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  精彩導讀  雜誌下載  常見問題  繁簡轉換程式下載

2000.09.16  星期六  VOL.15


 

喝茶這是多麼平常的事啊!可是祖師大德就在這平常事中成就了自己的功夫,又幫助眾生,解開了心中的結。這看似平常的事,若以不尋常的心來做,就會有不尋常的結果。

 

卷首語
編者的話

 

「淨空法師專集」網頁,經過這一個多月的重新規劃設計,在這即將完成的時刻,我們的心情非常輕鬆愉快,同時也感到有一股無形的壓力存在,那就是不知是否能令大家滿意。也許定期瀏覽的同修,又要面臨一次從不熟悉到熟悉的過程。

網頁主要內容有:「淨空講記」包含淨土經典、大乘經典、宗教典籍、紹述祖德及講演技術;「淨空開示」包含早餐開示、各地巡迴講演、致辭及問答等;「影音教室」即現場網上聽經及其他影音重播;「文字講堂」提供講演文字閱讀;另外還有「多元文化」、「知恩報恩」、「墨寶欣賞」等…。

若對網頁內容有任何疑問與意見,歡迎來信垂詢。

  

返回

 

經論輯要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 15)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集善業福德而生。

前一段是觀佛身,佛身是百千億福德所生。佛身,表性德,性德是究竟圓滿的。「百千億」這是形容,實際上是無量無邊的福德,不但我們說不盡,即使是諸佛如來異口同音來宣說,無量劫也說不盡;因為這是「稱性」的,所以沒有人能說。

這一段是觀菩薩的妙色身。菩薩沒有成佛,菩薩的妙色莊嚴是屬於修德。「妙色」是色相,「嚴淨」是莊嚴清淨。經中常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菩薩的修德;如來果地上的相好,大經常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是修德圓滿,性德現前,才有如此殊勝莊嚴。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的「劣應身」。佛在經上講,菩薩示現成佛,如《普門品》云:「應以佛身而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決定是現同類身。因此,釋迦牟尼佛在我們人間示現成佛,一定示現在人道。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果報,果必有因;譬如經上讚歎佛的「廣長舌相」,這是生生世世不妄語的果報。佛說一個人若是三世不妄語,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尖。我們舌頭伸出來舔不到,就說明我們常常打妄語。由此可知,雖然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基礎不離十善業。果真將十善業道修好了,「妙色嚴淨」自自然然現前。

「莊嚴清淨」這四個字,最重要的是『淨』,淨是清淨心。我們將佛陀的教誨歸納為:「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要是不真誠,決定不會清淨;你不平等,也不會清淨;你迷惑、沒有智慧,也不會清淨;心地不慈悲,也不會清淨。因此,一條成就必定圓滿具足其他五條,這樣色相才莊嚴。

色相稱之為「妙」,妙在何處?《金剛經》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就妙了;換言之,著相就不妙。再說得清楚一點,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起心動念就不妙了。諸佛菩薩跟凡夫不同之處就在於此。我們見色聞聲會起心動念,就是受外面境界的引誘。隨順自己喜愛的,就起貪心;隨順自己的厭惡,就起瞋恚心,這是凡夫,這就是造業,所感的果報當然不殊勝。諸佛菩薩的色相是隨順性德,性德是善的。

《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性」是自性、本性,本性是善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相對的善,善惡相對的善是習性,不是本性。「性相近,習相遠」,這個「性」是真性、本性,一切眾生無二無別。可是習性有善、有惡,這個善惡是相對的善惡,與「性本善」的意思不同。

沒有見性之前,全是修德。經上講的四聖法界:聲聞(阿羅漢)、緣覺(辟支佛)、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這種佛就是經上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修德不是性德,因為沒見性。必須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性德才現前,這時才是「千萬億福德所生」。這個「千萬億福德」不是修來的,是自性本具的,也就是說這時完全恢復了自性。

我們今天是凡夫,一定要有自知之明,所謂「人貴自知」。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才談得上修行;如果自己不認識自己,是談不上修為的。修為最關鍵的是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若不知什麼是善惡、迷悟,從何修起?不但是修做不到,學都做不到。每天讀誦、聽經,是不是真的聽懂,真的理解?沒有。怎麼知道?若真聽懂、真理解,念頭就轉過來了。

因此,佛法不講「教學」,講「教化」。教了,你真懂得、真明白,立刻就產生變化,化迷為悟,化惡為善,化凡為聖。古人所謂「讀書變化氣質」,這個「化」,用現在的話講,是從成績上來觀察;「教」是從事相上說的。到底有沒有成效,效果如何,就看你有多大的變化。小變化,你得少分明瞭;多變化,你有多分明瞭;大變化,你是真明瞭。

凡夫業障習氣非常深重,障礙了佛菩薩聖賢的教誨,雖然天天學習、天天聽講,依然沒有絲毫變化。那要用什麼方法消除業障?「長時薰習」,這是佛祖傳下來的妙法。因為煩惱習氣也是長時間薰修成的,如果我們能有長時間薰修聖賢教誨,總有一天會覺悟。古來宗門教下的大德,也不是短時間聞經聽教就覺悟,少則三年五載,這是根性利的;晚則三、四十年才開悟。因此,眾生根性不同,努力不一樣,成就的時間也不一定。十分認真努力學習,可以幫助我們縮短時間,提前覺悟。

不但在經論當中要努力學習,最重要的是要把經典的教學落實在生活當中,離開實際生活,悟門就堵塞了,這一點我們要明瞭。何以古人三年五載、十年八年開悟,就是能夠把所學的落實。「信、解、行、證」,經本上的學習是信、解;解了之後,落實在生活當中是行;行是實驗,通過實驗,證實你解的沒有錯,證就是轉凡成聖、轉惡為善、轉迷為悟。你要是不能落實在生活裡,在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上,怎麼能夠契入佛菩薩的境界?契入就是證。所以,沒有行、證,雖學不能化。

從這些地方,我們深深體會到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長時間不捨棄眾生,有耐心一遍遍重複的教導,期待總有一天你會覺悟。但是「總有一天」時間長短,各人不一樣,這是佛家所謂「上、中、下」三根。上根,時間短;中根,可能在這一生,二十年、三十年;下根,這一生不會開悟,要等來生。佛菩薩有耐心,來生後世,或者是多少劫以後,你的緣成熟了,這才明白開悟,佛也不捨棄,真正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

善導大師所講的「總在遇緣不同」,遇緣最重要的是善友、善知識的提攜,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增上緣。今天我們的善知識是什麼?是經書、錄像帶、光碟。可是也要懂得修學的方法,其祕訣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容易得定,定就能開慧;若同時學很多,就把得定開慧的時間推遲了。

「修集善業福德」,這一句偏重在十善業道,我們真正要覺悟,要有堅定的信心,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從內心中將十惡拔除。這是從修德上說。

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

這一小段,佛教我們觀察世間「大威勢者」,『威』是有威德,『勢』是有勢力,這些人是世間各個行業的領導人。「亦因善業福德所生」,如果不是多生多劫的善業福德,這個威勢決定得不到。「大威勢」是果報,果必有因,正是說「種善因得善果」。

佛舉例「諸天」,這是講天王。無色界天沒有身相,就不提了;從有色相的來說:色界天,四禪天頂摩醯首羅天王,初禪天頂大自在天王;下面是欲界六層天,這都是「諸天」。諸天往上去,一層比一層福報大,他們的大福報,不是我們能想像的。再往下是人間的人王,現在稱之為國家的領導人,這些「大威勢者」,有許多人擁護他,為他效命,決不是偶然的,都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所生。

我們辦事覺得很辛苦,是過去生中沒有修福,不能怪人,只怪自己過去生中,偏重在修慧,疏忽了修福。經上講的「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阿羅漢證果了,到外面托缽沒有人供養。業因果報,絲毫不爽,理事呈現在我們面前,如此清楚明白,我們要能體會,要知道現前怎樣作法,知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有業因果報。

世間「大威勢者」都要修善業福德,善業福德就是捨己為人,犧牲自己,奉獻別人。如果我們不能捨己為人,必定是貪瞋痴慢增長。貪瞋痴慢增長,雖然學佛,也要墮三惡道。譬如,安世高的同學-共亭湖的龍王,就是很好的例子。安世高在傳記裡面,讚歎這個同學「明經好施」,對教理通達,喜歡講經,又喜歡布施。他到外面托缽,托的菜飯不好,心裡就不歡喜,覺得「我對社會貢獻這麼多,社會對我的回報竟是如此」,心裡感覺得難過,起這個惡念墮到畜生道,去作龍王。我們今天的德行、福德比不上他,我們造的惡業比他更重,他墮龍王,我們墮到哪裡去?我們看這些公案,要自己警惕,一念之差,萬劫難復。

 

返回


楊枝淨水
愛樂信受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我們在經文裡讀到「愛樂信受」這四個字,意思深廣,說明我們如何真正契入佛法;就是愛佛法、喜歡佛法,信受奉行。一個人在一生中,對佛法的修學有沒有成就,這四個字是關鍵。大家都說佛法好,佛法究竟好在什麼地方,總要清楚明瞭;如果不是真正明瞭,只是很模糊的概念,愛好心、歡喜心是生不起來的。不但佛法如是,世法亦如是。人與人的交往,也是了解愈深刻,友誼才愈深厚。由此可知,一切法都是建立在彼此了解的基礎上。我們認識釋迦牟尼佛,了解一切諸佛如來、一切菩薩,然後才能談得上學佛,進一步才能談得上愛樂,最後才能真正做到信受奉行。

世尊一生從事於講經說法的工作,四十九年未曾間斷。經典記載,出家的常隨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這不過是一個代表而已。沒有記載的聽眾人數很多,絕大多數的人只要有空閒,都願意長時間追隨在佛的身旁,親聆教誨。我們冷靜的思惟,想想當時世尊講學教化的狀況,漸漸就能體會到修行證果的祕訣,也就了解我們應當用什麼樣的心態、方法來修學。

許多同修問我:何以修學功夫不得力?這都是讀經、聽經的時間太少,對佛法認識不清。我們無始劫以來,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煩惱習氣的薰習,時間太長,印象太深刻,所以煩惱習氣的力量非常強大。而我們接受佛法的薰習時間太少,力量不夠,敵不過煩惱習氣,所以修學功夫不得力。不但在家學佛如是,出家學佛又何嘗例外?我們發現了問題,就應當提高警覺,常誦大乘,聽聞佛法,消除病根,使我們在這一生中,能有決定性的成就,這是當務之急。

古時候學佛,有真修實證、有師承的真善知識;現代師承已經斷絕,道德已經崩潰,修學想找一個善知識、好老師,已經找不到。唯一的辦法,就是依古人為老師,做古大德的私淑弟子。我在台中求學時,李炳南老居士就介紹我學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不在世,《文鈔》在世,依照《文鈔》去修學,依教奉行,就是印光大師的學生,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一個人可以用這個辦法來修學,如果是小團體,大家也可以一起共修。修學功夫要得力,一定要天天讀經、聽經,研究討論,認真依教奉行,決定不能鬆懈。如果有這份德行、智慧,死心塌地依教奉行,也能有成就;如其不然,成就很難。現前科技發達,我們每一場講經,都利用電腦網路傳播全世界,也是盡一點綿薄之力。

古人說:「世間好語佛說盡」,這話說得很含蓄,意味深長,我們聽了未必能透徹理解。是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盡?這裡的「佛」是指自性佛,佛說的一切,不僅是釋迦牟尼佛自己的,也是我們本有的。如果只是釋迦牟尼佛自己的,我們依靠他來學習,是被他牽著鼻子走,佛從不做這樣的事。釋迦牟尼佛最令人佩服的,就是佛在《華嚴經》上說的,一切法皆是過去古佛所說,沒有一句話是他自己的。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態度,與孔老夫子完全相同,都是述而不作。所謂述而不作,就是沒有自己的,只是轉述古聖先賢的。這是謙虛,也是事實。

其實這句話的真義,是一切眾生自性本具的佛法,非從外得!《華嚴經》從哪裡來?是每一位同修自性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你的自性寶藏沒有開顯,是因為你有障礙。佛菩薩把這些障礙去除了,自性的智慧德能透出來,所以能為我們敘說,而所說的一切是眾生自性裡的無上法寶,這個味就濃了。這才曉得我們非學不可,我們學的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東西,不是十方諸佛如來的東西,是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這多親切!我們敬佩釋迦世尊及諸佛如來,他們永遠不會牽著別人鼻子走,他教人各個頂天立地,這才稱為正法。

佛慈悲道破了這個事實,我們何時才能覺悟?幾時才能體會?如果覺悟的人來提醒我們,我們還是不能體會、不能覺悟,那是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太重,造成了障礙。由此可知,煩惱積習的深厚,障礙的嚴重。有什麼方法突破障礙?唯一的辦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天天聽,一年不開悟,再來一年;十年不開悟,再來十年,這樣密集的薰修,就造成強大的力量。根性利的人,煩惱障礙薄,經過三年、五年就開悟;煩惱習氣重的人,經過二、三十年才開悟。這才知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重要性。

佛教傳到中國,是在釋迦牟尼佛滅度後的一千年,那時的道場是學校,以教學為中心。世尊當年在世,大眾沒有在一起共修,修行是個人的事情。佛的工作只是為大家講經說法,這是佛的能事。所說之法皆稱為妙法,妙在哪裡?無論說什麼法,字字句句都具足「教、理、行、果」,故稱之為妙。學生必須具足「信、解、行、證」,才能真的接受。所以「行」與「證」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佛幫不上忙,佛只是教學。

過去的人非常自愛、自重,都能發憤努力修學;可是到了後代,眾生習氣很重,聽、學還可以,做就不行了。祖師大德看到學生放逸、懶散,不肯認真修學,才提倡共修,共修的好處在於依眾靠眾。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倡共修的是慧遠大師,在廬山建蓮社,有一百二十三人一起念佛共修。到唐朝中葉,馬祖道一和尚與百丈大師提倡叢林,普遍推行共修,大眾共同在一起學習,一起修行,所以叢林制度是中國佛教的特色。這個制度普遍推行,講經的法師多,領眾修行的法師多,得利益成就的人也就多了。

 

返回

 

蓮語珠璣
印光大師開示

 

已往之罪,雖極深重,但能志心懺悔,改往修來,以正知見,修習淨業,自利利他,而為志事,則罪障霧消,性天開朗。故經云:世間有二健兒,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悔之一字,要從心起。心不真悔,說之無益。(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懺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見正編復鄧伯誠書二。)譬如讀方而不服藥,決無愈病之望。倘能依方服藥,自可病愈身安。所患者,立志不堅,一暴十寒。則徒有虛名,毫無實益矣。(復周智茂書)

學聖學佛,均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本。又須卑以自牧,韜光潛耀,上效古人,躬行實踐。能如是,則其學其品,便可高出流輩。每每聰明人,均屬矜誇暴露,尖酸刻薄,其心絕無涵蓄。其人非坎坷終身,必少年夭折。(凡居心行事,必須向厚道一邊做。厚則載福,薄則無福可得。若再加之以刻險奸巧,則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澤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復徐書鏞書)

 

返回

 

多元文化論壇
大乘佛法對現時代的重要性                   淨空法師講述

 

當今天災人禍頻繁,而且災害的程度一次比一次嚴重,這是很多人所擔心的社會問題,也有不少志士仁人,希求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我也曾經接觸過一些具有菩薩心腸,深慈大悲之人,想解決這個問題。可是,他們卻始終想不出一套為每個國家、民族,都願意接受的有效辦法。在七十年代,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先生,提出了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矛盾、衝突的方法:「只有大乘佛法與中國的孔孟學說」。這是很有見地,很有智慧的言語,給世人帶來了一個好訊息。當時,台灣的于斌樞機主教參加這個會議,回台後提倡祭祖。而且當時天主教教廷也發出文告,鼓勵神父與修女跟佛教對話。這都是非常開明的作法,真正是在做社會安定與世界和平的工作。

一九九六年,我在澳洲認識了昆士蘭「少數民族事務局」的局長尤里先生,我們一見如故,有共同的理念,而且很認真積極的在落實。當時他辦了一個「論壇」,參與的人都是當地各個宗教的領袖,他們每個月進行一次討論,研究如何幫助社會消除一切歧視、誤會與隔閡,使社會達到真正的和諧。

澳洲政府計畫在格麗菲斯大學,建一個「多元文化活動中心」,將來所有的宗教有一個固定的活動中心,這是宗教界的大團結,可以說他們已經普遍建立了共識,實在值得讚歎。我向校長建議:有了硬體設備之後,要真正將多元文化的思想理念落實,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養,最好能開一個「多元文化研習所」,不但要研究,還要認真學習、落實。當然,最理想的是辦一所「多元文化大學」,上課的教材就依照湯恩比先生的提議,選用大乘佛法與孔孟學術。大乘佛法最重要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孔孟學說最重要的是《四書》,不必搞得太多。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得力助手趙普,他向大家說,他以半部《論語》,幫助趙匡胤建立政權。他當宰相時,又用半部《論語》,輔助太宗趙光義治理天下。我想這樁事,湯恩比先生一定很清楚。一部《論語》能夠平治一個朝代,也就能平治整個世界,這是孔孟治國平天下的理念。

如果要達到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協調融合,《大方廣佛華嚴經》最有效果。展開《華嚴經》,自始至終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不同族類的大集合。這個問題在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解決了,在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也解決了,在一切諸佛如來的世界,這個問題都解決了。諸佛用什麼方法解決的?教學,教化眾生,讓一切眾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人人覺悟,問題就解決了。為什麼不同族群有這麼多的誤會、衝突,都是因為迷而不覺。

諸佛菩薩不是將多元文化變成一種文化,更不是強迫你要放棄你的文化,而是「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異不礙同,同不礙異,同異不二」,這才顯示出文化的多采多姿,共存共榮,美不勝收。在經論中,我從來沒有看到「同化」這個名詞,都是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發揮各個文化的特色,讓大家共同欣賞,共同享受。佛法講的宇宙人生是一個完美的整體,有許多部分組成的,每個部分有每個部分的美,所謂「真、善、美、慧」。我曾以人身做比喻,人身是多元文化,頭有頭的美,手有手的美,各個部分的美集合起來,就是一個完美的整體。

所以「同化」,是錯誤的觀念,錯在把另一種文化消失,這樣使得整體美就有了缺陷。儒、佛講完整的真善美慧,就是集合每個族群各自的真善美慧,成為盡虛空、遍法界總體的真善美慧。佛家有這個理念,儒家也有這個理念;佛法對這個理念的落實在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我們有這個認知,就會對任何一個眾生起恭敬心,知道每個眾生都有他的優點,都有值得我們尊敬讚歎的地方。人人能夠養成尊敬別人,讚歎別人,社會就和諧,許多不愉快的事自然就消失,哪裡還會有天災人禍!

新加坡伊斯蘭教邀請我參加他們的齋戒節後的盛大宴會,我會去參加。我們對任何一個族群、任何一個社團,沒有分別、執著。一些不了解的人,對其他宗教有界限、有分別、有執著。我們很喜歡與其他宗教交流往來,決定沒有要你放棄你的宗教,要信我的宗教的念頭,這個念頭是迷、是錯誤。當年釋迦牟尼佛接觸印度許多宗教團體,世尊給他們的是智慧,決定沒有要他們捨棄自己的宗教,來信佛教。

《華嚴經》記載,佛的學生有婆羅門、有外道,《四十華嚴》上有勝熱婆羅門、遍行外道,他們都是宗教家,也是宗教領袖。佛門當中,都把他們當作菩薩。何以說他們是菩薩?菩薩不一定是佛教裡才有,各行各業、任何宗教都有。對宇宙人生真相,真正清楚明白,真正覺悟的人,就稱作菩薩。譬如他是天主教的神父,他明白了,就是神父菩薩;基督教的牧師,他通達明瞭,就是牧師菩薩;不需要改變身分,不需要改變工作,不需要改變行業。我們在《四十華嚴》裡看到,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各個都是菩薩,是多麼圓滿、融洽!我們今天講「異中求同」,實在講還是隔靴搔癢,真正的大圓滿是「同異不二」,這才達到真正的大圓滿。

佛法教學是以智慧為中心,佛所說的一切經論,字字句句無一不是充滿了圓滿的智慧。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單單「諸法實相」就講了二十二年,這是真實智慧。如果能對「諸法實相」有相當的認知,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不但自己的問題解決了,過去從哪裡來,將來到哪裡去,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自己清楚明白,再將這個事實介紹給別人,讓大家都了解明白,這個世界就變成多采多姿的華藏世界,和樂融融的極樂世界。迷悟在一念之間,禍福也在一念之間,念頭轉過來,這是福不是禍;念頭轉不過來,這個世間的劫難如何能夠避免?這是現前非常迫切嚴重的一個問題,有待我們大家共同來努力。

 

返回

 

學佛心得
敬是成就之本                             子敬

 

時如流水,倏然學佛已有七、八年了,回顧這些年的學佛生活,有人生中最快樂、幸福的日子,也有辛酸難過的心情,也許只要是人就會有這樣那樣的感情,如果能保持自己的念頭,不離開法,時時刻刻都能以法為伍、以戒為師,那就是聖人了,不是凡人。

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轉變觀念,發大心、發大願,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有了這樣的發心,學習才有了動力,猶如車子的雙輪,鳥的雙翅。然而,這一點也是以慈悲心為基礎,因為弘法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眾生覺醒,不要再迷惑造業而受無窮盡的苦。是故,我早一點成就,就能讓眾生少受一點苦;我晚一點成就,眾生就多受一點苦,所以既然發了心,就要不辭勞苦,認真努力。

這一切的發心、行持,又是以普賢菩薩教導我們的「十大願王」的第一大願:禮敬諸佛為下手的方便。敬佛,不僅只是上香禮拜而已,更重要的是以佛為榜樣、為老師向佛學習。經就是佛的行持,只要依照經典的教誨,認真改過實踐,行佛之所行,這樣不但做到了敬佛,而且也做到了敬法。不但自己要如是行持,還要將佛法盡心盡力的介紹給大眾,自他兩利,這樣才是圓滿的做到了敬法。不但要敬佛、敬法,還要進一步敬一切眾生,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不敬眾生,就是不敬諸佛,因為一切眾生是未來佛。敬事,因為祖師大德傳下來的規矩方法,都是前人的經驗心血,可以做為我們修學的階梯,不致於我們再去摸索探求,浪費時光。但是,古大德走的路、方法,只適合當時人的需求,不一定就適合現代人的需求,所以在修學和為人演說的過程中,是可以通權達變的。然而,在我們智慧未開,心無見地之時,一定要依照前賢大德。新的東西,一定是依照舊的東西,發現挖掘出來的。

印光大師一再告誡我們,「一分的誠敬,得一分的利益;十分的誠敬,得十分的利益」,這也許就是古德學習成就的原因吧!

 

返回

 

淨空法師說故事
拜佛能消業障  

 

什麼是真正有福的人?古人所謂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個人有福報。對自己要嚴格,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如果煩惱習氣重,業障深重,古德教給我們,用拜佛懺悔的方法,這個方法有效。萬緣放下,每天禮佛三千拜,古人用這種方法,三年業障消除,智慧現前的,比比皆是。我在初學佛時,懺雲法師教我這個方法,那時我跟他一起住茅篷,他老人家每天拜佛三百拜,他拜的速度很慢。我在茅篷裡,住了五個半月,每天拜八百拜。有一位達宗法師,東北人,每天拜一千二百拜。我們拜佛的時間分三次,早晨三點鐘起來拜佛,拜到五點鐘;中午,吃過午飯,經行回來之後,拜佛一個小時;晚上吃完晚飯之後,六點鐘拜到八點鐘。九點鐘休息,兩點鐘起床,生活非常有規律。拜佛確實能夠懺除業障。

 

返回

 

答疑解惑                      
                               淨空法師解答

 

問:聽說持戒、受戒的功德利益非常殊勝,但又害怕破戒會罪加一等,到底該不該受五戒或菩薩戒?下定決心受戒前,應有何認識與心理準備?

答:這是現前佛門之中,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不但受戒出了問題,連傳授三皈都出了問題,這種情形不能不知道。在弘一法師的《講演集》中,他當年在廈門南普陀寺,講了不少關於戒律方面之事。他說現代受戒只是形式,包括五戒都屬於形式,能否真正得戒大有問題。受戒的標準,世尊在戒經裡講,比丘戒、比丘尼戒最低限度,要有五個真正比丘傳戒,才能得戒。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真正的比丘。換言之,依照蕅益大師的說法,南宋以後的這些出家人,都是名字比丘,受的是形式上的戒,實質上不能得戒。所以,蕅益大師才提倡《占察善惡業報經》懺悔輪法裡得瑞相,用這種方法得戒。他說末法時期,只有這種方法能得戒。所以我們要了解,這是佛法承傳到末法,實際的狀況。

但是,祖師大德沒有不提倡持戒念佛的。我早年學佛,章嘉大師教我學戒,他說戒不著重在形式,著重在真正覺悟,真正的受持,學一條做一條,你就真正得到一條,這個說法合情合理。譬如不殺生,我明白了,真正能做到,這一條戒就得到了。不一定要有法師傳授才能得戒,這個話說得很中肯,也是真話。

我們在受戒之前,要親近善知識,對戒律的常識一定要清楚。戒體、戒相、戒行、戒法,每一條戒都具足這四個意思。我們怎樣去受持?每條戒都有「開、遮、持、犯」,傳戒的師父應當在傳戒時講清楚。可是現在一般道場傳戒,因為時間短促,沒有時間細說,實際上也很草率。當年我們出家受戒,亦復如是。說實在話,也沒有人能細說,因為對這門學問真正下功夫深入研究的人,已經不多了。縱然是下功夫研究,自己要沒有切身做到,也講不清楚。

如果沒有機緣親近善知識,就好好的念《無量壽經》,將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一段經文,熟讀理解,依教奉行。你雖然沒有受戒的儀式,但戒行已經具足了。世間人不承認沒有關係,諸佛如來承認你具足清淨戒行。戒行具足,念佛求生淨土,才有把握。

問:已經受了五戒,但是為了工作上的利益,往往會犯妄語戒,欺騙老闆與同事,內心感到不安,如何是好?

答:戒學最重要的是要掌握綱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是戒;「自淨其意」是定慧。你能將這兩句話做到,持戒就圓滿。惡的範圍很大,不僅五戒裡的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是惡,在大乘教法裡,起心動念為自己也是惡。你為了自己工作上的利益破戒、犯戒,可見起心動念是為自己的利益。嚴格的講,這種思想、觀念、行為,是把戒的根都破壞了。大乘法中佛教我們,念念為眾生,念念為社會,而眾生的範圍有多大?盡虛空、遍法界。佛為什麼這樣教人?因為自私自利的意念,是六道輪迴的根源。破我執,六道輪迴就沒有了;破法執,十法界也沒有了。

輪迴的現象本來沒有,是我執、法執變現出來的。如果這兩種執著都有,就陷在六道裡,苦海無邊,永遠不能出離。要想脫離六道輪迴,把「我」捨棄,「我的利益」捨棄,沒有我的利益,只有眾生的利益,只有社會大眾的利益,有這個思想,戒就有根。如果你處處自私自利,還有我執,縱使能持五戒十善,只是人天法,再向上沒分。念佛往生雖然不需要斷煩惱,但是要有能力伏煩惱。煩惱是什麼?自私自利是根本煩惱,你要有能力伏住這個念頭,使之不起現行,一心稱念六字洪名,一心嚮往極樂世界,才能帶業往生。如果控制不住自私自利的念頭,佛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因此,要常為眾生的利益、社會的利益著想,不要想自己的利益。一味只想自己的利益,你就脫不了輪迴的果報。

《大乘無量壽經》的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就是講「五戒十善」。所以,我特別選這段經文做為晚課,用意是讓自己每天反省有沒有做到,這是持戒最低的標準,也是斷惡修善最低的水平。如果沒有做到,縱然發願也不能往生。念佛同修有志在這一生親近阿彌陀佛,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

 

返回

 

法寶流通
好消息辑

 

在大陸現有淨空法師講經VCD流通:

了凡四訓菁華(7盤),對洛杉機淨宗同修的開示(2盤),成佛之道(2盤),節錄無量壽經「不貪計身願」(2盤),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2盤),當前應如何修學才能自在往生(2盤),華嚴經知足天王(35盤),無量壽經(83盤,94年宣講)

欲索取之同修請直接與馬居士聯絡,E-mail: mahaishe@pub.jieyang.net.cn

聯絡地址:廣東省普寧市流沙鎮白沙隴路46/11號 馬海生收  郵編:515300

聯絡電話:(0663) 224-7472;手提電話:013502663552

 

現有淨空法師講經有聲版CD片(電腦專用片),華嚴經五(161∼200集),華嚴經六(201∼240集),地藏經含玄義2片(1∼89集),皆免費結緣,請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索取: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一號二樓 Tel:(02)2754-7178;Fax:(02)2754-7262。

 

返回

 

信息交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您有過心靈的感觸嗎?歡迎在「學佛心得」欄目內踴躍投稿。來稿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feeling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news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question

*所有稿件,編者有權潤飾修改。

 

返回

 

聲明啟示

淨空法師所有一切著述,暨四眾同修整理文物書刊,公開授權大眾翻印流通,但不得擅自加註版權所有,任意增減內容,非法牟利,侵害公眾權益及原著本意。


若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指導,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adv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