先向孔老夫子的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禮,那是從前對皇帝的最敬禮。父親在前面,我在其後跟著拜。拜了孔老夫子之後,請老師上座,再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父親在前面,我在後,家長帶著兒女拜老師。雖然此事差不多是民國二十幾年的事,但我印象仍然很深刻。
親見自己的父親對老師行三跪九叩首之禮,這就是教尊師重道之方。想想父親對老師如此恭敬,做學生的我豈敢對老師不恭敬?行完老師禮之後,再獻上禮物,佛法稱之為「供養」,如同佛經所說的菩薩見佛,都是行最敬禮。而菩薩見佛是頂禮三拜,右繞三匝,然後讚佛、供養,禮貌是如此的!
行完此禮,獻上禮物後,家長囑咐子弟要聽從老師的話,接受老師的教誨。用意很深,此乃教育!我受此教學的時間很短,因為兩年之後,也就是我八、九歲時,私塾就停辦了。農村裡有短期學校,此禮節就沒有了,學生對老師的恭敬心逐漸淡薄了,也不如已往隆重。
古聖先賢對教學儀式、方法,絕非隨便制定的,是以真實智慧,再確實的經過千斟萬酌,所制出最好、最圓滿的方法。自幼教起,就是從小讓他的阿賴耶識裡種善根,這個善根會影響他的一生。如能將教育根基打好,往後學習就不難,學習聖賢之道不會偏離,不會變質。我這年齡還接受過幾個月的私塾教學,親眼看到入學的儀式,比我小一、兩歲的就看不到了,這儀式流失了,根也由此折離了。雖然人們感嘆現今社會無止盡的動亂,也看到動亂沒有止息、回頭的時候,卻不知其原因為何,這就是原因之所在。
有識之士想提倡、恢復,如以前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辦了一個「內典研究班」,這個研究班有六位老師、八位學生。六位老師中,李老師、徐寬成老師,還有一位講《普賢行願品》的劉汝浩老師,這三位已往生了;現在還有三位,就是為大家講儒學的徐老師、周家麟老師與我。
在入學當日,先禮佛,禮完佛後,家長恭請老師上座。李老師代表家長,李老師在前面,八位學生隨後。當時我們是李老師的學生,但也是這八位學生的老師,因此皆上座接受李老師領著學生們恭恭敬敬的頂禮三拜。試想,家長對老師如此隆重的付託,老師若不認真教學生,如何對得起家長!如果家長對老師無恭敬心,學生對老師就會有輕慢心,根本不尊重老師,老師何需教此學生!
《印光大師文鈔》說得好,求學求道成就的高下,完全在學者。學者就是學生,其對老師、學業、道業的尊重心有多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話講得好!以往做家長的人懂得,代代相傳,自己從小上學,父親也是如此帶他的,他知道!俟其做了父親,也就知道如何教兒女去拜老師。實際上,老師並非要家長行如此大禮節,而是老師與家長在演戲,演給誰看?學生看,給自己的兒女和其他同學們看的。
因為每個同學都不是同一天進學,不像現在學校有規定開學日,學生一起來。進私塾非同一天,隨時都可進學。進學時,家長帶著兒女來禮拜老師,老同學皆在旁邊觀禮;觀禮就是接受教育。你上學時,父親帶著你行此儀式;後來的同學看他的父母帶著他來上學也是相同的儀式。因此,尊師是為重道,若不重視學道,如何能有成就!老師絕對不端架子,若有「我是老師,你們一定要對我恭敬」,此人不足為人師表。這其中深義,就是佛法所謂的「密義」。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記載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是參學,是自老師處畢業,出去參學。如何才能畢業?開了智慧。如果智慧不開,就不能離開老師。以前儒與佛的教學大致相同,或有跟老師十年、二十年者,此乃常事,不足為奇。甚至有隨老師一輩子的,直到老師往生才離開。這樣的人有兩種,一是自己智慧不開,不能離開老師;另外則是自己智慧雖開,為了報師恩,仍不離開老師,從旁協助老師,做助教,當學長。如學弟們有疑惑問不出來,或是怕老師,不敢在老師面前講話,老的同學、學長們可以教他,為其解答問題。幫助老師教學,不離開老師,佛門之中有很多例子。儒家古代辦書院,也有許多學業、德行已經成就了,不離開書院,還是以學生的身分幫助老師,當助教的也大有人在。
現在回顧以往之教學方式,無限的嚮往,也無限的感慨!這方式實行了將近兩千年,如果不是一個好的方式,如何能推行兩千年!大約到民國二十四、五年才完全消失,現在已不存在了,也無人講。甚是感慨!
雖然我早年失學,但仍懂得尊師重道,懂得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去親近好老師,向他們求教,一面工作一面學習,這是我學成之方。遇到佛法,實為大幸!確實不容易,此為大聖大賢真實的教誨。而現在講儒學的甚少了,我們很擔心將來會失傳,所以請徐老師講「儒學」,請江逸子老師講《論語》,歡迎同學們都來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