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無量壽經》說:「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至「往昔世中,過失盡已,然後乃出」。《無量壽經註解》中提到,「義寂云。但望勝樂。劣樂為苦。如欣上者。厭下劣定為粗苦等。雖名為苦。非苦受也。」請問其義理為何?
答:這含義很深,實在講,苦樂從哪裡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來的。如果人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受是平等的,在極樂世界沒有樂受,不會感覺得快樂,在阿鼻地獄也不會感覺得有苦受。為什麼?你的心是平等、清淨。凡是有苦樂之受,這是凡夫,不是聖人。佛講經隨順我們凡夫境界來說有苦樂,如果隨順如來果地的境界,是清淨寂滅。
《仁王經》講五忍菩薩,最高的境界是寂滅忍,寂是寂靜,滅是滅妄想、滅分別、滅執著。諸位想想看,妄想、分別、執著都滅了,哪裡還有苦樂?我們就以禪宗惠能大師所說的例子來講,「苦樂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會嗎?如果入不二法,我們現在這個地方,是不是華藏世界、是不是極樂世界?再問問你,這個地方是不是阿鼻地獄、是不是餓鬼法界?你從這個地方去參,才能懂得真實義。所以,佛說一切法都是方便法,到最後佛告訴你,佛法也不能執著,「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你就真正契入不二法門,契入一真法界。
極樂世界是不是真有?真有。我們現在住的地球,是不是真有?真有。我們這個地球真有,極樂世界也真有,一有一切有。阿鼻地獄是不是真有?真有。十法界依正莊嚴歷歷不爽,只要你妄想、分別、執著沒斷,無量的不同時空維次,它確實有。假如你把妄想、分別、執著都斷了,都放下了,這境界有沒有?還是有,雖有但沒有障礙,就是《華嚴經》講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就變成無障礙的法界。無礙就是一,所以《華嚴經》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就是無障礙,「多」就是無量無邊的法界,就是無量無邊不同空間維次。所以,覺悟的人在樂沒有樂受,在苦沒有苦受,不是沒有苦、沒有樂。
我們何以有苦樂受?因為執著有個「我」,我受了。「我」是什麼?「我」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在《百法》裡面是屬於不相應行法。你執著這個抽象的概念,就有苦有樂,就有迷有悟,有善有惡,有因有果。所以,雖然知道萬法皆空,我們還是要斷惡修善,還是要破迷開悟。
問:有言「眾生本來是佛」,何因緣故,復起一念無明,以致迷真起妄。所謂本來是佛,是指眾生本具之佛性也,以合眾生本已證得如來果地之佛果。又言「眾生本來成佛」,此言又更甚難明瞭,所謂本來成佛,其關鍵出於「成」字,既已成佛,卻又歷經修證之功夫矣,又復起一念無明?《楞嚴經》之喻,所謂「木已成灰,不復為木矣」。請問「本來是佛」與「本來成佛』,該如何解釋?
答:這個問題是富樓那尊者提出來的,釋迦牟尼佛有詳細的解答,在《楞嚴經》第四卷。我們今天難在哪裡?我們沒有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這件事情縱然辯論一千年,辯論無量劫,都辯不清楚,而且這些辯論全是多餘,為什麼?本來沒有。
我們今天的問題產生在哪裡?執著一個「佛」、一個「眾生」。這問題怎麼解決?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事實真相立刻現前。還是六祖這一句老話,「佛與眾生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要從這裡入門。印宗法師是從這裡大徹大悟的,印宗問六祖「禪定與解脫」,六祖的答覆是:「禪定與解脫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眾生、凡夫都是假名而已,這一關要是參不透,《楞嚴經》這一段經文,你也無法體會。佛說法四十九年,為什麼要說他一個字都沒有說,誰要是說佛說法,就是謗佛。那是真的謗佛,不是假的謗佛,因為佛確實沒有說過一句法。為什麼?本來沒有法,本來沒有佛,本來沒有眾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金剛經》這幾句話很值得參究。
言語是有限的,思惟是有限的,事實真相是無限的,所以最高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時真相全體現前。今天就是佛來當面跟我們講,我們知道佛句句話都講得很清楚,但是我們的疑惑不能斷。原因何在?還是在我們自己有無明、見思、塵沙煩惱,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不斷,麻煩在我們自己這一邊,不在佛那一邊。如果我們本身妄想、分別、執著淡一分,你跟佛的教誨必定就接近一分,你妄想、分別、執著完全斷了,跟佛就完全融成一體,然後你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希望大家在這當中參究。
|