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
「廣植德本」。「植」是培植,培養的意思。「德本」,大乘菩薩以六度為萬德之本;小乘則以三學「戒定慧」為德本。若以淨宗而言,執持名號與佛相應,以佛號喚醒自己,使自己的心願同佛,解行同佛,名號功德完全顯露無遺,就是萬德之本。若雖不熟經教義理,能老實念佛執持名號,以念名號故,使一切妄想、執著不起於心,心地清淨光明,亦符合德本之意。
淺而言之,世間法、出世間法,總在一個「緣」字。緣有善緣、惡緣,緣從哪裡來?緣是自己造作的、是自己結的。諸佛菩薩時時刻刻教導我們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這就是培植「德本」。
「德」是福德,不但要培植,更要廣植。廣其心量,廣其所為,那你的福報是既深又大。縱然在濁惡之世,還是享福。不修福之人是世間最可憐的人,可憐憫者!而最真實、最廣大、最圓滿、最究竟的福報,就是念佛求生淨土。
世間很苦,飲苦食毒,未嘗寧息,縱然得到一切榮華富貴,猶如病人打強心劑,石火電光,轉眼即逝。何況在享福時,免不了造罪業,往往造的罪業比貧窮、清寒的人要廣得多,所以人要知道修福。
「勿犯道禁」。「禁」是禁止。「道禁」,狹義來說,是佛的教誡。佛教導我們哪些事不能做,哪些話不能講,哪些念頭不能生,一定要清楚明瞭。廣義來說,包括世間法律、風俗習慣、人情忌諱,都不能違犯。又譬如我們決不能到別人的道場,去貼廣告、散傳單、拉信徒,這都是「道禁」的範圍。特別是講經的道場,更不可以有如是的做法。
「忍辱精進」。「忍辱」,凡事要忍耐、精進,不能忍辱就談不上精進。天然的災害要忍耐,人與人之間更要講求忍耐。大家在一起,對於問題的看法、想法不一樣,如果每個人都堅固的執著,衝突就在所難免。如果大家都能退讓一步,問題就解決了,所以說「天下本無事」,退一步就無事,因此一定要忍讓、要精進。
「慈心專一」。「慈心」是對眾生要大慈大悲,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拔苦與樂!今天舉世之人最苦的是什麼?迷惑無知!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還要希求福報,這是最苦!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分內應該做的。如何報恩?如何拯救三途苦?我們有什麼能力救三途苦?沒有能力!所以,「下濟三途苦」是要我們看現代人造了這個業因,還沒有墮落下去之前,我們幫助他;已經墮下去的,就沒法子了。說實話,已經墮落下去了,地藏菩薩去度他都困難,何況是我們?
哪些是造三途苦的人?貪心重的人、瞋恚心重的人、愚痴重的人;愚痴是黑白不分,邪正、善惡顛倒,這是畜生道的業因。換言之,看看眼前大眾,貪、瞋、痴很重的人,就是三途眾生。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提醒他,讓他自己覺悟回頭,這是大慈悲心。
「專一」是對自己說的,「一」是「一心不亂」。不但平常自己修行是以「一心不亂」為宗旨,就是一切時、一切處,幫助一切大眾,心也不能亂,還是一心不亂,行大慈悲,報恩度苦。如果我們幫助別人,心會亂,就乖乖的認真念佛,不要去幫助別人,這也不為過。《楞嚴經》講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你要能轉境界,不要被境界所轉,才有能力幫助別人;沒有這個功夫,就先修自己,先求自己成就,自行而後再化他,這個很重要!
有的菩薩發大心,自己還沒有度,先度別人。那也是自己心地專一,不為境界所轉,才可以幫助別人,決不是自己隨著境界轉變。自己未度是指還沒有成佛,但是能成羅漢、成菩薩。如果幫助別人,自己還要墮三途,這就錯誤了。我們要認真學習,不能錯解經義。
<續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